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自考資訊 > 正文
自考攻略

江蘇自考28062中外教育史考試大綱(高綱1830)

時間:2022-10-25 16:16:27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本大綱對應教材版本為:《中外教育史綱》(第三版),胡金平主編,南京師范大學幾點社,2019年。

高綱1830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綱

28062  中外教育史

南京師范大學編(2020年)

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辦公室

Ⅰ  課程性質與設置目的

《中外教育史》是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教育專業(本科段)課程中必修、必考課,也是該專業自學考生的專業基礎理論課。

本課程有兩個特點:一是它是歷史學和教育學相交叉的學科,因而在學習時,要求自學者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尤其是了解中外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發展歷史;二是要求自學者能夠應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對教育史實進行分析批判的能力。

設置本課程的目的是: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了解中外教育發生、發展的歷史史實,重要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張,從中把握教育發展的規律,并為中國現代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鑒。

Ⅱ  課程內容與考核目標

◎第一章  古代學校教育的產生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世界早期學校的主要類型和特征;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勞動起源說等諸種教育起源說,并掌握遠古時期教育的主要特點;掌握中國夏、商、西周官學制度體系及其變遷;掌握古希臘時期斯巴達和雅典兩種教育制度的異同;了解古羅馬帝國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變化。

【學習內容】

第一節  世界早期學校的出現

一、古代兩河流域的學校

(一)蘇美爾人的學校

(二)古巴比倫的學校教育

二、古埃及的學校

(一)宮廷學校

(二)寺廟學校 

(三)文士學校

三、古印度的學校

(一)婆羅門教的教育

1.家庭教育

2.古儒學校

(二)佛教的寺院教育

第二節  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學校教育

一、學校的萌芽:文獻記載中的夏朝學校

二、學校教育制度的初建:商朝的學校教育

三、學校教育的初步發展:西周的學校教育

(一)西周社會概況

(二)西周的學校教育制度

1、國學

(1)小學

(2)大學

2、鄉學

(三)西周學校的教師

(四)六藝教育

1、人文教育傳統與六藝的起源

2、西周的六藝教育

1.禮、樂

2.射、御

3.書、數

第三節  古希臘時期的教育

一、斯巴達的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三、希臘化時代的教育

第四節  古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

一、共和政體時期的學校教育

(一)小學教育

(二)中學教育

(三)高等教育

二、帝國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變化

【考核知識點】

(一)世界早期學校的出現及其特征;

(二)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學校教育;

(三)古希臘時期的教育;

(四)古羅馬時期的學校教育。

【考核要求】

(一)識記

宮廷學校、寺廟學校、文士學校、古儒學校、庠、序、校、瞽宗、國學、鄉學、官師合一、六藝教育、學在官府、政教一體。

(二)理解分析

1.世界早期學校的主要類型、形成原因、主要特點;

2.中國夏、商、西周時期學校教育制度的主要特點;

3.中國先秦時期人文教育的特點;

4.斯巴達與雅典教育制度的特點,有何異同;

5.古羅馬帝國在學校教育制度方面的變化。

◎第二章  古代教育理論的奠基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領會古代教育理論的奠基意義;掌握古代中外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張;理解中外教育家的教育觀與其政治主張之間的關聯;把握《學記》與《雄辯術原理》在教育發展歷史中的價值和地位;初步認識中外教育家在教育精神上的各自特點。

【學習內容】

第一節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一)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從“德教”到“德治”

(二)教育對個體發展的作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二、“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的觀

三、“有教無類”的教育對象

四、以“仁”、 “禮”為旨歸的教育內容

五、“仁”心為本的教育方法

(一)“為仁由己”

1、立志、持志

2、克己、內省

3、改過遷善

(二)因材施教

(三)啟發誘導

(四))學、思、行結合

六、“仁愛”之師道觀

(一)學而不厭

(二)誨人不倦

(三)教學相長

第二節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性善論與道德內發說

二、“復性式”教育體系的建構

(一)“大丈夫”理想人格

(二)“四德”教育內容

(三)“自反”式教育方法

1.存心寡欲

2.尚志養氣

3.反求諸己

4.磨煉意志

第三節  荀況的教育思想

一、性惡論與外鑠說

二、“成性”式教育體系的建構

第四節  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張

一、墨家功利主義的教育主張

(一)造就“兼士”的教育目的論

(二)功利主義的教育內容

1.古代文化知識教育

2.科學技術教育

3.邏輯學知識的傳授

(三)主動的教育方法

二、法家“以法為教”的教育思想

(一)絕對“性惡論”與教育的作用

(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第五節  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美德由教育而來

二、“產婆術”與啟發式教學

第六節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教育的內容

(一)學前教育

(二)7歲至18歲

(三)18歲至20歲

(四)20歲至30歲

第七節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張

一、靈魂論與教育階段說

(一)教育的年齡階段劃分的理論基礎

(二)教育的年齡分期

1.出生至7歲

2.7歲至14歲

3.14歲至21歲

二、和諧發展的教育觀點

三、“百科全書式”的課程設置

第八節  《學記》與《雄辯術原理》

一、《學記》中的教育思想

(一)論教育的作用、目的及地位

(二)論學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

1.學制與學年設想

2.大學的學校管理

(三)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

1.教學相長

2.預時孫摩

3.長善救失

4.啟發誘導

5.藏息相輔

二、《雄辯術原理》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

(二)培養演說家的方法

1.及早施教

2.內容廣泛的課程內容

3.因材施教

【考核知識點】

1.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孟子的教育思想;

3.荀子的教育思想;

4.墨家、法家的教育主張;

5.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6.柏拉圖教育思想;

7.亞里士多德的年教育主張;

8.《學記》與《雄辯術原理》。

【考核要求】

(一)識記

1.有教無類、六經、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學相長。

2.性善論、“四端”、“大丈夫”、存心寡欲、尚志養氣、反求諸己。

3.性惡論、“性偽分”、“性偽合”、“化性起偽”。

4. “兼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5.蘇格拉底問答法、助產術、理想國。

6.《學記》、教學相長、預時孫摩、長善救失、藏息相輔;《雄辯術原理》。

(二)理解分析

1.孔子關于教育對象、目的、內容、方法、原則等主張的內容及其歷史價值;

2.孟子性善論的教育意義,關于道德教育的主張及其歷史意義;

3.荀子性惡論及其對教育體系建構的意義,關于學習的理論及其意義,關于教師理論及其主要特征;

4.墨家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論述及其特點;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教育主張及其理論基礎;

5. “蘇格拉底法”教育思想的主要特點;

6.柏拉圖對教育問題的主張;

7.亞里士多德的年齡分期思想、和諧教育理論的歷史價值及其局限;

8.《學記》對先秦儒家教育理論的總結;《雄辯術原理》在西方教育理論發展史中的地位和價值;《學記》與《雄辯術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較與啟示。

◎第三章  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發展的基本史實和脈絡,理解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發展的影響。認識宗教與西方教育制度發展之間的關系。初步認識中外古代教育制度發展的特點。

【學習內容】

第一節  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

一、封建官學制度發展的揭幕——稷下學宮的興衰

1.稷下學宮的興衰歷程

2.稷下學宮的性質與特點

二、漢代官學制度的建立

(一)漢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漢初的文教政策

2.“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

(二)漢代的官學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學

(1)太學

(2)宮邸學校

(3)鴻都門學

2.地方學校

三、魏晉六朝時期官學的興廢

(一)魏晉的官學教育

(二)南朝的官學教育

(三)北朝的官學教育

四、唐宋時期官學體系的完善

(一)唐宋時期的文教政策

(二)唐宋時期官學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學教育制度

2.宋代的官學教育制度

五、元明清官學制度的僵化

(一)元代官學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學

2.地方官學

(二)明朝官學制度 

1.中央官學

2.地方官學

(三)清代的官學教育

1.中央官學

2.地方官學

第二節  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發展軌跡

一、先秦時期政治性的私學

(一)私學興起的原因

(二)先秦私學的特點

二、漢代私學的恢復和發展

(一)漢代私學的種類

(二)漢代私學教育發展的特點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的擴張

(一)魏晉時期的私學教育

(二)南朝的私學教育

(三)北朝的私學教育

四、唐宋時期私學的興盛

(一)唐朝時期私學概況

(二)唐朝時期蒙學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三)唐宋時期的蒙學教材

五、元明清時期私學的興盛

第三節 科舉制度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一、科舉制度的沿革

(一)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初步確立

(二)兩宋時期科舉制度的完善

(三)元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逐漸僵化

二、科舉制度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 中國書院制度的沿革

一、書院興起的原因

二、歷代書院的沿革

(一)宋代書院的蓬勃發展

(二)元代書院的官學劃

(三)明代書院的興衰

三、書院的組織管理和教育教學活動

(一)書院的組織管理

(二)書院的教學活動

(三)書院的德育工作

第五節  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

一、基督教對學校教育的控制

(一)基督教概述

(二)基督教控制下的學校教育

二、封建領主的騎士教育

三、中世紀大學的建立和發展

四、市民階層的教育

【考核知識點】

1.中國封建社會官學教育制度的演變;

2.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發展軌跡;

3.科舉制度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4.中國書院制度的沿革;

5.西歐中世紀時期的教育。

【考核要求】

(一)識記

稷下學宮、大都授、熹平石經、社科射策、及門弟子與著錄弟子、宗明察、察舉制、九品中正則、蘇湖教法、三舍法、社學、監生歷事制、詁經精舍、學海堂、會講、講會制度、

先生大學與學生大學、騎士七技、主教學校、教區學校、《白鹿洞書院學規》。

(二)理解分析

1.稷下學宮的性質與特點;漢代文教政策的沿革、“獨尊儒術”文教政策的確立;漢代的官學教育制度;鴻都門學設立的原因及其意義;魏晉六朝時期官學的興廢;唐宋時期官學體系的完善;元明清官學制度的僵化。

2.中國封建社會私學的發展軌跡。先秦私學興起的原因及其意義;漢代私學發展的特點;魏晉、南朝、北朝私學發展的特點;唐宋時期蒙學教育積累的主要經驗。

3.科舉制度及其對教育發展的影響。

4.中國書院制度的沿革。

5.西歐中世紀教育的特點;西歐騎士教育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教會對西歐中世紀大學的產生和發展的影響。

◎第四章   古代教育理論發展的高峰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理解理學教育思想在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發展中的地位;掌握朱熹、王守仁、顏元的教育思想;掌握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家的主要觀點;理解宗教改革與教育普及之間的關聯;掌握夸美紐斯的教育理論。

【學習內容】

第一節  理學教育理論

一、理學教育理論的興起和發展

 (一)理學教育理論興起的社會原因

(二)理論教育理論的思想淵源與學術背景

二、理學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本體論為教育思想構建的基礎

(二)以道德修養為教育的惟一目的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論人性及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

(二)論“小學”與“大學”兩個階段的教育

(三)論讀書法

四、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致良知與教育的作用

(二)“明人倫之外無學”

(三)“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觀

(四)論兒童教育

第二節  明清之際啟蒙教育思潮

一、啟蒙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張

(一)培養經世致用的實用人才

(二)提倡“實學”

(三)注重“踐行”的教育方法

二、顏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目標論——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二)倡導實學、實用的教育內容

(三)“習動”、“習行”的教育方法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潮

一、人文主義文化內容與特征

二、人文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

(一)注重兒童身心的和諧發展

(二)重視人文學科的教學

(三)尊重兒童人格,重視兒童個性及學習興趣

(四)注重教學中思想情感的陶冶

(五)重視教師的作用

第四節  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

一、宗教改革運動的興起及影響

二、新教的教育主張與實施

(一)重視面向廣大民眾的初等教育

(二)重視“4R”以及人文學科的學習

(三)以兒童自然發展為根基變革教學方法

【考核知識點】

1.理學教育理論。

2.明清之際啟蒙教育思潮。

3.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思潮。

4.基督教新教的教育思想。

【考核要求】

(一)識記

性即理、居敬持志、虛心涵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童蒙須知》、《白鹿洞書院學規》、《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漳南書院記》、《九十五條論綱》、快樂之家、“4R課程”。

(二)理解分析

1.理學教育理論興起的原因及其基本特征;朱熹的人性理論與其教育主張之間的關聯,論“小學”、“大學”兩個階段教育及其意義,朱熹重視讀書窮理的緣由,六條讀書法的內容及其價值;王守仁“心即理”思想與其教育主張之間的關聯,“知行合一”道德教育觀的價值和局限性,兒童教育理論的積極意義;朱熹、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異同。

2.啟蒙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教育主張及其先進性;顏元的教育思想及其價值。

3.人文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

4.新教的主要教育主張與實踐,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主張對歐洲初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第五章  從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轉變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掌握歐美諸國推進教育國家化的主要舉措;明了歐洲民族國家建立與國民教育制度建立之間的關聯;理解日本明治維新對日本教育近代化的意義;明晰中國近代學制建立和發展的脈絡。

【學習內容】

第一節  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與教育的發展

第二節  歐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一、英國的教育制度

(一)英國教育領導體制的發展

(二)英國初等教育的發展

(三)英國中等教育的演進

二、法國的教育制度

(一)近代教育領導體制的發展

(二)初等教育的發展

(三)中等教育的演進

三、德國的教育制度

(一)德國的教育領導體制

(二)德國的初等教育發展

(三)德國中等教育的演進

第三節  美國、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一、美國的教育制度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教育概況

(二)南北戰爭后的美國教育制度

二、日本的教育制度

(一)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教育

(二)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第四節  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一、西方教會在中國的教育殖民

二、近代新式學堂的建立

(一)方言學堂

(二)軍事學堂

(三)技術學堂

三、近代學制的建立

(一)壬寅學制

(二)癸卯學制

四、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考核知識點】

1.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與教育的發展;

2.歐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3.美國、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4.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考核要求】

(一)識記

京師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京師大學堂、壬寅學制、癸卯學制、壬子——癸丑學制、昆西教學法、貝爾——蘭卡斯特制、公學、帝國大學、實科中學、《初等教育法》、《費里法案》、《學制令》。

(二)理解分析

1.工業革命引起教育發展和變化的主要體現。

2.英國教育領導體制、初等教育的發展和中等教育的演進;法國教育領導體制、初等教育的發展和中等教育的演進;德國教育領導體制、初等教育的發展和中等教育的演進。

3.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教育概況、南北戰爭后的美國教育制度;日本的教育制度。

4.西方教會在中國的教育殖民;近代新式學堂的建立;近代學制的建立;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第六章  近代資產階級的教育理論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了解夸美紐斯、洛克、盧梭、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斯賓塞、烏申斯基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理解中國近代教育思潮對傳統教育理論體系的沖擊;掌握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張。

【學習內容】

第一節  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一、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一)泛愛主義的教育主張

(二)泛智主義的課程理論

(三)自然適應性原則

二、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論

(二)“自然教育”的兒童觀

(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則

三、裴斯泰洛齊的和諧教育理論

(一)和諧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和諧教育的內容

第二節  洛克的紳士教育主張

一、教育的作用與目的

二、紳士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第三節  赫爾巴特的傳統派教育思想

一、論教育目的

二、論管理

三、論教學

(一)教育性教學思想

(二)教學心理化

(三)教學階段理論

第四節  斯賓塞的實科教育思想

一、論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二、實科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一)教育內容

(二)實證性的教學方法

第五節  烏申斯基的民主主義教育主張

一、教育的民族性思想

二、關于教學的理論

(一)教學的任務

(二)教學過程的本質

(三)教學原則

第六節  中國近代主要教育思潮

一、洋務教育思潮

(一)洋務教育思潮出現的原因

(二)洋務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

(三)洋務教育思潮的歷史影響

二、維新教育思潮

(一)維新教育思潮的形成與發展

(二)維新派的主要教育主張

第七節  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一、造就“健全人格”的教育主張

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方針

三、民主管理的思想

【考核知識點】

1.自然主義教育思想

2.洛克的紳士教育主張

3.赫爾巴特的傳統派教育思想

4.斯賓塞的實科教育思想

5.烏申斯基的民主主義教育主張

6.中國近代主要教育思潮

7.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考核要求】

(一)識記

泛智教育、自然適應性原則、白板說、紳士教育、自然人、自然后果法、要素教育、教育性教學、統覺、實科教育、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教育的民族性、中體西用、五育并舉、造就“健全人格”

(二)理解分析

1.夸美紐斯泛愛主義的教育主張及其形成基礎,泛智主義的課程理論及其人文主義特征,自然適應性原則提出的基礎、與教育教學原則之間的關聯。

2.洛克的紳士教育的作用與目的,紳士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3. 赫爾巴特的教育目的觀,兒童管理思想,教學理論的理論基礎及其主要觀點。

4.斯賓塞的功利主義的教育目的觀,以科學為核心的實科教育內容、實證性的教學方法。

5. 烏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思想,關于教學的理論。教

6.中國近代主要教育思潮;洋務教育思潮出現的原因,主要觀點及其歷史影響;維新派教育家的主要教育主張;洋務派與維新派教育思想的異同。

7.蔡元培民主教育思想的體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辦學方針的意義。

◎第七章  現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明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向;理解1922年學制對中國教育現代化推進的意義;了解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探索的歷程。

【學習內容】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主要國家教育制度的變革

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實施普及的免費義務教育

(二)普遍進行中等教育的改革

(三)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四)幼兒教育方面的改革

二、蘇聯(俄國)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建立與改革

第二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教育的改革

一、英國戰后的教育改革

二、美國戰后的教育改革

三、日本戰后的教育改革

四、法國戰后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世界各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一、美國教育改革

(一)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

(二)20世紀70年代的恢復基礎教育運動

二、英國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領導體制改革

(二)考試制度改革

(三)基礎教育系統的改革

三、法國的教育改革

(一)結構改革

(二)課程和教學改革

四、蘇聯的教育改革

(一)1958年的改革

(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現代化

第四節  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演進

一、“六三三”學制的建立

(一)新學制建立的歷史背景

(二)新學制的醞釀與制定

(三)新學制的改革標準及主要內容

(四)課程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二、國民黨政府時期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行政方面的改革

(二)學校系統方面的改革

(三)統一課程標準

(四)施行教員資格審查制度

(五)加強學校訓育管理

第五節  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

一、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初步實踐

(一)成立初期的教育改革

(二)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教育大革命”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教育遭受重大挫折和損失

三、改革開放時期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

【考核知識點】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主要國家教育制度的變革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教育的改革

3.世界各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4.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演進

5.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

【考核要求】

(一)識記

“現代中學”、綜合中學、《史密斯-休士法》、《巴特勒法案》、《國防教育法》;《教育基本法》、 “郎之萬—瓦隆教育改革計劃”、哈比改革、結構主義課程論、恢復基礎教育運動、新學制、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教育大革命”。

(二)理解分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要特征;蘇聯(俄國)改革舊教育制度、建立新教育制度的主要舉措。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美國、日本、法國教育改革的主要舉措與特點。

3.世界各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英、法、蘇聯各國教育改革的主要舉措及其特點。

4.“六三三”學制制定的背景、過程,學制的改革標準及其主要內容、特點,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精神;國民政府時期在教育制度方面改革的舉措及其目的。

5.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探索。

◎第八章  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

【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理解現代教育理論發展的主要趨勢;把握杜威教育理論的基本觀點;認識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興起的各種教育思潮對現代教育發展的意義;掌握陳鶴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論。

【學習內容】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美主要教育思潮

一、新思潮產生的社會及思想文化背景

二、歐洲的新教育思潮

三、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潮

第二節  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實用主義哲學

(二)“社會個人主義”社會觀

(三)生物化的本能論心理學

二、關于教育本質的論述

(一)“教育即生長”

(二)“教育即生活”

(三)“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

三、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

四、活動課程論

五、從做中學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西方主要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義教育

二、要素主義教育

三、永恒主義教育

四、存在主義教育哲學

第四節  前蘇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一、馬卡連柯的教育理論

(一)教育理論的思想基礎

(二)關于教育目的

(三)集體教育理論

二、凱洛夫的教育思想

(一)對教育本質、作用和共產主義教育目的、任務的論述

(二)對教學理論的論述

三、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

(一)關于“一般發展”

(二)實驗教學論體系的三大原則

四、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一)基于人道主義的教育信念

(二)論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第五節  中國現代主要教育思潮

一、平民教育思潮與平民教育運動

二、工讀教育思潮與工讀運動

三、職業教育思潮

四、科學教育思潮

五、鄉村教育運動

第六節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及其實踐

一、生平與教育活動

(一)改革舊教育,提倡新教育(1917—1922年)

(二)為民眾教育的普及而探索、奮斗(1923—1934年)

(三)從事國難教育、戰時教育時期(1935—1945年)

(四)倡導民主教育時期(1945—1946年)

二、“生活教育”理論

(一)生活即教育

(二)社會即學校

(三)教學做合一

第七節  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

一、生平與教育實踐

二、“活教育”思想體系

(一)活教育的目的論

(二)活教育的課程論

(三)活教育的教學論

【考核知識點】

1.歐洲的新教育思潮;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潮。

2.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主要觀點。

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出現的改造主義、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存在主義思潮的教育主張。

4.馬卡連柯的集體教育理論;凱洛夫的關于教學理論的論述;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蘇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諧發展的思想。

5.平民教育思潮與平民教育運動;工讀教育思潮與工讀教育運動;職業教育思潮;科學教育思潮;鄉村教育運動。

6.陶行知的教育實踐活動,“生活教育”理論。

7.陳鶴琴的教育實踐活動,“活教育”理論體系。

【考核要求】

(一)識記

新學校運動、夏山學校、從做中學、活動課程論、 改造主義教育、平行教育影響原則、一般發展、最近發展區、平民教育思潮、定縣實驗、鄉農學校、小先生制、活教育、五指活動

(二)理解分析

1.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歐洲的新教育家們的主要教育主張;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的基本主張。

2.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關于教育本質的論述;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關于活動課程及“從做中學”的理論。

3.改造主義、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存在主義教育思潮形成的背景及其基本主張。

4.馬卡連柯集體教育理論;凱洛夫教學理論的特色;贊科夫“教學與發展”思想的基本內容;蘇霍姆林斯基人道主義教育思想的體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主張及其意義。

5.五四前后出現的主要教育思潮和教育運動的原因、主要內容和特點。

6.陶行知的主要教育實踐活動,“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及其性質、意義。

7.陳鶴琴的主要教育實踐活動,“活教育”的理論體系、核心精神。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萨嘎县| 米脂县| 宝清县| 金乡县| 北票市| 庆安县| 虹口区| 呼图壁县| 漠河县| SHOW| 靖远县| 旬邑县| 双牌县| 杭锦后旗| 平泉县| 云霄县| 同仁县| 麻城市| 大埔区| 乌拉特后旗| 醴陵市| 阿克陶县| 滨州市| 略阳县| 外汇| 广灵县| 黑龙江省| 汶川县| 晋宁县| 大厂| 雷州市| 资源县| 馆陶县| 阳原县| 靖远县| 横峰县| 多伦县| 安乡县| 获嘉县| 芮城县|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