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時間:2023-02-27 09:13:15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1、結合目前實際情況,試述水產動物種質資源研究的主要方向?(每項2分,答全給滿分)

答案:

1、查明種質資源,制定保護和持續利用的中長期規劃。

2、對我國水產動物和新近開發的野生養殖種類及引進品種開展綜合研究,建立種質檔案,掌握基因知識產權。

3、建立原生態地自然保護區、生態庫、原種場、良種場或人工生態庫。

4、建立功能齊全、數據詳實、功能強大的數據庫。

5、研究精、卵和胚胎的低溫保存技術,建立種質資源胚胎庫、細胞庫和基因庫。

6、研究瀕危物種繁殖和養殖技術,建立人工養殖群體,進行大規格魚種的標志放流。

7、研究和選擇野生水生動物種質資源中有價值的種類,進而進行開發利用。

8、研究恢復和重建水生動物棲息地的途徑和方法,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資源增殖放流,恢復衰退中的種質資源,保持水體中水生動物種質資源的多樣性,以利于水生動物種質資源持續利用。

2、用以說明人工選擇情況與效果的參數有哪些?(每項3分)

答案:

1、選擇差:是指已選擇個體性狀的平均值與選擇前整個群體該性狀平均值間的差數。

2、選擇強度:是標準化的選擇差,在數值上等于選擇差(S)除以被選擇群體的表型值標準差(δ,即I=s/δ) 。群體的表型值標準差(δ)是描述群體性狀表型值變量離散程度的一個指標,反映群體性狀表型值變異的大小。

3、選擇壓力:是指選作育種對象的個體數(n)占選擇前群體總個體數(N)的百分比值,即P(%)=n/N×100,又稱留種率.

4.選擇反應:是一種衡量選擇效果的指標,指受選擇性狀經一世代的選擇后,性狀平均值的變化情況,在數值上等于選擇親本所繁殖的子代表型平均值(Yf)減去選擇前群體的表型平均值(Y),即R=Yf-Y。

5、世代間隔:是指子代出生時其父母的平均年齡。

3、結合目前實際情況,談談對瀕危水產物種資源保護的有效措施?(每項2分,答全給滿分)

答案:

1、保護水域自然環境

(1)減小水利工程建設影響:水產動物棲息地的變遷、繁殖生態生境的破壞、種群數量的下降和部分種類瀕危。

(2)加強水體資源調查管理:執行《環境保護法》,治理水質污染。

(3)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維持水環境的自然狀態,確保水生動物的正常生活。

(4)保護水產動物產卵場所環境:防止由人為或自然因素造成水文條件的改變而引起繁殖生態生境的破壞。

2、合理捕撈

(1)制止酷捕:須堅決制止酷漁濫捕,宣傳、提倡捕大留小,以利資源保護。

(2)實行禁漁區(期):繁殖期實行禁捕;劃定了常年禁漁區。

3、開展瀕危水生動物保護生物學研究

加深對某些瀕危種類的生物學及其瀕危機制了解,采取相應的保護辦法。

4、建立自然保護區

在一般區域內劃定一段江段或一片湖區,開辟成自然保護區,進行群體性的就地保護。對于已經喪失原來生境的瀕危魚類,進行易地保護。

5、堅持合理引種

水域生態系統中每一個生物種都占有各自既定的生態龕。物種間相互依存、彼此制約、協同進化、相重相克。引進或消除某生物種,常引起整體調節失控,甚至使有的種成為瀕危。對于引種需持十分謹慎的態度,引進外源物種前,先要調查研究,衡量利弊得失后才能付諸行動。

6、開展人工繁殖和放流

在一般區域內劃定一段江段或一片湖區,開辟成自然保護區,進行群體性的就地保護。對于已經喪失原來生境的瀕危魚類,進行易地保護。

7、完善法制

貫徹《野生動物保護法》、《漁業法》;加強執法力度;向群眾大力宣傳,加強自然保護意識。

8、加強國際合作

中國已加人《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應積極開展物種保護研究的國際合作。在可能的情況下,開展國與國之間瀕危水產動物的相互交換,雙方提供有關資料,協同搞好保護工作。

4、舉例說明選擇的創造性作用的主要體現?(每項5分)

答案:

1、控制變異的方向

在育種工作中,通常是跟蹤優良性狀的表現型,結合其他育種方法與檢測手段,多代選育,逐步降低表型分離,提高后代純度。如建鯉的選育就結合了家系選育、系間雜交與雌核發育技術,跟蹤體色、體型等表型性狀和生長、抗病力等生產性能,到第六代后遺傳穩定性、一致性達99.5%以上。

2、促進變異的積累

在選定變異的方向后,選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一代一代地積累變異特性,逐步使選育性狀顯著、穩固且不易喪失。例如,荷包紅鯉抗寒品系的選育過程是抗寒能力的逐步積累。

3、創造新的品質

這是選擇育種工作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如美國的養鱒場場主偶然發現了黑色的虹鱒體被有金黃色斑點變異,經過對體色的定向選擇,逐漸地形成了今天的美國品系金鱒。

5、純系學說是丹麥植物學家W.L.Jonannsen在1903年提出來的,是純系育種方法的理論基礎之一,試述純系學說的主要內容并加以解釋?(每項7.5分)

答案:

1、是在純系的混合物中選擇有效。在自花授粉植物原始品種群體內,如果通過單株選擇,可以分離出一些不同的純系,這表明原始品種是純系的混合物。通過選擇可把它們的不同基因型從群體中分離出來,這樣的選擇是有效。

2、是同一純系內繼續選擇無效。因為同一純系內各個體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他們出現的變異是受外界各種環境因素影響的結果,這種變異只影響了當代個體的表現型,所以是不可遺傳的。

6、什么是后裔測定,后裔測定有哪些優缺點?(每項5分)

答案:

1、定義:憑借子代表型平均值的測定來確定并選擇親本和親本組合的選擇育種稱后裔測定。它對質量和數量性狀的選擇較為有效,被廣泛應用于動植物的育種中。

2、優點:能夠決定一個顯性表型個體是純合體還是雜合體。選擇數量性狀時,家畜育種常用個體的育種值來評價。同時,后裔選擇的效果較為可靠。

3、缺點:后裔測定的缺點是,所需的世代間隔太長,在后裔尚未達到度量之前,對親本的選擇是無效的,且有些水產動物是短命型的,如墨西哥灣扇貝,不適合采用此法。

7、后裔鑒定在魚類育種中有哪幾種方法?(每項5分)

答案:

1、成對親魚后裔的比較鑒定:從每對親魚獲得后代,對各家系后代作相互比較鑒定,選留優良后代親魚。優點是進行了較好的配合力選擇;缺點是不能對雌雄親魚單獨作出評價。

2、單一性別親魚的后裔鑒定:1雌配2-3雄或1雄配2-3雌,缺點是配雌雄魚的數量較少。

3、多系交配親魚后裔鑒定:能較好地選出兩種性別的親魚。采用2×2(鮭魚)、5×5(草魚)交配方案。缺點是必須同時在相同環境中飼養許多后代,不易做到。

8、什么是復合選擇?怎么樣進行復合選擇?(每項3分)

答案:

1、定義:將個體選擇和家系選擇結合起來所進行的選擇育種稱為復合選擇、配合選擇或綜合選擇。

2、方法:

(1)是進行非親緣關系的1*1雜交,得到一定數量(5-6個)的家系;

(2)是按家系要求養成家系并鑒定它們的生產性能,選出好家系;

(3)是在較好的幾個家系(2-3個)中進行個體選擇;

(4)是根據后裔測定法對性成熟早的某一性別進行鑒定,選出這種性別的優良親本,然后在另一性別成熟時同法選出優良親本。

9、什么是雜交?雜交在育種方法中有何優勢?(每項3分)

答案:

1、定義:在遺傳學上,嚴格地說,只要有一對基因不同的兩個個體進行交配,便是雜交。但在育種和生產實踐上,雜交一般是指不同品系、品種間甚至種間、屬間和亞科間個體的交配。

2、雜交的作用:

(1)能迅速和顯著地提高雜種的生活力,從而獲得雜種優勢;

(2)能豐富遺傳結構,出現新的遺傳類型,通過選擇可育成新品種;

(3)不僅可使不同類型親本優良性狀簡單地結合,而且能產生親本所從未出現過的超親代的優良性狀;

(4)雜交是創造變異的重要途徑。

10、什么是近交?試述近交的遺傳效應?(答全滿分,每項4分)

答案:

1、定義:遺傳學上將有親緣關系個體間的交配稱為近親交配,簡稱近交。

2、遺傳學效應:

(1)導致基因的分離和純合:雜合體通過近交可導致后代基因的分離,并使后代群體的遺傳組成迅速趨于純合; 純合速度決定于近交系數(0.5/0.25/0)、等位基因的對數和近交的代數。

(2)導致近交衰退:等位基因的純合使隱性有害的性狀表現出來, 出現生活力降低等不良后果,必須嚴格加以選擇,淘汰有害基因,保留具有優良性狀的個體。

(3)出現多個純合基因型:雜合體通過近交可使遺傳性狀重組和穩定,使同一群體出現多個不同組合的純合基因型,而且逐代趨于穩定。

11、什么是近交?試述近交在育種中有哪些作用?(答全滿分,每項3分)

答案:

1、定義:遺傳學上將有親緣關系個體間的交配稱為近親交配,簡稱近交。

2、近交的作用:

(1)揭露有害基因:

(2)保持血統純正:按照遺傳原理,任何一個祖先的血統,在非近交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因世代的半化作用(子代只能遺傳親代遺傳性的50%)而逐漸沖淡,直至消失。只有借助近交,才可使優良祖先的血統長期保持較高水平而不嚴重下降。所以特別優秀個體必須采用近交, 才能保持這些優秀個體的特性 。

(3)形成同質種群:近交導致群體純合子種類增加,從而造成種群分化。隨著近交程度的增加,分化程度越來越高。種群分化為諸多品系,品系內基因型完全一致且純合,而品系間絕對不同。因此如果結合選擇,選留理想的品系,淘汰不理想的品系,便可以獲得同質而又理想的養殖群體。

(4)系間雜種優勢:近交系間雜交可使盡量多的基因座雜合從而在存在顯性基因效應時獲得最大的雜種優勢。

12、回交有哪些遺傳學效應?應用回交的方法時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第一項7分,第二項8分)

答案:

1、回交的遺傳效應:

(1)連續回交可使后代的基因型逐代增加輪回親本的基因成分,逐代減少非輪回親本的基因成分, 導致后代群體的性狀逐漸趨向輪回親本。

(2)回交可以加速基因型純合。

2、應用回交時必須注意兩點:

(1)是應該選擇好的輪回親本,因為輪回親本是雜種后代優良性狀的主要來源。必須選擇綜合性狀基本優良、只是1-2個性狀有待改進的親本,通過數次回交,使雜種后代的遺傳性逐步改善。

(2)是非輪回親本的選擇也十分重要,它是被改良性狀的唯一來源,因此它的目標性狀應十分突出,遺傳傳遞能力很強,這樣才能將被改良性狀傳遞給被改良品種,以彌補被改良品種的缺點。

13、為什么大水面飼養雜交種時一般不應將雜交種作為增殖對象?(答全滿分)

答案:

雜交種含有的基因組合是自然群體中所不存在的,與野生種雜交會導致野生種質資源的破壞和基因庫的污染,因此養殖過程中需防止雜種的逃逸。一般不應將雜交種作為增殖對象。

14、根據你對雜種的認識和理解,從不同角度試述雜種為什么會有優勢?(每項5分)

答案:

1、顯性學說

(1)顯性基因多為有利基因,隱性基因大多是有害、致病以及致死基因;

(2)顯性基因對隱性基因有抑制和掩蓋作用;

(3)顯性基因具有累加效應:如果兩個種群各有一部分顯性基因而非全部,并且有所不同,則其雜交后代可出現顯性基因的累加效應。不同的自交系的基因型各不相同, 雜交后雜種在許多位點上都有顯性基因抑制著它們相應的隱性基因,達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具有顯性基因的位點就會增加,雜種就能發揮出超過親本自交系的強大生長勢。

2、超顯性學說

認為雜種優勢是等位基因間相互作用的結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對等位基因在生理上互相刺激,使雜合子比任何一種純合子在生活力和適應性上都更有優越,表現為Aa>AA和Aa>aa。

3、遺傳平衡學說

雜種優勢不能用任何一種遺傳原因解釋,也不能用一種遺傳因子相互影響的形式加以說明。因為這種現象是各種遺傳過程相似作用的總效應。

15、為保證二品種(或自交系)經濟雜交的雜種優勢,必須注意哪些要求?(每項5分)

答案:

1、對雜交的兩個品種(或自交系)的遺傳性差異要大,親緣關系要遠,避免近血緣相交;

2、參加雜交組合的各品種,遺傳性狀必須穩定;品種性狀不穩定,一代雜種的經濟性狀就不整齊,實用價值就會降低;

3、必須考慮環境條件等對雜交組合的影響。

16、為了保證多元雜種具有明顯雜種優勢,必須注意哪些原則?(第一項7分,第二項8分)

答案:

為了保證多元雜種具有明顯的雜種優勢,必須注意以下原則

1、各品種或近交系的遺傳性必須十分穩定,即參加三元或四元雜交組合的各個原種,必須是遺傳性狀很穩定、經濟性狀相當純一、生理形態非常一致的近交系;

2、在配制多元雜種時,應先將血緣相近、遺傳差異較小的兩個原種配成雜交原種,然后再與血緣關系遠、遺傳性差異大的品種雜交成普通種。

17、為了獲得強雜種優勢組合,在配制雜交組合時,必須使用配合力測定這一技術。如何進行一般配合力的測定方法?(答全滿分)

答案:

對一般配合力的測定,采用頂交方法,如有A, B, C, D 及E 5 個待測種(也叫預測種)分別和一個共同的測驗種甲雜交。測驗種一般用中上等產量水平的品種,然后在相同條件下比較甲XA、甲XB、甲XC、甲XD及甲XE 5個雜交組合的正反雜交種的平均產量。高產組合則表示那個和測驗種頂交的待測品種有較好的一般配合力;反之,低產組合則表示該品種的一般配合力差。

18、為了獲得強雜種優勢組合,在配制雜交組合時,必須使用配合力測定這一技術。如何進行特殊配合力的測定方法?(答全滿分)

答案:

將5個待測種互相雜交,然后比較10個雜交組合的正反交平均產量和其他主要經濟性狀,其中某一特定雜交組合的F1產量最高和其他重要經濟性狀都很優良,便鑒定出那兩個品種之間具有最高的特殊配合力。為減少工作量,可先用頂交法鑒定一般配合力,然后將一般配合力好的優良品種或品系相互雜交,鑒定其特殊配合力,據此來確定單交、三雜交和四雜交種的雜交方式。

19、造成雜交不孕和雜種不育的原因是由于物種之間存在的生殖隔離。造成生殖隔離的原因有哪些?(每項5分)

答案:

1、地理隔離

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隔離,如不同的水域之間、不同的河流之間造成群體之間的不可相遇而形成兩個群體之間的隔離,長期的隔離阻斷了兩物種之間的基因流動,進而導致生殖隔離。

2、季節隔離

由于動物繁殖季節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也無法交配,因而造成的隔離。如大麻哈魚溯河生殖的時期不同導致不同群體間的生殖隔離。

3、生理隔離

動物存在性選擇,只選擇或接受同種的異性個體交配,而拒絕異種的異性個體。

20、選擇育種的原則有哪些?(每大項5分)

答案:

1、選擇適當的原始材料

(1)在優良品種中進行選擇:

優良品種的底子好,基礎好,具有各種優良的性狀,從中再選拔出具有特色的個體,往往能得到比較好的效果。

(2)在混型品種中選擇:

有些品種本身一開始是一個由多數基因型混合的混型群體,這是由于在選擇這個品種時只注意主要性狀的一致,對一些次要性狀考慮較少。或者一些數量性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情況復雜,在育種過程中很難估計到它的純合程度,有意無意地鑄成了品種本身就是一個混型群體。對上述群體進行選擇,有時可以選出新品種來。

(3)從引人的良種經推廣后的群體中選擇:

良種引人后由于環境影響、天然雜交或突變而形成豐富的變異類型,是良好的選育原始群體。

2、在關鍵時期進行選擇

抓住各品種發育的關鍵時期,即表型性狀能得到充分表達的時期。

3、按照主要性狀和綜合性狀進行選擇

(1)依次法:

先以一種性狀為對象進行選擇,等這個性狀改進后,再進行第二種性狀選擇,然后依次第三種、第四種等,最終使所有的性狀都得到提高。

(2)并進的獨立淘汰法或限值淘汰法:

對待選的若干性狀分別擬定標準或對每種性狀都制定好一個表型值的允許下線值,達不到要求的個體即行淘汰,對待選性狀都達標的個體留種。

(3)指數選擇法:

綜合各性狀,依其重要性和各性狀的優勢,用記分或評點方式,或對各種性能的判據加權后相加得出一個綜合性的判據(指數),以此為標準,把達到綜合評點或指數的個體留種。

21、描述抑制受精卵第一極體釋放時染色體的隨機三級分離方式?(答滿全分)

答案:

形成三極紡錘體,兩組二分體結合成一群,然后20個二分體(每組10個)被隨機地分成3組,每組6~7個。在第二次減數分裂中期時分布在三極紡錘體的3個分裂面上,隨后進人末期Ⅱ。至末期Ⅱ時,三極中的每一極接受來自相鄰兩組的二分體分離出的染色單體(平均13~14條)。末期Ⅱ以后,三極中的3組染色(單)體各自凝縮,其中最靠近卵子邊緣一極的那組作為第二極體被排出,其結果導致了非整倍體的產生。這種分裂方式的幾率最高.

22、人工誘導三倍體貝類的性腺發育有幾種類型?(每項5分)

答案:

人工誘導三倍體貝類的性腺發育大致有3種類型:

1、性腺不能發育,如海灣扇貝、砂海螂和華貴櫛孔扇貝。

2、性腺仍有不同程度發育,且隨種類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如長牡蠣、美洲牡蠣能形成精子和成熟的卵母細胞,雜色鮑能產生成熟的卵母細胞,但不能形成成熟的精子。

3、三倍體珠母貝產生的精、卵能與二倍體交配或三倍體自交,但受精卵發育到D形幼蟲就大量死亡。

23、多倍體鑒定有哪幾種方法?各自有哪些特點?(每項5分)

答案:

1、染色體計數法:直接觀測染色體的數目,準確反映染色體的倍性。

2、細胞核體積測量:一般認為,真核細胞的核大小與染色體數目成正比,同時細胞核與細胞質在細胞中總是維持較穩定的核質比。因此,細胞及細胞核體積的大小可用于染色體倍性鑒定。

3、極體計數法:因為三倍體的誘導是通過阻止第一極體或第二極體的排出而完成的,所以三倍體合子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極體。具體方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卵子的動物極有沒有極體釋放。

24、選擇的意義和作用?(第一項5分,第二項10分)

答案:

1、選擇的意義:

盡管在群體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的改變中,突變、遺傳漂變、基因遷移、選擇等4種因素都起作用。但歸根結底,起主導作用的還是人工選擇。對已經發生變異的生物體,只要按一定的方向和目標,通過連續的選擇,就能夠使變異逐漸積累、鞏固、加強,直至能穩定的遺傳。因此,選擇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其創造性作用。

2、選擇的作用:

(1)控制變異的方向

在育種工作中,通常是跟蹤優良性狀的表現型,結合其他育種方法與檢測手段,多代選育,逐步降低表型分離,提高后代純度。如建鯉的選育就結合了家系選育、系間雜交與雌核發育技術,跟蹤體色、體型等表型性狀和生長、抗病力等生產性能,到第六代后遺傳穩定性、一致性達99.5%以上。

(2)促進變異的積累

在選定變異的方向后,選育工作的核心內容就是一代一代地積累變異特性,逐步使選育性狀顯著、穩固且不易喪失。例如,荷包紅鯉抗寒品系的選育過程是抗寒能力的逐步積累。

(3)創造新的品質

這是選擇育種工作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結果。

25、論述引種的概念和內容?(第一項5分,第二項10分)

答案:

引種是指從外地或國外引進優良品種或物種使之在本地區繁衍后代并形成一定生物量的工作。引種的內容包括:

1、引種類型:

(1)移植-有些引進種則僅僅是擴大其分布區,環境沒有太大變化,即為移植。

(2)馴化-有些引進種對新的環境不一定適應,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訓練,訓練成功的生物將改變原有的某些適應性和遺傳性,形成變種或品種。

2、利用類型:

(1)直接利用:是指引進的水產動物品種(包括各種野生種),引種過程沒有改變它原有的性狀,處在任何一個發育時期的群體均可作為引種材料直接從供種水域移植到受種水域,它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水溫、水質、餌料、病蟲害及種間關系等),并且符合當地生產形式的需要,經過鑒定,認為可以讓它以新品種的身份直接參加生產。

(2)間接利用:是指引進的自然種或品種不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或者不符合當地生產需要,不能在生產上直接利用,但又具有某些優良的、特殊的經濟性狀,此時可以通過選擇(馴化)、雜交等手段將它們改良成為能適合當地生產需要的新品種,或者通過吸收雜交,將其優良的遺傳性能轉移到當地品種之中,育成新的品種。在水產動物的育種工作中,目前作為育種原始材料進行的引種還比較少,許多直接利用的引進種同時也是良好的育種材料。

26、試述回交育種的優缺點?(答滿全分,每項2分)

答案:

1、優點:

(1)遺傳變異易控制:使其向確定的育種目標方向發展,可提高育種工作的預見性和準確性。

(2)目標性狀易操作:回交育種的選擇,主要是針對被轉移的目標性狀,因此只要這種性狀得到表現,在任何環境條件下均可進行,有利于縮短育種年限,加速育種進程。

(3)重組頻率易增加:由于回交育種采取雜交和個體選擇的多次循環過程,有利于打破目標基因和不利基因間的連鎖,增加基因重組頻率,從而提高優良重組類型出現的幾率。

(4)所育品種易推廣:回交育成的品種其形態特征、適應范圍以及所需的飼養條件等與原品種相似,所以不一定要進行嚴格的產量試驗和鑒定就可以推廣,且易于為養殖者所接受。

2、缺點:

(1)回交育種只改進原品種的個別缺點,不能選育具有多種新性狀的品種。

(2)回交改良品種的目標性狀多局限于少數主要基因控制的性狀,其遺傳力高,又便于鑒別,(3)從非輪回親本轉移某一目標性狀的同時,由于與不利基因連鎖或一因多效的緣故,可能將某些不利的非目標性狀基因也一并帶給輪回親本。為此,必須進行多次回交,才能打破連鎖。

(4)回交的每一世代都需要進行較大數量的雜交和選擇,工作量較大。

27、馴化過程分為那幾個時期?怎么鑒定馴化的結果?(答滿全分,每項2分)

答案:

1、時期:

(1)馴化對象成活期-適應環境;

(2)形成群體期-占領生態位;

(3)最大數量期-發展至極;

(4)新舊物種矛盾尖銳化期-面臨挑戰;

(5)新舊物種動態平衡期-和諧社會。

2、鑒定馴化結果:

(1)引進對象成活與否:在新水域中捕到引進個體,說明馴化群體有其適合的食物鏈,水體適合其生長。

(2)形成繁殖群體與否:引進對象繁殖、后代成活,說明馴化對象在新的水體中可以發育成熟,并能發現合適的產卵場,群體繁衍成功。

(3)達到生態平衡與否:引進對象形成穩定的群體并完全適應新的環境,與原有生物環境沒有構成嚴重的竟爭或敵害關系,形成新的穩定的生態平衡。馴化對象也有可能形成優勢種群而原有的優勢生物被迫縮小生存空間或占據其它生物種的生態位。

28、主要海水養殖種類育種研究進展如何?(答滿全分,每大項4分)

答案:

1、對蝦:

(1)現正在開展中國對蝦抗逆品種的培育研究,如對氨氮和pH的耐受性及對白斑綜合癥病毒的抗性等。

(2)斑節對蝦通過家系選育,已初步篩選獲得多個生長性狀優良的家系,其體重生長速度明顯提高,飼料系數顯著降低,養殖成活率比對照組明顯提高。

(3)在農業部資助下,日本囊對蝦的遺傳選育研究正在江蘇和海南省展開。

2、貝類:

(1)在合浦珠母貝育種方面

主要就生長性狀和殼色性狀進行選育,獲得一批性狀優良的群體和家系。

(2)在扇貝育種方面

雜交優勢利用效果明顯,選擇育種、多倍體育種也取得很好的進展。海灣扇貝、墨西哥灣扇貝、蝦夷扇貝、櫛孔扇貝育種研究如火如荼。

(3)在牡蠣育種方面

國外已成功培育出了美洲牡蠣的抗尼氏單孢子蟲病、派金蟲病的新品系。近幾年,中國開始了牡蠣遺傳育種研究,積累了一批種質材料,為今后開展新品種培育打下了基礎。我們正在開展近江牡蠣三倍體研究。

(4)在鮑育種方面

對皺紋盤鮑紅殼色突變體進行了定向選育和遺傳改良,用“中國紅”為輪回親本、日本野生個體為供體親本,以生長快、抗逆性強、紅殼色良種化為目標的雜交育種計劃已開始實施。

3、魚類:

(1)在鲆類育種方面

由于牙鲆不耐高溫,培育耐溫的牙鲆品系是目前牙鲆新品系的目標。有人采用自然選擇和人工感染途徑,篩選出有關牙鲆抗病群體和家系。目前對引進種大菱鲆的良種選育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正在選育具有生長快、抗逆性強等性狀的新品種。

(2)在大黃魚育種方面

王志勇等己綜合應用選擇、雜交和人工雌核發育技術,培育出了生長速度和養殖成活率都明顯提高的2個品系;在染色體組操作和性別控制方面,實現了大量進行異質雌核發育誘導,培育出了雌核發育1代和雌核發育2代群體,通過偽雄魚和雌魚雜交批量培育全雌二倍體,其產量比對照組提高35% 以上。目前正在開展“大黃魚優質、抗逆品種的培育”。

4、藻類:

(1)在海帶育種方面

隨著育種技術的發展,海帶良種培育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近10多年陸續培育出多個具有優良經濟性狀的新品種包括“901”、“東方2號雜交種”、“榮福”等。

(2)在紫菜類育種方面

繼壇紫菜優良品系“申福1號”之后,還篩選出壇紫菜抗高溫品系Yz-3 和耐低鹽品系YZ-7。此外,還選育出多個條斑紫菜優良品系,包括Y-9101、Y-9430和Y-9502。這些新品系比一般種質產量提高10%-20% ,已在地方省市得到推廣。

29、與陸生動、植物相比較,水生動物種質資源的研究和保護有哪些特殊之處?(答對9個滿分,每項兩份)

答案:

1、國家所有權不明確;

2、環境更具連續性;

3、觀察、研究更難;

4、親昵感較低;

5、釋放事件較多,影響較大;

6、野生群體的重要性更突出;

7、生物多樣性的量更高;

8、表型的變異性較大;

9、雜交能力較強;

10、人工控制繁殖應用較少;

11、重視程度較低。

30、水產動物養殖種類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保護與利用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第一項5分,其余4項2分)

答案:

養殖種類種質資源研究、保護與利用的重點在于群體內的遺傳多樣性,研究、保護的目的是充分的利用。

1、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水產生物種質資源保護國家行動計劃》;伏季休漁制度(夏季幼魚生長旺盛期禁止在限定海域捕撈作業的一種漁業資源保護措施,因該制度所確定的休漁時間處于每年的三伏季節,所以又稱伏季休漁。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 ;漁船和功率指標雙控制;重要漁業品種的增殖放流;建立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保護區等。

2、應用先進技術

3、建立天然生態庫和原種場

4、維持繁育親本群體的大小和質量

5、合理應用遺傳育種技術

事實上,遺傳育種技術既可用于育種,也可用于魚類遺傳資源的保護。

6、建立優異種質的配子、胚胎庫

31、引種與馴化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每項3分)

答案:

引種是指從外地或國外引進優良品種或物種使之在本地區繁衍后代并形成一定生物量的工作。

1、引種類型:

(1)移植-有些引進種則僅僅是擴大其分布區,環境沒有太大變化,即為移植。

(2)馴化-有些引進種對新的環境不一定適應,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適應性訓練,訓練成功的生物將改變原有的某些適應性和遺傳性,形成變種或品種。

2、利用類型:

(1)直接利用:是指引進的水產動物品種(包括各種野生種),引種過程沒有改變它原有的性狀,處在任何一個發育時期的群體均可作為引種材料直接從供種水域移植到受種水域,它能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氣候、水溫、水質、餌料、病蟲害及種間關系等),并且符合當地生產形式的需要,經過鑒定,認為可以讓它以新品種的身份直接參加生產。

(2)間接利用:

是指引進的自然種或品種不適應當地的自然條件,或者不符合當地生產需要,不能在生產上直接利用,但又具有某些優良的、特殊的經濟性狀,此時可以通過選擇(馴化)、雜交等手段將它們改良成為能適合當地生產需要的新品種,或者通過吸收雜交,將其優良的遺傳性能轉移到當地品種之中,育成新的品種。

3、人類按照自身的意志,將野生動、植物培育成家養動物或栽培植物的過程稱為馴化。

(1)對于水生生物而言,就是將受馴生物移入人工環境或新的生活環境中,通過機體的某些改變適應人工環境或新的環境,使其獲得可遺傳性變異,或者使其原有的特性重新表達的過程。馴化工作往往是引種工作的一部分。

(2)馴化的實質:是生物的遺傳、選擇(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變異與隔離諸要素之間的矛盾運動,使生物自身不斷地發生變化,不斷產生新的適應類型。

32、對引入水域生態條件的考察有哪些?(每項5分)

答案:

1、必須考慮外來品種與本地品種之間的相互關系,權衡其利弊。對引入肉食性兇猛魚類要特別慎重,以免“引狼人室”,破壞生態平衡。

2、向一個自然水域引進一個物種,會對生物構成以及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是否導致水體的生態失衡是引種工作必須重點進行研究的內容。

3、所以品種的引進需要事先進行全面的生態學評估。

33、引種時如何進行檢疫?(每項3分)

答案:

1、對引種對象所在水域進行病蟲害調查和檢疫,盡可能從無病蟲害的水域引種。

2、盡可能選用未感染的材料或感染機會較少的材料(如卵子)用于引種。

3、對引種對象進行嚴格的檢疫和消毒,并在原產地隔離觀察1個月,證明無病蟲害者方可引種。

4、運輸前進行嚴格的消毒,運輸途中要嚴防病蟲害污染。到達目的地以后處理引種所用過的水體,保證殺死所有由生物體和水體可能攜帶的病原。

5、引入后第一年應進行隔離飼養,隔離期間如發現新的危險性病蟲害,應就地銷毀。若經隔離飼養觀察無檢疫對象時,方能大面積推廣養殖。

34、馴化的途徑有哪些?舉例說明什么是直接適應?(第一項5分,第二項10分)

答案:

1、動物引人新的生態環境后對新環境的適應有兩個途徑:第一是直接適應;第二是定向改變遺傳基礎。這兩個途徑是互相關聯的,通常二者同時起作用。一方面直接適應,逐漸調整其生理機能,另一方面在選擇作用下逐漸改變遺傳基礎,完成引入種的馴化。

2、直接適應

所謂直接適應是指引進水體的生態環境不超出引入品種的反應范圍,受馴物種或品種的個體直接引入馴化環境,然后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逐代調整其體質,逐漸適應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引種對象能否直接適應取決于該物種固有的遺傳基礎和它對該環境的適應能力。

(1)有些種類只需短期的適應過程即可完全適應新的環境

這樣的類型本身具有對引種環境的適應能力,只是由于其原生活環境中沒有這一環境囚子,使得其這一能力沒有得到表現。同樣的道理,一些鮭科魚類本為降海溯河類型,只是由于歷史上某個時期不明原因導致其降海路線的斷裂而使其成為陸封種類,天生具有適應高濃度海水的能力,需要一定的刺激作用方能喚起其原有的本能,所以這些魚類只需短期的適應性訓練即可適應高鹽度海水生活。

(2)一些種類需經累代馴化

所謂累代馴化,是指引進種需要幾代乃至若干代才能完成馴化過程。

35、從生物入侵的途徑、危害及全球效應著手,分析如何有效地防止生物入侵?(每項3分)

答案:

1、人類的盲目引進

人們為了農林牧漁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生態保護等目的,會有意引進一些物種,其中的一些未經嚴格論證盲目引進的種類可能發展到無法控制、泛濫成災的程度,成為敵害生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由于缺乏生態保護的意思,農牧漁業的引種成為生物人侵的“主要渠道”之一。

2、人類的無意攜帶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交通的發達、人類交際的頻繁以及國際貿易的繁榮,各種交通工具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無限制的流動,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全球“旅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時,建設開發、軍隊轉移、快件服務、信函郵寄等也會無意夾帶外來物種。“搭便車漂洋過海(空)”;“壓艙水”-泰晤士河“中華絨螯蟹”打洞。

3、生物入侵的危害

(1)物種水平上的影響

生物人侵者對被人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威脅。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生物人侵已使數以千計的土著物種滅絕。

(2)生態環境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每年為人類創造約33兆億美元的價值。然而,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遺傳多樣性急劇貧乏,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這些都加劇了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糧食和能源危機。而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的入侵已經成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經濟上的影響

首先是潛在的經濟損失,即農作物、家畜和漁業對象存活、疾病防治和產量的減少造成的經濟損失。然后是入侵的直接損失,包括檢疫、控制和根除等方面的花費。第三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損失,因為有些人侵生物是導致疾病的直接因素或致病寄生蟲的載體或攜帶者。

36、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的主要區別是什么?(每項7.5分)

答案:

1、人工選擇:操作者是人,人為提供條件;只考慮對人有用的表現型,通過表現型只能選擇有限的基因型;必須接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只能控制少數個體的定向發展,不能形成種群或大群體的定向控制;控制了交配對象,通過人工選擇創造出一個新的品種只需幾年到幾十年。

2、自然選擇:操作者是客觀自然條件,受大自然平衡控制;影響整個生物類型的生存適應性;在較大群體中隨機交配,交配機會、交配頻率只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由于交配的隨機性,形成一個新物種則需要50萬到100萬年,這樣的選擇效果遠遠不及人工選擇。

37、表型值和基因型值(G)如何剖分?(第一項5分,第二項10分)

答案:

1、遺傳學理論認為,基因型值和表現型值之間存在數量相關關系: P=G+E+IGE,其中,G是由控制某個體的某一數量性狀基因型所決定的部分,E是由某個體的性狀受到環境作用而產生的偏差, IGE是基因型和環境的互作偏差效應值。對于大多數的數量性狀而言,基因型效應和環境效應之間沒有互作,或互作很小,為簡化對數量性狀遺傳規律的探討,一般假設IGE=0,則上述模型簡化為: P=G+E

2、基因型值(G)可以剖分為:

(1)加性效應值就是影響數量性狀的多個微效基因的基因型值的累加,也稱性狀的育種值,是性狀表型值的主要成分。在基因的傳遞過程中,加性遺傳效應是相對穩定的。任何一個選育計劃的中心任務,就是通過近交加選擇增加有利基因的頻率,來提高性狀的加性效應值(育種值),產生遺傳進展。

(2)顯性效應值(D),等位基因之間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效應,可以遺傳但不能固定,是產生雜種優勢的主要部分。若G對g有顯性作用,那么G g將貢獻8 cm,顯性作用使表型產生的方差稱顯性方差。

(3)上位效應值,影響同一性狀的兩對非等位基因,其中一對基因(上位基因,顯性或隱性)抑制(或掩蓋)另一對顯性基因(下位基因)的作用時所表現的遺傳效應值。

因此,P=G+E可變為P=A+D+I+E。了解表現型的方差并知道各成分的比率,對數量性狀選擇就更顯重要了。對P=A+D+I+E式中的各成分各自單獨列出來,表型方差就是由各成分的方差構成的:VP=VG +VE =VA+VD+VI+VE 。其中基因型方差VG、環境方差 VE 、加性效應方差VA、顯性效應方差VD及上位效應方差VI。

38、常用育成雜交方式有哪些?這些雜交方式各有什么特點?(第一項6分,其余每項3分)

答案:

1、簡單育成雜交

簡單育成雜交又稱增殖雜交,是根據當地、當時的自然條件、生產需要以及原地方品種品質等條件的限制,從客觀上來確定育種目標,應用相應的兩個或多個品種,使它們各參加雜交一次,并結合定向選育,將不同品種的優點綜合到新品種中的一種雜交育種方法。可分成二品種簡單育成雜交和多品種簡單育成雜交。

(1)二品種簡單育成雜交(單雜交、單交)

二品種簡單育成雜交是兩個品種之間的雜交,大致相等地將雙方的優良特性綜合到雜種一代(稱2F1),并結合定向選育而育成新的品種。這種只涉及一次雜交和兩個品種的交配也稱為單雜交。這種方法是為了追求更大的養殖效益,或者原有的地方品種已不能滿足當地生產發展的需要,但又不能從外地引人相應的品種來取代,于是以當地原有品種與一個符合育種目標的改良品種進行雜交。

(2)多品種簡單育成雜交(復交)

多品種簡單育成雜交是根據育種目標,使相應的3個或3個以上的不同品種各參與一次雜交,將不同品種的優良性狀綜合到雜種一代(三品種的雜種一代稱為3F1,四品種的雜種一代稱為4F1),再結合定向選育、同質選配等技術獲得綜合多品種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2、級進育成雜交

級進育成雜交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生產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種品質等所客觀確定的育種目標,將一個品種的基因逐漸引進到另一個品種的基因庫中的過程。

3、引入育成雜交

引入育成雜交是為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或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生產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種品質等所客觀確定的育種目標,通過引入品種對原有地方品種的某些缺點加以改良而使用的雜交方式。

4、綜合育成雜交

此法也是為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生產需要和原有地方品種的品質等客觀條件而確定的改造某一地方品種或品系而進行的育種活動。

綜合采用兩種以上不同的育成雜交方法,引人相應的改良品種對當地被改良品種進行改良,以獲得改良品種一定的遺傳性比率和具有一定生產水平的理想雜種,從中選育出新的品種。

39、常用的經濟雜交方式有哪些?這些雜交方式各有什么特點?(第一項6分,其余每項3分)

答案:

1、二品種經濟雜交(又稱單雜交):

是二個品種(或自交系)的雜交,后代稱單雜交種。

(1)對雜交的兩個品種(或自交系)的遺傳性差異要大,親緣關系要遠,避免近血緣相交;

(2)參加雜交組合的各品種,遺傳性狀必須穩定;品種性狀不穩定,一代雜種的經濟性狀就不整齊,實用價值就會降低;

(3)必須考慮環境條件等對雜交組合的影響。

2、多品種經濟雜交(又分三雜交、四雜交等)

三個或三個以上品種(包括兩個單交種[(AXB) X (CXD)]或一個單交種和一個自交系或另一品種[(AXB) XC])各參加雜交一次,以獲得多品種一代經濟雜種。

3、輪回經濟雜交或交叉經濟雜交

這種雜交是將參加雜交的各原始親本品種輪流地(或交叉地)與各代雜種進行回交,以在各代都獲得經濟雜種,并保留一部分作種用,以再與另一原始親本品種回交的一種周而復始的經濟雜交方式,以保證后代的雜種優勢。

4、雙雜交

雙雜交與四元雜交有些相似,四元雜交是由4個品種組成的,即 (甲X 乙) X (丙X丁);而雙雜交是由2個品種的4個品系組成的,即 (甲1X甲2) X (乙1X 乙2)。雙交種是先把同品種內的兩個不同的品系進行交配制成原種,然后再與兩個異品系間的F1再雜交,成為雙雜交種。雙交雜種比四元雜種更接近一代雜交種,各項經濟性狀和生產性能與F1相仿,性狀的一致性也很好,決定組合方式也比四元雜種容易。

40、遠緣雜交有什么特點?(每小項2分)

答案:

1、遠緣雜交的可孕性

(1)雜交不孕是指不可交配性,即由于親緣關系遠,使兩個物種的生殖細胞產生配子隔離而不能正常受精、胚胎不能正常發育,因而不能獲得有生活力的后代。

(2)雜種不育是指親緣關系較遠的物種彼此雜交能夠獲得雜種,但因其生理功能不協調,生殖系統遭受干擾,使雜種不能繁殖后代或繁殖力很低的現象。遠緣雜種后代常表現為生活力降低,完全或部分喪失生活力。

2、遠緣雜種的可育性

(1)種間雜種

同一屬內的不同種間雜交,比屬間雜交的可育性大,有許多完全可育(全育型)的種類。

(2)屬間雜種

完全可育:雜種一代不論雌雄均能發育。可全部達到性成熟,其性腺指數、懷卵量、精子數量接近親本,受精率、孵化率正常。

完全不育:雜種性腺不發育。

單性可育:雜種只有雄性或雌性能發育到性成熟,另一性別則不發育。

(3)亞科間雜種

不同亞科間的遠緣雜交,至今未見報道能育的雜種,一般認為是不育的。亞科間雜種的完全不育,可能與雜交不親和性很難產生二倍體的雜種有關。

41、造成雜交不孕和雜種不育的原因是什么?(第項5分)

答案:

造成雜交不孕和雜種不育的原因是由于物種之間存在的生殖隔離。造成生殖隔離的原因:

1、地理隔離

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隔離,如不同的水域之間、不同的河流之間造成群體之間的不可相遇而形成兩個群體之間的隔離,長期的隔離阻斷了兩物種之間的基因流動,進而導致生殖隔離。

2、季節隔離

由于動物繁殖季節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也無法交配,因而造成的隔離。如大麻哈魚溯河生殖的時期不同導致不同群體間的生殖隔離。

3、生理隔離

動物存在性選擇,只選擇或接受同種的異性個體交配,而拒絕異種的異性個體。

42、生殖隔離有哪幾種?如何克服?(第項5分)

答案:

1、地理隔離

由于地理因素造成的隔離,如不同的水域之間、不同的河流之間造成群體之間的不可相遇而形成兩個群體之間的隔離,長期的隔離阻斷了兩物種之間的基因流動,進而導致生殖隔離。

2、季節隔離

由于動物繁殖季節不同,即使在同一地區也無法交配,因而造成的隔離。如大麻哈魚溯河生殖的時期不同導致不同群體間的生殖隔離。

3、生理隔離

動物存在性選擇,只選擇或接受同種的異性個體交配,而拒絕異種的異性個體。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均可通過人工授精打破生殖隔離。

43、遠緣雜交的可育性分為哪幾種情況?(第項5分)

答案:

1、種間雜種

同一屬內的不同種間雜交,比屬間雜交的可育性大,有許多完全可育(全育型)的種類。

2、屬間雜種

(1)完全可育:雜種一代不論雌雄均能發育。可全部達到性成熟,其性腺指數、懷卵量、精子數量接近親本,受精率、孵化率正常,如鳊魴雜種、鰱鳙雜種。

(2)完全不育:雜種性腺不發育。

(3)單性可育:雜種只有雄性或雌性能發育到性成熟,另一性別則不發育。如鯉鯽雜種(目前發現部分雄性個體是可育的)。

3、亞科間雜種

不同亞科間的遠緣雜交,至今未見報道能育的雜種,一般認為是不育的。亞科間雜種的完全不育,可能與雜交不親和性很難產生二倍體的雜種有關。

44、多倍體是怎樣形成的?(第三項6分,其余每項3分)

答案:

1、體細胞染色體加倍

核內有絲分裂是體細胞在正常有絲分裂中,染色體復制一次,但至分裂中期,核膜沒有破裂、消失,也無紡錘絲的形成, 因此每對染色體形成4條染色體,稱為雙倍染色體。這時染色體兩兩平行排列在一起,結果形成的細胞是四倍體。其后經過正常的細胞分裂,形成兩個子細胞均為四倍體。

2、生殖細胞的異常減數分裂

由于某種原因同源染色體或姐妹染色單體在后期沒有分開,二組染色體進人到同一配子中,導致配子中染色體數目的加倍形成2n 配子。這樣的配子經受精后形成倍性不同于親代的多倍體,如三倍體、四倍體等,但其子代的可育性很低。

3、雙(多)精受精

動物的受精機制保證只有一個精子進人卵子。在一些魚類中:

精子→雄配子素Ⅱ→溶解卵膜孔的卵膜形成受精孔→卵子的雌配子素I→吸引和加速精子人卵→雌配子素Ⅱ→卵膜孔封閉→破壞孔外精子→單精受精→精卵兩核的融合。

當受精孔由于某些生理的或自然的原因不能及時封閉時,則可能有兩個或多個精子入卵, 形成三倍體(雙精)、四倍體(三精)的合子并發育形成多倍體個體。

4、遠緣雜交

不同二倍體物種之間雜交,當血緣關系比較近時形成異源二倍體雜交種;當雜交的兩個物種血緣關系較遠,會產生雜交種不育現象;如果遺傳基礎差異較大,雜交很難獲得二倍體雜種,但有時遠緣雜交可以導致遠緣多倍體的形成。

45、多倍體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面?(第四項6分,其余每項3分)

答案:

1、染色體計數法(貝類染色體制片法)

用擔輪幼蟲制備染色體標本(以皺紋盤鮑為例)

受精卵在25℃條件下培養6~8h,取上浮擔輪幼蟲,用0.01%的秋水仙素(用于制備中期染色體)溶液浸泡處理2~3h;離心5min(1000r/min);用0.075mol/L的KCl預低滲10min,離心5min(1000r/min),再用0.075mol/L KCl低滲30min,離心5min(1000r/min) ;用卡諾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預固定15min,離心5min(1000r/min);重復固定4次(每次15min) ;置于-18℃冰箱中儲存過夜(>12h) ;離心5min(1000r/min);加50%冰醋酸1~2滴解離1~2min;滴片前用固定液(甲醇:冰醋酸=1:1)固定;在50℃ 燈箱上進行熱滴片;自然干燥后,用Giemsa染液染色1h;用蒸餾水沖洗后,在空氣中干燥;鏡檢統計染色體數。

2、細胞核體積測量

一般認為,真核細胞的核大小與染色體數目成正比,同時細胞核與細胞質在細胞中總是維持較穩定的核質比。因此,細胞及細胞核體積的大小可用于染色體倍性鑒定。根據細胞核或細胞的體積即可確定其倍性。計算公式:核面積=πab/4;核體積=4/3πab2或=ab2/1.91式中,a為短軸長度,b為長軸長度。

二倍體與三倍體紅細胞核體積預期比值為1:1.5,核面積預期比值為1:1.3,二倍體與四倍體紅細胞核體積預期比值為1:1.74。

3、極體計數法

因為三倍體的誘導是通過阻止第一極體或第二極體的排出而完成的,所以三倍體合子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極體。具體方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卵子的動物極有沒有極體釋放。該方法在大扇貝和珍珠貝中很有效,但對于早期胚胎極體不易觀察的種類則需通過組織學方法觀察極體的釋放。

4、DNA含量測定方法

(1)流式細胞儀檢測

用DNA-RNA特異性熒光染料(如DAPI)對細胞進行染色,在流式細胞儀上用激光或紫外光激發結合在DNA上的熒光染料,檢測每個細胞的熒光強度,其強度與DNA含量成正比,與已知的二倍體細胞或單倍體細胞(如同種的精子)熒光強度對比,判斷被檢查細胞群體的倍性組成。

(2)顯微熒光測定法

將被測材料用固定液固定后,將組織用細胞勻漿儀弄碎,使細胞游離,制成涂片標本,或者采取血液制成血涂片。標本用DAPI染色,然后在顯微分光光度計上,通過波長365nm的紫外線照射,用掃描測光裝置測定細胞核的熒光強度,獲得處理組個體和對照組個體之間細胞核DNA相對含量曲線,從而測出二者的DNA比率,即可確定處理組個體的倍性,進而計算出三倍體的誘發率。

46、雌核發育和雄核發育的人工誘導有什么應用價值?(每小項1.5分)

答案:

1、雌核發育的應用

(1)異育銀鯽

在用興國紅鯉為父本、方正銀鯽為母本的雜交實驗中,人們發現異源精子不僅能刺激銀鯽雌核發育,而且還能影響子代的生長、性比、體色等性狀,故而把這種表現出異源精子生物學效應的雌核發育稱之為異精雌核發育。銀鯽異精雌核發育的子代統稱為異育銀鯽。異育銀鯽具有明顯的生長優勢,已在全國許多地方推廣并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2)快速建立純系

在人工雌核發育中,阻止第一次卵裂產生的雌核發育二倍體,由于所有的基因都處于純合狀態,下一代如重復雌核發育即可以產生克隆種群。克隆種群的形成,使過去需要幾十年、幾百年才能完成的純系培養,甚至在理論上需要無數次兄妹交配才能完成的完全純系培育在幾年內就可實現,所以在水產動物育種中有著極高的應用價值。

(3)性別控制和單性種群利用

雌性鯉的生長速度要比雄性的快15%-25%,因此,通過培育全雌鯉可以提高產量。

洄游性鱘的魚籽(雌性生殖腺)有極高的經濟價值,養殖全雌鱘的經濟效益比雌雄混合群體養殖的要大得多。

由于雌雄對蝦個體大小相差懸殊,在養殖群體中如果能夠提高雌性對蝦的比例,就可以大大提高對蝦養殖的產量。

雄性羅非魚比雌性羅非魚的生長快得多,且不存在產卵繁殖問題,因此全雄羅非魚的養殖可直接用于提高產量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4)確定性別遺傳機制

由于水產動物的染色體數量多,個體小,雌雄個體之間難以找到具有形態差異的染色體,更難以確定性染色體,因此要確定性別決定機制是屬于雌性同配還是雌性異配頗為困難。采用雌核發育的辦法,只需確定雌核發育子代的性別即可得知。

(5)基因一著絲點作圖

在人工誘導的雌核發育中,通過計算雜合后代在群體中的比例,就可以推算基因重組頻率,根據基因重組頻率可以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及基因間的距離,從而能繪制基因連鎖圖。

2、雄核發育的應用

(1)瀕危物種保護

精子的冷凍保存比較容易,在有些種類已經達到實用化階段。如果能夠由精子生產出個體,對于瀕臨滅絕的種類,就不再需要以個體或胚胎的狀態保存,而可以以精子的形式進行半永久保存。即使在精子的保存期間,該種不幸滅絕,也可以借近緣種的卵使該種復活。因此,精子冷凍和雄核發育技術相結合,將成為物種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

(2)全雄生產

培育全雌或全雄的單性群體是水產動物育種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利用性轉換技術和雌核發育技術,全雌魚生產已經變成了現實。另一方面,利用雄核發育技術,由Y精子誘導雄核發育得出的個體成為YY超級雄性,YY超級雄魚與正常的雌性(XX)交配子代全成為雄性(XY),進而實現全雄生產。

(3)克隆

遺傳上完全均一的生物的生產,無論是作為試驗動物還是作為有用性狀的固定方法,都是極為重要的。抑制第一次卵裂得到的雄核發育二倍體為完全純合體,成熟后如果用雄性誘導雄核發育二倍體,用雌性誘導雌核發育二倍體,就可以得到克隆群體。

(4)有害隱性基因的排除

有害隱性基因在與正常基因處于雜合體時不表達,因此將其從某一群體中完全去除比較困難。但是,如果誘導出雄核發育完全純合個體,有害隱性基因就會全部表達出來。當有害程度比較強時,將成為致死性,而被自然淘汰掉。

(5)核質雜種

借用異種卵子由精子生成個體,就會在精子供體和卵子供體之間形成核質雜種。以往這樣的雜種都是通過卵子的去核和核移植的顯微手術獲得。利用雄核發育技術,不需要顯微操作就可以實現核質雜種的大量生產。核質雜種不僅可以用于基因表達、細胞質遺傳等研究,對于水產動物育種也具有重要意義。

47、影響魚類性轉變的因素有哪些?(每項5分)

答案:

1、激素與性轉變

脊椎動物遺傳性別的形成先于生理性別,從遺傳性別到生理性別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遺傳基礎起了重要的作用,控制性別發育的方向,然而當環境或其他因素產生變化,就有可能影響個體性別發育的方向。環境因素主要通過生理的途徑影響激素的種類和激素的量來影響性腺的發育。

雄激素能夠誘導雄性化,雌激素可以誘導雌性化。生理性的性反轉可能是通過基因對激素的產生進行調控而完成。

2、環境與性轉變

尼羅羅非魚和奧麗亞羅非魚在高溫(34~37℃ )時,產生較高的雄性率,而莫桑比克羅非魚則在低溫(19或20℃)時能增加雄魚的比例。

絲鰭花酯“社會控制”:一般20尾左右一群,每群有一尾雄魚,其余都是雌的。當移走雄魚后,則剩余的最強健的一尾雌魚會發生性轉變,成為雄魚。如此繼續移走雄魚,則最后一尾雌魚都會變成雄魚。

3、性轉變機制

神經內分泌途徑可能是外部刺激與性轉變的內在變化之間的一座橋梁。

48、經常采用的人工誘導多倍體形成的手段有哪些?(每項5分)

答案:

1、物理學方法

(1)溫度休克法

冷休克法:其原理是低溫能夠阻止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從而阻止紡錘絲形成;紡錘絲被破壞以后細胞不能正常分裂,極體不能形成和排出,由此可獲得二倍體的卵核,將其與單倍體的精子受精即可獲得三倍體。溫度休克可以在第一次減數分裂期間(目前的技術只適用于某些無脊椎動物)進行(抑制第一極體的排出),也可以在第二次減數分裂中進行(抑制第二次減數分裂)。無論抑制哪一個極體的排出,均需要準確的處理時間,也就是減數分裂的中期,紡錘絲形成前和形成期間進行溫度處理才能保證效果。

熱休克法:若正在進行減數分裂的卵細胞處于較高溫度環境中, 細胞內一些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酶類如ATP酶就會遭到破壞,從而使供能途徑受阻,紡錘體不能形成,進而抑制了細胞的分裂,極體不能排放,形成二倍體的卵原核,與正常精子受精即形成多倍體。熱休克處理的時間必須剛好在減數分裂的中期以前及中期分裂紡錘絲形成期間。

(2)靜水壓處理

將處于第一或第二成熟分裂期的魚卵采用較高的水靜壓處理(大約為65Okgf/cm2),微管所保持的結構失去原有的空間構型和剛性,發生可逆性裂解,破壞紡錘絲的形成,從而破壞了細胞分裂,抑制了第一或第二極體的排出,導致二倍體卵子的形成,進而與正常精子受精得到三倍體;當水壓力的變化發生在第一次卵裂時,由于破壞了二倍體體細胞的紡錘絲的形成,導致類似于核內有絲分裂的現象發生則可能產生四倍體的個體。

(3)電脈沖休克

在一定的電場條件下,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膜會發生融合,導致兩個細胞合二而一,從而誘發多倍體(四倍體)。

2、化學方法

(1)秋水仙素

是從百合科植物秋水仙的種子、鱗莖中提取的生物堿,能抑制微管的組裝,使已有的微管解聚合,阻止紡錘體的形成或破壞已形成的紡錘體,從而導致核內有絲分裂形成多倍體細胞。在去除秋水仙素后,其作用立即結束,細胞恢復正常的生理狀態。

(2)細胞松弛素

真菌的一類代謝產物,是水產動物育種中是最常用的一種化學誘導藥物。CB特異性破壞微絲,最終導致控制細胞分裂的由微絲構成的收縮環的解體,抑制細胞質分裂,阻止極體的釋放,從而產生多倍體。

(3)聚乙二醇

是一種常用的細胞融合劑,能使細胞發生融合,從而使染色體加倍。該藥物被廣泛用于試管內的細胞融合。由于其特殊的理化特性,也將其用于水產動物的多倍體誘導。

(4)6-二甲基氨基嘌呤

是嘌呤霉素的一種類似物,其生理作用是抑制蛋白質磷酸化,通過作用于特定的酶,破壞微管的聚合中心,使微管不能形成,從而破壞細胞分裂,抑制卵細胞極體的形成和釋放。6-DMAP非致癌性,具水活性。洗除該藥物后,受精卵可以正常發育。6-DMAP低毒、高效、價格便宜,在誘導多倍體方面表現出較大的優越性和較廣闊的應用前景。

(5)咖啡因

進人細胞后可以立即提高細胞內的Ca2+濃度。由于微管對Ca2+濃度敏感,當Ca2+濃度極低或高于1mg/mL時,會引起微管二聚體的解聚,阻止細胞分裂,從而形成多倍體。

3、生物學方法

(1)遠緣雜交

親本配子染色體加倍可以使染色體達到平衡,從而克服遠緣雜交的困難獲得多倍體的雜交種。因此,遠緣雜交可以產生異源多倍體。

(2)核移植及細胞融合

核移植誘導魚類多倍體技術仍處于實驗階段,試管內的細胞融合可以產生多倍體細胞。

(3)四倍體與二倍體交配生產三倍體

目前對三倍體誘導的大量工作表明:很難有一種方法能產生100%的三倍體,且操作煩瑣,每年進行誘導培育,使用昂貴的儀器,所用藥品毒性大、價格昂貴,生產成本較高。

49、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簡述生物入侵的危害?(每項5分)

答案:

1.對物種的影響

生物人侵者對被人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樣性構成威脅。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生物人侵已使數以千計的土著物種滅絕。

2.對生態環境影響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每年為人類創造約33兆億美元的價值。然而,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受到了嚴重威脅,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遺傳多樣性急劇貧乏,生態系統嚴重退化,這些都加劇了人類面臨的資源、環境、糧食和能源危機。而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的入侵已經成為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對經濟上的影響

首先是潛在的經濟損失,即農作物、家畜和漁業對象存活、疾病防治和產量的減少造成的經濟損失。然后是入侵的直接損失,包括檢疫、控制和根除等方面的花費。第三是威脅人類健康的損失,因為有些人侵生物是導致疾病的直接因素或致病寄生蟲的載體或攜帶者。

50、試述核移植的方法 (答全要點給滿分,答不全按4分/項給分)

答案:

(1)核供體細胞的制備:受精后已發育到高囊胚或低囊胚的魚卵去膜后,置于底部涂有瓊脂,并盛有Holtfreter氏液的培育皿中,置于解剖顯微鏡下,用玻璃針發圈切下位于動物性極的囊胚細胞團,這些細胞在2-3分鐘內能分散成游離細胞。如果細胞暫時分不開,可用一支細吸管吸水后輕輕沖擊它們,以幫助細胞分離。

(2)受體細胞的制備:移核前,魚卵需先去膜。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磨尖的不銹鋼鑷子在解剖鏡下剝開卵膜,游離出卵子。剝膜應于排卵后2-3分鐘,在盛有消毒水的培育皿中進行。剝粘性卵時,一般只需一手持鑷,用鑷尖夾住卵膜的一處,迅速把膜撕裂,裂口越大越好;剝浮性卵時,卵膜吸水后膨脹,卵周隙很大,所以可用雙手持鑷,同時夾住卵膜上的一處,迅速把卵膜向外撕裂。

(3)移核:將分離的的囊胚細胞立即用吸管移至盛有去核卵的培育皿中內備用。移核時,把盛有去核卵和分離細胞的培養皿置于解剖顯微鏡下,用發圈將它們撥到視野內,然后將操縱臺移近解剖顯微鏡的一側,調節移動上的位移旋鈕和微型吸管的角度,使之對準分離的囊胚細胞,輕輕向后旋動注射器上的微分筒,該細胞隨培養液被吸入管內破裂,但細胞質不能分散,應仍緊包圍著其中的細胞核,否則細胞核直接與液體接觸會受損傷。細胞被吸入管內的位置,以剛進行管口一小段距離為宜,以免將它注入卵時帶入過多的培養液。

(4)核質雜種的培養:魚類核移植雜種細胞由于卵外膠膜被破壞,需在等滲的Holtfreter液中培養一段時間,然后逐漸轉入低滲溶液,早期胚胎發育過后可入曝氣水中培養。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朗区| 河源市| 辉县市| 普格县| 龙泉市| 鸡泽县| 涿州市| 弥渡县| 拜城县| 大渡口区| 澄城县| 汝南县| 汉川市| 富锦市| 通州区| 汤阴县| 图木舒克市| 沧州市| 桃源县| 栾城县| 金坛市| 湄潭县| 皋兰县| 库伦旗| 九台市| 留坝县| 白朗县| 富平县| 许昌市| 安乡县| 延吉市| 亳州市| 都江堰市| 同心县| 西乡县| 农安县| 梅州市| 蕲春县| 甘孜县| 宜丰县| 关岭|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