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它們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是辯證的統一。
感性認識的理性滲透具體表現在:
1、主體理性的價值觀念、目的要求影響和制約著感知活動的方向。
2、主體已有的理性知識影響和制約著感性認識的深度或水平。
3、感性認識的結果必須借助于理性形式來描述,感性經驗只有通過理論解釋才能成為人類科學知識的構成要素。
人的理性認識也同樣滲透著感性認識因素,具體表現在:
1、理性認識是建立在感性認識基礎上的,它將感性認識的豐富內容包攝于自身。
2、理性認識總以一定的語言、符號作為其物質手段。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唯理論
認識論的一派。與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泉源的經驗論相反,唯理論認為理性是真正知識的唯一泉源。唯理論最著名的代表是笛卡爾和斯賓諾莎。他們為反對封建主義的宗教信條的世界觀、確立理性及其權利而進行了斗爭。
笛卡爾是唯理論的奠基者。他論證了理性的萬能,認為真理的標準是理性。唯理論者認為數學是科學的理想,在他們看來,似乎這一種不依賴經驗的”純“科學。笛卡爾認為:正如數學家用智力解決數學問題一樣,哲學家也只有用智力才能領悟真理。
據唯理論者看來,感性材料是騙人的東西,我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理解存在物。在我們的心靈中似乎有一種現成的天賦概念。
經驗論
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泉源的哲學學說。有唯心的經驗論,也有唯物的經驗論。唯心的經驗論(貝克萊、休謨、馬赫、阿芬那留斯等等)把經驗限定為感覺或表象的總和,否認物質自然界是經驗的基礎。唯物的經驗論(培根、霍布斯、洛克、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認為:物質自然界是感性經驗的基礎。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