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評價《女神》所表現的“五四”時代精神
《女神》是“五四”狂飆突進精神的典型體現,它的思想內容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在文學上,要求張揚自我,尊崇個性,以自我內心表現為本位。個性解放的呼聲通過對“自我”的發現和自我價值的肯定表現出來。如:《天狗》中的“天狗”這種沖決一切羅網、破壞一切舊事物的強悍形象,正是那個時代個性解放要求的詩的極度夸張。《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樣是實現自我個性解放的詩的宣泄。這種個性解放的要求不僅僅著眼于個人本身,詩人將個體的解放作為社會、民族、國家解放的前提,將它們融合為一體。《地球,我的母親》中可以看出他個性解放的要求呈現出了勞苦大眾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與創造精神的歌唱。反抗、叛逆表現在:《女神》誕生之時整個中國是一個黑暗的大牢籠,這激發了詩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如:《鳳凰涅磐》中的鳳凰雙雙自焚前的歌唱,對朽敗的舊世界作了極真切而沉痛的描繪。鳳凰的自焚,乃是與舊世界徹底決絕的反抗行動,是叛逆精神的強烈爆發與燃燒。《我是個偶像崇拜者》中詩人表白崇拜自然界與社會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來否定一切人為的偶像,一切扼殺生機的舊傳統,表現出對封建權威的極度蔑視。《匪徒頌》將列寧、羅素、尼采等人一起贊頌,表達了自己要步其后塵挺身反抗的堅決意志。
創造精神表現在:1、《立在地球邊上放號》中相信不斷的毀壞和不斷的創造正是萬物萬事發展的法則。2、對20世紀科學文明的謳歌,如《筆立山頭展望》。3、對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詩人筆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愛國情思的抒發。從《女神》中的《爐中煤》的年輕女郎,《鳳凰涅磐》中更生的鳳凰等形象,不難看出詩人對于祖國的深沉眷念與無限熱愛。
分析《女神》的思想內涵
1、《女神》的思想內涵主要體現為它對個性解放時代精神的異常強烈的表現。如《天狗》《晨安》《梅花樹下的醉歌》
2、個性解放精神與詩人浪漫主義氣質的結合,賦予了《女神》特有的思想與感情的魅力。如《鳳凰涅槃》《太陽禮贊》
3、對祖國命運的關注。如《爐中煤》《女神之再生》《湘累》
4、從泛神論思想和浪漫主義氣質出發,郭沫若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特別的愛尚與崇敬。如《光海》《夜步十里松原》《晨興》《春之胎動》
分析《女神》的藝術成就
其一,《女神》的藝術想象與形象體系建筑在泛神論的思想基礎之上,想象奇特,大膽夸張。是一部有著濃厚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
其二,從泛神論出發,《女神》中的詩很注意對形象和色彩的描繪,具有異常強烈的形象感和色彩感,表現出郭沫若非常敏感的形象思維。
其三,《女神》在形式上具有出色的創造性,它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和表現手段為新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本。一是絕對自由;二是有大體整齊的格式和韻律;三是具有嚴整的格律和押韻;
其四,《女神》在當時的新詩創作中有非常突出的語言成就。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義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義詩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義精神。浪漫主義重主觀,強調自我表現。《女神》是“自我表現”的詩作,詩中的鳳凰等,都是詩人的“自我表現”。詩中的“自我”主觀精神,是強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義精神。噴發式宣泄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以直抒胸臆為主要表達方式,詩中的直抒胸臆表現為噴發式的宣泄,《鳳凰涅槃》等詩最典型地體現這一表達特點。奇特的想象和夸張。如從民間天狗吞月,想象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樣地狂叫”等。這種極度夸張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現強烈的個性解放要求和對舊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形象描繪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義的格調。語言方面,帶有強烈的主觀性的色彩。一些描寫自然的語句中,染上詩人當時的主觀感覺。
分析評價《女神》在中國現代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開一代詩風的新詩集。這就是它在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一、思想內容上。《女神》體現了“五四”時代精神。它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舊勢力的革命精神,對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強烈地體現了“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二、在藝術上,《女神》是中國浪漫主義新詩的開山之作,開拓和形成了浪漫主義新詩流派。《女神》以鮮明的浪漫主義獨樹一幟。它強烈的感情,偉美的藝術形象等對當時和后來的浪漫主義詩人發生重要影響。三、在詩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體詩的一個高峰,為詩歌的革新和創造樹立了榜樣。它完全沖破了舊詩格律的束縛。詩節、詩行長短無定,韻律無固定格式。
不足之處:他把形式的自由強調到絕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詩一瀉無遺,有的詩過于散文化。有的詩用語造句屬于生造,還夾入一些歐化語法。
分析郭沫若抗戰時期歷史劇作的基本思想
郭沫若在抗戰時期的歷史劇基本思想是:1、宣揚“舍身報國”的愛國精神,鞭撻賣國求榮的民族罪人。《棠棣之花》敘述的是戰國時義士聶政刺韓相俠累的故事。聶政是重義氣的俠客,但他刺俠累的行為超出了“士為知己者死”而升華為雪家國“公仇”而舍身報國的崇高行為。《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愛國的政治路線,以鄭袖等為代表的賣國路線。劇中的屈原受盡迫害而始終堅持斗爭。宣揚“把人當成人”的民權思想,鞭撻了暴君的黑暗暴政。《虎符》寫的是姬夫人舍身竊符,竊符后為不辱信陵君名聲而自戕身亡。整個劇本貫穿著“把人當成人”的主題思想。《高漸離》歌頌義士高漸離為刺暴君秦王不惜犧牲個人性命的英雄氣概,宣揚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分析郭沫若歷史劇的悲劇精神
以正義力量對垂死力量的對比懸殊的勇敢抗爭及其過程中身歷的磨難與痛苦。如屈原經常使人物處于兩難處境,來創造濃郁的悲劇情境,從中展示正義人物人格與道義的美。如聶嫈在揚弟英名與自取滅亡上的現實矛盾等。這些歷史劇充滿著悲壯的情緒,標志著中國現代悲劇藝術的新進展。
分析《屈原》中愛國詩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熱愛祖國人民、堅貞不屈、勇于和種種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作斗爭及詩人的氣質。屈原的政治主張是面對強秦的侵略,聯齊以抗秦。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使他罷官。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屈原不是為個人榮辱,而是為國家的前途憂慮。他憤怒痛斥張儀。屈原的斗爭使南后老羞成怒,進行更的迫害,把屈原關在廟中,并陰謀毒死他。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想火山巖漿。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電頌”,“雷電頌”是對黑暗勢力的憤怒詛咒,是對毀滅黑暗勢力的光明與力的歌頌。表現了屈原崇高的內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爭精神和詩人的氣質。結尾屈原隨衛士到漢北人民中間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簡述《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和詩情
作者大膽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歷史創作原則,如劇中將屈原坎坷的一生濃縮在一天里展開,創造了嬋娟形象,以“淫亂宮廷”向屈原問罪等等,都參合著作家的大膽的藝術想象,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統一。
根據歷史可能性的原則舍棄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節而突出其精神,從而將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潛到漢北以圖再起。噴發式的感情表達方式和大開大闔的戲劇沖突的結合,如《雷電頌》。
簡述《屈原》的現實戰斗意義
《屈原》作為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其主題則是富有戰斗性的。因此抗戰時期的現實,和屈原時代的歷史有著驚人相似之處。這表現在:劇作中屈原堅持齊楚聯盟團結抗秦,反對強秦妥協的精神,具有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現實意義。屈原的詛咒黑暗、呼喚光明的“雷電頌”,更是喊出了國統區人民的心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和效果。
第四章 1917年—1927年的文學創作
分析評價《嘗試集》的思想和藝術形式及其地位與不足
胡適《嘗試集》的大部分作品是與主張科學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基本一致的。
主要思想內容:反對封建專制,向往民主自由,針砭時政,揭露軍閥,如《威權》貫注著對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表達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時代要求,如《上山》,表達對勞動者人道主義的同情、悲憫,如《人力車夫》,流露出作者的愛國主義的感情,如《嘗試篇》,對積極進取精神的贊美
藝術形式:明白清楚,講求“可懂性”。一掃舊詩詞雕琢粉飾是白話詩迥異于舊詩詞的一大創新。平實、沖淡的意境。如《一顆星星》等平實的語言,常見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調,展示出各自的韻味、意境。托物寄興。如《樂觀》化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意,而以“樹”為喻,表達不畏摧折、終將獲勝的信念。在詩形和用韻上,句不論長短,聲不拘平仄,音節自然,用韻自由。
地位在于:最早嘗試用白話寫詩,思想傾向上與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向一致。沖破舊詩律絕體的束縛,自創新制,是他的“詩體大解放”理論的實踐。胡適是白話自由體詩的開創者,《嘗試集》作為第一部白話自由體新詩集,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地位。正因為是“嘗試”,胡適的詩藝還不免幼稚,有明顯的不足:一些作品還未脫舊詩的窠臼,散發出“纏腳時代的血腥氣”;缺乏想象力,較少余香與回味;重理輕情,有些詩平鋪直敘。胡適的“嘗試”有勇,而創造無力。
分析評價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藝術特色與風格
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沖淡”見稱于世。主要藝術特色與風格有:取材廣泛,不拘一格,具有相當濃厚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今人古籍、偉人平民等無所不談。充分體現了語絲派自由隨便、無所顧忌的創作態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廣見博識。恬淡從容,真率親切。寫法隨便,不矯揉造作,筆調自然流暢,舒徐自在。如《烏篷船》以致友人書的形式,介紹故鄉的風物,態度親切隨便,在不知不覺中洋溢著鄉情和野趣,在潛隱中透露出深厚真摯的故土之戀。簡素質樸,莊諧并出。含蓄耐讀的“簡單味”,有一種寓莊于諧、寓諧于莊。平和沖淡的藝術風格。
分析評價《倪煥之》的思想和藝術
《倪煥之》是葉圣陶惟一的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倪煥之形象的塑造,比較完整地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時期的追求與遭遇。小說展示了倪煥之性格發展的三個階段:
倪煥之是一個小學教員,他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他認為,改革社會在于人,而造就理想的改造社會的人在于教育。他有一套改革教育的思想,但真正實驗時卻受到社會惡勢力的阻擾。但它的最終失敗,卻是因為理想化教育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很快被那個社會同化,教育救國的理想破滅了。倪煥之覺悟到改造社會,要走有組織的群眾斗爭的道路。他從農村到了上海,參加了“五卅”運動。大革命失敗后他憂憤而病死。倪煥之道路,說明教育救國、個人奮斗道路不能改造社會,必須走集體主義、群眾運動的道路。這是作品重要的思想成就。
《倪煥之》在藝術上充分體現了葉圣陶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真實自然、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形象生動鮮明,風光習俗,以工筆細描。
分析葉圣陶現實主義小說的特色和風格
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意”常見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對農民的同情深深地潛伏在不露聲色的筆致后面。同情與諷刺兼備,是作者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對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慣他們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們一下;但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復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樣既有諷刺,又有同情,于是諷刺也顯得溫婉。
結構多變,講究結尾饒有余味。如《倪煥之》以一個人的遭遇為縱線;《多收了三五斗》無一中心人物,頗有散文風。《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難中》等不少小說結尾的藝術匠心,尤見功力。
語言平實、純正。葉圣陶的文學語言沒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歐化氣味,為中國現代漢語的規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簡析葉圣陶“教育小說”的思想內容和特點:葉圣陶以教育界、以學校生活為題材創作的小說叫“教育小說”,主要思想內容有:暴露舊中國教育界黑暗的內幕,并透過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整個舊社會。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動當局對教育的迫害。嚴峻的解剖與審視知識階層。名篇如《潘先生在難中》里的潘先生,寫出了知識分子灰色卑瑣的人生和自私軟弱的性格。展現教育知識分子身上出現的革命反抗的一面。如《抗爭》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在中國現代作家中,像葉圣陶這樣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寫教育界的種種現象和心態者,并無第二人可與匹敵。葉圣陶是新文學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說家”。
簡析許地山早期短篇小說的特點
浪漫主義傾向和現實的內涵,外表浪漫實質寫實。異域色彩、宗教氛圍、愛情線索使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借異域寫故土,宗教氛圍和愛情線索中常暴露現實社會的冷酷無情。思想和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思想復雜性表現在他作品中的愛國民主意識、人道主義思想和宗教宿命傾向的矛盾;人物性格復雜性,如《綴網勞蛛》中尚潔,《商人婦》中的惜官,在逆境中,她們既有沉穩堅毅積極樂觀的一面,也有宿命傾向的消極面。
簡析許地山早期小說的浪漫主義傾向:許地山早期小說浪漫主義傾向有三要素:異域色彩。故事背景多為緬甸、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南國的自然、人文,風俗等使作品具有濃郁的異域色彩。宗教氛圍。既描寫了許多宗教習俗和活動,更著重描寫了具有宗教信仰的主人公的出世精神。愛情線索。情節上,幾乎都貫穿著一條愛情、婚姻的線索。
簡析許地山后期小說《春桃》等作品的現實主義特色
許地山后期小說改變了早期小說的浪漫傾向,走上了切實的現實主義道路,代表作為《春桃》《鐵魚的鰓》。
1、《春桃》刻畫了一位下層勞動婦女春桃,在命運惡浪的捉弄前穩健地駕駛著人生之舟。戰亂使春桃的生活中同時出現兩個男人,這位樸實堅強的勞動婦女作出了自己勇敢的選擇,在“我是我自己的”的信念下,她和兩個男人開起了三人公司,以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的命運,表現了勞動者在生活的重壓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準則。下層勞動者的真實描寫,自尊自強的勞動女性的塑造,顯示了作品以現實主義為特色。
2、《鐵魚的鰓》以報國無門的科學家雷教授的不幸遭遇、不幸結局為基干,把批判的矛頭指向國民黨當局的賣國政策,既歌頌了雷教授的愛國熱忱,又暗示了“科學救國”純屬幻想。《春桃》《鐵魚的鰓》以切實的現實背景和鮮明的時代色彩,改變了人們對他初期小說的觀感,從浪漫傳奇轉向客觀寫實。
簡析許地山的散文集《空山靈雨》的思想和藝術
對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靈雨》的基本內容。“生本不樂”的佛教多苦樂觀,他悠怨地對“死”的禮贊,流露出許地山思想的迷惘和矛盾。
平民主義的禮贊,如《落花生》它以質樸無華的語言,寫質樸無華的落花生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自然地引發出為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
夫婦情感的抒寫,寫閨房之趣相思之苦,透露出性愛有信仰、人性與佛性的沖突,以及二者由共處到對抗的經路,而以人本主義對禁欲主義的勝利表明了作者終于棄佛入世的心路歷程。
藝術:“空”與“靈”的韻味境界,上《空山靈雨》在藝術上的獨特造詣。不少作品都帶著若隱若現、朦朧、灑脫的語言蘊含著破費咀嚼的玄理思辨。
簡析王統照的長篇小說《山雨》的思想
《山雨》是王統照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它主要思想有:
1、《山雨》傾注著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展現了當時北方農村在政治腐敗、經濟崩潰的雙重陰影下廣闊的生活圖景。作品通過對中農奚大有一家悲慘生活的描寫,把農民對故土的依戀、離鄉的無奈和流入城市尋求生活的艱辛一一寫出,在動蕩的社會背景下畫出了一幅新時代的“流民圖”。
2、對農民心態的細膩體察與表現。奚大有是個安分、憨直的農民,農村崩潰的現實,使這個依戀鄉土的農民一步步離開了鄉土,同時也一步步走上了反抗和覺醒的新路。
簡析王統照小說創作的風格
縱觀王統照從20年代前到40年代的創作歷程,可以看到,他的藝術風格有著比較明顯的數度轉變,而對于象征的藝術手法,他始終都未釋懷。以《沉思》為代表的早期小說,以女人體模特兒象征藝術之美。作者的暗示和象征往往失之虛玄。《沉船》的象征意味比起《沉思》多了點凝重。
現實主義的力作《山雨》標志著王統照從早期的象征趨向寫實的重大轉變。《山雨》展現的廣闊生活畫面正是當時中國現實“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象征。寫實與象征較為融洽的結合
簡析冰心的“問題小說”的發展
1、“問題小說”起步,表現了探究人生意義的熱忱。代表作《兩個家庭》《斯人獨憔悴》揭露了“舊社會、舊家庭的不良現狀”。
2、宣揚愛的哲學。如果說初期“問題小說”只是問病源,不開藥方。《超人》則標志著冰心對種種社會問題開出了她的“藥方”——這就是“愛”的哲學。《超人》《煩悶》《悟》構成了冰心“愛的三步曲”,愛的核心是“母愛”。
3、冰心的思想中萌發的某種階級觀念。《分》將教授與屠夫的孩子從同一個產院的嬰室“分”道揚鑣的不同前途加以比照,透露了作者思想中開始萌發的某種階級觀念。
簡析詩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思想:《繁星》《春水》主要內容是對母親、童真與大自然的謳歌。母愛、童真與自然之美已融為一體。冰心以最熾熱的語言謳歌母愛,把母愛宣揚為至誠至大、至高至上的偉力,把母親宣揚為孕育著一切的“萬有之源”。作者視兒童為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朋友,以童真之美反襯社會之丑惡及世風的墮落。對大自然的禮贊,也與作者對母愛的宣揚一脈相承。
藝術:受泰戈爾的《飛鳥集》、日本俳句的影響,小詩多是以一至四行的體式抒寫個人即時的感興,托物喻理,常以哲理入詩。
簡析《寄小讀者》的思想和形式
思想:《寄小讀者》是冰心著名的通訊體散文集,也是一本兒童文學作品。內容是敘寫她赴美留學旅途中及在美國的生活,貫串的是對母親、童真、大自然的禮贊和熱愛眷念祖國的感情。除這“三愛”之外,愛祖國是《寄小讀者》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把她詩文中的“三愛”升華到更高的層次。藝術:《寄小讀者》滿貯詩情,寫景如畫,藝術上具有抒情詩、風景畫的特色。
分析評價冰心創作中“愛”的哲學的內容
冰心的文學創作是多面的,小說、詩歌、散文,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尤其是散文。而貫串于她的文學創作的,是“愛”的哲學。冰心的“愛”的哲學,其內容包括母愛、童真、愛自然、愛祖國。母愛、童真、大自然三者以母愛為中心而有內在聯系。童真是母愛的自然延伸,愛大自然與母愛也一脈相承。冰心的愛國主義也和母愛、親友之愛,對祖國河山之愛密切相聯。
“愛”的哲學是冰心文學創作的基本思想內容。
冰心文學創作中的“愛”的哲學具有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以及加強作品詩情的作用。散文集《寄小讀者》,是書信體兒童文學作品,寫了作者赴美途中及在美國的生活。“愛”是她散文集的主要內容:父母之愛、兄弟親人之愛,小朋友的愛等。在一切的“愛”中,母愛占著中心。冰心的“愛”的哲學的道德感情力量應充分肯定,在藝術上也使她獨樹一幟。
冰心的“愛”的哲學也有局限、不足。對于黑暗殘酷的現實,“愛”的哲學顯得蒼白無力。“愛”的哲學并非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良藥。
簡析朱自清以事傳情類散文的思想藝術特點
朱自清以事傳情類散文指《背影》《給亡婦》等。
一、這類散文以致情感人,《背影》寫父子之情、《給亡婦》寫夫妻深情。二、藝術上的特點是:用筆樸實平淡,沒有華麗的詞藻;事件也都是生活中的瑣事。如寫父親為兒子送行、買橘子等。構思上,棄巧取平。結構縝密、剪裁得當、濃淡相宜、反復點題,在淡淡的筆觸中營造濃濃的情意。朱自清的這類文章在樸素平淡的藝術形式中寓真情、風華。
簡析朱自清借景抒情類散文的思想藝術特點
朱自清的借景抒情類散文,指《荷塘月色》《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篇。這類散文的特點是:文中有畫。意境幽美,景物描寫細致而有神韻,使人可感可觸,如身臨其境。畫中有詩,情景交融。似詩如畫的美景中,流露出作者的復雜情思。月下荷塘的美景,透露出作者追求剎那寧靜的心境,反襯出作者因現實煩惱而產生的不寧靜心情。文字優美清麗,表現手法、修辭手法多樣。比喻新鮮生動,運用通感的手法。
簡析朱自清對現代散文的貢獻
朱自清對中國現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美文“數量不多,而精品不少。尤其是像以至情為特色的《背影》,以詩情畫意為特色的《荷塘月色》等,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名篇,奠定了他作為現代散文大師的地位。朱自清以自己的散文創作實踐,證明白話文也能寫出漂亮的“美文“,鞏固了文學革命的勝利成果。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創作特色
將自己真摯深厚的感情注入作品,以家庭生活為素材的作品中,多表現父子之情、夫婦之情、兒女之情等。如《背影》中父親的深情,《給亡婦》中悼妻與自懺之情,《荷塘月色》以景物之“靜”反襯心情之不靜。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清華園的一個平常的荷塘,一到作者的筆下,簡直無美不備: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葉,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筆畫。
縝密精巧的構思。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不長,構思更見匠心。如《背影》里的四次背影四次眼淚,《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處處見“靜”。
清幽細密的語言藝術。如《背影》的質樸,《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文字極富色彩感,呈現出視覺感官上的繪畫美,《荷塘月色》里的26個疊詞,頗有聽覺的美感。
簡析《海濱故人》的思想和風格
《海濱故人》是廬隱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
思想:《海濱故人》在現代文學史上最早表現了女大學生們的生活,她們的思想和追求、苦悶和彷徨,流露出強烈的女性意識和現代意識。
風格:自敘傳的寫法。露莎的經歷幾乎就是作者的前半生的寫照。對女性戀愛、婚姻問題的探究。作者對男女之愛雖然有所希望,而更多的卻是疑懼。對異性的不信任感,導致了她對人生意義探究的答案傾向于“恨”,而不是愛。感傷、哀怨、悲觀的抒情。
簡析廬隱小說題材和思想特點
對女性婚戀題材的偏好。她觸及了男女情愛中的各個側面。作者本人坎坷而豐富的感情生活,使她對“愛情”、“婚姻”獲得了相當深入透徹的理解。雖然她對人生問題的答案不同于冰心的“愛”,而反復地渲染異性的不可靠、愛情不是醫治人生的靈丹。廬隱的這些作品確實能給青年人更多人生的真諦與警悟,在感傷哀怨的基調中投射出力量。
廬隱小說的基調,深受中國古典言情小說和“婉約派”詩詞的影響,低沉郁悶。作者對女性心理大膽、真率、細膩的剖白,與社會心理、道德標準緊緊相連,從而突破了單純的男女之愛的描寫。
簡析《沉淪》的思想
《沉淪》的主人公“我”是一個留日學生,因對愛情的渴望得不到滿足,又兼不堪忍受異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盡。
小說大膽描寫了這個受“五四”思潮的洗禮而覺醒的現代知識青年“性的要求與靈肉的沖突”,以及由此而生的**性心理。追求個性解放的反封建意義。
作品最后通過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國呀祖國!……你快富起來!強起來罷!”表達了郁達夫鮮明的反帝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思想意義。
分析評價郁達夫小說的思想
郁達夫的小說突出表現了“五四”青年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擠出軌道的“零余者”的哀怨。《沉淪》和《南遷》中的“他”等,心中交織著個人的積郁與民族的積郁,更感自身的凄涼,強烈地追求個性的解放,追求異性的愛情,甚至表現出某種**的心理。他們為自己只是一個生活的“零余者”落淚嘆息,但心中卻始終沒有減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熱情,賦予形象相當深厚的感傷色彩。
鮮明地表達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情懷。愛國主義如《銀灰色的死》《沉淪》等作品中,主人公作為弱國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們迸發出真摯的熱愛祖國,對于日本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提出了控訴。人道主義如《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中通過“我”與煙廠女工、人力車夫的生活境遇的聯系對比,流露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慨嘆和對普通平民真誠的同情、摯愛,剖析了落魄下層知識者的心理及其在自懺中因受勞動者的感化趨于升華的過程。
頹廢的氣息,色與欲的描寫。《沉淪》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舉止表現出頹廢氣息。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動著作者熱愛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現實的欲求上進的心。
分析郁達夫小說的藝術風格
一、自我的寫真。“自敘傳”的色彩。相當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個人出身、經歷、個性等。第一人稱主觀敘事的角度,這個具有連貫性的主人公,是一個以“自我”為原型、浸透著作者本人強烈主觀色彩的文學形象。構成了時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緒史。
二、感傷的抒情。郁達夫的小說通常都沒有完整的情節,注重抒發主人公抑郁寡歡的情懷,坦誠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傷的、悲觀的甚至厭世頹廢的心境。他特別對憂傷的情緒感興趣。以感傷的抒情為中心的郁達夫小說,輕視情節的營構,而注重情緒的傾訴。“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他的早熟的性情,竟把他擠到與世人絕不相容的境地去,世人與他的中間介在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可見作者所處的環境的凄涼、悲苦、孤獨。是文章感傷情調的基礎。
三、結構的散文化。郁達夫小說以抒情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說的散文化傾向。《沉淪》雖無貫穿前后的情節線索,而主人公“他”的孤獨感、苦悶感及感傷情調,卻一線以貫之,形成作品內在的一種凝聚力量。創造了現代小說中一種嶄新的體式——自我寫真的抒情小說。
四、流麗、清新的文筆。郁達夫的用筆與其主觀色彩、抒情傾向相契合,飽孕感情,富有色彩與節奏。很少使用靜觀的筆觸敘事、抒情、寫景。郁達夫小說的文學語言是與他獨特的文體風格高度一致的。
分析郁達夫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郁達夫對自我寫真的抒情小說的實驗,呼應了20年代時潮的一個側面——浪漫而感傷的時代氛圍。吟唱出張揚個性、崇尚感情、表現自我的文學詠嘆調。從道德的角度、心理學的范疇對現代小說的表現領域進行了大膽的開拓,引領了一種以浪漫主義為其風神的小說派別,開創了魯迅為代表的寫實主義風格不同的小說創作路向。
分析聞一多愛國主義詩篇的內容
歌頌祖國、思戀祖國。身在美國,他筆下流瀉出濃烈的思鄉念國之情。表現在《太陽吟》、《憶菊》中、《孤雁》中他以流落的孤雁自比,從內心深處發出“不如歸去”的感嘆。他眷念的家不僅僅是小家,抒發的情也不是小“我”之情,在一定程度上,正準確地代表了所有身在異國心念故土的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態。
反帝反種族歧視。一些詩篇中抨擊了“金元帝國”的罪惡,護衛民族尊嚴,抒寫華工的勞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對民族壓迫的沉痛抗議。如《洗衣歌》中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對帝國主義“文明”的鄙視和中國人的正氣以及民族自豪感。在平易的訴說中,包含著對同胞的深厚同情與尊敬。
對軍閥統治下祖國黑暗現實的失望和對祖國新生的信念。《死水》等為代表的一些直面中國現實的作品中,一面為祖國人民唱出了悲哀的歌聲,表現出自己希望破滅的深深痛楚。另一面《一句話》中對自己心愛的祖國懷者總有“鐵樹開花”一日的信念,這就是一直淺埋在心底的“一句話”:“咱們的祖國”。
簡述聞一多在新詩發展史上的地位
愛國主義詩篇。聞一多被朱自清譽為“五四”時期“惟一的愛國詩人”。他的愛國主義詩篇具有反帝反封建憎惡黑暗現實、期盼祖國新生的豐富內容。
對新詩格律的理論提倡和創作實踐。他提出新詩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張。《死水》《憶菊》《洗衣歌》等,既有愛國主義的思想內容,又有“三美”的藝術形式。這對于糾正白話新詩創作中態度不夠嚴肅、過于散文化的傾向,起到了積極作用。聞一多是繼郭沫若之后又一位對新詩成熟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大詩人。
分析評價聞一多詩歌“三美”的新格律詩理論主張及其創作實踐
聞一多的詩歌理論對新月詩派有著很大影響。其詩論的核心內容是講究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關于新詩“三美”的理論集中見之于他的《詩的格律》一文。
音樂美主要是指音節和韻腳的和諧,一行詩中的音節、音尺的排列組合要有規律。作者在繼承我國古典詩詞中的“頓”、借鑒西方十四行詩的“音步”的基礎上,提出了“音尺”。新格律詩的音樂美,其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節奏感強。《死水》是聞一多自認為“第一次在音節上最滿意的試驗”的力作。全詩五節二十行。每行九字,這九個音節均由一個“三字尺”和三個“二字尺”組成,最后都以雙音節結尾。
繪畫美主要是指詩的詞藻要力求美麗、富有色彩,講究詩的視覺形象和直觀性。如《死水》中的“綠酒”、“白沫”、“翡翠”等。
建筑美主要是指從詩的整體外形上看,節與節之間要勻稱,行與行之間要均齊。《死水》《洗衣歌》等都稱得上是具有建筑美的范作。
分析評價徐志摩的前期詩集的思想
徐志摩前期詩集是《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大多具有比較積極的思想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時代精神。具體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追求光明與自由的思想。由于作者長期受英美式的資產階級教育,他的關于“新的政治、新的人生”的理想,是英美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與空想主義的混合物。如《嬰兒》里,寄托著他的政治理想。《為要尋一個明星》、《我有一個戀愛》抒發了作者對這一理想執著的追求。追求的過程中,他顯得自信、樂觀。由于他的政治理想與中國現實情況的矛盾,作者又感到這理想有如一個夢,作為中國資產階級開山詩人,他的內心也不無悲涼之慨。這些詩篇中,閃耀著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詩魄。
反映現實社會。如《太平景象》《人變獸》揭示了反動軍閥統治的罪惡,發出了對黑暗現實生活的詛咒。《先生!先生!》寫出了勞動人民的痛苦。這些詩篇,明晰地顯示了詩人關注現實、憎恨封建軍閥、同情下層勞動人民的人道主義、民主主義的傾向,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描寫愛情體驗。愛情詩是他全部詩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有時以自己的感情經歷為基礎,有時以假想的異性為對象,真摯、坦率地表現了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如《起造一座墻》《望月》《決斷》《翡冷翠的一夜》等包含著反對封建倫理道德、要求個性解放的積極因素。
歌詠大自然。徐志摩把大自然稱為“最偉大的一部書”。不少詩作中,經常出現眾多美麗的物象景觀。如《再別康橋》《康橋再會吧》都以自己曾留學的英國劍橋大學的校園景色為對象寫出的佳作,抒發了對母校的深厚感情。
簡述徐志摩后期詩集的思想
徐志摩后期詩集主要有《猛虎集》和《云游》,主要思想有:隨著革命的深入和愛情理想的破滅,他看到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與他的資產階級理想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于是苦悶更深。表現了較深厚的消極悲觀傾向。如《我不知道風從哪個方向吹》表現的是夢的悲哀。對革命的實踐和理論的恐懼和敵視。如《西窗》
分析徐志摩詩的藝術特點
真摯地獨抒性靈、追求個性解放是徐志摩詩歌的基本藝術個性。他的詩歌特別是其中影響最大的抒情詩,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其突出特點在于:
構思精巧,意象新穎。如《她是睡著了》以豐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態,“白蓮”、“琴弦”等富有詩意的物象,營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揚娜拉》中心意象是一朵不勝嬌羞的水蓮,用以狀寫日本女郎溫柔多情的神態,貼切傳神。《嬰兒》用產婦對腹中的嬰兒的企望,象征地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理想的向往。
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節的抒情詩中,常常使用重疊、反復、排比等手法。《再別康橋》開頭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復“輕輕的”,造成纏綿中不乏輕快的韻律,在節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韻上和諧中顯出變化。
章法整飭,靈活多樣。他的詩雖以四行一節式較多,但從整體上看,節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變化,講究詩形而能不為其束縛。整飭中有變化,呈現出靈活多樣的體式。
詞藻華美,風格明麗。徐志摩的詩思富于想象力,表現為文詞的豐富,詞藻的華麗。夕陽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織成了色彩明麗的畫面,使《再別康橋》別具一種溫柔纖麗的風情。
簡述馮文炳小說的思想特色
表現出他對現實社會問題的關注,對鄉民命運的同情,較多的流露出對舊制度、舊禮教的不滿。如《柚子》。對一些善良的鄉村小人物關愛,贊美他們純樸的人性美和古樸的生活方式。如《竹林的故事》《桃園》田園山水之美有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對于佳山秀水的留戀,加濃了廢名小說的隱逸傾向,長篇小說《橋》中表現最為充分。
簡述馮文炳小說的藝術特色
抒情小說,浪漫特色,充滿恬淡清逸的抒情色彩,洋溢著田園牧歌的靜雅氣氛,傳達出遠離塵囂的浪漫主義氣息,從中透出一種悠悠的感傷。詩話小說,意境沖淡而詩情濃郁。自覺地把小說當成詩,追求獨特的意境、獨特的神韻。結構上大多屬于散文化的小說結構,不重情節而重情緒、意境的渲染,頗具古典詩詞含蓄而有跳躍性的特點。
簡述馮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藝術特色
《作日之歌》是馮至在詩壇上確立地位的第一部詩集。對青春、愛情的歌頌,對生命的沉思。如《我是一條小河》。從平凡的生活中窺見社會與人生的真貌。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發出了不平之鳴,也表達了知識者的苦悶。敘事詩的創作是馮至20年代中國新詩發展所作的獨到貢獻。如《帷幔》從中國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中取材,反封建的色彩尤為濃烈。馮至的敘事詩,融抒情于敘事,為新文學敘事詩的起步,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簡述馮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十四行集》不僅代表了馮至詩歌創作的新成就,也代表著十四行體在中國的最高水平,馮至的《十四行集》是中國十四行詩成熟的標志。詩人關注國家、人民和人類、宇宙的根本問題。表現出了對詩情哲理化的追求,能從敏銳的感覺出發,注重從細節著眼捕捉詩意,在日常的境界里體味出精微的哲理。善于進行藝術的節制,內斂有度,不露“鋒芒”。利用十四行詩結構上的特點保持語調的自然,堪稱十四行體中國化的成功實踐。
第五章 茅盾
分析評價《蝕》三部曲的思想內容
《蝕》是茅盾的小說處女作,由三個系列中篇所作成:《幻滅》《動搖》《追求》。三部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整個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為題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種矛盾和階級分化。作者試圖表現“現代青年在革命壯潮中所經過的個時期:幻滅、動搖、追求:
一、《幻滅》中,作者描寫了一個抱著美好幻想的參加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女性的悲劇。主人公靜女士從小在恬靜的家庭中長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詩情畫意的事,但現實的社會帶給她精神世界的“幻滅”。“幻想破滅”成了她思想弊病。從靜女士的生活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無準備的投入革命,革命動蕩中必然就回出現個人主義的悲觀幻滅心態。
二、《動搖》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漢政府”蛻變之前,湖北一個小縣城的風波。主人公方羅蘭是革命隊伍中思想極不穩定的知識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階級斗爭面前,他表現得軟弱動搖,以致讓人有機可趁。他對反動勢力打擊不夠,立場也不分明。在對待愛情上也表現出“動搖”的本性。一方面是結發之妻的純情包圍;另一方面是時代女性的性感誘惑。方羅蘭是屬于即保留著傳統道德,同時又呼吸時代新鮮空氣的知識分子,在兩者的選擇中,他永遠處在矛盾和動搖中。
三、《追求》是描寫在大革命失敗后,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劇命運。在上海悲觀、頹廢等是他們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現實的壓迫,企圖作一次新的掙扎和追求。通過對張曼青的描寫揭示教育救國夢的破滅;通過王仲昭揭示愛情至上主義的美夢破滅;通過史循揭示了“失敗主義者“的失敗;通過章秋柳揭示病態反抗者的悲哀。《蝕》中的這些主人公,都難以擺脫精神上的枷鎖,只能用這種病態的反抗來宣告對黑暗社會的詛咒,他們不是不想有所作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極地追求新的出路。
簡析《動搖》中的胡國光形象
《動搖》中對土豪劣紳胡國光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政治上他是個投機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貍,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偽裝保護自己。他會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笑里藏刀,一旦革命是時機成熟,他就會毫不手軟地鎮壓革命。生活上,在剝削階級荒淫墮落的本質上,他給自己罩上了一層溫和的面紗。他的大度蒙蔽了一大批革命者,使他很快鉆進革命堡壘的內部。
簡析《蝕》的藝術特點
一、再現與表現。作品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描寫視角(本意是客觀的,本能又是主觀的)。作品描寫了一群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并相當逼真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社會生活的動蕩,革命運動的起伏,具有鮮明的寫實主義的創作特征。
二、現實與象征相結合。如《追求》本是想寫成“又重新點燃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了”的,然而結局卻是“幻滅”,它超出了客觀描寫的本意,而趨于本能的表現。作者常以象征主義手法賦予物體、自然景物等以特定的內涵。
分析《子夜》的思想內容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①對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悲劇命運的描寫。作品中描寫的吳蓀甫是上海工業界的巨頭,他開辦了規模很大的絲廠。作品還寫出一些中小工業資本家,但他們的公司、工廠最后都以經濟破產結局。破產的原因是帝國主義、買辦資本家、國民黨政權的壓迫。各種壓迫使得民族工業舉步維艱。再加上軍閥大戰,農村經濟破產,更加深了民族工業的恐慌。吳蓀甫等的失敗結局,說明了實業救國道路是不行的,表現了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的悲劇命運。②表現了30年代的時代特征。民族資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等的壓迫下為求出路,而加劇對工人的剝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時代特征。吳蓀甫等使用各種手段壓迫工人,使得無法生活,只得被迫罷工。③對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質的深刻揭示。小說中矛盾的焦點是中國民族工業的命運。資本主義列強的在中國大肆傾銷剩余產品危及民族工業,而國民黨政府也以苛捐雜稅來排擠民族工業,買辦資本家操縱中國的金融、公債市場破壞民族工業,以吳蓀甫為代表的中國民族工業資本家在這重重壓迫下一步步走向破產結局。
分析《子夜》里吳蓀甫的形象
吳蓀甫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吳蓀甫具有兩個方面的性格:
一是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實現資本主義。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斗爭中,他表現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與趙伯韜的斗法中,確實顯示了他沉著干練、剛愎自用。二是動搖、悲觀。公司的連連失敗,沉重的一擊之下,他那的動搖、悲觀就暴露出來了。當吳蓀甫與趙伯韜的斗爭中慘敗時,他的悲劇命運也達到了高潮。
吳蓀甫的性格充分顯示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滿;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兩重性使得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夾縫中,同時也決定了他命運的必然悲劇結局。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軍閥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當時政治和經濟上的種種關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隨著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來。
簡析《子夜》里趙伯韜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義
《子夜》里的趙伯韜是個買辦資產階級的形象:他是美國壟斷資產階級走狗,并且與反動統治階級有關系,后臺的撐腰,他完全主宰著上海灘的金融市場。他的目的是消滅和吞并中國的民族工業。他是個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趙吳斗法中,他設下了個大陷阱,不遺余力地要把民族工業置于死地。作者還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來揭示他驕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種女人,并以此為豪。在他帶有獸行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帶有流氓習氣的洋奴精神。
簡析《子夜》的藝術特色
一、宏大嚴謹的結構。作品以吳蓀甫為矛盾沖突的軸心,輻射出各種人物和事件。小說故事情節錯綜復雜,結構宏偉嚴謹。作者采用“網狀結構”和“連環式結構”。
1、網狀結構。4—8章以吳、趙的矛盾為中心,同時表現吳與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三條線索同時交叉發展,各種人物紛紛登場,兩條次要線索輔助,構成巨大的網。
2、連環式結構。9—19章小說的矛盾發展、高潮和結尾。小說情節雖錯綜復雜,但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顯示了作者的藝術才能。
二、心理描寫采用傳統的肖像描寫、人物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對人物下意識和幻覺的描寫增強了整個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運用象征主義的手法。吳老太爺的一切言行總是圍繞著一個總體象征展開。
分析評價《子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子夜》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主要有兩點:
1、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民族資本家的藝術典型吳蓀甫形象。吳蓀甫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吳蓀甫具有兩個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動搖、悲觀。吳蓀甫的性格充分顯示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一方面對帝國主義等不滿;另一方面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滿;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兩重性使得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夾縫中,同時也決定了他命運的必然悲劇結局。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軍閥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當時政治和經濟上的種種關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隨著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來。
2、《子夜》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對中國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寫的文學作品。《子夜》是現代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它描寫了工廠生活和工人運動,描寫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奮斗,買辦資產階級的活動,金融、公債市場的風波,都市各階層人物的面貌。它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簡析《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標志著矛盾短篇小說成熟期的到來。這些小說融外來形式技巧于現實主義的再現創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國社會的本質和農村階級矛盾、階級斗爭以及農民、小商人的悲劇命運。
1、《林家鋪子》敘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小鎮林家小店倒閉過程的故事。小說以林老板的掙扎與破產為情節主線,以林小姐婚姻糾葛為副線,兩線交織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整個作品的情節有起有伏,分層鋪開,首尾照應。作品以林老板與黑麻子、卜局長之間的沖突為主要矛盾,又以若干小事件作為多頭線索,展開紛繁的細節,使得情節發展有張有弛,而有井然有序。
3、《林家鋪子》實際上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戰前后的民族危機和經濟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肆掠奪和欺壓小商人以及農民的罪行,從而挖掘了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的中下層百姓的悲慘命運之根源。
《農村三部曲》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國農村階級矛盾的日益深化,農民迅速破產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定會走上反抗道路的歷史必然。
1、《春蠶》通過描寫30年代滬凇戰役前后江南農村蠶農老通寶一家的養蠶“豐收成災“的悲慘事實,形象地揭示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給中國農民帶來的民族災難。由于轉嫁危機與農民階級形成的尖銳矛盾,同時勾勒了兩代中國農民不同的思想與行為,預示著他們所走的不同道路。老通寶是受封建舊意識毒害很深的老一代農民形象。多多頭卻是一個正在覺醒之中的中國新一代農民的形象化身(從他對荷花的態度上可以看出他與眾不同的思想)。他在勤勞這點上與老一代農民有著共同點,與老通寶相比,他顯得豪爽、熱情,更有獨立見解。
2、作品中的景物描寫自然優美,在工細的筆墨中又有著深刻的象征意義。
3、作品用極細膩的筆法描寫了養蠶的程序、禮儀等民俗風情,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實的鋪墊。
簡析《白楊禮贊》、《風景談》的思想藝術特色
《白楊禮贊》、《風景談》是茅盾在抗戰時期寫的散文名篇。思想上:歌頌北方敵后軍民團結一致在艱難環境中不屈不擾抗敵斗爭的崇高精神,歌頌延安人的新生活、新風貌,歌頌延安精神。
藝術上:《白楊禮贊》借物詠懷,具有濃郁象征色彩,景物、抒情、議論融為一體。《風景談》吸取電影的藝術手法,由六個場景組成,注意光、影、色彩、音響的搭配,有極強的畫面感。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02-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模擬試題及答案(6)
02-202022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學》模擬題:多選題(5)
09-13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浙江自考《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05-25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鄧小平理論概論》練習題二(1)
06-062024年4月浙江自考《資產評估》模擬試題(7)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