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自考模擬題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復習題匯總(下)

時間:2023-02-16 08:55:47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模擬題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分析老舍小說的創作特色

一、縱觀老舍的長、中、短篇小說創作,可以看到一個基本主題,那就是對于民族傳統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繼承了魯迅的關于“國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還顯出了自己新的開拓與新的特色。《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早期的長篇中,相當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國民的精神弱點,如被金錢銹損了靈魂的老張、渾渾噩噩的趙子曰、抱殘守缺的馬則仁。《二馬》中把中國國民性的解剖放進了世界民族之林這個大手術室中,具有宏闊的視野,也從獨特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嶄新的透視。顯示了老舍開闊的文化意識。《貓城記》中對中國社會現實、中國傳統文化母體身上的毒瘤,其剖析達到了相當深入的地步。《離婚》中直面現實,把小市民的庸俗無聊與官府的衙門的黑暗腐敗連結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對民族文化批判意識已經達到自覺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義。《駱駝祥子》《月牙兒》對地層貧苦市民的熱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視,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個側面,深入到了抨擊社會制度的層次。《四世同堂》表達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戰爭的烈火中清算歷史遺傳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滿懷著對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層市民社會為中心,是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開拓的領域。中國人的國民性在市民階層中體現得相當充分與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為典型的古城。從某種意義上說,老舍的小說只有一個“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鮮明強烈的“京味兒”。寫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風俗,北京的景觀和地理風貌。“京味兒”表現在語言上,老舍小說的語言在北京口語基礎上的提煉,簡短生動,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語。

四、幽默的格調。幽默格調多樣,具有幾重性。既有溫厚的同情,又有峻厲的諷刺。對下層貧民與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罵的筆墨后面,不無辛酸、苦澀。對市儈、漢奸他的筆端噴出了無情的怒火。早期的兩部長篇有點鋪排“為幽默而幽默”。《二馬》則有所控制,是透出了靈氣的幽默;《離婚》標志著他幽默風格的成熟。獲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藝術魅力。

通過祥子的悲劇分析《駱駝祥子》這部小說的思想

造成祥子的悲劇的主要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

從客觀上來說:是把人變成鬼的舊社會的逼迫。祥子想買自己的一輛車的愿望,只不過是一個獨立的勞動者的最低愿望,然而這一正當的愿望在那個社會里卻似乎成了奢望。祥子歷盡艱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與這個黑暗社會抗衡,而這個社會卻把他從“人”變成了“鬼”——個人主義的末路鬼。虎妞的誘騙。祥子的生活理想與虎妞的生活理想截然不同,存在著尖銳的沖突。他們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強扭的瓜”。這個一個資產者的丑女引誘與腐蝕無產者強男的悲劇。

從主觀上來說:個人奮斗的理想。祥子沒有能看清當時社會的本質,也沒有認識到個人奮斗根本不是勞動者人民擺脫窮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劇在于他的長期“執迷不悟”。個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點。接踵而來的打擊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棄。他曾經全力反抗命運去最終屈從于命運的安排,他曾經對虎妞干預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圖有所抵制卻最終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盡以后,他的理性徹底泯滅。他的道德之柱徹底崩潰,終于自我放縱,跌入了流氓無產者之列。

小說的思想:1、祥子的悲劇在于他以血淚控訴舊社會對勞動者的無情壓榨和摧殘。小說真正地描寫了祥子的要求、掙扎淪落的過程,從而真實的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惡。2、揭示了個人奮斗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正確道路。祥子走的是個人奮斗的道路,其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個人奮斗順利的時候,表現為要強上進;遇到挫折,會自私自利。在屢受打擊后,個人奮斗就變為自暴自棄,從自私自利變為損人利己。小說對祥子個人奮斗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劇的思想根源。說明祥子個人奮斗道路是走不通的。

分析祥子的形象

老舍的《駱駝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層社會勞動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對他性格的刻畫,體現了強有力的悲劇意味,這是通過主人公“精進向上—不甘失敗—自甘墮落”的命運三部曲展開的:

1、祥子初到北平,懷抱著尋求新的生路的希望,開始了他的個人奮斗史。他年輕力壯,善良正直,樂于幫助與他同命運的窮人。他堅韌頑強的咬著牙,用孤苦的掙扎編織著美麗的夢想。

2、祥子連遭厄運,主要可以分為事業上的買車與個人生活上的娶妻兩方面。命運的安排卻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強加。所有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運的作弄面前不甘失敗,竭力掙扎和抗爭的生活姿態。

3、當虎妞病亡、祥子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賣掉車子,此生已不復再有希望買車,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時,終于不堪這最后的沉重一擊。長久以來潛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獸性惡性發作,他吃喝嫖賭,如行尸走肉。殘酷的現實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這個一度有著強大生存能力的個人奮斗者。

形象的意義:

2、祥子的悲劇在于他以血淚控訴舊社會對勞動者的無情壓榨和摧殘。小說真正地描寫了祥子的要求、掙扎淪落的過程,從而真實的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惡。

3、祥子的又一典型意義是:揭示了個人奮斗不是勞動人民擺脫貧困改變境遇的正確道路。個人奮斗順利的時候,表現為要強上進;遇到挫折,會自私自利。

簡析老舍長篇小說《二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1、老舍的長篇小說《二馬》思想上的重要特色是對國民性的剖析。作者把二馬放在英國環境中考察,在中英民族性對照和老馬、小馬新舊兩代人對比中,剖析中國民族性弱點。

老馬是中國老派人物,人雖正派,但抱殘守缺,他的人生哲學是“好歹活著吧”。他無所作為,一輩子未做過官卻又是官迷,開口閉口以做官為上等。

小馬則是感作感為,富有進取心,具有面向潮流走向開發的個性。

在中英民族性對照和新舊兩代人對比中,小說對以老馬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民性弱點作了深刻批判。

2、小說也暴露了英國的種族歧視和偏見。

藝術上:《二馬》標志著老舍幽默風格的形成,通過對人物的不合時宜的可笑行為的描寫引導讀者在笑中反思。如老馬在店鋪中擺店主架子,開著店鋪卻瞧不起做買賣,重面子輕法律等。

簡析《貓城記》思想的復雜性

寓言體小說《貓城記》寫一個漂流到火星上“貓國”里的機師在貓國都城的所見所聞,在科幻小說的外衣下寄寓著明顯的政治諷刺意旨,為一個行將沒落的社會(當時的中國)寫照。

1、作品借貓人丑惡行徑的描寫,對中國這個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盡致的剖析。

2、間接地抨擊了國民黨政府內政外交的腐敗、無能。

3、對革命力量進行了不正確的嘲諷。

4、在對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較濃厚的悲觀色彩。作品的基本傾向則是表達了對統治中國的國民黨政權的無情抨擊與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國民性的嚴厲批判。

簡析老舍長篇小說《離婚》的思想和藝術

老舍的長篇小說《離婚》通過對北平財政所和幾個科員及其家庭風波的描寫。

1、暴露和批判了舊中國官場腐敗,社會黑暗。科員們整天無所事事、勾心斗角。如一肚子壞水的科員小趙。作品雖然描寫的是點滴小事,但暴露和批判了舊中國的社會制度。

2、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舊、凡庸的國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學,對這種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會生活環境等作了全面系統的挖掘。如主人公張大割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會的凡庸空氣。

藝術上:《離婚》標志著老舍幽默藝術的成熟,語言含蓄而機智,幽默適度而有節制。

簡析老舍短篇《月牙兒》《斷魂槍》等的藝術成就

老舍的短篇佳作有《月牙兒》《微神》《斷魂槍》

《月牙兒》寫母女兩代被迫為娼。小說結構精致玲瓏,“月牙兒”貫穿全篇。“月牙兒”是主人公命運的詩意象征。還具有渲染氣氛、烘托意境、含蓄點題等多重作用。加強了作品的詩的韻味。作品兼具散文詩之風,抒情味極濃。

《微神》也寫暗娼。主人公自尊而倔強,不受人憐,具有人性美,藝術上也具有詩情濃郁特點。

《斷魂槍》寫拳師,寫時代巨變中名拳師沙子龍的復雜心態。理智上認識到時代的狂風已把過去的世界連同自己的事業吹走,感情上卻對過去的世界有著無限的留戀。這一人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簡析《駱駝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對祥子悲劇的意義

虎妞在小說中兼有雙重身份:車廠主劉四的女兒,人力車夫祥子的妻子。

1、這似乎是矛盾的兩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現出二重性:

一方面,她沾染了剝削階級家庭傳給她的好逸惡勞,善玩心計和市儈習氣,她缺乏教養,粗俗刁潑;另一方面,她被父親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頗有結怨。

2、她對愛情與幸福的追求長期被壓抑,身受封建剝削家庭的損害,心理也因之**,虎妞是劉四的另一種壓迫對象和犧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問題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輩子車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圖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軌道。

3、當然,虎妞對于祥子,也不能說是沒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關心——一種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愛”;而更多的,是她那種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糾纏與索取,這是完全從她自身的需要出發,甚至也可以說,就是對祥子心靈和肉體兩方面的摧殘,她害了祥子。

不合理的社會和剝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潰的悲劇結局。虎妞是祥子向上進取的阻力和障礙,是導致祥子走向墮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分析《駱駝祥子》的藝術特色

一、結構緊湊,落筆謹嚴。

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為發展線索,以他和虎妞的“愛情”糾葛為中心,兩相交織,單純中略有錯綜。既通過祥子與周圍人的關系,把筆觸伸向更廣大的不同階級、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劇的必然性與社會意義。

二、人物塑造上:善于運用豐富、多變、細膩的手法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心理變化,通過以下方面來表現:

1、祥子的個性沉默、堅韌乃至木訥,心理描寫就補充了祥子不善言語的個性。

2、以動作、情狀寫心理。

3、從語言方面寫心理。

4、通過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變化。

5、通過別人的眼睛觀察祥子的心理。

6、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變化來襯托心理。

三、鮮明突出的“京味兒”。

1、對北京的風俗民情、地理風貌、自然景物的描寫。祥子及其周圍各種人物的描寫別置于一個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層社會中。虎妞籌備婚禮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寫到祥子拉車路線的詳細敘述,都使小說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與暴雨下拉車的祥子,對瞬息間變化莫測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況,又與祥子這個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2、“京味兒”還強烈地體現在小說的語言上。提煉了北京口語,生動鮮明地描繪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會風情,準確傳神地刻畫北平下層社會民眾的言談心理,簡潔樸實、自然明快。人物語言,都是個性化的;敘述語言也多用精確流暢的北京口語。

簡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長者:

1、他思想守舊,膽小怕事,頑固地想照陳舊的法規維持全家族的生活。當侵略者點燃的戰火燒到家門口的時候,他還一廂情愿地力圖保住自家的安寧。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聞。

2、他持有傳統觀念的偏見,瞧不起大雜院的普通人家。

3、當戰爭初起時,他認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隨著殘酷的戰爭現實擊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夢,他心中逐漸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種子,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惡和賣國者的丑行。老一輩北平市民覺醒的過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

簡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從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來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這就使他的內心和行動都充滿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長房長孫,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來自新與舊兩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受著傳統文化思想的束縛,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只得在不能兩全的境地中優柔寡斷,苦悶不已,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家庭觀念與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他的思想中愛國思想還是占主導面,但他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中得到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瑞宣從苦悶中覺醒走向反抗的過程,是體現在他身上的國民精神弱點被逐漸清除的過程,是他不斷擺脫傳統文化影響的過程。

簡析《四世同堂》的結構特點

一、全景式、多線索的廣闊場景。

1、《四世同堂》從時間上來說幾乎跨越了八年抗戰的全過程。

2、從空間上說,它的筆觸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雜院等,簡直就是一副淪陷了的北平社會的全景圖。

二、在人物關系的設置上,呈輻射型、網絡狀展開。它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四代人為中心,間以多重矛盾,既有中國人民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維護民族尊嚴者與出賣民族利益者的矛盾,也有同一個家庭內部的上與下之間、正與邪之間的矛盾,但結構嚴謹、勻稱、完整。

簡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四世同堂》有一個鮮明的特色,這就是比較濃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1、小說中心的祁家,實質上是中國封建禮教堡壘的象征,祁老者引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傳統家庭倫理的理想結構。老舍抓住了維系這個堡壘的內在文化紐結,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體環境和廣闊深邃的民族抗戰的歷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現,對體現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進行了沉痛的反思。

2、小說以明確的批判意識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審視的目光,對“民族的遺傳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戰火中焚毀國民性的劣根性,顯示了改造與重塑“國民性”的努力。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內容

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連續性的長篇《惶惑》《偷生》《饑荒》組成。反映的是抗戰期間北京淪陷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覺醒和斗爭。作品以祁家為中心,廣泛地描寫了北京市民階層的各式人等。

小說的思想內容可分為以下三點:

1、是異族統治下靈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國奴的生活是慘痛的。物質極度匱乏,人民陷于饑餓之中,生命沒有保障。

祁天佑安分守己卻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日寇槍殺;錢默吟老詩人被日寇抓住嚴刑拷打長期監禁;祁瑞宣作為教師面臨著要他教日語的苦惱。

2、是憎恨侵略者、民族敗類,也恨惶惑與偷生的國民性的恨史。小說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畫了一批漢奸形象。如大赤包、藍東洋、冠小荷等。漢奸沒有好下場,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體現。

3、是頌揚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激勵人民奮起抗爭的壯史。如通過愛國詩人錢默吟,他深明大義,重視民族氣節;祁瑞宣和老三后來也一起抗日等,頌揚了民族氣節和中華民族不甘淪為亡國奴的抵抗精神。 

第七章巴金

簡析巴金《滅亡》的思想內容和杜大心形象

《滅亡》是巴金第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中篇小說:

思想內容:作品通過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實地描述了自己從參加社會運動以來的心靈歷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識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動、激憤與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個帶有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的革命者,他患有嚴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過于強大的黑暗換金個又使他看不到人類的前途,最后白白犧牲了自己。

簡析巴金早期表現社會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藝術特點

巴金早期表現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等。

這類小說的思想藝術特點是:

1、無政府主義者的深刻印痕,如《滅亡》中的杜大心、《電》中的敏都走上暗殺的恐怖主義道路。表現出個人“革命”行動絕對自由,無紀律約束的特點。

2、人物性格理想化、類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內心苦惱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藝術上主觀傾訴、激情宣泄、激憤、絕望、哭訴的抒情風格。

簡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內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長篇組成。其思想內容為控訴封建大家庭的罪惡腐朽及其走向崩潰,表現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義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家》描寫高家祖孫之間的矛盾,以三個女性的悲劇控訴封建家庭的罪惡,以覺明抗婚覺慧出走表現了青年一代民主主義覺醒和反抗,高老太爺在絕望中死去標志封建大家庭開始走向崩潰。

《春》繼續這一主題。惠和覺新相愛,但由于封建包辦婚姻釀成了悲劇;淑英則在覺民等的幫助下,敢于反抗包辦婚姻離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寫封建大家庭徹底崩潰。一方面一些年輕生命的悲劇在繼續,另一方面敗家子變本加厲的揮霍,最后把高公館賣掉,大家族解體。

簡析巴金小說創作風格的演變

巴金小說的創作風格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1、1929-941年為早期:主觀色彩濃厚,風格多樣,熱情是他作品中最穩定、最有價值的東西。

2、1942年后:熱情有所收斂,風格由多樣趨向統一,在客觀寫實的日常生活瑣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風格樸素自然。

《還魂草》是風格轉變的代表作。這種風格演變有三個標志:

1、“家庭”涵義發生變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強權的對立物,作家珍惜的倫理組織。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熱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轉化;理想化、類型化的單純性格轉向生活化、立體感的復雜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義思想本色越來越顯示出來。

簡析《家》的藝術特點

《家》是一部具有很濃的主觀情感色彩的現實主義作品。

1、它再現了五四時期內地四川封建勢力濃重但五四時代浪潮已沖擊著古老土地的典型環境,作品中的祖孫間的矛盾沖突也正是當時典型的社會矛盾沖突,塑造了高老太爺、覺新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許多生活細節也具有現實主義的真實性。

2、作者極端憎恨就制度舊家庭,熱情歌頌敢于反抗舊勢力的新生力量。強烈的愛憎感情滲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濃的抒情色彩。或通過作品中人物抒發對舊制度的憤懣;或通過人物的心靈描寫來傾訴舊制度的黑暗,如鳴鳳投湖前的心理描寫。

分析評價《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訴的封建大家庭罪惡。這集中表現在三個年輕女性的悲劇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她是舊式才女,與覺新青梅竹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封建婚姻給她帶來的是不幸、痛苦,最終抑郁而死。

鳴鳳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爺把她送給六十來歲的馮樂三為妾,她最終以投湖自盡的方式來抗議黑暗的社會。

瑞玨是封建倫理和迷信的犧牲品。她溫柔賢淑,是典型的賢妻良母,對梅也是感情真純。但封建倫理和迷信導致瑞玨難產而死。

這一切的悲劇都是由于封建家長制。三位女性的悲劇及高家的一切罪惡,都和封建家長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爺有關。家長制使高家這個典型的中國舊式大家庭成為一個罪惡的深淵和黑暗的王國。

二、《家》表現和贊頌了年輕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覺民、覺慧就是覺醒青年的代表。

覺慧在學校里參加了反對軍閥的學潮,和同學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覺民抗婚,怒斥“捉鬼”鬧劇,并離家出走到社會上去,成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覺民是個個性主義者。他和琴的自由戀愛,反對封建包辦婚姻,決然離家抗婚。

覺慧、覺民代表著一種生氣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種反對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對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時代潮流沖擊下趨向沒落、崩潰的描寫。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門首富,書香門第。表面上很融洽,內里卻極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敗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賭。克安和他狼狽為奸。這個大家庭經濟上揮霍虧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爺一死,克定等在靈堂前就把家分了個徹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潰解體了。

內部的腐敗導致大家庭徹底崩潰,時代潮流沖擊下產生的新生代進一步敲響了封建家庭的喪鐘,使小說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分析《家》中覺新的形象

覺新是一個復雜性格的人物。他是一個清醒認識到自己悲劇命運的懦夫。

1、自愿的犧牲自己。因為受到過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氣的影響,他切身認識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潰的命運。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倫理觀念的影響太深,作為封建家庭的“孝子賢孫”,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擔子。他自愿為家庭犧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個自覺的懦夫,對封建家長的專制意志處處退讓、順從甚至做幫兇。他犧牲了梅、瑞玨,還勸說覺民接受高老太爺定的馮家的親事。

為了維護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親人的慘重代價。覺新的悲劇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識分子的悲劇。他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命運,由此產生了絕望、悲觀等心態。這一形象對現代中國的某些知識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簡析《家》中高老太爺的形象

高老太爺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長,依借封建制度和倫理道德來統治這個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劇的元兇。他要抱承重孫,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覺新的悲劇;把鳴鳳送給馮樂三為妾;甚至在他死后還受到迷信保護造成瑞玨的悲劇。但他對兒孫也有溫情的一面,這是表現了他實現“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種滿足。

2、高老太爺是封建末世的家長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滅極度失望后病死的。臨死前他破天荒地答應取消覺民婚事要覺民覺慧不要走,是他為維護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他是帶著幻滅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義,敲響了封建制度的喪鐘。

簡析《家》中覺慧的形象

覺慧是封建家庭大膽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膽表現在:他受五四思想影響,以改造天下為己任,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在學校里參加了反對軍閥的學潮,和同學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鳴鳳戀愛,支持覺民抗婚,怒斥“捉鬼”鬧劇。他極端憎恨這個家庭,第一個沖出封建家庭的牢籠,成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著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現在:他以個性解放為武器,對封建家庭的認識是個逐漸的過程。

覺慧是五四時期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知識青年形象,舊家庭禮教叛逆者的形象。

分析《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標志著巴金在現實主義藝術探索中所達到的最高成就。他寫這部小說是為了“控訴舊社會、控訴舊制度”,是為了“宣判舊社會、舊制度的死刑”。小說是通過三個小人物的感情糾葛和凄涼命運來展示這一主題的。

小說描寫一個走向崩潰的家,是一個新文化運動中的新型家庭模式:

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運動的產物,他們大學畢業,追求愛情與理想的統一,對生活充滿著信心和勇氣。由于貧困與疾病的折磨,特別是在長期仰人鼻息的社會環境中討生活,他們的理想都發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懦弱、多病。曾樹生則憑著美色當了資本家銀行的“花瓶”。這種貧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負擔給家庭帶嚴重危機。加之汪文宣的母親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潛在的感情矛盾進一步復雜化,終于陷入無以自拔的悲劇。最終,曾樹生隨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簡析《寒夜》的藝術特點

《寒夜》在藝術上達到了巴金所追求的無技巧的境界,風格樸素自然,是巴金最優秀、成熟的現實主義杰作。

1、抗戰時重慶的典型環境和這環境中產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劇性格和命運,揭示出人物命運的社會根源。

2、情節發展在日常生活瑣事中推進;結構布局,一切象現實生活本身一樣流動。

3、人物平凡,具有復雜性格和復雜感情。

4、大量的客觀生活細節和日常生活瑣事的描寫支撐了小說的框架,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現出一種與現實生活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

簡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個為了生活在圖書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對工作的小公務員。菲薄的工資、貧困的生活,、庸俗勢力的社會、仰人鼻息的環境,使汪文宣曾樹生年輕有為的性格發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無能,雖勤勞做事但仍受歧視,因正派不善巴結而心情郁結。家庭少有歡樂,婆媳經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為難。在單位受氣,在家又兩面受氣,終于肺病發作死亡。

簡析《寒夜》中曾樹生的性格

曾樹生是個個人主義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無法容忍丈夫毫無生氣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惡語中傷,整個家庭都籠罩著一股死亡的氣息,她感到了壓抑,并本能地企圖擺脫這種壓抑,于是她面臨著道德的抉擇和感情的折磨。最終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誘惑而離棄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種個人意義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談不上是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階級女性;她只是一個困境中企圖拯救自己的婦女,她靠自己的選擇來確定自己的生活價值意義。

因此,在這個人物身上產生出一種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現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第八章沈從文

簡述沈從文的創作思想

1、沈從文把創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識的自由表現。在小說中表現真實地自我,自由地寫自己所經歷的題材與所經歷的磨難,以及心靈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幾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敘傳”。

2、對人性的謳歌與表現,是沈從文在創作中一以貫之的審美思想。這種創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與思潮的積極影響。沈從文把表現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極,把它當作文學表現的終極的理想。他筆下的各種勞動者都表現出真、善、美的人性。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統一,構成了“一種愛與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評價《邊城》中的“邊城世界”的特點和意義

《邊城》是沈從文的一部優秀的中篇小說。

一、《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

1、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如老船夫忠于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鄉親。船總順順雖是富人,但常常體恤窮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資助并組織安排料理喪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現“邊城”世界人性美的,是發生在這里的一個愛情悲劇,這個故事也同樣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礎之上。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夫的外孫女翠翠,而翠翠卻是心屬儺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駕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總在大兒子死后,一時未答應儺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儺送與其父發生爭吵而遠走他鄉。這種種的“不巧”,使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終成“善”的悲劇。天保與儺送,對翠翠展開自由競爭,未傷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現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

二、濃厚的悲劇意識

以翠翠為中心人物的戀愛悲劇,其實并非完全是“誰也沒有錯”的悲劇。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儺送以“馬路”求婚,是苗族的習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領神會。所謂“車路”,是漢族的婚俗觀念。這種觀念在作品中通過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現。兩種婚俗觀念沖突的結果,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

三、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作者把一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處理成悲劇,以次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區歷史上過著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實行黑暗的統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現實生活,為滿目瘡痍的現實所感發,呼喚著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并以次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進行批判。這種建立在人性、人道主義思想上的批判,是獨特的、理想主義的,也是蒼白無力的。

簡析《邊城》中的翠翠形象

翠翠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

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

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后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后,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于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后,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并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在愛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現著柔中有剛的美。

簡析《邊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他是“邊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擺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職,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質樸憨厚、狹義心腸,不僅拘收過客的錢財,而且還善待鄉親。

2、老船夫的“善”,主要通過對外孫女翠翠的呵護、關愛充分地表現出來。他是一位慈祥、仁愛,為孫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爺爺。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愛情。為此他遵循苗族婚戀習俗。他見天保對翠翠有意,便指出“馬路”和“出路”求愛的途徑,引來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親,未料翠翠卻把答應,好心辦壞事。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儺送之后,又為孫女與儺送的聯姻勞碌奔波,受到船總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傷害,不講實情,以至郁悶離世。

作者對老船夫的刻畫是圍繞著翠翠的婚事種種,特意“放大”了去表現一個平凡老人充滿人情美、倫理美的寬大的胸襟,即一個純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個體。

分析沈從文《邊城》的藝術特色與風格

《邊城》在藝術表現方面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

1、作者擅長將人物的語言、行動描寫與心理描寫結合起來,以揭示人物的個性特征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如對翠翠的描寫,作者靜觀、揣摩少女在青春發育期性心理所表現的各種情態,通過粗線條的外部刻畫與細膩入微的心理描寫,從而把羞澀、溫柔的個性突現出來。

2、小說結構寓嚴謹于疏放。全篇圍繞翠翠的愛情故事這一中心逐步展開,情節集中、單純;作品以儺送、天保兩人鐘情與翠翠為緯線,以老船夫關心、撮合孫女的婚事為緯線,推動故事有節奏地向前發展。又以翠翠與儺送、天保的愛情糾葛為明線,以王團總想儺送當女婿為暗線。經緯交織,明暗結合,將情節的單純性與復雜性完美結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發展中穿插了對歌、提親、賽龍舟等苗族風俗的描寫。特別是關于端午節風俗的描寫,來展示邊城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既是“邊城”鄉土性的詩意揭示,又是撲朔迷離的詩意烘托。

4、《邊城》的藝術風格,是一首抒情的詩,一曲浪漫主義的牧歌。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成為詩情的載體,抒情才是小說的“本事”與目的。作者敘事的筆端,傾瀉著、流動著作者對“愛”與“美”的詩性的謳歌與詠嘆。作者還在藝術上追求詩意化的表現。以關于動作、對話的白描與韻味發掘翠翠內心豐富的“潛臺詞”;情節結構方面,以經緯交織、明暗結合的手法,烘托內在的情緒節奏;在鄉土風俗描寫方面,將人物的活動置于一副副風俗風情畫面上,形成了詩情畫意的意境。

《邊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夢幻的基礎上。運用的是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一半是“夢”,一半是理想的“現實”,并非對當時社會的寫真。人物與故事是當時社會真實的超脫與超越。作者在“邊城”世界里有意識地消解了種種對立因素。作品的結尾采用了比較平和、并非絕望結局,結尾更與余味裊裊的牧歌的情韻。

簡析《長河》的思想和藝術特點

《長河》是沈從文的一部長篇小說。

思想:

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點,是敢于對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揭露與批判。

1、作者嘲諷批判蔣介石提倡的所謂“新生活運動”。

2、小說通過呂家坪保安隊長與滕長順一家的矛盾,揭露與批判國民黨地方勢力的罪惡。同時,作者還寫到苗民對國民黨地方罪惡勢力的反抗。

藝術特色:

《長河》依然寫人性美與風俗美,尤其對橘林秋色、農家摘果等鄉土風俗風情,寫得絢麗多彩,詩意盎然,頗具鄉土氣息。從人性美的表現看,滕長順和夭夭的身上,保留著《邊城》中老船夫與翠翠的影子,作者試圖通過這兩個人物,表現湘西的自古不變的“常”,即人性永恒的美。

分析沈從文短篇小說的思想價值

一、對湘西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關注、同情,揭露舊社會的黑暗。

如《丈夫》描寫一個青年農民進城看望當船妓的妻子,目睹妻子被人蹂躪,自己被人凌辱,麻木的靈魂終于有了人的自尊和初步覺醒,帶著妻子回鄉下去了。小說揭示了在經濟壓迫下和金錢魔力下人性畸形,批判了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根源。

二、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嘲諷與批判。

如《紳士的太太》流露了上流社會人物的假道學、假文明內質。

《八駿圖》是諷刺知識分子的代表作,八位專家學者都是假正經假道學,他們奢談文明而壓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這是作者對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閹寺性”問題的嘲諷和批判。

三、對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現與思考。短篇小說中,表現的是“優美、自然”的人性思想,而又以表現青年男女的性愛作為切入視角與中心話題。

如《柏子》寫船夫柏子與婦人之間男歡女愛的故事。兩人共同創造了食色和愛情的傳奇,其中包含著人的自然性與人性本真的哲學思考。

四、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創作用意。

沈從文的小說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兩個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觀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統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現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創作用意。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種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純樸自然的人性。

簡析沈從文短篇小說的文體形態和文體結構

沈從文創造了三種基本文體形態:

1、描述湘西與都市下層人物日常生活與命運的寫實故事。運用的溫情的現實主義。

2、根據民間、宗教故事創作的浪漫傳奇。運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

3、嘲諷、抨擊現代都市“上等人”所謂“文明”的諷刺小說。運用的批判現實主義。

文體結構:

在文體創造上沈從文追求文體結構的千變萬化。

結構上是自然、流暢和千姿百態;文體上則使他的小說打破各種文體間的界限,產生了明顯的邊緣性:有些運用散文筆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帶有童話色彩,似民間故事。

簡析《湘行散記》、《湘西》的思想特色

1、《湘行散記》、《湘西》兩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滿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涉及湘西地區的政治、經濟等地域文化。但并非作純客觀的介紹,而是從中融入作者強烈的主觀評價和鮮明的審美感情。

2、兩本散文集表現了作者熾熱的本土性。反復抒寫著他的一顆“湘西”之心,他書寫湘西的歷史與現實,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熱土。同時,作者還揭露與批判了貪官污吏的腐敗。

3、鮮明的本族性。湘西民族問題,一直是作者的內衷隱痛,因此他很自覺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傾向,反復貫串著這樣的思想:為苗族人民仗義執言,洗雪強加在他們頭上“苗蠻土匪”的罪名和恥辱。

簡析《湘行散記》、《湘西》的藝術特色

《湘行散記》、《湘西》在藝術上有著顯著的特色:

1、作者以“我”的見聞與行動作為敘寫線索,一方面敘述現實的人與事,一方面將湘西歷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資料加以穿插。

2、沈從文的散文融進小說的人物對話與細節、情節的描寫,形成小說的情節性有情境氛圍。

3、作者的抒情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姿態。

a)描繪山川風景、民風民俗時,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詩一般的意境;

b)敘述、評述湘西的歷史與現實時,往往是議論與抒情的結合;

c)涉及敏感的政治性問題時,作者則采用曲筆。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延庆县| 伊金霍洛旗| 金山区| 修武县| 长治市| 曲阳县| 石楼县| 松桃| 汕头市| 梁平县| 浦城县| 潍坊市| 依兰县| 汨罗市| 德惠市| 重庆市| 永年县| 新巴尔虎右旗| 抚顺县| 昌乐县| 潜江市| 宁远县| 青海省| 辽中县| 永昌县| 甘洛县| 儋州市| 获嘉县| SHOW| 大宁县| 旬邑县| 舒兰市| 砚山县| 花垣县| 额敏县| 安溪县| 万全县| 扶沟县| 特克斯县| 合肥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