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自考模擬題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中外文學史論》模擬題:論述

時間:2023-02-27 10:21:31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模擬題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1.讀李白詩,如臨昆侖絕頂,心胸為之搖蕩,天地亦覺迥然遼闊;讀李賀詩,卻似夜行幽谷,聽颯颯風音,入耳驚心。

李白的詩風樂觀豪放,清新俊逸,超凡絕世。真如賀之章讀罷《蜀道難》后的驚賞:李白當是天仙下凡,常人豈有如此仙風傲骨?李白的詩又有避世,消極的一面:感嘆人生如夢,歌詠行樂及時。也許這一切都是由于他一生的復雜。作為一個天才詩人,他還兼有游俠,刺客,隱士,道人,策士,酒徒的氣質行徑。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的“兼善天下”,心懷壯志,欲濟蒼生,另一方面卻又接受了莊子的“遺世獨立”,蔑視一切,追求自由。與此同時,他還深受游俠思想的影響,“打抱不平,手刃數人”。雖然李白終生關懷現實,但他的詩用蔑視世俗,飄逸灑脫來表現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就給人一種絕世超凡,如置仙界的印象,加之李白縱情山水,作詩闊大壯美,想落天外,遂賀之章嘆為“謫仙人”,而后人沿稱為“詩仙”。

李賀的詩奇麗幽郁,指意迷離,多寄托“哀憤孤激”之思。這也同樣源于他的遭遇。李賀身為沒落皇室后裔,限于禮教,不能應進士之試。遂才高而不能遇,憤世而不能平。于是他繼承了楚辭九歌,南朝樂府神弦歌的傳統,并受到李白浪漫主義精神的直接啟發,在短促的生命中,為浪漫主義詩歌開辟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又受韓愈追求險怪的影響,李賀作詩力求表意新奇,往往采用非現實的幻想手法,以至形成了獨特的表現手法,進而被人譽為“鬼才”。

在運用語言上,李白的詩樸素自然,深得民歌之妙趣?!扒逅鲕饺?,天然去雕飾”,他的這兩句詩正是他詩歌語言最生動的概括。“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向青云端?!睂懙枚嗝椿顫娮匀?,叫人一讀難忘。《早發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只寫眼前之景,口頭之語,卻又多么弦外有音,使人神遠。“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語句如此平凡,卻又有怎樣神奇莫測的意境?

在形象,意境,比喻,辭語上,李賀都不屑蹈龔前人。他的詩追求奇詭險怪,善于精選詞語,嘔心瀝血。無怪前人言其詩“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他用“羲和敲日玻璃聲”描寫太陽;用“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來形容駿馬;他寫得出“荒溝古水光如刀”;想得出銅人“憶君清淚如鉛水”。他正是用這樣的奇特的想象,濃重的色彩,富于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他的“哀憤孤激”之思,使他的詩歌形成一種奇崛幽峭,濃麗凄清的浪漫主義風格。

在表達情感上,李白總是不加掩飾,噴薄而出,一瀉千里;李賀卻往往寄托象征,屬意朦朧。加之生活狹窄和藝術上過分追求奇詭險怪,他的許多詩歌缺少思想而流于晦澀荒誕。不少詩歌僅有奇句,而缺乏完整的形象和連貫的情思脈絡。有的詩甚至有南朝宮體的氣味

李白的詩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丁都護歌》,《宿五松山下荀媼家》等詩都表現了他對人民疾苦的密切關懷。李賀的《老夫采玉歌》,《平城下》等詩也同樣表現了對現實的關懷,只是由于生活和年齡的限制,這類作品不多,描寫面亦不夠廣。

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他的詩成為屈原以后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他則成為繼屈原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幾十年后,李賀又以他新奇瑰麗的詩歌,開拓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另一境界。并因此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光輝的地位,也因此讓后代無數人們惋惜他的天才早逝。

2、《離騷》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哪些特點?其對后代文人有什么影響?

解一:《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薄伴L顑頷亦何傷?!焙芏嗲漠嬒窦词共粚懮稀皩迷倍?,人們也可以一眼認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解二:凸現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屈原——的整體文化人格,澆鑄了一個獨具一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堅守,他堅守的是自己的高潔、自己的耿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是一位高潔的狷士(狷者,耿介之謂也)。他從小就汲汲自修,陶鑄自己的“內美”和“修能”。他潔身自好,但他卻因過于自潔、不肯與世俗和光同塵而遭到貶斥,他的流放,與其說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說是被整個世俗社會放逐。雖然他“懷信佗傺”,但他“行董道而不豫”(屈原《涉江》),決不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不肯向流俗低眉俯首。他不理會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頭顱,踽踽獨行。他不肯向社會摧眉折腰,他寧愿“伏清白以死直”,“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他懷瑾握瑜,矢志不渝:“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其耿介可見一斑。

《離騷》中的屈原,不僅是個高潔的狷士,還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在《離騷》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屈原是個“壯志煙高”的人,他一心改革時政,指點江山。可是,他的“美政”理想觸犯了貴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門的圍攻。群小黨同伐異,在楚王面前對他極盡誣蔑誹謗之能事,楚王“信讒而齌怒”,放逐了他。他孤凄地抱著“美政”理想,但他決不肯“量鑿正枘”,茍合取容于世。他要以前修彭成為榜樣,以死明志,以死殉國。

關于屈原,歷來公允之論是:屈原是忠君愛國之士。在屈原的政治理念里,君王就是國家的象征,君王必須是圣王。因此,他的忠君思想與愛國思想是一體的。而他對君王的理想化則使得他的“忠”.帶有些“愚”的意味。他對國家頹危的境況憂思如焚,“恐皇輿之敗績”,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決定聽從靈氛和巫咸的勸告,去國遠游,去尋找明主圣君,實現自己的“美政”理想,但最終由于對祖國的深情眷戀而忍死不肯離去,詩人在最后的亂辭里直陳以死殉國的本意,以明己志。后來,他懷著報國無門的悲憤,在“可以濯我纓”的“滄浪之水”中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離騷》通過詩人自敘平生及其心路歷程,雕塑了一個高潔、耿介、忠君、愛國的理想主義者和殉道者形象。

對后代文人的影響

屈原的思想和品格光照千古。他忠于國家、關心人民的愛國情感,堅持進步理想、九死不悔的斗爭精神,嫉惡如仇、修潔行的高尚品格,哺育了歷代進步作家。從漢代起,賈誼、司馬遷,不論在思想上、在創作上都受到屈原的深刻影響。到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杜甫,宋代陸游、辛棄疾的思想、創作也與屈原息息相通。魯迅、郭沫若都從屈原的人格和創作中吸取,了巨大的力量。總之,在中國歷史上,許多作家和詩人,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屈原思想的影響,并且在進步作家中形成一種關心國家民族命運,重視氣節,憤世嫉俗的傳統美德。

屈原在藝術上的創造精神對后代文學發展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屈原的作品成為我國古代文學中浪漫主義的開端,并為后世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后代進步作家都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優秀傳統,從而匯成了從李白、李賀、辛棄疾、湯顯祖、吳承恩、蒲松齡、曹雪芹,直到現代的郭沫若等一條浪漫主義文學的巨流。

屈原對《詩經》的比興手法有創造性的發展,形成了以美人芳草為寄托的新的藝術手法。這種手法也為后代作家創作提供了新的藝術構思。

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特別是屈原的浪漫主義的抒情和遣辭造句的華美以其不朽的、永久的、人民性傾倒了許多唐代文人,成為他們爭相追求、摹仿的對象。即使不是楚地的人,也都擬楚語,作楚聲。雖然有些模擬的作品有點“貌合神離”,但實在有許多是堪稱偉大的著作,不僅“貌合”,而且“神融”,因而成為屈原優秀的承繼者。如南貶作家,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白居易、李紳、呂溫等,他們對屈原及其作品的推崇仿效十分普遍。唐代官吏貶謫一般都到南方,而且是惡地。所謂惡地,是經濟、交通、文化極為落后的地方。所以貶謫終老于南方就是人生的悲劇,而南貶作家多數都認為自己是非罪獲遣,他們一般都是壯懷激烈,出將入相,才華橫溢,有詩人氣質的儒雅之士,這就很自然地使他們把自己與屈原聯系起來,把自己的心聲與楚辭聯系起來。于是仿騷體、擬楚聲、用楚語、吟楚歌,以表達自己的新的“離騷”之情,并認為只有用“離騷”的體式,才能更充分地表達自己此地此時的情懷與感慨。于是一篇篇新的離騷篇章紛至沓來,“哀怨、凄婉、悲憤”成了南貶作家作品的基調。

3、為什么說董《西廂》孕育了王《西廂》,而王《西廂》又青出于蘭高于董《西廂》?評述《西廂記》的藝術價值。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于寫景,也善于寫情,并善于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于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他將《西廂記》改編成多人演出的戲劇劇本,使故事情節更加緊湊,融合了古典詩詞,文學性大大提高,但將結尾改成老夫人妥協,答應其婚事,大團圓結局。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并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癡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范后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范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4、《西廂記》的藝術成就

1)《西廂記》的結構宏偉而緊湊,嚴整而巧妙,呈現出縱橫交錯、跌宕多姿的復雜面貌。在《西廂記》中,兩種沖突兩條線索相互交織、相互制約:一是以鶯鶯、張生、紅娘為一方同以老夫人為另一方的沖突,這是貫穿全劇的主線;二是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性格沖突,這構成了作品的輔線。兩條線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織,使得相互之間的矛盾得以充分展開,有力地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為豐滿生動。作者還善于利用懸念編織情節,巧妙地設置了“賴婚”、“酬簡”、“哭宴”等一系列懸念,真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跌宕,扣人心弦,增強了作品的戲劇效果。

2)《西廂記》的人物個性鮮明,血肉豐滿,成功地塑造了鶯鶯、張生、紅娘、老夫人等戲劇典型。首先,作者善于通過錯綜復雜的戲劇沖突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達到了人物性格與戲劇沖突的完美統一。其次,作者善于通過心理活動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性格,惟妙惟肖,纖毫畢現,這樣就大大開掘了人物隱秘奧妙的內心世界。并且,作者還善于通過動作描寫來刻劃人物,《西廂記》的人物動作大都不甚復雜,卻能很好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狀況和心理態勢,蘊涵有豐富的潛臺詞。最后《西廂記》大量運用側面描寫的方法來揭示人物性格。用第三者的眼光來看待人物的心情、觀察事態的發展,不僅避免了只由當事人口中抒情的單調寫法,而且可以使人物呈現出豐富的色彩,取得立體渾成的效果。

《西廂記》的人物形象還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具有濃郁的喜劇色彩。現象和本質、形式和內容、動機和效果、客觀和主觀的尖銳矛盾和極端不平衡、不諧調,往往是造成人物喜劇性格的決定性因素。

3)《西廂記》的語言自然而華美,典雅而富麗,具有詩意濃郁、情趣盎然的獨特風格。作者善于把質樸活潑的民間口語和精煉雋永的詩詞語言熔鑄在一起,雅俗并行,本色而又有文采,生動活潑而又雅致清新;《西廂記》中的不少曲詞善于渲染氣氛,創造出詩一般的意境,具有濃郁的抒情意味;《西廂記》的人物語言也都是高度個性化和充分戲劇化的,完全切合戲劇角色的身份、地位、教養和性格,如鶯鶯的語言嫵媚蘊藉,張生的語言文雅熱烈,紅娘的語言鮮活潑辣,惠明的語言粗獷豪爽,都表現得恰如其分。王世貞稱《西廂記》是北曲的“壓卷”之作,王實甫也確實堪稱文采派的典型范式。元雜劇的語言有本色派和文采派之分。關漢卿是本色派的領袖,王實甫是文采派的代表?!段鲙洝窞槲牟膳傻姆鍘p之作,藻麗華美,風韻獨具;但是它在藻麗中不乏白描,華美中可見本色,既熔鑄古典詩詞名句,又點化民間日常口語,既極富詩情畫意,又貼切表現人物性格。

4)《西廂記》對雜劇的體制也有所創新。它打破了元雜劇一本四折、外加一楔子的通例,是由五本二十折組成的大型連臺雜劇。它也打破了每折只能由一人主唱到底的成規,在必要時一折戲可輪番主唱。體制的革新,大大豐富了戲劇的藝術表現力。

 

5、談談你對魯迅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理解。

魯迅先生是從它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兩個方面來評價的。“史家之絕唱”是指其歷史學價值,“無韻之離騷”乃指《史記》的文學價值。

“史家之絕唱”的評價已是頗高,是說其歷史學成就。“絕唱”二字是為絕前而后未出,也就是唯一。不僅是因為《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這種題材。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例。自此例一出,歷代史書,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圍。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舉凡治亂興衰、典章制度,均分門別類,條分縷析。通史、紀傳、通典、通考,紀事本末,大都導源于此。《史記》確實是集先秦及漢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內容之富,結構之嚴,體制之備,均可謂空前。班固說《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善,故謂之實錄。”“實錄”精神,又堪稱絕后,司馬遷具有嚴肅的史學態度,在重要的史實方面嚴格推究,不虛飾、不隱諱。

梁啟超也說:“后世諸史之列傳,多借史以傳人;《史記》列傳,惟借人以明史。故與社會無大關系之人,并不限于政治方面,凡與社會各部分有關系之事業,皆有傳為之代表。以行文而論,每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币蚨?,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是有根據的。

而說《史記》為“無韻之離騷”,其中文學價值更讓人值得思考?!?1)(2)(3)表示三段意思基本一樣的話,可自行選擇一段或者穿插著寫】

(1)《史記》又是一部傳記文學名著,有著很高成就的文學優勢。繼承了先秦散文語言生動準確、敘事簡練明達的優秀傳統,奠定了史傳文學的堅實基礎,在散文發展史上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從《史記》開始,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性敘事散文。司馬遷具有高度的駕馭語言的本領,尤其善于刻畫人物的性格,塑造形形色色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人物形象。并且司馬遷寫人物傳記時,精心選擇并描繪了出生動具體的事件極少出現后代正史中常見的排比人物履歷的單調寫法,具有很強的故事性。因此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人各一面,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血肉豐滿,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從而也使當時的歷史得以生動地再現。司馬遷還十分講究文章的結構,使一幅幅廣闊的社會生活圖卷有層次地展開,引人入勝,有著高度的藝術魅力。

(2) 《楚辭》是戰國時楚人屈原等作家的作品?!峨x騷》是楚辭的代表,關于篇名,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峨x騷》在文學方面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多用楚地方言寫成。司馬遷的《史記》也是如此。他運用時代語言,刻畫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生動而簡練。《史記》的人物傳記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簡練生動,繪聲繪色,一些人物和故事流傳至今。司馬遷將我國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難以企及的高峰。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歸有光等,他們以《史記》為典范,反對具有種種不良傾向的文風,推動他們倡導的古文革新運動。至于太史公“筆法”、文章的氣勢、韻味等,更是后代作者揣摩、效法的重點。漢以來的許多作家作品都從《史記》中得到過有益的啟發,傳記文學乃至小說更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史記》的影響,它對我國古典小說傳統風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3)司馬遷著史絕非局限于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也不是以一種冷漠的態度從外部客觀地觀察歷史,他是帶著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筆下人物的奮斗和成敗,所以筆端常飽含著悲憤。尤其對布衣閭巷之人、巖穴幽隱之士和才高被抑、無可申訴者,更是寫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馬遷在敘事中敢寫事實,以致于“顯暴君過”,本來已經與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為文”,也和《離騷》一致。所不同者,《離騷》是直抒胸臆,《史記》則寄于筆下的人物。《史記》近于《離騷》的那種悲憤,不一定是得之于學,恐怕主要是因為司馬遷的感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說,因為司馬遷生于漢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間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憤者比屈原還要深廣。

除此之外,我想,司馬遷與屈原的秉性也是有相似之處。他們都忠于自己的本真,對理想執著,篤信正義,司馬遷可以為未曾謀面的李陵將軍對上理論,屈原同樣不屑與小人為伍。他們身上所展示的出的個人魅力,也是使他們筆下生花的重要原因。

司馬遷之《史記》有著作者對歷史的實錄精神加之“發憤以抒情”的真實情感,想必無愧于“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一冠冕!

6、為什么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學自覺的時代?

魏晉南北朝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文學的自覺時代”,帶來了文學的繁榮。其主要表現為以下五點:

第一,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觀的發展。對文學的重視,首先表現為這一時期社會的上層包括許多帝王在內,普遍熱心于文學創作,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而導致了文學作品大量的增加。伴隨著文學創作的興盛,文學批評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就,不斷有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著作出現。

第二,文學集團的活躍。建安時代,在曹氏父子周圍聚集了一批文人,結成了歷史上第一個重要的文學集團。此后,又出現有“竹林七賢”、“二十四友”、 “竟陵八友”等。文學集團的活躍,進一步刺激了文學的興盛。

第三,文學題材方面的重要開拓。在這一時期,陶淵明創立了田園詩,謝靈運、謝朓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有意識地把邊塞生活作為詩歌的一種重要題材,也是始于南朝。至于梁代以蕭綱的文學集團為中心所出現的“宮體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確立了不能作簡單否定的宮體詩題??傊蠓惨磺心軌颉傲鬟B哀思”、“情靈搖蕩”的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都被魏晉南北朝文人納入了文學的表現對象。

第四,文學形式的不斷沿革變化。魏晉南北朝五言詩的繁榮期、七言詩的產生期、抒情賦的高峰期、駢文的成熟期、小說與格律詩的草創期??梢哉f,在中國古代文學幾種基本形式的發展過程中,這是一個關鍵時期。

第五,文學與哲理的結合。魏晉南北朝文學注重內心體驗和生命價值的思索,表現了作者更為深邃的心理活動。這使得文學擺脫了簡單地、就事論事地反映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的傳統,文學的內涵由此變得更加豐富、深沉了。

總之,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具有文學的自覺意識、在各方面富于創新精神的時代。唐代文學的全面繁榮,以及后代文學的持續發展,魏晉南北朝文學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10月25-26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萝北县| 龙胜| 天祝| 成武县| 西青区| 巫山县| 吉安县| 上饶县| 青州市| 尼木县| 北安市| 玛沁县| 蒙城县| 东城区| 苏尼特右旗| 平山县| 永嘉县| 广东省| 榕江县| 张家口市| 雷波县| 姜堰市| 阿城市| 湖北省| 山阳县| 南通市| 全椒县| 泗阳县| 兰坪| 云林县| 监利县| 司法| 固安县| 长垣县| 乌拉特中旗| 长泰县| 石台县| 兴宁市| 金山区| 哈密市| 东丽区|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