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會化
社會化是社心的中心課題,也是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的問題。
第一節 社會化概述
一、社會化的定義及其分析
1、定義
社會化——在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個體形成適應于該環境的人格,掌握該社會所認可的行為方式。它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是逐步內化的過程。
個體在社會影響下,通過社會知識的學習和社會經驗的獲得,形成一定社會所認可的心理-行為模式,成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比如,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化的內容不同。
2、社會化是一個學習社會角色與道德規范的過程
3、只有經過社會化自然人變成社會人
個體的成長、成熟非只是生理意義上,更重要的可能是社會意義的成長、成熟。
4、社會化與社會控制
*社會化包含著灌輸與強制,即個人心甘情愿被誘惑去適應他所處的社會和群體的行為方式。
*社會規范除了制定道德方面的強制性規定之外,還有確保對道德體系的支持。凡體現、遵循了這一體系的行為被表揚、肯定;反之,受到處罰。
二、社會化的理解
1、個體的社會化是共同性與個別性的統一。
◇共同性比較好理解,民族、階級的社會化有某些共同性;
◇個別性是主要的:在同樣的社會環境中,由于個體的遺傳特點差異,社會化有差異;即使是完全相同的遺傳素質(雙胞胎的出生順序帶來的期望不同所造成的社會化差異)。
◆即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關系
個性化:個體在特定社會條件的影響下,在實現社會化的同時形成獨特的個人心理與行為傾向的過程。個性化與社會化同樣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重社會化,輕個性化。
2、個體的社會化貫穿個體終生
從出生直到死亡,社會化進程不會終斷。人在不同的時期,社會對之有不同的要求、進程,3、其他
◇不可避免性:社會化不論個體是否愿意,它總以種種形式在它身上實現。因此社會環境的影響可直接,亦可間接。青少年階段是重點
◇目標的多樣性:凡與履行一個人的社會角色有關的知識、態度、情感、行為方式與思想觀念、生活技能等,都屬于社會化的目標。
◇重點: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社會技能;道德、政治、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工具:交流、理解、被理解
◇橋梁:形成自我(與環境相區別)、超越自我(融入社會成為一員)
◇量標:掌握語言的程度反映社會化程度。語言的社會化
◇應用:心理咨詢、學習交往中鼓勵學生多說,制止他人代言(特別是家長)。
三、社會化的內容與類型
1、社會化的內容
◇人格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社會態度的形成、社會角色的獲得,都是社會化的具體表現。
從另一角度可說是,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性別角色社會化、道德社會化等。
◇政治社會化――政治的社會化就是使這一體制下的個體接受、認可這一體制。而這是任何國家都重視的。
◇民族社會化――它是使本民族的個體能尊重、喜愛自己民族的習慣、風俗、傳統。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來的團結,令人敬重。
◇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按照社會所規定的性別角色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為。由于生理結構的不同,社會對不同性別的具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男人應堅強、勇敢,女人則要溫柔、細膩。與此同時會受到社會的排斥。
◇道德社會化――是使個體按照道德標準來支配行為。遵循這個標準個體就會被贊許,就會心安理得。
2.社會化的類型
個體一生經歷的社會化的類型很多:
◇早期社會化――基本的社會化,即使兒童掌握語言、學習本領,使他將社會規范與價值標準內化,與周圍環境保持平衡
◇預期社會化――是引導個體學習今后將要扮演的角色(學習)。如學校里的教育,企業、軍隊里的訓練。
◇發展社會化――是在早期社會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它需要個體產生新的期待、承擔新的任務。
◇反向社會化――是年青一代將文化知識傳遞給年長一代。這在現代社會、移民家庭中常見。
◇再社會化――個體舍棄過去的社會標準,重新學習新的社會規范和行為方式。這常發生在一社會專門機構中,如新兵、監獄、寄宿學校中。
第二節 社會化因素
社會化的因素即影響個體的全部社會環境,包括社會文化(宏觀),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播(微觀)。
一、社會文化的影響
1.關于文化
它是凝聚在一個民族的世代和全部財富中和生活方式的總和。具體說,是所有物質的制作方式,交際方式和風度,以及哲學、宗教、道德、法律、文學藝術、風俗傳統、科學中的思想方法。即物質的、精神的、思想的,總之,人類生活中所在存在的,有形的、無形的一切東西。
2.社會文化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
我理解,這里的社會文化主要是一些無形的、無意的、長期的積淀的觀念、思想、制度。它通常是以潛在方式來影響個體,個體感覺不到強制性。
二、家庭父母的影響
1.家庭雙親在子女社會化中地位――潛移默化,時間長(占2/3),學前期是社會化的最佳時期。
2.家庭雙親的影響反應了社會的要求――父母將自身已內化的社會文化灌輸給子女,父母會告訴他什么是可以允許的,經過長期的學習,子女就認識到父母的要求。
3.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教養態度對子女人格形成的影響
無論是有為、無為,父母首先從自己做起。關注:(1)家長是否有權威(2)取得權威的方式(3)家長對子女的關愛程度。(5)家庭心理氣氛對子女性格的影響。如長期爭吵、敵對、沖突會導致子女焦慮一矛盾、神經質、心理變態、反社會行為。
4.家庭因素對學生學習影響
這是通過家庭生活環境、雙親的教養水準、家庭人際關系等。
◇父母的期望決定子女的學習成績
◇父母的文化程度與子女之間有一定影響。這里有一個文化程度與教養水準之間的不對應關系。文化程度高不等于教養好。
三、學校的影響
學校是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將社會規范、價值觀、知識傳授給下一代的專門社會化機構。具體通過教材、教師、教育方式、考試、學生組織來實施社會化。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
1.教師威信的作用-
(1)教師的威信來自學識、個性、形態、性別的魅力。
(2)這一威信對于學生的社會化有很大影響。社會規范、價值、標準就是通過教師的形象體現出來。
2.教師期待的作用
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分析,對之提出相應的要求,這就是期待。
四.同輩群體的影響
這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12-25歲)的影響尤為重要。這一時期他們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其心理依附由父母轉為同齡伙伴,同齡群體所構成的心理場對他們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化因素。這一因素有其特點:
1.父母、學校的社會化更多是有意識的,它則完全是無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影響。2.在群體中接受社會化的個體的主動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他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伙伴。3.可交流一些很私密問題。如生死、戀愛、性。4.有自己獨立的價值標準,有與社會不同的價值觀等。
五.大眾傳播工具的影響
◇當然并以上諸多因素之間并非意是相輔相成,有時完全背道而馳。如學校的社會化內容與群體、與家庭、與周圍小環境,都會不同。
第三節 社會化過程的分析
1.個體社會化發展是不平衡的――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
2.個體社會化進程體現了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的辯證統一-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在實踐活動中統一對個體社會化發生影響。
3.個體有社會化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同樣環境中,每一個體會有不同表現,這說明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第四節社會化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本能論)
1.精神分析中關于個體社會化的論述――(1)三個層次中“超我”即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從社會化角度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2)超我是從自我中發展起來的,是在幼兒時形成的。
2.新精神分析理論關于社會化的論述――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不只到四五歲,而是貫穿一生,人格發展經歷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的矛盾,核心問題,矛盾解決了人格才會進一步發展。
二.認知發展理論(認知論)
1.皮亞杰觀點――發展是由一個一系列帶有普遍性的階段組成的規則的過程。個體所處的環境在其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個體在環境的作用下,逐漸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溝通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因素,個性就是隨著認知結構的發展而形成。
2.科爾伯格――兒童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角色、經驗與他人有不同之處,于是就會調整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3.最近的進展――“認知策略”的提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通過大量的觀察,兒童逐漸掌握了關于他人在什么情形下做出何種反應的知識,這就是認知策略。當這一認知策略影響到兒童行為時,它就成為社會化過程中認識上的中介因素。
三.社會學習理論(學習論)
強調個體社會化是一后天習得的過程。班杜拉與沃爾特斯提出的。反對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個體是通過“加強-懲罰”的方式獲得,),
他們通過實驗其結論有說服力,且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但他沒有看到個體的內在中介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第二章 自我概念
自我意識是社會化的結果,同時自我意識的形成又推動了社會化的進程。
第一節 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的產生與發展,是人與動物的最后分界線。人通過勞動認識了自然界、認識了自己。語言的產生使人能區分自我與非我。
1.自我意識的定義及分析
◇自我意識也稱自我,是對自己存在的覺察,即自己認識自己的一切,如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所處的地位)。總之就是對自己身心狀況的認識。
2.自我意識包括主我與客我兩個對立的部分
自我可分為兩部分:主觀的我“I”(對自己活動的覺察者)、客觀的我“me”(被覺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動)。如“我覺得我十分懦弱”“我感到心里很難過”,前者是主觀的人,后者是客觀的我。
3.自我意識的內涵
對自己的覺察可分為三種:物質的自我(對外貌、風度、家屬、所有物的認識)、社會的自我(地位、親友、經濟地位)、精神的自我(智力、性格、氣質)。
二.自我意識的矛盾性
主觀的我,代表了社會的要求,是一個“理想的我”;客觀的我,是“現實的我”。兩者之間如果發生了差距與矛盾,就會產生復雜的自我情緒體驗。這就是自我意識的矛盾。
三.自我意識的形象性
◇自我意識的獲得,是從他人的評價(重要的人的經常性評價)中形成的態度。即對自己的認識是通過他人的評價這面鏡子中看到。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形象性。
◇個體站在他人的評價這面鏡子前面,看到自己的形象,并對鏡中的形象作出判斷,是否符合一定的標準,最終根據滿意與否產生某一情緒體驗。
◇自我意識的形象包括三個因素――自我覺察;自我想象;某種情感。
四.自我意識的獨特性
個體的自我意識是從他人的評價中獲得的,但隨著年齡的增加,他的自我意識的自我態度會逐漸脫離他人。對于忽視自己的人,他會回避疏遠;對重視自己的人會主動接近,表現出自律性,即按自己的觀念我行我素。這就形成了獨特性。
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識是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力三種成分的統一體。
一、自我認識――是主觀我對客觀我的認知與評價。即認識+判斷。如“我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人”-這是認識,在此基礎上,判斷出“我是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1、自我認識與自我評價的意義
個體的自我認識如果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之間存在的差距太大,就會失衡,產生矛盾。并形成穩定的心理特征――自滿、自卑。
青少年對自己的評價要高于他人的評價,因此這是個形成正確自我認識的關鍵時期。
2.自我評價是通過社會比較而實現的
◇ 菲斯汀格認為,個體的能力評價、體驗,直到人格特征的形成,均是通過與他人能力的比較而實現的,是一個“社會比較過程”。
二.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自我的一種情緒體驗,是主以我對客觀我的一種態度。自我的情緒體驗反映了主觀我的需要與客觀我之間的關系。
1.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組成。
◇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榮譽,維護自我尊嚴的自我情感體驗。與之相關的是羞恥心,它是自尊心的基礎。沒有羞恥心、自尊心,人就失去了發展的動力,會隨波逐流。
◇自信心是對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計,從而對自己產生的一種信心。個體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決是在封閉著的自我意識中的自然形成的,而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觀察他人的態度、想象他人評價,并以此為客觀標準而內化到自己的心理結構中,在這個基礎上形成自我形象。
2.成功感、失敗感――成功感、失敗感是根據個體的自我認知與自我期望水平而確定的。成功與失敗的情緒體驗是主觀的,取決于內部標準。但個體的內部標準是通過社會影響形成的,社會的共同標準會成為個體行為的巨大壓力,他人的標準也會影響個體期望標準的高低。
3.自豪感、羞恥感――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相一致時,會有自豪感;之間有較大差距會有羞恥感。
4.內疚――由于自己的行為違反社會道德準則,侵犯了他人利益而受到良心上責備;羞恥則是由于個體的智慧、能力與努力不夠,對社會貢獻少于他人。比不過別人。
適應內疚是利人利已的,但過度則會形成變態人格。
三.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己對行為與思想的控制,即主觀的我對客觀的我的制約作用。其有兩種作用,一是發動、二是制止。它對于個體的態度轉變具有決定作用。
第三節 自我意識的發展
個體只有具備自我意識,即能認識自己的心理活動過程、內容、特點,才能適應環境。
一、自我意識發生與形成的指標
使用第一人稱“我”代表自己。從叫自己的名字過渡到用“我”稱呼自己,這表明他已完成從自己的表象向抽象飛躍。自我意識已形成。這時,其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在生理方面。
奧爾波特認為,自我意識最原始形態是生理自我,即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占有感、愛護感。這時他表現出的行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以自己來推及其他的一切。即“自我中心期”。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發展理論
他關于人格形成發展理論,即是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其中的自主感、羞恥感、主動感都是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他把自我意識分為8個階段。
1.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時期。
2.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羞恥感――童年期。有獨立的要求,開始探索周圍世界。此時父母如果允許其自主行動,并表揚之,就會獲得自主感,能自我控制。
3.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學前期。活動的范圍更大,對環境充滿好奇心。如果父母對其好奇給予支持,就會表現積極性、進取心。
4.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學齡初期。智力發展,邏輯思維發展。教師成為重要人物。他們對許多事情感興趣,如支持、表揚,則會加強其勤奮感;否則有自卑感。
5.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青春期。核心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是社會與個人的統一、主觀我與客觀我的統一,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的統一。在任何時地都能認識意識與行為的主體是自己。
6.獲得親密而避免孤獨感――成年早期。建立家庭生活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友誼和愛情。其意義在于,能使人相互關懷。
7.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中年期壯年期。立業階段。此時有兩種可能:積極方面,除了關心家庭成員,還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的幸福。
8.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老年期。前面的每個階段都多順利,則此時有完美感;相反,則產生失望,回顧一生多有遺憾,有絕望感,于是萎靡不振。
埃里克森理論排除了本能方面,強調了自我與社會作用。
三.青年期自我意識的特征
1.自我認識的內容更豐富深刻
2.自我體驗的情緒發生了變化,有敏感性、豐富性、閉封性、起伏性。
3.自我調節的自覺性與獨立性顯著增強
4.自我意識的矛盾表現――自我意識出現了矛盾,就要使矛盾雙方朝一致方向再統一,但統一的后果,可能是積極,可能是消極,表現為不同類型:
◇自我肯定型――積極的。現實我與理想我通過矛盾斗爭達到統一。◇自我矛盾型――內心矛盾強度大,延續時間長,新的自我長期不能確立,積極自我難生成。◇自我否定型――消極的。對現實自我的評價過低,理想我與現實我之間差距太大,心理處于消極防衛狀態。有人會放棄理想我。◇自我擴張型――對現實我評估過高,虛假的理想我占優勢。表現為白日夢,虛幻中度日。可能會導致反社會行為。◇自我萎縮型――理想我極度喪失,對現實我又極度不滿,自卑感重,甚至現實與理想我對抗。會導致精神分裂、輕生。
第四節 關于自我意識的研究
從神秘的自我觀與思辨的自我觀(靈魂)——經驗的自我觀(自我)——分析的自我觀(用實驗、調查法研究自我評價).
◇詹姆士(William?James, 1890)對自我概念的研究
四個成分的自我概念
1 身體和物質的
2 社會的
3 精神的
4 純粹的自我概念
成分自我概念的價值各不相同,層次上有序;成分自我概念的總和構成總體自我概念
◇弗洛依德――三個層次中的自我,自我與外界發生聯系,是防御作用、綜合作用的主體,具有認識、判斷、執行功能。它滿足本能欲望,并根據現實原則控制本我。2.奧爾波特――分為主體我、客體我等;
◇米德――自我與角色扮演,通過扮演他人的角色來獲得對自我的認識。
◇羅杰斯:個人現象場中與個人自身有關的內容,是個人自我知覺的組織系統和客體自身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三個功能:
保持自我的內在一致性,引導個人行為
決定個人對經驗的解釋
決定著人們的期望,具有預言自我實現的作用
自我概念——自我期望與自我支持——實現期望的行為——實現期望
◇社會學家庫利(Cooly,1902,關于兒童自我概念發展的理論
人際交往對兒童自我概念發展的作用
由鏡映過程(looking-glass process)發展起鏡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兒童通過他人對于自己的態度反映(表情、評價與對待)發展起自我概念
◇Rosernberg對自我概念的多維視角研究
自我概念包括個體對自己多方面的看法。生理和身體方面、社會結構、作為社會行動者的自我、能力與潛能、興趣與態度、作為個性品質的一些本質特征、內在思想、情感與態度等
現實自我并不是種種成分要素的簡單集合;中心位置(一個成分)與邊緣位置;構成:若干成分——部分——個整體。一般的自我概念和具體層面的自我概念
◇Harter對自我概念的研究
自我概念應區分為具體領域的自我概念和普遍的自我價值信念。重視自我概念的測量。
評價兒童自我概念水平,必須考慮其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自我概念的成分要素是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概念成分要素在不斷增長。
◇Fitts的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美國田納西州心理衛生部的心理治療醫生Williams H?Fitts于1965年編制。據美國人格測驗評鑒(personality tests and reviews II)1975年報告,該量表是1969——1971年間在研究上被引用最多的十四種人格測驗之一。(詳見書)
◇Marsh的改進模型
80年代初, Marsh及同事以Shavelson理論模型為基礎,將自我概念分為:數學技能、語言技能、一般學業能力、問題解決與創造性、體能、外表、同性關系、異性關系、親子關系、宗教信仰、誠實性、情緒穩定性、自尊等維度。
◇中國學者的自我概念研究
80年代初,我國學者開始對自我概念進行研究
研究范圍:自我概念的理論、結構、特殊成分;自我概念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關于自我概念的結構分析:現實自我、理想自我;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意志
◇中國學者的自我概念:
張春興——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各方面的知覺,它是一個多維度、有層次、有組織的結構。其中包括個體對自己的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了解,個人對他人和環境的關系,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
◇黃希庭——自我概念是個體對自己所有方面的知覺,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有組織的結構,具有評價性且可以和他人分別開來。
鄭涌、黃希庭:大學生自我概念包括家庭、學業、容貌、友善等維度;(1992)對大學生自我價值感的研究
對老年人自我概念與健康關系的研究:生理自我是影響其健康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社會自我。
第三章 社會認知
第一節 社會認知概述
一.社會認知的定義與分析――塑造行動框架
1.定義――個人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推測與判斷的過程。
◇ 是對人及行為的認知,而不是對物。它包括人的內在心理過程和外顯的行為活動,具體是包括感知、判斷、推測、評價等過程;
二.社會認知的途徑
1.對他人情緒、情感的認知
◇ 對他人情緒、情感認知的線索――表情動作。表情是人類最初為適應生存而產生,并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
◇ 面部表情既是先天又是后天習得的
◇ 情緒的認知與判斷受主觀因素所制約――(1)對各種情緒表現模式與規則的了解(虛假表情與真實表情有模式上區別);(2)認知者與情緒者的關系;(3)認知者本身的情緒體驗
◇ 表情動作是判別情緒-情感狀態的依據之一
2.對他人性格的認知
了解一個人的過去生活;了解在家庭中的地位;外貌;等。
3.對人際關系的認知
對人際關系的認知,包括對自己與他人以及他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認知。
人際關系中一個特點是:認知者的情感成分參與其中。
研究人際關系的方法,是莫雷諾“社會關系測量法”、蘇聯的“參照測量法”、塔基烏里的“關系分析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浙江自學考試《園林藝術學》章節習題:第3章
11-272022年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資料:浪漫主義時期(2)
09-2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刑法》復習資料(4-5章)
08-302022年浙江自考數據庫原理復習資料第三章:關系數據庫SQL語言
09-21浙江省中山市2022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點復習:第七章
07-052022年10月浙江自考公共關系復習重點二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