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宋書·陶潛傳》:“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浙江嘉興)人。據《宋書》《晉書》陶潛傳載,淵明為晉成帝時大司馬陶侃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至陶淵明時家道衰落,家境貧寒。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他性情任真,脫穎不羈,嗜酒,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常著詩文自娛以示己志,不計得失。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為江州祭酒,然不堪忍受吏府拘束,也不愿做小小吏職,不久便辭職而歸。后州府又召為主簿,他辭謝不就。安帝隆安四年(400)至五年,曾一度在荊州為吏。元興三年(404)復為鎮軍參軍,在劉裕幕府任職。義熙元年(405)再為建威將軍參軍,三月赴建康就任。同年八月,改為彭澤令,不久辭官歸田。從此退隱不仕,安身立命于田園。陶淵明是晉宋時代著名的大詩人、辭賦散文家,所著詩文一并流傳于世,有集八卷。
少年的陶淵明,好學不拘。一方面“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飲滔》一六),一方面“學不稱師,文取旨達”(顏延之《陶征士誄》序)。而且天性閑靜,熱愛自然。稍長,也曾有大濟蒼生之心,“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他思想上的更主要一面,是受魏晉以來名士傳統的影響,尤其東晉士人清虛恬淡心態的影響,而形成了不慕榮利、忘懷得失的人生態度。他嘗撰《五柳先生傳》以自況: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奎,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轉于浙江自考 365)
由于淵明思想上的兩個方面交互起作用,就造成了他在29歲至41歲當中屢仕屢隱,內心的矛盾斗爭見之于其行事。
眇眇弧舟逝,綿綿歸思紆。我行豈不遙,登降千里余。目倦川涂異,心念山澤居。望云慚高鳥,臨水愧游魚。真想初在襟,誰謂行跡拘。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他深深向往的,還是飛鳥游魚般的自由自在。至于出仕,只是不違背“真想”的不拘形跡的隨運順化而已。如果不太受拘束,還可聊以為之,但并非真心追求仕祿。如果真的是大違初衷,則斷不可為,而寧肯抱貧退隱。這就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果然,在他任彭澤令也即最后一次出仕時,這個矛盾爆發了。蕭統《陶淵明傳》稱:
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不以家累自隨,送一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粇,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粇.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征著作郎,不就。
這樣,陶淵明就在41歲那年,徹底結束了時宦時隱的階段,開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園生活。
淵明在掛冠甫始,就在《歸去來兮辭》中想象了田園生活的自由美好。歸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安貧樂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與自然泯合為一,同時也創造出了平淡自然而又韻味深厚的田園詩歌,垂范后昆。
陶淵明達到了一種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生生不息,自樂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和諧美好。如其《讀山海經》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以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面對人生的苦患,他除了以老莊無為的玄學人生觀去對待,更重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是儒家一片仁心與安于貧窮的道德準則。對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滿,他沒有化為牢騷,而是對人生充滿著一種仁民愛物的胸懷。《桃花源記》中淳樸和睦、安居樂業的社會是他這種胸懷的流露。面對貧窮,他以儒家安貧樂道的精神處之,有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的高尚情懷和寧靜心境,如《詠貧士》其四:“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縈,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蔽覆仍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轉于浙江自考365)
另外,佛家般若思想也影響了陶淵明。般若思想認為世間一切皆如夢幻、鏡花水月,原為幻像本非實有。那么一念心寂萬境皆虛,一切世界種種相既虛幻不實,則不如意事之煩惱也自行消解。陶詩中也流露出痕跡:“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歸園田居》其四)“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飲酒》其八)“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形影神》)這樣,陶淵明擺脫了人間世俗的種種羈絆煩擾,在精神上真正達到了委運任化、與自然泯一的境界,并由此創造出了格高千古的優秀詩篇。
陶淵明的詩歌成就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貢獻,就是開創了文人詩歌創作的新領域——田園詩。在陶淵明之前,山水題材已進入到詩歌當中。曹操的《觀滄海》,以及西晉的金谷宴集、蘭亭修禊等詩,都有對山水的描寫,但都是從觀賞自然的角度寫出的。其原因就在于他們只是登臨游賞而興吟詠,或助興己懷,或借以悟道,而不能真正地生活于其中,與自己的觀賞對象融為一體。陶淵明的田園詩則迥異于此。他寫的田園風物、稼穡生活,都是他生活于其中的不可或缺的需要,他已與它們完全融合為一。他不是田園生活的旁觀者和欣賞者,而是其中的一員。所以,他不是泛詠山林,而是親切自然地描繪出田園風光,寫出它的恬美意境和樸茂生氣,代表作是《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雜塵,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并未直接說出,而是通過對草屋茅舍、榆柳桃李、遠村炊煙、雞鳴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對田園風物的由衷喜愛和深切依戀。讀者亦可體味出詩人那純凈的心地和平靜的心境,與簡樸恬靜的田園風光交融為一了。
陶淵明的田園詩還真實地描寫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對勞動的艱辛詩人卻表現出平靜樂觀的心態,躬耕之志始終不渝。這在陶淵明之前是沒有的,但此后卻成為詩文創作的一個重要題材,陶詩的開創之功是唯一的關鍵。寧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成為高潔士人人格的理想和楷模。《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寫出了詩人的人生觀:“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顏。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但愿長如此,躬耕非所嘆。”詩人認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獲得人生基本所需的衣食,雖然田家勞作辛苦,四體誠疲,但可免掉“異患”帶來的心理精神負擔,勞作后盥洗小酌,亦堪欣慰。所以,在陶淵明的筆下,勞動是藝術化了的很有詩意的行為。 (來源:浙江自考365)
另外,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還記敘了他與農夫野老、素心摯友的往還,如《移居》二首:“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其一)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另一貢獻,就是創造了情味極濃的沖淡之美。建安詩歌為中國文學帶來一種慷慨悲涼的美,西晉詩人為中國文學帶來綺麗之美,而陶淵明則開拓了一個以沖淡為美的天地。他詩作的境界韻味,是一種平和淡泊,于世事無所爭,無所求,心與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現為寧靜平淡的境界,是一種新的意境美的類型。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東坡續集》卷三)是說他詩歌的平淡不是淡而無味,而是意味雋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卻韻味淳厚。陶淵明有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詩,因之其詩才具有平淡自然之美。最能代表淵明沖淡之美的詩,莫過于《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之所以千古激動人心,就在于他創造出一個寧靜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氣、飛鳥,原本只是一和諧之整體,原本無須區分。“悠然”見者,蓋無可無不可,非有意為之,乃無意間之相遇。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種種真諦實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須說,不必說,已經盡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這樣一個精神境界,留給人的是一種無盡的向往,這就是韻味。
形成陶詩平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一在于詩人心境的平和散淡,二在于詩人語言的平易質樸。
就詩歌語言說,陶詩的特點是質樸無華,不加雕飾,極盡語言純凈之美。鐘嶸說陶詩“文體省凈,殆無長語”(《詩品》卷中),指出陶詩語言簡潔純凈。他不用夸張的鋪排和綺艷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對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詩句的魅力,在于全是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語,在于內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閑適淡泊的人生,他要表達的情懷,是一片純真心地,而非矯飾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選擇的只能是這種純凈的去盡華飾的語言。但是,陶詩的語言又不是未經加工錘煉的粗糙平俗的民間口頭語言,而是語言巨匠剝落浮華后高度凝練所能達到的更高境界和水平。所以,陶詩語言是不露斧鑿卻高度藝術化的傳神之筆,是詩歌大師語言功力爐火純青的極致化境,非尋常輩可比擬。元好問說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旬三十首》其四),殆非虛譽。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田園詩的創作和沖淡之美境界的創作。但對于一位杰出詩人來說,他的詩歌創作還有豐富的多樣性。正如魯迅所說的,陶淵明并非渾身“靜穆”,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形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題未定草》六、七)。如《詠荊軻》就是一例。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
寫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現了詩人豪邁詩風的一面。另外,陶詩亦有磊落不平的悲憤之句,“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亦有忍饑抱寒的愁苦之音,“夏日抱長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沈德潛說陶詩“有憂勤語,有自任語,有知足語,有悲憤語,有樂天安命語,有物我同得語”(《說詩啐語》上),正是看到了陶詩豐富多樣的特點。
陶淵明的散文和辭賦
陶淵明今傳散文四篇:《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與子儼等書》,以前二者成就為最高。《五柳先生傳》(見本章第一節)是一篇帶自敘傳性質的散文,文筆簡潔省凈,全文共百余字,卻傳神入化地寫出一個高潔脫俗、安貧樂道的隱者,既屬夫子自道,而又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理想。《桃花源記》則通過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從而對現實社會的黑暗進行了反諷。
作者向往一個和平、安定、康樂、富足的社會環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向往民風淳樸的人際關系:“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種沒有壓迫剝削的平等制度,和樂恬靜、純樸敦厚的美好風俗,自給自足、豐衣足食的和平生活,成為后代人世世追求呼喚的人間樂土。在寫法上,以紀實手法寫虛構故事,頗具奇趣。在語言上,自然簡潔而極生動,“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均有以少勝多之妙。
淵明今存辭賦三篇:《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閑情賦》。《歸去來兮辭》作于彭澤掛冠之時,全篇流溢著詩人擺脫官場返歸田園的欣喜之情,行文亦隨之流暢輕快,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侯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兮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以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乎天命復奚疑!
本篇首段寫辭官之喜,“歸去來兮”,是一聲自由的召喚,又是歸返自然的歡呼。接一反問,“田園將蕪胡不歸”,強化了歸去的決心。繼之痛悔以前口腹自役的仕宦之路,末寫輕松愉快地踏上歸程。中間兩段則欣快地想象著即將重新開始的田園生活,不但有怡人的風景,而且有溫暖的感情。末段則以議論的方式表達了自己樂天順化的人生態度。擺脫官場世俗的羈絆,返歸田園與自然,以求得內心的寧靜與恬適,成為后世文人脫離世事矛盾糾纏,返歸精神家園的一條共同道路,干百年來有無數文人高唱“歸去來”而歸隱田園,顯示了《歸去來兮辭》無限的思想及藝術魅力。
另兩篇賦,則又一次顯示陶淵明創作的豐富多樣性。《感士不遇賦》是傳統題材,自董仲舒《士不遇賦》以來,代有繼作。淵明此賦亦是感嘆才志之士往往不遇,自古而然。此文感慨悲憤,情緒強烈,與淵明大多作品的平淡風格不侔。尤可注意的是《閑情賦》,其中寫到曾對意中女子的深切思念,極為細膩,譬喻妙切,辭采綺麗:
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愿在發而為澤,刷玄鬢于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而閑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愿在莞而為席,安弱體于三秋;悲文菌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于床前。愿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愿在夜而為燭,照玉容于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愿在竹而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綿邈。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十愿十悲,角度各個不同,然無不巧妙妥帖地傳達出作者熱烈纏綿的情思,與陶淵明淡泊的人生境界迥異。但這也說明陶淵明曾經有過的大膽熱烈愛情,并具有寫作抒發這種愛情的美妙文字的能力。而且,也說明了他的平淡自然之語言實在是“豪華落盡”后的“真淳”。
陶淵明還有韻文五篇。其中《扇上畫贊》、《詠史述》兩篇均為題詠;祭文三篇,而以《自祭文》為較有特色,表現了作者歸耕不悔的心情。“勤靡余勞,心有常閑”,田作雖苦,而心常適然。末尾說到生死觀念,“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表現出對死亡的達觀態度。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鑒定學復習筆記:葉類中藥鑒定(2)
12-24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翻譯復習筆記:The Imperial Palace
12-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