一、生平與創作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奧匈帝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講德語的猶太人。父親海爾曼原為鄉下屠夫的兒子,依靠艱苦創業,白手起家,成為一個百貨批發商。他由于未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識貧乏、頭腦簡單而務實,并且為人偏執、專橫粗暴,在家庭中對妻子和孩子實行家長式專制統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使他覺得同父親的斗爭,仿佛就是其全部的生活,便是其生活的全部意義。他在36歲那年,曾戰戰兢兢地給父親寫過一封長信,典型地流露出對父親的極端恐懼感。他指出:“在我的眼里,世界分成了三部分”,即他的(奴隸)世界、父親的(統治者)世界和其他人(幸福自由)的世界。母親是位猶太教牧師的女兒,生性怯懦、軟弱,氣質憂郁、耽于幻想。這種性格對卡夫卡有深刻影響。卡夫卡自幼喜愛文學,中學畢業后進入布拉格日爾曼大學專攻德國文學,后迫于父命而改修法律,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后曾在法院及律師事務所見習一年,翌年在一家半官方的工傷保險公司作小職員。因肺結核病情嚴重而辭職療養,1924年病逝,亨年41年。
卡夫卡是位極有爭議的作家。論民族與血統,他是猶太人;論出生地,他是捷克人;論文化傳統、語言與寫作,他是德國人;論國籍,他則是奧地利人。各種文學史常常把他看作自己國家或民族的作家,但一般公認他為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究竟屬于哪一統派,同樣也是眾說紛紜:存在主義、荒誕派、黑色幽默、超現實主義等諸多現代派作家紛紛從卡夫卡的作品中尋根溯源、各執一端;但一般都把他劃歸為表現主義。就思想傾向而言,卡夫卡雖然同情社會主義,結識了捷克共產黨、杰出詩人諾伊曼,參加過捷克左派無政府主義者會議,研讀過圣西門等人的著作,但他最根本的卻是接受了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德的存在主義學說。該學說認為,世界與人生是荒謬痛苦而絕望的,個人是孤獨的,生活于夢魘之中。西德評論家安德爾曾對卡夫卡作過非常精辟的概括:“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于奧地利人。作為勞工保險公司職員,他不完全屬于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于勞動者。但他也不是公務員,因為他覺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來說,他也不是,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
現實生活中的卡夫卡不是一個強者,而屬于一位不折不扣的“弱者的天才”。他天生并非一位獨身主義者,成年后一直渴慕愛情,憧憬過幸福安逸的家庭生活,結交過幾位女友。但終因其性格與健康原因,三次訂婚而又很快主動退婚。他的一生始終是與孤獨相伴,被恐懼所鉗制著。他在日記與書信中這樣記錄著自己作為一名弱者的種種感受:“在巴爾扎克的手杖柄上刻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則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我生活在一種多么虛偽的或者壓根兒就不存在的土地上,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從這黑暗之中,那神秘的暴力任其意志產生出來并摧殘著我的生命,而不顧我的結結巴巴。”在卡夫卡的周圍,仿佛總有一堵玻璃墻,似乎與世界相通,卻又被阻隔于世界之外。現實世界沒有他的位置,惟有孤獨才是自己自由自在的天堂。因此他才始終“渴望絕對的孤獨,只想單獨地和自己在一起 ”。“從根本上講,須知孤獨是唯一的目的,是對我的巨大誘惑。”對他而言,閱讀與寫作不啻對生活的“一種奇妙的解脫”。
卡夫卡在其短暫而凄涼的一生中,著述甚豐,其中以小說成就最大,包括78部短篇、3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等。然而卡夫卡生前發表的作品很少,而這些已經發表的作品也常常是在朋友的敦促甚至逼迫下,懷著希望與惋惜的顫栗心情交出來的。因為他對自己的作品極少滿意,寧愿讓書稿掩藏在抽屜里。臨終之際他囑咐大學摯友布洛德,將自己遺物中所有稿件“毫無例外地統統予以焚燒”。令人慶幸的是布洛德沒有“照約行事”,而將卡夫卡的全部作品整理成《卡夫卡全集》出版,為人類保存下一筆極其珍貴的精神財富。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判決》、《在流放地》、《致科學院的報告》、《地洞》、《變形記》等,長篇小說則有被稱為“孤獨三部曲”的《美國》、《審判》和《城堡》。
二、《城堡》長篇小說《城堡》是卡夫卡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長的一部長篇小說,一向被推崇為卡夫卡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堪稱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說”。
小說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獨、恐懼與茫然失措。城堡統轄下的世界是一個直觀、神秘而荒誕的世界。K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好像陷入了一張無形的網,周圍的一切都窺視著他,在他面前設置層層障礙。他明明看到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無法走近它。每一次的努力似乎使他接近一點所要達到的目標,但實際上離開目標更遠了許多。他所面對的已非具體可見的人,而是某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高高在上,緊緊地糾纏并控制著他,使其永遠擺脫不了恐懼、孤獨感。
小說還對資本主義官僚機構的腐敗,給予了犀利辛辣的揭露。統轄著城堡及小村子的是官僚體制與僵化的官員,他們高高在上,神秘莫測,整日忙碌不停,卻毫無任何實績。層層疊疊的管理機構中,部門之間彼此隔絕,出了事后則相互推諉。官員們從不明確發布命令,所謂指示根本無法執行。就是這樣一個臃腫腐敗的機構,牢牢控制著人們的心靈,摧殘著人們的希望,使人們陷于永恒的恐懼甚至死亡的絕境。
《變形記》是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說,被推崇為作家本人最杰出代表作之一,乃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說”。它在西方現代文學中堪稱一部不可多得的描寫人之異化的杰作。
小說揭露了人在神秘力量控制下的孤獨、恐懼與茫然失措。城堡統轄下的世界是一個直觀、神秘而荒誕的世界。K一來到這個世界,就好像陷入了一張無形的網,周圍的一切都窺視著他,在他面前設置層層障礙。他明明看到城堡就在眼前,但就是無法走近它。每一次的努力似乎使他接近一點所要達到的目標,但實際上離開目標更遠了許多。他所面對的已非具體可見的人,而是某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似乎近在咫尺,卻又高高在上,緊緊地糾纏并控制著他,使其永遠擺脫不了恐懼、孤獨感。
小說還對資本主義官僚機構的腐敗,給予了犀利辛辣的揭露。統轄著城堡及小村子的是官僚體制與僵化的官員,他們高高在上,神秘莫測,整日忙碌不停,卻毫無任何實績。層層疊疊的管理機構中,部門之間彼此隔絕,出了事后則相互推諉。官員們從不明確發布命令,所謂指示根本無法執行。就是這樣一個臃腫腐敗的機構,牢牢控制著人們的心靈,摧殘著人們的希望,使人們陷于永恒的恐懼甚至死亡的絕境。
1、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
2、表現資本主義社會的非理性,人完全屈服于存在的威力之下。
3、反映資本主義世界危機時期的“困惑感”。
4、暴露官僚機構的腐朽專橫和反動統治的罪惡殘忍。
5、齊克加德存在主義哲學體系在文學上的反映和卡夫卡本人內心世界的折射。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犯罪學(一)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上)
03-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02-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模擬試題及答案(6)
02-202022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學》模擬題:多選題(5)
09-13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浙江自考《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05-25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鄧小平理論概論》練習題二(1)
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