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答: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的基本內容有:第一,從建國初期的基本國情出發,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內容,中國是一個經濟相當落后的農業國,工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就全國范圍來說,大約是現代性的工業占10%,農業占90%左右,這是建國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國情,是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基本出發點。由此決定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在經濟上,實行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在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第二,闡明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就是在解決土地問題之后,國內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國外是中國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這種基本矛盾,特別是在國內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所經營的社會主義性質經濟,與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是處在對立的地位,它和私人資本主義發生經濟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將決定新民主主義社會將來的發展前途。因此,對待資產階級既要聯合,又要斗爭,對待私人資本主義經濟既要允許其充分發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方面。
第三,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個帶有過渡性質的社會,這是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新民主主義社會中,既有社會主義因素,又有非社會主義的困難,它們彼此斗爭著。但社會主義因素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處于領導地位,是起決定性的因素,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因素將不斷增長并獲最后勝利。因此,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的和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質的社會。
答: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這是因為:第一,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建國后,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工農業產品的產量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仍然是落后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只占26.6%,同當時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工業布局不合理,許多工業仍然是空白,不能制造汽車、拖拉機、飛機以及精密機床設備,還沒有現代化的國防工業。教育、科學和文化很落后,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中國近代史的事實說明,要使我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麗挨打,就必須加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狀況,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起來,使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好地顯示出來。
第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正業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迫切需要。建國后,由于當時工業不發達,國家需要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同時限制其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這樣,就發生了限制與反限制的斗爭,發生了從投機資本的猖狂活動到資產階級大搞“五毒”罪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便從根本上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解放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才能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第三,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土改后的農村,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小農經濟是一種小而全的封閉式經濟,不利于分工發展多種種經營,不利于舉辦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特別是個體農民中的貧苦農民,由于生產規模小,力量單薄,在生產和經營中存在許多困難,他們確有發展互助合作的積極性。而更為重要和迫切的是,實現工業化要求農業提供越來越多的工業原料、資金和市場,而農業的發展又需要工業的支持。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在暫時不可能得到大工業強有力支持的情況下,農業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來發展生產,是當時歷史條件卜唯一的選擇。同樣,個體手工業也不能適應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通過合作社把手工業者個體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具有現實的依據,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
6.3.中國農業合作化的成功及其重要意義是什么?
答: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成功,主要有:第一,在土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及時地領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這是制止農村兩極分化,正確解決國家工業化與小農經濟之間矛盾的唯一正確辦法,而且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先實現合作化、后機械化的經驗。
第二,根據我國農業的特點和農民的習慣,采取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等由低級到高級的步驟和形式,逐步地引導農民擺脫私有制走上公有制的道路,這既能避免農村生產力的破壞,又能使農民愿意接受,順利地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任務。
第三,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和自愿互利、典范示范、國家幫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的階級路線,指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發展。
由于農業合作化的順利實現,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極本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加上農民們進發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基本上保證了城鄉人民對農產品的需要,也使農民生活有所改善,還為國家工業化積累了資金,有利于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6.4.我國對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實現贖買的原因是什么?
答:消滅私有制,剝奪剝削者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但馬克思、恩格斯又曾認為:倘若無產階級不用暴力手段,而用贖買的辦法,把資本家的財產國有化,那是無產階級最便宜不過的事。列寧在十月革命后,曾設想并提出過對資產階級采取和平贖買的方案,但由于種種原因,列寧的方案未得到很好實施;而中國共產黨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提出的贖買政策。其原因是:
第一,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分為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分別對它們采取沒收和贖買政策。
第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仍具有兩面性,它既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
第三,我國建立了強大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鞏固的工農聯盟,形成了強大的政治力量,不怕民族資產階級造反。
第四,我們沒收了官僚資本,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第五,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民族資產階級采取了正確的政策,使民族資產階級能夠不太勉強地接受社會主義改造。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過程中,黨還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
6.5.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經驗及其重要意義是什么?
答: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積累了成功的經驗,主要有;
第一,嚴格區分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的界限,對民族資本采取利用、限制與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避免了暴力與流血沖突,從而使我國和平地實現了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
第二,創造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多種形式,堅持廠由低級到高級的逐步過渡的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進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和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他們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政策的實現,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個歷史性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第一,它標志著我國已經基本上消滅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資產階級,這就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第二,這個勝利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關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理論和政策是正確的,實現了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和列寧提出但沒有做到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國家資本主義的學說。第三,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一個創舉,也是毛澤東思想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一個重要發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新聞學概論復習筆記: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對從業者的基本要求
12-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新聞學概論復習筆記:新聞批評與正面宣傳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