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
1、商品
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② 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二者的對立統一;
③ 商品體現了一種生產關系。
2、商品經濟
①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經濟形式;
② 商品經濟是在自然經濟的基礎上產生的,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
③ 商品經濟發展分為簡單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兩個階段。
④ 產生條件:必要條件――社會分工、,決定性條件――生產資料分屬不同的利益主體,剩余產品的出現。
3、交換價值(06名解,3分)
① 商品能夠通過買賣同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屬性,是商品的交換價值。
② 交換價值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關系;
③ 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④ 交換價值是相對的,不同交換對象有不同的交換價值,且因時因地的發生變化。
4、價值
① 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
② 價值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
③ 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一個歷史范疇。
④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價值,但只有當其作為商品時才有價值,因此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
5、抽象勞動(00名解,2分)
① 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稱為抽象勞動;
② 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是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
③ 抽象勞動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勞動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6、社會必要勞動時間(03名解,3分)
①在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②兩種定義:第一種含義是在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種商品生產上的勞動耗費。第二種含義是指在生產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涉及的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價值量被社會接受的程度。
7、勞動生產率
① 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間內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效率;
② 兩種表示方法:1、勞動生產率可以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2、也可以用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用公式表示為:勞動生產率 = 產品量 / 勞動時間;
③ 勞動生產率同商品的使用價值成正比,同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
④ 無論勞動生產力怎樣變,同一勞動相同時間創造的價值量不變。
8、價值規律
①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以此為基礎進行商品的等價交換。價值規律既支配商品生產,又支配商品流通,因此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
② 價值規律具有三大作用:
⑴ 調節作用,指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部門之間的分配;
⑵ 刺激作用,指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在競爭中努力降低商品價格。
⑶ 分化作用。指價值規律作用導致優勝劣汰,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
③ 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價格背離價值的運動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這種現象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因為:
(1)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始終以價值為基礎的。(2)從商品交換的總體來看,價格的漲落會相互抵消,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是相等的。(3)價格變動也會影響供求關系,在價格的不斷波動中,使供求關系趨于平衡,從而使價格接近價值。
9 市場經濟(04簡答,14分,市場經濟的特點)
① 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基礎進行資源配置的經濟;
② 市場經濟是在商品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較高階段,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市場機制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調節機制時,商品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10 資源配置
① 資源配置,是指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現實的生產性資源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
② 在任何社會中,都存在著生產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與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使用各種有限的資源就成為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問題。
③ 在現代經濟中,資源配置有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兩種方式。
計劃資源配置方式:
⑴含義:指計劃機制占主體地位的資源配置方式,通過計劃機制發揮作用來實現資源配置。⑵基本特征:直接決策者是中央計劃機構:掌握國家宏觀經濟決策權;掌握企業經營活動的決策權。
計劃經濟是以行政指令形式層層下達,信息傳導通過行政渠道縱向實現。
企業責任只是完成計劃指標,動力來源于外部。
市場資源配置方式:
⑴含義:指市場機制站主體地位的資源配置方式,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來實現資源配置。
⑵基本特征:直接決策者是獨立的市場主體。
通過市場供求關系橫向聯系,形成總體的經濟活動。
通過市場價格與競爭機制進行調節――對市場主體約束、刺激;使資源有效利用。
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及其理論意義
勞動的二重性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二重性質。
① 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具體形態考察的勞動,它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是從勞動的抽象形態考察的勞動,抽象掉生產商品勞動的具體形式,則所有勞動都是人們的體力和腦力的支出,它撇開勞動的特定性質,是同質的、無差別的、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
②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的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在時間上、空間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③ 具體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是一個永恒的范疇;抽象勞動則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生產所特有的范疇,商品生產的歷史性決定了抽象勞動的歷史性;
④ 只有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具體勞動才需要還原為抽象勞動,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才形成價值;在不存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人民的勞動產品不用來交換,他們的勞動就只表現為具體勞動。
理論意義:勞動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① 它闡明了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基礎;
② 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為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③ 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立也都同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
2、怎樣理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兩種含義及其相互關系?
1)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定義:是在現有的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種含義是在生產同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種商品生產上的勞動耗費。
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是指在生產不同商品的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它涉及的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價值量被社會接受的程度。
不同商品的供求狀況會直接影響或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生產條件:如果供過于求,優等生產條件就會成為平均生產條件,引起商品價值下降,結果平均生產條件將向上移動;反之如果供不應求,劣等生產條件就會成為平均生產條件,引起商品價值上升,結果平均生產條件將向下移動。可見,供求關系對價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生產條件實現的,因此,決定價值的仍然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script> if(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agent=bdopen")>0){ $(".bdopenhide").hide() } </script>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省中山市2022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點復習:第七章
07-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消費者均衡
11-12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