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自考模擬題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復習題匯總(上)

時間:2023-02-16 08:55:49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模擬題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名詞解釋】

新青年:中國現代文學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創刊于上海,原名《青年雜志》,陳獨秀主編。"五四"前后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同時進行了新文化運動和文學改革運動。創刊號發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學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張,1917年初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正式掀起文學革命。1918年5月,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于其上。該刊還廣泛譯介外國文學。1920年9月,它成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機關刊物,1926年終刊。

文學改良芻議:1917年發表于《新青年》,是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理論文章,對文學革命在理論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入手: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章宣揚的是一種反擬古主義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從不同角度針貶了舊文壇的復古主義和形式主義流弊,粗淺的觸及了文學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文學的時代性與社會性以及語言變革等問題,初步闡明了新文學的要求和推行白話文的立場。

文學革命論:1917年2月發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的社會文學。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人的文學”: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對當時的文學革命影響很大。周作人從個性解放的要求出發,充分肯定人道主義,強調一種"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認為新文學即人的文學,應充分表現"靈肉一致"的人性。這深深影響了五四時期表現個性解放主題的創作,"人的文學"成為五四時期文學的一個中心概念。在《平民文學》中,周作人進一步闡述"人的文學"的主張,強調文學須應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與"真摯"的原則,并申明"以真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學觀念,這對五四時期尤其是為人生派的創作影響很大。

雙簧戲1、1918年錢玄同和劉半農的雙簧戲,正式拉開了這場“文學革命”、“封建復古主義”思潮斗爭的序幕。2、錢玄同把社會上的各種反對意見歸納起來,化名“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者一封信,再由劉半農寫答信王敬軒的信予以批駁,兩信同時發表名為《文學革命之反響》,借以擴大文學革命的影響。

林蔡之爭:最早代表復古主義文學思潮出來反對文學革命的是林紓(琴南)。這位古文家極力反對以白話文代替文言,寫了《論古文白話之消長》《致蔡鶴卿太史書》,對白話文運動大張撻伐,又在《新申報》上發表《荊生》《妖夢》等文言小說,影射攻擊文學革命領袖。北大校長蔡元培在致林紓公開信中則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則,李大釗、魯迅也發文譴責"國粹家"歷史倒退行為。林紓所代表的守舊派對新文學的反攻,并沒有什么理論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擊和政治要挾的層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學陣線義無反顧的抗爭。

學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創辦的《學衡》月刊,主要成員有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骕、吳宓等,他們既是歐美留學生,又是大學教授。他們以《學衡》為陣地,打著"學貫中西"旗號,提倡尊孔讀經、復古倒退,攻擊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和開始在中國傳播的馬列主義。1933年,《學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雜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復刊后,成為章士釗等宣傳復古思想,反對白話文,為鎮壓進步學生運動制造輿論,維護反動軍閥統治,抨擊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經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至此,白話與文言之爭以白話文的勝利而告終。

鴛鴦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狹邪小說《花月痕》中的詩句"卅六鴛鴦同命鳥,一雙蝴蝶可憐蟲"。因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禮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游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干、情調和風格偏于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后作用。

黑幕小說:中國近代小說流派。約在1915~1918年間與鴛鴦蝴蝶派前后相繼,盛行于上海。當時多種雜志、大小報副刊均刊載這類小說,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國黑幕大觀》及續集。此類小說反映了這一流派作者游戲的、消遣的、趣味主義的文學觀。《中國黑幕大觀》洋洋百萬言,涉及社會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風流案件、私娼秘史之類,專以揭露陰私、潑污水、進行人身攻擊為能。雖然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丑惡,但在寫法上**裸地描繪現實,社會效果適得其反,有些作品還成了軍閥、政客相互中傷、攻訐的工具,在五四運動后即銷聲匿跡。錢玄同、沈雁冰、魯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文學研究會:被稱為“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學革命后出現的第一個新文學社團。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葉圣陶、許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說月報》、《文學旬刊》

理論主張:積極提倡“為人生”的文學主張和現實主義文學思想。

主要貢獻:它承接了“五四”文學革命的現實主義傳統,使之發展成為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學思潮。

創造社:1921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發起人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創造季刊》《創造周刊》《創造日》

理論主張:尊自我,重主觀,強調藝術是自我表現、內心自然流露;強調文學的本質是感情;強調靈感在創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特征。

新月社:是五四以來最大的以探索新詩理論與新詩創作為主的文學社團。1923年成立于北京,該社活動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結束,主要成員有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等。他們把《晨報副刊》作為陣地,后又創辦《詩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個涉及政治、思想、學術、文藝各領域的派別,在思想上組織上都表現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特點。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于新詩。聞一多發表《詩的格律》一文,提出詩歌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以聞一多、徐志摩為首的新格律詩的創作,稱為“新月詩派”。他們對于詩歌藝術的追求帶有唯美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糾正了五四以來白話新詩過于松散、隨意等不足,在當時對于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再別康橋》、聞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語絲社:得名于《語絲》周刊。《語絲》創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語絲社隨之消散。《語絲》主要撰稿人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為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語絲社作家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這種文體在思想內容上任意而談,斥舊促新,在藝術上以文藝性短論和隨筆為主要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語言和諷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促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物,則極力加以排擊,——但應該產生怎樣的‘新',卻并無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覺得有些危機之際,也還是故意隱約其詞"。以魯迅為代表的尖銳潑辣的雜文和以周作人、林語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該社散文創作兩大類,對散文發展有重要影響。

淺草-沉鐘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創辦《淺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中出過《文藝旬刊》,其骨干成員又于1929年秋組成沉鐘社,辦有《沉鐘》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創作方面則有馮至的詩歌,林如謖、陳煒謨、陳翔鶴的小說,多抒寫知識青年苦悶的生活和憂郁的情感,富于感傷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高長虹、向培良,韋素園等,以創辦《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提倡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向舊勢力、舊文明發起攻擊。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魯迅發起和領導。成員主要有韋素園、臺靜農等。這是一個著重于翻譯和介紹外國文學,尤其是俄羅斯文學的團體,有專收翻譯作品的《未名從刊》和專收創作的《未名新集》。臺靜農的小說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說創作的重要收獲,鄉土文學的成功之作。

湖畔詩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詩團體,主要代表詩人有汪靜之、潘漠華、應修人、馮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們的詩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為"湖畔詩人"。他們寫作抒情詩,但最有影響的是愛情詩,風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現了對傳統封建世俗大膽反叛的精神,藝術上也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這些詩作很能喚起一代新人的純真和熱情。被朱自清稱為當時"專心致志做情詩"的四個年輕人。

新劇:又稱文明戲。是中國話劇運動的第一階段。開始于1907年,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歐陽予倩等在歐美、日本話劇運動的影響下,組織話劇團體春柳社,改編演出《黑奴吁天錄》等話劇。辛亥革命前后,新劇團體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為內容的政治戲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劇很繁榮,以演家庭倫理戲居多。"五四"前夕,新劇趨向衰落,其原因:一是新劇商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內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劇都是幕表戲,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分場的故事梗概,由演員上臺隨意發揮,藝術水平和演技很難提高。"五四"文學革命批判墮落的文明戲,一些戲劇家提出"愛美劇"口號,中國話劇運動由此進入第二個階段。

愛美劇:中國五四運動后興起的非職業戲劇運動,簡稱愛美劇。"愛美劇"系英文Amateur的音譯,意為業余的,"愛美劇"指業余演劇。1921年1月,汪優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動下,針對文明戲商業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脫離資本家的束縛、仿西洋組織一個非營業性質的獨立劇團的設想,并與陳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眾戲劇社。不久,陳大悲著《愛美的戲劇》,遂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于是愛美的戲劇迅速取代已經沒落的文明戲,成為20年代初期中國話劇活動的主流。愛美的戲劇運動以學生為主體,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現代話劇在中國舞臺上最初的嘗試,在批判文明戲的基礎上,介紹西方戲劇的學說與方法,對中國話劇進行了革新。因而是文明向現代話劇過渡的產物,從理論上使新的戲劇觀念進一步完善、具體化,主張"教化的娛樂"等等。

南國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領導人田漢,先是創辦《南國》半月刊,發表了話劇創作《獲虎之夜》等,后又辦《南國特刊》、南國電影劇社、南國藝術學院。南國社開展話劇創作活動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漢創作的劇本《古潭里的聲音》《蘇州夜話》《湖上的悲劇》《名優之死》《南歸》等。南國社發展了"五四"時期的愛美劇,他們對黑暗現實的反抗往往帶有傷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國話劇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員,以后不少成為中國戲劇、電影、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象征詩派:以李金發為代表的象征詩派出現于20年代中期,后期創作社的王獨清,穆木天,馮乃超也是象征主義詩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詩人多受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其作品的特點是注重自我心靈的藝術表現,強調詩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謂"觀念聯絡的奇特"。①運用一種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來表現自己微妙復雜的內心世界,傳達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覺和印象。②運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現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藝術形象的暗示來表達感覺和情調。④追求詩歌語言的省略和跳躍。李金發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兇年》,是中國早期象征詩派的代表作,為中國新詩藝術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象征派詩歌后來趨向成熟,取得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現代評論派:1924年,胡適與陳西瀅、徐志摩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稱為現代評論派。其成員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以《現代評論》為主要陣地,為美帝國主義及買辦資產階級張目,支持北洋軍閥當局,誣蔑群眾革命運動。1927年7月,《現代評論》遷至上海,遂由原來依附于北洋政府轉而投靠國民黨政權。

太陽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員有蔣光慈、錢杏屯阝(阿英)、洪靈非、孟超等,全都為共產黨員。"這些《太陽》下的文學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們努力要創造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新文藝。"同時創辦《太陽月刊》,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左聯成立時,該社自行解散。

左聯: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發起人有魯迅、沈端先、馮乃超等,魯迅在成立大會上作了著名的《對于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講,是其綱領。"左聯"的成立,實際上形成了比較廣泛的革命文學統一戰線,推動了左翼文藝運動迅猛發展。左翼文學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左聯十分重視理論批評。開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傳播。開展了文藝大眾化運動。文學創作十分繁榮,左聯還重視培養青年文學作者。代表作家有:蔣光慈、柔石、殷夫、葉紫等。"左聯"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傾向上存在"左"的錯誤,理論上存在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組織工作方面存在比較重的關門主義和分派主義傾向,文學創作上,許多作品存在嚴重公式化,概念化的問題。

革命文學論爭:指1928-1929年魯迅、茅盾與創造社、太陽社關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論爭。起因是創造社、太陽社在倡導革命文學時,由于受到國內外革命陣營內左傾思潮影響及自身世界觀原因,在理論主張方面存在嚴重的機械論錯誤傾向,批判清算魯迅、茅盾、郁達夫等,全盤否定五四新文學傳統。魯迅肯定無產階級文學的發生有其歷史背景,批評他們忽視文藝的特征、夸大文藝的作用及宗派主義傾向,茅盾也批評他們題材過于狹窄和標語口號傾向。這一論爭的性質是革命作家內部的論爭,擴大了革命文學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習,提高了思想認識;論爭中魯迅翻譯了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等馬義文藝理論著作,從而為左聯成立準備了條件。

文藝大眾化運動:1931年11月左聯執委會通過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新任務》的決議提出,今后的文學,必須以"屬于大眾,為大眾所理解、所愛好為原則",明確規定"文學的大眾化"是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第一個重大的問題",為此成立了"大眾文學委員會",大眾化問題成為左翼文學理論的焦點之一。左聯時期有三次規模較大的文藝大眾化討論:第一次是在1930年春左聯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這兩次著重討論了文藝大眾化的意義,大眾文學的形式問題,也涉及到內容、語言向群眾學習的問題。第三次是1934年,討論舊形式的采用,提出大眾語和文字拉丁化的問題。魯迅在《論新舊形式的采用》中"拿來主義"思想是文藝大眾化討論在理論上的重要收獲。

普羅文學:1928-1930年革命文學初期,是普羅文學階段,創造社、太陽社作家是普羅文學的主要作者。普羅文學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時期和革命失敗后的某些社會現實,描寫了工農的生活和斗爭,表現了一些小資產階級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時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態。作品很多,具有很強的革命氣息,一時風靡文壇,產生很大社會影響。但是普羅文學存在嚴重缺陷,最主要的錯誤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殘酷的現實斗爭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時,革命文學初期的圖解左傾盲動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蔣光慈《短褲黨》《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倡導時期,創作方面也存在過一些幼稚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謂"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調。它在思想意識上流露出小資產階級的狂熱性和感傷情緒,在藝術方法上則帶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作品有華漢的《復興》、蔣光慈的《短褲黨》。這種現象一出現,立即受到魯迅的批評;沒有多久,也引起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張天翼、丁玲、艾蕪、沙汀等人,他們不再把作品作為政治概念的圖解,而是從生活出發,以真實地反映現實,來激發人們批判和改造舊世界的熱情;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也有所克服;從而提高了革命文學作品的思想藝術水平。

革命+戀愛小說:英雄兒女的革命加戀愛,是普羅文學許多作品的重要內容,一時成為流行主題。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識分子面臨個人與革命沖突的普遍問題,其中孕育著30年代知識新人的最初形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種對生活的片面理解與表達。但正是此類小說曾積極影響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這說明其確實和著時代的節拍,即便是帶有濃重理念痕跡的故事與人物,也能投合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興奮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自由人和第三種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聯"與"自由人""第三種人"展開論爭。"自由人"指《文化評論》的胡秋原,"第三種人"指《現代》的蘇汶。論爭以文藝的階級性、文藝性與政治的關系為中心。先是胡秋原發表《阿狗文藝論》,批判提示民族主義文學的法西斯主義實質,同時批評左翼文壇"將藝術隨落到一種政治的留聲機"。以后,他又發表《勿侵略文藝》等文。"左聯"的《文藝新聞》載文批評胡秋原,蘇汶即發表文章聲援胡秋原。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分別發表《論第三種人》、《文藝的自由與文學家的不自由》、《關于"第三種文學"的傾向與理論》等文,與胡蘇二人展開論爭。他們批評了胡蘇二人有著文藝脫離政治脫離階級而自由的錯誤傾向,同時也檢討了"左聯"機械論錯誤和左傾宗派主義錯誤,這是論爭的重要收獲。

劇聯:"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戲劇家統一戰線組織。1930年成立于上海。劉保羅、田漢、趙銘彝、于伶等曾擔任黨團書記。劇聯成立后,起草并通過《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除在上海設立總盟外,先后在北平、漢口等地設立了分盟和小組,使左翼戲劇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在演劇方面,團結進步的戲劇工作者,組成50多個左翼劇團。其中上海就有藝術劇杜、南國社等。劇聯領導的演劇活動,具有革命性、群眾性和戰斗性的特色。為了開展工RY劇活動,劇聯成立了工RY出委員會,推動了工人劇運的發展。左翼戲劇運動為后來話劇向職業化、實用化過渡準備了條件。為中國無產階級戲劇運動初步開拓了道路,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戲劇人才。1936年初,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自動宣告解散。

中國詩歌會:左聯領導下的群眾性詩歌團體。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楊騷、任鈞、蒲風等共同發起。主要刊物是《新詩歌》。中國詩歌會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廓清新月派、現代派在詩壇造成的某些迷霧,推進和發展革命的詩歌運動。中國詩歌會在內容方面主張"捉住現實、歌唱新世界的意識";形式方面則提倡"大眾歌調",就是要創作大眾化的詩歌,使詩歌普及到群眾當中去。中國詩歌會成立后,不僅注意詩歌創作,而且注意理論研究。他們探索詩歌大眾化的途徑,出版"歌謠專號"、"創作專號"加以實踐。中國詩歌會對我國革命詩歌運動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京派:是30年代一個獨特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周作人、廢名、沈從文、李健吾、朱光潛等。稱之為"京派",是因為其作者在當時的京津兩地進行文學活動。其作品較多在京津刊物上發表,其藝術風格在本質上較為一致之處。主要刊物有《文學雜志》、《文學季刊》、《大公報?文藝》。"京派"的基本特征是關注人生,但和政治斗爭保持距離,強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本體觀,以"和諧"、"節制"、"恰當"為基本原則的審美意識。沈從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氣息。

論語派:論語派是30年代的一個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語堂。主要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以刊登小品文為主,提倡幽默、閑適、性靈。主張"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筆調",采取與政治保持距離的自由主義立場。《論語》前期文章尚能觸及時弊、幽默中含諷刺。1934年后,諷刺鋒芒日益減弱,幽默也流于說笑話、尋開心。由此引發了左翼作家與其的論爭。

民族主義文學:是屬于國民黨的一個文學派別,主要成員有潘公展、王平陵、朱應鵬、范爭波、黃震遐等。文藝主張鼓吹要建立"文藝的中心意識",聲稱"文藝的最高意義,就是民族主義"。主要刊物《前鋒周報》、《前鋒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義文藝運動宣言》、黃震遐的小說《隴海線上》《黃人之血》。"民族主義文學"的中心意識"民族意識",實質上是封建意識與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階級意識,抹煞階級斗爭。魯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學"、"殺人放火文學"的實質及丑惡表現。

小詩體:是在周作人翻譯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鄭振鐸翻譯的泰戈爾《飛鳥集》影響下產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華、徐玉諾、何植三等人。小詩是一種即興式的短詩,一般以三五行為一首,表現作者剎那間的感興,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詩的出現,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詩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捕捉自己內心世界微妙情感與感受的努力。小詩體在新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過渡的意義。

純詩:1926年早期象征派詩人穆木天在《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純詩"這一概念,即"純粹的詩歌"。穆木天所謂的"純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詩與散文有著完全不同的領域,主張"把純粹的表現的世界給了詩作領域,人間生活則讓給散文擔任";二是詩應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維方式與表現方式,"詩是要暗示的,詩最忌說明的"。早期象征派詩人提出的"純詩"概念,在其更深層面上,意味著一種詩歌觀念的轉化:從強調詩歌的抒情表意的"表達"功能轉向"自我感覺的表現"功能。

美文:周作人最早從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于1921年發表《美文》,提倡"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散文,"給新文學開辟出一塊新土地"。王統照、傅斯年、胡適等曾撰文起而應和,冰心、朱自清、郁達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徹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美文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學史上確立。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國留日學生組建于日本東京,因從事演劇活動而在中國早期話劇創始時期產生過重大影響。成員有李叔同、曾孝谷、歐陽予倩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錄》。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創作活動,演出在東京引起了轟動,其影響達于國內。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員陸續歸國。1912年初,陸鏡若在上海邀集歐陽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劇同志會,正式從事職業演劇。它始終保持著春柳社的宗旨和傳統作風,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眾劇社:"五四"以后第一個新的戲劇團體,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發起者為沈雁冰、鄭振鐸、熊佛西、陳大悲、歐陽予倩等十三人。5月創辦了《戲劇》月刊,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現的一個專門性戲劇雜志。民眾戲劇社強調戲劇必須反映現實和負擔社會教育的任務,認為它"是推動社會使前進的一個輪子,又是搜尋社會病根的X光鏡"。總的說來,是和文學研究會的"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藝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們還介紹了羅曼羅蘭的"民眾戲院"及西歐的小劇場運動,以助長"愛美劇"的聲勢。民眾戲劇社的主要貢獻是將"五四"革命精神在戲劇理論方面作了充分的發揮,也強調舞臺實踐,鼓勵青年學生參加"愛美劇"運動。

國劇運動:1926年,趙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學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報》副刊上創辦《劇刊》,提倡"國劇運動"。他們主張從整理與利用舊戲入手去建立"中國新劇":在戲劇觀念上,主張發揚傳統戲曲"純粹藝術"的傾向;在戲劇表現上,提出要"探討人心的深邃,表現生活的原力",因而贊賞西方象征主義與表現主義藝術,進而提出要糅合東、西方戲劇的特點,在"寫意的"與"寫實的"兩峰間,架起一座橋梁,并預言"再過幾十年大部分的中國戲劇,將要變成介于散文、詩歌之間的一種韻文的形式"。——他們的這一設想,帶有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由于不適合當時社會的需求,終未能實現,但作為一種選擇的可能性,在現代戲劇發展史上留下了痕跡。

社會重大題材小說:以茅盾為首的一類小說,其特點是:表現時代斗爭的重大題材,在創作一開始就運用一定的社會科學思想對社會生活進行理性的分析,以開拓形象思維的深廣度,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時代性格,在戲劇沖突強烈的情節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長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內部,跟隨茅盾如此創作的,有沙汀、吳組緗等人。這種小說模式逐漸成為"左翼"文學公認的主流,因而影響深遠。

漢園三詩人:30年代中國現代派詩歌創作中三位風格獨異的詩人:何其芳、李廣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漢園集》,內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廣田《行云集》、卞之琳《數行集》,因此而得名。他們注重以詩歌傳達獨特的氣質:何其芳主要表現青年人朦朧的理想和淡淡的憂傷;李廣田的詩歌,風格質樸,蘊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聲色中深含著情感與哲理,對現代詩歌的客觀化、非個人化等藝術手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大河小說:原是法國文學中的一種形式,特指那種多卷本連續性并帶有歷史意味的長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學法國,受其影響。30年代中期,他以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變遷為基本線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歷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具有宏偉的構架與深廣度,被人稱為是"大河小說",其長篇巨著亦被稱為"小說的近代史"。 

第二章  魯迅

試分析魯迅思想的深刻性

一、魯迅思想的最獨特之處,就是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魯迅表達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正面構建,指出一條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用懷疑主義的思維方式,在對整個人類社會、文明質疑的基礎上,對社會、文明進行批判的。魯迅總是在人們習以為常的事實或不證自明的“真理”中發現荒謬的,然后進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從來如此就對嗎?”魯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揭示出人類社會、文明陰暗、殘酷的一面。

二、魯迅思想的時代性和超越性

1、魯迅對中國傳統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學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中,魯迅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命題“仁義道德吃人”。魯迅又從日常生活和細節中對中國傳統文化劣根性進行批判

2、魯迅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國知識分子的最大悲劇就一直跪倒在皇權的腳下,從來沒有站起來過。中國知識分子從來就是“亡我奴”。魯迅率先發現了這一秘密。

3、對人性的陰郁和殘忍的認識。《孔乙己》《祝福》等。

4、魯迅的人生觀可以用四個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最大意義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實現。《過客》就是魯迅人生哲學——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體現。

分析《吶喊》、《彷徨》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深刻批判

小說集《吶喊》和《彷徨》的總主題是反封建,對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禮教的揭露批判極其深刻。

多數作品描寫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劇,主人公主要是農民、知識分子和婦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們以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血淚人生,控訴封建社會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舉制度和等級觀念毒害,淪落到下層窮愁潦倒,表現了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驚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毒害的深廣。如《藥》的悲劇是雙重封建統治者用鋼刀殺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華老栓把人血饅頭當藥為華小栓,但卻治不了病。悲劇在于,華小栓吃的人血饅頭,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鮮血做成的。革命者為人民革命而獻身,作為人民一員的華老栓并不理解。表現出群眾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說既暴露了封建勢力造成的人民物質上的“病苦”,更著重暴露了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驚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擺脫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鎖。

分析《吶喊》中的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

小說集《吶喊》中的阿Q、《故鄉》中的閏土、《風波》中的七斤,是三種類型的農民形象。他們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一、共同點:都受封建勢力壓迫剝削,卻愚昧麻木不覺悟。二、不同點:閏土是個典型的舊中國農民,勤勞、質樸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兒童時代機靈、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會的壓迫使他像個木偶人。七斤是另一類農民形象,雖與外界有接觸,但仍然十分愚昧。“辮子風波”,使他自己沒有辮子而發愁得不知如何是好。這些都表現了農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覺悟。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農民典型。他是赤貧的雇農,被地主壓迫,他不正視現實,常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卻了自己失敗者的悲慘屈辱的處境。

通過阿Q、閏土、七斤等農民形象,小說揭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矛盾:農民被封建主義殘酷壓迫剝削,生活極其悲慘;農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卻沒有改變自己悲慘境遇而奮斗的思想和行動。同時也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農民問題。要改變農民悲慘的地位境遇和啟發農民的思想覺悟,使農民從封建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進行反封建斗爭。

簡析《吶喊》中對辛亥革命的描寫及其思想意義

《吶喊》中對辛亥革命的描寫,主要有《阿Q正傳》的后半部,是側面描寫,寫辛亥革命在未莊和縣城的影響。

在未莊,阿Q受到影響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觀中有不少糊涂觀念和錯誤思想。假洋鬼子成為未莊的革命風云人物。在縣城,清朝的知縣老爺、把總還是原官,但官的名稱改了,而且也參加了革命黨。這些描寫,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對封建勢力妥協,使封建勢力搖身一變成為革命黨,篡奪了革命勝利果實。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農民,未能注意啟發農民民主主義覺悟。

分析評價《狂人日記》的思想藝術及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狂人日記》的思想是:“暴露禮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異常深刻:揭露了禮教的“吃人”本質。這是對封建禮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揭露,是對封建統治者以仁義道德“吃人”的中國幾千年歷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質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禮教毒害之深廣。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婦女和下層人民,他們是受禮教殘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作品通過塑造狂人形象,表現對封建傳統的大膽懷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現出嚴格的自審精神,寄希望于未來,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狂人是個具有現代意識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啟蒙主義者形象。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記》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對民族現狀和前途的“憂憤深廣”的特色。

藝術形式上的主要特點:現實主義和象征主義的結合。現實主義,作品真實地描寫了一個患“迫害狂癥”者的故事,人物和環境都具有真實性。同時作者運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賦予人物和環境以象征意義。運用日記體形式;以心理描寫為主,是**的心理描寫;簡練的白話語言。

文學史上的意義:《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成為中國文學進入現代的標志:它以徹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滲透于全篇的現代意識,顯示其現代意義。藝術形式上,西方現代主義方法象征主義的創造性運用,**心理的細致描寫,日記體的格式,成熟的白話,具有現代意味。

分析評價《阿Q正傳》的思想及其藝術成就

《阿Q正傳》是魯迅惟一的中篇小說。

思想成就之一:小說通過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社會典型環境的描寫:塑造了辛亥革命時期貧苦農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勝利法:在現實生活中處于失敗者的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種種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虛幻的精神勝利之中。阿Q無法清醒認識自己的悲慘的社會地位和命運,做出改變自己境遇的反抗斗爭。阿Q還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深惡造反、“男女之大防”。是個集中了較多國民劣根性的藝術形象。阿Q革命觀中還夾雜著許多落后的觀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勝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華民族各階層的一種國民性弱點,因此,阿Q是一個“現代的我們的國人的靈魂”。

思想成就之二:提出了農民問題,即農民的悲慘的生活境遇和他們缺乏民主主義覺悟的矛盾。阿Q過著被剝削、受壓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覺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求,但是他的革命觀中狹隘報復、取趙太爺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沒有完全擺脫精神勝利法。小說通過阿Q的悲劇,在客觀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覺悟的重要性。

藝術成就:再現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趙太爺等。白描手法的成功運用。如阿Q瞪著眼睛說:“我們先前——比你闊得多啦!你算什么東西。”形象地表現了他的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征。精神勝利法的具體表現是:1、妄自尊大。2、化丑陋為榮耀。3、化痛苦為幸福。4、懼強凌弱。作品基本風格是客觀敘事的現實主義風格,在寫實中又加入了諷刺,如對趙太爺的諷刺是尖銳無情的、對阿Q的弱點的諷刺比較溫和,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阿Q的悲劇性遭遇和喜劇性格,形成小說悲喜劇交融的特色。

分析評價阿Q的精神勝利法

一、精神勝利法的性格特征。具體表現是:1、妄自尊大。2、化丑陋為榮耀。3、化痛苦為幸福。4、懼強凌弱。

二、精神勝利法的文化批判性。國民劣根性的最真實寫照,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性。1、對復古心理的否定。2、對空想主義的否定。3、對“瞞”和“騙”批判。4、對“羊與兇獸”的雙重性格的批判。

三、精神勝利法與普遍的人性心理弱點。1、是正常的心理調節機制。2、作為精神弱點的精神勝利法。3、涉及到普遍的人性。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愛姑、子君等婦女形象和婦女問題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愛姑(《離婚》)、子君(《傷逝》)遭封建社會迫害的婦女,她們對封建主義的壓迫有過反抗的行動,但最后都以悲劇告終。《祝福》展示了封建禮教對婦女壓迫的深重殘酷。作品通過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的系統周密、強大深固。從魯四老爺、四嬸到婆婆等這樣一個周密的封建觀念大網絡,封建網絡決定了中國婦女的悲慘命運,也無情地壓碎了祥林嫂們的一切掙扎努力。

《離婚》中的愛姑,不能忍受那種丈夫另有新歡、叫她走就得離婚回娘家的極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強烈的,但在七大人裝腔作勢的威風下終于屈服。《傷逝》中的子君,是另一類型的婦女。她是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知識女性。她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是婦女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以此為思想武器,為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奮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勢力的壓迫、個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劇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過這三個婦女形象的描寫,揭示了婦女的問題:祥林嫂等的悲劇都是封建社會、禮教造成的,因此婦女解放必須反封建。作品也表現祥林嫂和愛姑都還沒有擺脫封建禮教的精神枷鎖,她們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識和明確的目標。啟示人們:婦女解放,必須自身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才能進行有效的斗爭。作品通過子君的悲劇說明離開了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個性解放思想雖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決婦女解放的問題。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知識分子形象和在知識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說集《彷徨》中,涓生(《傷逝》)、魏連殳(《孤獨者》)、呂緯甫(《在酒樓上》)是基本屬于同一種類的知識分子。他們都是新知識分子,接受了民主主義、個性解放等西方近現代思潮影響。2、涓生為自己愛的權利而勇敢奮斗;魏連殳被人說成是“一個可怕的新黨”,常在報刊上“發些沒顧忌的議論”;呂緯甫年輕時敏捷精悍認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圍中破壞神像。但是他們的反抗都以失敗告終。

失敗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中國社會黑暗勢力的強大,封建傳統思想和習慣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覺醒者受到的壓迫是深重的。

覺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點。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進行反抗的思想基礎是個性主義。這些覺醒者在強大的舊勢力壓迫下,表現出自私卑怯(涓生)、動搖妥協(呂緯甫)、消沉頹廢(魏連殳)。涓生在愛的小舟遭到社會黑風惡浪時,認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視子君為累贅,終于遺棄子君而造成悲劇。呂緯甫敏捷精悍認真變成現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連殳以躬行所惡來報復社會、世俗的壓迫、冷遇,卻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獨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毀滅宣告了自己的失敗。涓生、魏連殳、呂緯甫等中國近代新知識分子形象及其悲劇,提出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道路問題,表明了個性解放、個人奮斗不是小資產階級的正確道路,應別尋新路。

分析評價《吶喊》《彷徨》“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

一、“表現的深切”——獨特的題材、眼光與小說模式

1、題材:魯迅從啟蒙主義的文學觀念出發,本著“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和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重要題材。

2、眼光:魯迅在觀察和表現他的小說的主人公時,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這就是他始終關注“病態社會”里人的(包括農民和知識者)的精神的痛苦。

3、小說模式:看/被看;離去-歸來-再離去。

二、“格式的特別”——“創作新形式的先鋒”

1、試驗性借鑒西方小說的形式,獨立創造建立起來。

2、多樣性日記體、手記體、傳記體、倒敘體、對話體等。

3、語言風格追求表達含蓄、節制、簡約、凝練。

分析評價《吶喊》《彷徨》的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一:1、“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同時又非常個性化。2、白描手法,采取“畫眼睛”和“勾靈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點的各種特征進行描寫。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態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寫、孔乙己的長衫。挖掘和表現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寫幻覺、潛意識等,深入揭示人物的靈魂。人物語言簡潔傳神,高度個性化。

藝術特色二:藝術多姿多彩。將濃烈的感情寓于客觀的敘事之中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詩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為主的作品。主要是以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來刻畫性格,但也不乏對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寫和以心理刻畫見長。基本上是悲劇的結局,但在悲劇中常融進幽默夸張的悲劇因素,形成悲喜劇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諷刺手法為主的喜劇作品。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為主,但也有浪漫主義、象征主義成分。

藝術特色三:注意典型環境的勾勒和環境、氣氛的渲染,濃郁的浙東地方風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說成為中國現代最早的鄉土文學。

藝術特色四:結構形式豐富多樣。小說多截取生活的橫斷面,以一個或幾個生活場景、片段連綴而成;或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順序為主,也有倒敘;多為單線發展,也有兩條線索的交叉疊合;體式有日記體、隨筆體、章回體、速寫等多種;

藝術特色五:以口語為基礎,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語言,具有簡潔、生動的特點。

分析《吶喊》《彷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地位

《吶喊》《彷徨》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革命現實主義的光輝傳統,表現在:

一、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現實主義精神,如實描寫,深入地狀寫了社會的一切丑惡、罪惡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因而作品對封建性舊社會的暴露批判,異常深刻,達到過去的文學所沒有達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滲透著革命人道主義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作品凝聚著作者對農民、婦女、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對人民解放和社會改革道路的執著探求。作品從思想革命的角度,側重描寫和揭示封建思想對人民群眾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態心理,期望中國人民擺脫封建傳統思想束縛,改革國民劣根性。

二、《吶喊》《彷徨》的重要地位還表現在藝術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從而豐富了中國文學的表現手法,開拓了多中創作方法的源頭,革新了中國短篇小說的結構形式。

分析魯迅雜文的思想特色

魯迅雜文以“文明批評和社會批評”為主要思想內容,由此構成魯迅雜文的兩個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戰斗性)。對封建舊文明舊道德的批判,如《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之節烈觀》中批判封建父權、夫權、婦女節烈觀等等。后期雜文增加了批判資本主義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內容。暴露和批判國民劣根性,對卑怯、保守等國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社會批評的內容更為廣泛,如對社會的一切黑暗,統治者的兇殘,帝國主義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擊。這種批判,具有戰斗的現實意義。

二、深刻性。魯迅的雜文對各種問題的論述,都極其深刻,富有辨證哲理。如《燈下漫筆》中揭露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的循環,這從人民的社會地位和心理對中國歷史所做出的本質性論斷,是何等的深刻。《拿來主義》中批判封建閉關主義,論述國家民族應對世界采取開放態度,以及開放的意義和方法,見解精辟。

分析魯迅后期雜文的思想特點

魯迅后期雜文在思想內容上的特點:

一、政治斗爭和時評的文字增多了。雜文廣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罪行。二、對舊中國社會、文明進行了更廣泛的批判,對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種種

病態心理現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雜文更為深刻有力,表現在:把歷史批判和現實批判相結合。批判現實時,深挖壞種祖墳,批判封建歷史時,緊密結合現實斗爭,如《病后雜談》等。辨證分析各種問題。能運用階級觀點分析問題。如作者后期能運用階級分析揭示國民性在不同階級階層身上的不同表現,以及國民劣根性形成的社會原因,并對比民族性優點作了開掘和發揚。

四、后期雜文表現出一種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如《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紀念左聯五烈士。

分析魯迅雜文的藝術特色 魯迅雜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的道理,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和諧統一。如《拿來主義》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遺產,以人參、鴉片比喻精華、糟粕,形象的說明了對文化遺產要批判繼承。

2、創造了類型形象,如叭兒狗、蚊子等類型形象,概括了社會上某一類人群的某種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創造出來,簡練傳神。類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魯迅強調作家應當有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像《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情文并茂,情感濃烈。

三、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練、夸張予以辛辣的諷刺。

四、雜文文體多樣,有抒情散文、敘事散文等。其風格也多姿多彩。結構嚴謹論證嚴密;三言兩語,尖銳鋒利。但多樣而又統一,作為魯迅雜文主要風格的,是切實鋒利,精練潑辣,似匕首投槍。

五、語言鮮明生動、機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語,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滿幽默感。

簡析《故事新編》中的古人形象

小說塑造了各類古人形象: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英雄形象,如《補天》中的女媧,《奔月》中的后羿。歷史是上“中國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復仇英雄形象,如《鑄劍》中的復仇英雄眉間尺和宴之敖。諷刺性的人物,如《出關》的老子,《起死》中莊子。

簡析《故事新編》的藝術特點

1、“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象和虛構。如《鑄劍》原文獻只簡略記敘復仇故事,魯迅則著重于性格刻畫,這是出自作家在文獻基礎上的想象和加工,從而創造了一個有性格發展過程的真實豐滿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復仇者形象。

2、《故事新編》的創作方法,有現實主義、也有浪漫主義。如《鑄劍》是一浪漫主義之作,其中雖有現實主義的描寫,但作為主要傾向的,是以豐富的想象,離奇的情節等手法,塑造了眉間尺和宴之敖兩個復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藝術特色。以古人古事為情節為主,但也摻進了一部分現代生活內容。如《補天》中女媧腿間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學者等。這些現實生活內容,暴露和諷刺了現實的種種黑暗面,增強了作品的戰斗性。作者還常使這些人物說些現代語,如“時裝表演”、“莎士比亞”等。

簡析《野草》的思想內容

一、《野草》的較多篇什,雖然流露出彷徨、苦悶等情緒,但著重表現的是黑暗重壓下的戰斗、追求、犧牲精神。如《秋夜》中棗樹的韌性戰斗精神,正是魯迅精神的富有詩意的形象表現。《這樣的戰士》中戰斗顯得英勇而悲愴。戰士面對“無物之陣”這樣的“絕望的抗戰”反映了魯迅的思想矛盾,也更體現了魯迅的清醒執著,永不停息戰斗的堅韌意志。《過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長途中戰斗、探索的艱苦和矛盾,但不停頓地向前走,對舊社會絕無留戀的態度。

二、《野草》重點在袒露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彷徨,展示了理想與現實、光明與黑暗、希望與絕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內心矛盾,更顯示了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如《影的告別》中“彷徨于陰暗之間”的回環反復的語句,傳達出內心斗爭的深刻。《希望》希望與絕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艱難痛苦。

三、以辛辣的諷刺針砭圓滑的處世哲學、無聊的圍觀等病態心理以及黑暗丑惡的社會世態,或以沉痛的筆刻畫群眾的冷漠麻木。

簡析《野草》的藝術特色

1、《野草》的多數篇什在藝術上采用象征主義的方法,以創造有物質感的形象來表現復雜的內心感受。例:人物如過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棗樹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2、藝術構思奇特,寫夢境的作品有9篇,創造了許多非現實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別。3、《野草》的藝術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現的是現實性的內容。4、《野草》的語言精致形象,飽含詩情,具有音樂美、繪畫美的特點。

簡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思想內容:描敘了作者從童年到壯年時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傳記意義。勾勒了從清末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若干社會生活風貌,是一副副世態圖和風俗畫。貫穿全書的,是強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對封建教育、道德、頑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某些歷史真實,揭示了極為深刻的歷史教訓。

藝術特色:十分注意人物刻畫。作者運用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創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愛農》中的范愛農。文體不很一致。如《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常》三篇夾敘夾議,描述往事也批判現實穿插交織,有較多的雜文筆法。《藤野先生》《范愛農》重在寫人。融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以深沉的感情記事懷人,以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刻畫人物,在往事追敘中閃耀著社會批判的鋒芒。

簡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一、作為敘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畫,尤其是寫人散文。人物性格鮮明,如長媽媽樸質、愚昧,范愛農耿直古怪,藤野先生嚴謹認真。

二、刻畫人物方法有:運用白描和畫眼睛的方法。如范愛農眼球白多黑少。如實描寫,如寫藤野先生衣著馬虎等。飽含感情,常有凝練的抒情文字。

三、全書貫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從充滿童心的孩提時代,到身受封建家長制迫害而萌發叛逆思想,離家出走,成為愛國青年等。既具有傳記意義,又因注意性格刻畫,“我”又是個十分成功的藝術形象。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10月25-26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顺市| 新和县| 安溪县| 郸城县| 克山县| 故城县| 五河县| 霍林郭勒市| 宁波市| 探索| 蓬莱市| 永宁县| 山阴县| 河南省| 天全县| 游戏| 多伦县| 临沭县| 泌阳县| 兰考县| 通河县| 常州市| 铅山县| 谷城县| 抚远县| 图片| 沙坪坝区| 增城市| 乐陵市| 城步| 隆昌县| 莲花县| 旬阳县| 郁南县| 平定县| 招远市| 威远县| 新和县| 浮山县| 永春县| 永仁县|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