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復習資料:基本知識點

時間:2023-02-27 09:13:14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1、經濟學家在論述農業的基礎作用時,認為農業有4種貢獻能力,即: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

2、糧食安全是一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糧食安全由4個要素構成,即充足的供給,供給的穩定性,糧食的可獲得性和食物的衛生安全、質量和偏好。

3、1990年以來,隨著農業投入的增加,出現了農產品供給的階段性、結構性和地區性過剩。

4、我國第一次土地變遷以以土地改革運動為標志,第二次土地變遷以土地和其他財產“入股”而形成互助組、初級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第三次土地變遷以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土地制度為特點,第四次土地變遷后,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形式。

5、我國現行土地主要有集體農場;均田承包;兩田制;三田制;家庭農場;農地代營幾種經營形式

6、雙層經營體制包括多方面的統與分,其中主要有所有權的統與分;經營權的統與分;勞動方式的統與分和分配方式的統與分等幾個方面。

7、我國家庭農業生產規模很小,全國平均每戶承包土地7 畝左右

8、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股份經濟在聯合的形式上實行勞動聯合和資金聯合相結合。

9、股份合作制企業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資分配相結合的分配形式

10、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包括農業生產前、農業生產中和農業生產后服務

11、當勞動力不能與生產資料相結合時,他便成為純粹的社會財富的消費者。

12、最總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是物質資本或物質資源,而是人力資源。

13、勞動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主要的資源。

14、我國領導年齡的標準是:男16-60 歲,女16-55 歲。

15、勞動力資源的特點是流失性、可再生性和兩重性。

16、在農村,開發人力資源最有效的措施是教育。

17、在一定的科學技術水平下,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連續追加其他生產要素,當投入增加到一定數量之后,每增加一單位的投入所能新增加的產量會越來越少,最后會減少為零,甚至成為負值。西方經濟學中把這種具有規律的現象稱為報酬遞減規律。

18、財產所有權是產權的基本形式。

19、土地產權問題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問題。

20、土地產權一般由土地所有權、土地占有權、土地使用權、土地收益權和土地處置權五部分構成。

21、土地供應的稀缺性是由土地的面積有限性特征決定的。

22、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較為理想的方式是采用較長時期內的平均收入,最好是積累的終生收入。

23、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與收入水平無關。

24、我們平時所說的“三農”問題,實際是指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25、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先縮小后擴大。1978-1985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57倍縮小到1985年的1.66 倍,收入逐漸縮小。但是在1985年以后,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200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79 倍。

26、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其基本屬性有(經濟性、營利性)和(獨立性)。

27、現代企業制度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它是當前最為發達的一種企業體制,主要包括(現代企業產權制度、現代企業組織制度、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28、根據農業部《農民股份合作企業暫行規定》,股份合作企業的發起人為(兩)戶以上的勞動農民。

29、我國鄉村集體企業的資產來源于兩個途徑:(私有)資產和(國有)資產。

30、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股份具有(股份平等性、責任有限性、股份流動性、股份的有價證劵性和股份不可分性)等特征。

31、經濟學家在論述農業的基礎作用時,認為農業有4種貢獻能力,即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

32、糧食安全是一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糧食安全由4個要素構成,即充足的供給;供給的穩定性;糧食的可獲得性;食物的衛生安全、質量和偏好。

33、1990年以來,隨著農業投入的增加,出現了農產品供給的階段性、結構性和地區性過剩。

34、現代意義上的市場是指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商品占有者之間的(買賣)關系及其意志行為。

35、在總體性的賣方市場中,可能存在著局部的(買)方市場:反之,在總體性的買方市場中,也可能存在局部性(賣)方市場。

36、一般促銷手段應由三要素構成,即(獎勵)(發送方式)(傳播途徑)

37、農產品價格應該由兩個基本的方面構成,即(成本)(稅收與利潤)。

38、營銷渠道的起點是(生產者),終點是(消費者)。

39、經濟效益是指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與(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量)的比較。

40、物質費用反映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物質資料,包括(直接)物質消耗和(間接)物質消耗兩大部分。

41、同一項生產經營活動,效益大小同勞動成果或產出成(正)比,同勞動占用和消耗或投入成(反)比。

42、迄今為止,農業的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三個階段。

43、就目前來看,在世界范圍內,農業現代化的起步方式存在三種模式,即(美國)模式;(日本)模式;(西歐)模式。

44、生物技術通過五個方面影響農業:第一是(基因)工程;第二是(細胞)工程;第三是(蛋白質)工程;第四(發酵)工程;第五(酶)工程。

45、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促進了我國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的轉移。

46、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現已達到1000 美元

47、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這實質上是一個物質利益的問題。

48、物質文明的主要標志是生產力發展水平

49、進行農村經濟管理要遵循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其中責任是第一位的,是前提。

50、我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也叫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合作協會

51、我國農村合作組織,是指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農村涌現出來的不同程度上具有合作性質的新型經濟組織。主要包括:社區合作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股份合作經濟。

52、下列合同中,不是農業承包合同的是農產品訂購合同。

53、農業承包合同履行期間,可以變更或解除合同。

54、合同鑒證是指合同主管機關,根據當事人的要求,對合同的“三性”進行審核和證明的一項制度。這里的三性是指合同的合法性、真實性、可行性。

55、決策就是擇優。

56、科學決策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的結果。

57、對確定型決策來說,一個方案只有一個結果。

58、影響全局活動和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的決策,我們稱之為戰略決策。

59、在盈虧平衡點時,企業的利潤水平應該是等于零。

60、在企業經濟活動中,其固定總成本的數額隨產量的變化而保持不變。

61、風險型決策是以損益的期望值為標準進行決策的。

62、根據農業部、監察部的有關文件規定,在農村集體財務管理過程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財務(公開)制度。

63、村集體經濟組織對村財務收支狀況應及時進行公開。其中其財務計劃一般應在(年初)公布。

64、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務公開,應該主要以填寫(財務公開欄)的形式公布。

65、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務公開后,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應及時解決;一時難以解決的,可以(作出解釋)。

66、在農村集體資產中,我們一般將不具有實物形態,而有經濟價值的資產稱為(無形資產)。

67、農村集體資產的所有權(是產權的基本形式)。

68、進行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就是對審計客體的財務收支活動、經營管理活動和(經濟責任)進行審計。

69、企業是市場經濟中具有一定數量的生產經營者和物質條件,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

70、鄉鎮企業(必須)承擔支農的義務。

71、鄉鎮企業由于其籌資渠道廣泛,因此其產權關系(復雜)。

72、(名稱)是一個企業區別于另一個企業的標志,它代表著一種商業信譽,乃至資信能力。

73、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

74、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小農戶。

75、隨著我國農村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業內部和外部深層矛盾日益突出,解決這些矛盾的方法很多。但實踐證明,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是(農業產業化)

7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合同一經簽到,雙方必須履行。如有一方違約給對方造成損失的,要依法(賠償)。

77、在農戶與企業簽到合同時,(合同條款的不平等)是當前的大問題。

78、合同制是廣大農戶在(自愿)原則下成立的合作經濟組織。

79、一般產品的(開發創新)決定著市場競爭的主動性,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80、(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這樣的產品,才能銷得快、價格高、效益好。

81、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是培育主導產業和建立(龍頭企業)。

82、“賣糧難”出現在(買方市場)的時候。

83、根據《種子法》規定,主要農作物和主要林木的商品生產實行(許可)制度。

84、種子經營者必須先取得種子(經營許可證),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營業執照。

85、根據有關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的面積《不得少于本行政區域森林總面積的(30%)。

86、國務院批準的年森林采伐限額,每(5年)核定一次。

87、國家隊動物疫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

88、國家對生豬等動物實行定定點屠宰、(集中檢疫)。

89、國家對漁業的監督管理,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90、我國一般實行(3-4個月)的伏季休漁。

91、我們一般將無船籍港、無船名號、無船舶證書的漁船稱為(三無漁船)。

92、捕撈限額一般是指對一定時間、一定水域內捕撈魚類資源的(數量)規定一個限額。

93、農業:農業是人類依靠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理機能和自然力,通過有目的的勞動影響動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以獲得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和為人類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物質生產部門。

94、農業現代化:就是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的科學方法組織和管理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文化、科技素質,把落后的傳統農業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產力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的過程。

95、需求:是指人們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夠購買的某種產品的數量。

96、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的某種產品的數量。

97、市場:狹義是指指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廣義是指商品流通領域交換關系的總和,包括具體的商品市場和商品交換中的各種經濟關系。

98、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在土地利用中形成的土地關系的總和。廣義: 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流轉制度、土地金融制度、土地稅收制度; 狹義: 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

99、地租: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將土地轉給他人使用而獲得的收入。

100、資本: 一般是指用于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資產。

101、農業科技進步: 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不斷創造、掌握和應用生產效率更高的科學技術,以替代生產率較低的技術的過程。

102、經濟核算: 是利用實物指標和價值指標對企業生產過程中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以及所獲得的經營成果進行記載、計算、考查和對比分析,以考核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是否具有經濟合理性.

103、資產: 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

包括各種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

104、農業由哪些因素構成?

答:1、生物有機體:植物、動物、微生物。 2、自然環境:土、水、光、熱等。3、人類勞動:人類+工具

105、試分析農業的本質特征。

答:農業的勞動時間與生產時間不一致;農業面臨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土地是農業中特殊的生產資料。

106、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農業是人類的生存之本 ②農業是社會分工和非農產業發展的基礎

前提:(1)食物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食物是由農業生產的;(2)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即農業生產者生產的食物除了能滿足自身需要外,還有剩余。結果:社會出現了大分工,進而發展形成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

107、農業生產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基本標志是什么?

答:農業發展經歷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三個階段;原始農業的標志:使用簡單的石制農具;采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單純依賴物質循環來恢復地力。古代農業標志:是用鐵木農具,憑借或主要憑借直接經驗從事生產活動的農業,屬于農業的早期階段。近代農業:由于手工工具盒和畜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由直接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由自給自足生產向商品化生產轉變的農業,屬于現代農業的萌芽和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的標志:1.現代農業機器體系的形成和農業機器的廣泛應用。2.有一整套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基礎上的農業科學技術體系。3.把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4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專業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108、農業現代化包含有哪些內容?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是什么?

答:內容:(1)農業生產手段和生產條件的現代化——機械化(2)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農藝科學化 (水利化、化肥化)(3)農業勞動者的現代化(4)農業組織管理的現代化

目標:(1)建立一個高產、優質、低耗的農業生產系統;(2)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3)建設一個繁榮、富庶、文明的現代農村。

109、國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有哪幾種類型?各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1)優先發展機械技術,大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模式;特點:人少地多,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矛盾是勞動力不足。選擇優先發展機械化,就是為了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此時農業的發展主要是用機械代替人力,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大片荒地被充分利用起來,使總產量獲得很大提高。(2)優先發展生物、化學技術,大力提高土地生產率模式;特點:自然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勞動力充裕。由于耕地面積少,農產品滿足不了需要,為了改善農產品供應不足的局面,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只能選擇提高單產以增加總產量的方法,因此,農業現代化的重點一開始就放在培育良種等生物技術和增施無機肥料等化學技術措施上,并通過興修水利和合理栽培等,大力提高土地生產率。(3)機械技術、生物技術同步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并重模式.特點:工業相對發達,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農業勞動力缺乏,而耕地也不多。因此,一方面發展機械化來彌補農業勞動力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工業發達,需要大量的農產品原料,而耕地又有限,不能依靠擴大播種面積來提高農產品總產量,必須依靠生物技術,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意即提高土地生產率。因而,機械化與生物技術現代化同步發展,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同步提高。

110、中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怎樣形成的?

答: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出現于清朝末年,但當時的特征并不明顯。新中國建立后,二元結構才真正形成。

建國初期,針對當時國際國內情況,為了早日實現現代化,中央政府做出了優先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決策。因此,實行了計劃經濟體制,以集中有效地配置有限資源,確保工業優先發展。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維持城市人口的相對穩定,確保城市中物資的供求平衡;(2)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通過國家壟斷收購和銷售的方式,盡可能保證城市居民的食品供應和工業對農業原材料的需求,同時,由國家制定農產品收購價格,使農業的剩余價值集中在國家手中,并投向工業,而農業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3)人民公社的組織制度:保證農村政治上的穩定。

111、三農問題是什么?

答: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

112、農民問題的核心是什么?

答:權利和利益問題—生存和發展問題

1、工業化與農民問題 2、中國的農民問題

113、什么是農產品需求定理?如何解釋?

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品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而產品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這種價格與需求量反方向變動的關系,被稱為需求定律;可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來解釋。

替代效應:替代效應是指某種產品價格下降,而效用相同的另一種產品價格不變,使得這種產品相對于另一種產品來說,顯得便宜了,消費者就會用該種產品代替另一種產品,從而導致了對該種產品需求的增加。這種由于某種產品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其他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產品需求量的變動就是替代效應。

收入效應:收入效應是指某種產品價格下降,而消費者的貨幣收入不變,使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提高,從而對這種產品的需求增加。

當一種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會對產品的消費產生兩種影響:一是使消費者的實際收入水平發生變化;二是使產品的價格發生變化。這兩種變化都會改變消費者對該種產品的需求量。其中,替代效應強調了一種產品價格變動對其他產品相對價格水平的影響;收入效應強調了一種產品價格變動對實際收入水平的影響。需求定理所表明的產品價格與其需求量呈反方向變動的關系,正是這兩種效應共同作用的結果。

114、形成需求的必備條件是什么?形成供給的必備條件是什么?

答:需求必備條件:有購買意愿和在一定價格水平下有支付能力;

供給必備條件:有出售產品的愿望和有提供產品的能力。

115、農業是指農業是人們利用太陽能、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獲取產品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它一般指植物栽培業和動物飼養業。

116、生產時間:是指從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農業生產開始,至農產品收獲為止所需時間。它是由農業生物的自然生長時間決定的。

勞動時間:是指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時間。

117、農業剩余:是指農產品剩余,即農業的總產量在扣除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農產品總消費量之后的剩余部分。

118、管理:人們在認識事物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確定管理目標,并通過對人力、物力、財力和各個活動環節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從而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自覺的、有組織的活動。

119、經濟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屬性是指,管理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發展的結果;社會屬性是指由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是在特定的國家和特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它的管理必然要涉及生產關系性質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和一定的政治經濟體制及意識形態發生聯系。

120、決策:就是對經濟活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發展方向、經營項目,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應采取的重大措施等作出選擇和決定。

121、計劃:是指對未來的活動進行規定和安排。

122、協調:亦稱調節。農村經濟的宏觀調節是指國家各級經濟管理機關運用經濟手段來影響生產經營單位對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使其大體符合宏觀經濟發展目標和指導性計劃的要求。

123、控制:也稱監督,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或企業為了保證實際工作與原訂的目標、計劃一致,而對經濟活動過程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調節的活動。

124、組織:是指生產經營單位對經濟活動中的各個要素及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在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使人、財、物得到最合理使用。

125、指揮:是指領導者依靠權威,以下達命令、指示等方式,指使下級從事某種活動。

126、激勵:是指調整和開發經濟活動的參加者的主體性、創造性的一種活動。

127、經營體制:是指在一個合作社內,在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基礎上,一方面把適宜農戶(也可以是社員小組)經營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生產項目用合同的形式承包給農戶經營,或折價賣給農戶所有,使農戶獲得經營自主權。另一方面把適宜合作社集體統一使用、統一經營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生產項目和生產環節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既可統一經營又可分散經營的項目,由社員討論決定。

128、合作組織:合作組織是人們自愿聯合、通過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來滿足共同的經濟和社會需求的自治組織。

129、社區合作:是指以農村社區為范圍,以集體所有的土地為基礎的合作經濟組織。

130、股份:是指把合作制成員參加勞動、按勞分配和提取公共積累與股份制籌集資金、按股分配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目標和功能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

131、勞動力資源:勞動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

132、勞動生產率:是表示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效果和能力的指標,它表示勞動量和生產量之間的關系。

133、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開發利用和未來能被人類開發利用的土地,它是自然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134、產權:財產權力的簡稱,包括財產所有權及其與財產所有權相關的其他權力。

135、農業承包合同:是指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與其成員為了發包、承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等生產資料(包括依法確定給集體長期使用的國有自然資源),明確相互的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協議。

136、違約責任:是指農業承包合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對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所產生的后果要承擔責任。

137、功能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生產要素間的分配。

138、規模分配:是指個人或家庭得到的工資收入。

139、企業:是市場經濟中具有一定數量的生產經營者和物質條件,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獨立的商品生產或者商品流通等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經濟細胞,是生產社會代和商品經濟的產物。

140、集體股:也叫鄉村集體公共股,是指鄉村合作經濟組織直接投資及其增值部分形成的股份。

141、勞動股:是把集體企業資產劃出另一部分分配給集體企業的所有者的一種股份,是對過去勞動的一種補償。

142、社會股:這是指股份合作制企業外部各種法人實體、自然的人對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投資形成的股份。

143、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后對企業盈利和剩余財產的索取權,它構成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發行量最大、最為重要的股票。

144、優先股:是公司在籌集資金時,給予投資者某些優先權的股票。

145、買方市場:是指在買方力量的制導下運行的市場,買方在交易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

146、賣方市場:是指在賣方力量的制導下運行的市場,賣方在交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147、成本:農產品成本是價格的最低界限,如果按照這個數額銷售農產品,那么農民出售農產品所獲得的收入僅能補償農產品成本消耗。

148、需求彈性:產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可用需求彈性表示,其經濟含義是價格每變動百分之一,需求量相應變動的百分數。

149、營銷渠道:流通渠道即商品銷售途徑,就是把制成的產品從生產商送到最終消費者手里的完整過程。

150、促銷:即是生產者運用各種手段,向消費者推銷產品,以激勵顧客購買,促使產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一種活動。

151、經濟效益:是指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與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量的比較。

152、成本核算:是對農戶生產中所發生的物質費用和人工費用進行記錄、計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過程。

153、利潤:是農民生產和經營農產品的最終成果,它是產品銷售收入扣除銷售成本、銷售費用和銷售稅金之后的余額。

154、物質費用:物質費用反映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物質資料,包括直接物質消耗和間接物質消耗兩大部分。

155、人工費用:是在專設的“用工登記簿”中進行的,可以采取平時登記工時,年終按一定的折價標準計算人工費用。

156、原始農業:原始農業出現在新石器時期,這一時期的人類使用簡陋粗糙的工具,采用刀耕火種和輪墾種植的耕作制度,依靠長期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復地力,而不是靠人工的栽培耕作技術云提高土壤肥力。

157、傳統農業:傳統農業是農業發展上的第二階段,它的基本特征有二:一是使用的生產工具有了進步,二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進步。

158、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指的是它實現了全面機械化,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生產經營達到高度社會化、集約化、專業化和企業化,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159、小康:小康是指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國家整體經濟實力進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產質量在溫飽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生活殷實但還不夠富裕的一種狀況。從動態發展的角度認識,小康是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階段。從橫向比較的角度認識,小康是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從各層次需求滿足程度認識,小康是生存消費寬裕,而發展、享受消費相應不足。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足县| 柯坪县| 丹东市| 定边县| 樟树市| 清流县| 湖北省| 观塘区| 育儿| 雅安市| 芦溪县| 普洱| 邹平县| 麻阳| 禹城市| 伊宁县| 铁岭市| 陆河县| 镇雄县| 邢台市| 青冈县| 祁东县| 和平县| 仪陇县| 曲水县| 兴安盟| 东丽区| 古交市| 琼中| 八宿县| 辰溪县| 深圳市| 抚宁县| 宜君县| 汝南县| 乌拉特前旗| 吉水县| 久治县| 龙南县| 隆林| 大埔区|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