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屈原和楚辭
第一節 楚辭的產生
1.楚辭的名稱
識記:"楚辭"名稱源流.
楚辭是戰國后期楚國大夫屈原開創的一種新詩體.楚辭這個名稱西漢時始出現,初專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劉向編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漢賈誼等人的騷體辭章收納,命名"《楚辭》".至東漢王逸加入自己的一篇作品,并為全書作注,名為《楚辭章句》,流傳至今.
理解:楚辭與賦的區別.
漢代人往往把"楚辭"稱為"賦",這種看法是不確切的."楚辭"和"賦",不僅體式不同,而且其性質也有很大差別.
體式不同:楚辭依"兮"而詠,語句參差錯落,長短不拘;賦則很少虛字,句式鋪排偕偶,比較整齊.性質不同:楚辭以抒情、議論、描繪為主,主觀抒發意味特別濃重;賦則以客觀的詠物、摹畫、夸飾為主,缺少主觀情感的抒發.
2.楚辭的產生.
綜合運用:楚辭產生的相關要素.
一、楚辭首先是楚文化的產物.
1.楚辭的產生,與楚聲、楚歌有直接聯系.
2.楚辭的產生與楚國民間"巫歌"關系密切.
3.楚辭中充滿著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著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二、楚辭的產生還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
1.南北的思想文化相互浸潤,中原先進的制度、文化漸為楚文化所汲取.
2.戰國時期北方縱橫家鋪敘華辭的風氣,當也對楚辭有不小影響.
總之,楚辭的產生,既源于楚國固有的文化傳統,由此造就了它濃厚的地域特色,也接受了北方文化的影響,在楚辭的思想和形制上都烙下了鮮明的印記.楚辭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時代環境下,誕生于楚國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新詩體.
3.楚辭的文體特點
綜合運用:楚辭的文體特點.
就體式而言,楚辭實際上有兩種:
一、類于《詩經》而有所改造的樣式,如《天問》、《橘頌》,前者基本是四言體而少用虛字,后者也是四言體而單句句尾用"兮"字. (不是楚辭的典型體裁)
二、以《離騷》、《九歌》等為代表的典型樣式.
1.從詩風言,鋪排夸飾,想象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征.
2.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3.就語言說,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涌現,另外,"兮"字、"些"字作為虛詞嘆語,極其頻繁地寫入楚辭,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志.
第二節 屈原及其創作
1.屈原的生平際遇
識記: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楚國貴族,生活在戰國后期諸國爭斗最為激烈的時代,秦、楚爭霸是斗爭的焦點.有優厚的文化教養,也有高遠的政治理想和為之獻身奮斗的精神.主張聯齊抗秦,楚懷王昏聵無能,既無主張又聽讒言,信讒遠屈.懷王斷齊逐屈,后被秦拘死,頃襄王即位,重新起用過屈,后被子蘭進讒,終被遷放江南,長期流亡,最終自沉汩羅江.
2.屈原的作品
理解:屈原作品及其真偽考訂.
今人比較一致的看法大體是:《離騷》、《天問》、《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據楚國民間祭神歌曲加工潤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記》本傳明確說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確定為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第三節 《離騷》
1.《離騷》的題義和創作時間
理解:①《離騷》題義辨析.
1、司馬遷謂"離憂",可能涵蓋"遭遇憂愁"和"離愁別緒"二義.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是分而言之.
2、近人游國恩認為《離騷》可能本是楚國一種歌曲的名稱,其意義則與"牢騷"二字相同.這個說法,從音樂和意義兩方面提示《離騷》題義,較前人顯然更為深入,但在釋義方面,似不如馬、班之說更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②《離騷》創作時間辨析.
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時,即作于頃襄王初年.
2.《離騷》的主題
綜合運用:《離騷》的思想內容.
《離騷》是屈原自敘生平的長篇抒情詩,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鑄在其中.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
屈原洞察諸侯爭霸的形勢,提出了他的"美政"理想,衷心希望祖國強盛獨立、興旺發達.遭際的不平并沒有銷蝕他深厚的愛國情感,祖國的獨立和強盛,始終是屈原最為關心的事.強烈的愛國感情使屈原決定以死殉國.這是《離騷》最令人感佩的主題之一.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堅韌品格和疾惡如仇的批判精神.
對于"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對于奸佞群小,他痛加指斥,無情抨擊.表現屈原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對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視,是《離騷》的一個主要內容.屈原對理想熱烈追求,對群小嚴厲斥責,這種愛憎鮮明的精神品格,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3.《離騷》的藝術特點
綜合運用:《離騷》的主要藝術特點.
一、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離騷》所表現的社會內容,所抒發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現實生活,而藝術表現則是想象自由馳騁,完全擺脫了現實生活的固有邏輯,而進入想象的境界,奇幻神異.
《離騷》前半回顧往事,追憶身世、理想和遭際,基本是實寫,但那些以比興手法鋪敘夸飾自己的美好品質的詩句,已具有奇異想象的特色;后半寫對未來道路的探索,火一般的激情、深厚的故國情懷,經過壯麗奇幻的描寫,更顯得真摯執著,美麗感人.
二、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離騷》是屈原自敘生平的抒情詩,高貴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人格,及其異常濃烈的情感,構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脫俗的完美形象.
他一心報國,卻不斷被讒毀、被流放,而他始終不放棄理想和追求;屢遭打擊,但九死不悔,不變初衷;最終理想破滅,他以身殉國.《離騷》塑造了這樣一位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現了這篇抒情長詩的精神實質.
三、比興手法的拓展.
《詩經》所開創的比、興手法,為屈原所繼承并做了很大的拓展.《離騷》運用了更豐富的喻象,在長篇詩歌中連續使用比興,更重要的是把《詩經》那種喻象、喻體各自獨立的單純比喻合二為一,熔鑄成渾融的藝術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征的意義.《離騷》在《詩經》基礎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現手法,形成了我國文學史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傳統,影響深遠.
四、結構、語言方面的特點.
《離騷》是我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抒情詩.
1.全詩都圍繞著詩人忠貞不渝的故國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這個中心來謀篇布局.詩作分為前后兩個部分,一實一虛,回環往復,抒情寫志通徹淋漓.后一部分多重奇幻境界的描述,又使詩章跌宕起伏,使思想情感得到了盡情揮灑.
2.在形式和語言方面,屈原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成為一種句式長短不拘、韻句散語相間的新的文學表現形式.同時,他開始構創了長篇巨制.《離騷》后半表現詩人的思想活動,往往設為主客問答,鋪排描寫,這種形式特點對后來漢賦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離騷》語言豐富多姿,草木鳥獸紛至沓來,雙聲疊韻比比皆是.詩人還吸收方言入詩,增強了楚辭的地域特色.
第四節 屈原的其他作品
1.《九歌》
識記:《九歌》篇目.
《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禮魂》為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理解:《九歌》內容.
在民間祭神歌舞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祭神的同時,也寄托著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規諷之意.《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靈,司天之神如東皇太一神、云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運之神等.
簡單運用:《九歌》藝術表現的特點.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寫出了神的靈異,更寫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統一在一起.
二、敘寫神靈的活動和神靈的情感,描繪神靈的環境和氣氛,本就是一種清新幽渺的境界.再加上作品側重描摹神靈之相思、人鬼之空戀,造就了奇特瑰麗、色彩斑斕的藝術境界.
2.《九章》
識記:《九章》篇目.
《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和《悲回風》.
簡單運用:《九章》的風格.
《九章》這組詩歌并非寫于一時一地,就其主題而言,大體與《離騷》相同,但在藝術表現上則大不相同:
《離騷》把激越跳動的情感和奇幻的想象夸飾融合在一起,濃墨重彩、波瀾壯闊;而《九章》則是直抒胸臆,讓奔放的激情直接傾瀉,文筆較為樸素.如《哀郢》中直抒孤苦憂憤的思念郢都之情,寫得平實素樸.即使是寫景的詩句,也不似《離騷》的奇幻壯麗及《九歌》的飄逸幽渺,如《哀郢》中寫長江兩岸的風物,文筆平實凝重.
《九章》這種平實素樸的藝術特色,體現了屈原創作的另一種風格.
3.《天問》和《招魂》
識記:《天問》簡況.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最為奇特的詩歌,是僅次于《離騷》的長詩.這詩的奇特,在于它針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說和遠古歷史、社會現實等,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體現了詩人的見識廣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它保存了許多神話傳說和遠古史料,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簡單運用:《招魂》的藝術特色.
《招魂》可能是屈原替楚懷王"招魂"的作品,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主要特色兩個方面:
一、結構精密完美.例如寫"巫陽下招",這樣結構精嚴,依據方位和事物層層鋪敘渲染的表現方式,對后來的漢賦的影響甚巨.
二、長于鋪排描摹.例如它寫四方的可怖,羅列眾多可怕的事物,還描繪出它們可怕的形象.想象夸張,新奇怪異,描摹事物,窮形盡相.
第五節 宋玉及其他楚辭作家
識記:宋玉及其賦作.
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辭作家,作品《九辯》.
理解:《九辯》題義.
九辯本是上古樂曲之名,其實就是由多個樂章組成的樂曲.從創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綜合運用:《九辯》的藝術特色及其與《離騷》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九辯》是由多個樂章組成的樂曲,是宋玉自悲平生之作.它的藝術特色:
一、長于鋪排描摹,并在描繪中創造較為圓融的意境.如開頭那段廣為傳涌的文字,渲染秋氣之肅殺蕭瑟,橫鋪縱敘,令人讀其詩文即有凄風撲面之感.同時,詩人又把他強烈的生活感受溶注其中,詩人的際遇悲傷之感,被肅殺凄涼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濃重.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課后翻譯復習資料(11)
10-10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資料三十二
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