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幼教事業發展方針的確立
確立什么樣的幼教事業發展方針,直接關系到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興衰。
我國幼教事業發展方針的確立經歷了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1951年政務院《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中規定:“幼兒園應在有條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廣?!?956年內務部、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頒發的《關于托兒所、幼兒園的幾個問題的聯合通知》中指出,“托兒所和幼兒園必須有相應的增加,在城市中由廠礦、企業、機關、團體、群眾舉辦,在農村提倡農業生產合作社舉辦。”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至1979年由國務院轉發的《全國托幼工作會議紀要》中,提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1983年11月中央教育部發出了《關于發展農村幼兒教育的幾點意見》,又一次提出,“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尚不發達的國家,發展幼兒教育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針對農村幼教事業的發展具體指出,“農村應以群眾集體辦園為主,充分調動社(鄉)、隊(村)的積極性,縣鎮則應大力提倡機關、廠礦企業、街道辦園,并支持群眾個人辦園。”“兩條腿走路”是指國家教育部門辦園與社會多方面力量,包括單位部門辦園、集體與個體民眾辦園,國辦與民辦兩條途徑并行。1988年在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國家教委等部門關于加強幼兒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將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方針明確表述為:“動員和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發展幼兒教育事業?!币院?,又將這一方針寫入了《幼兒園管理條例》這一指導和管理幼教機構的行政法規。這一方針體現了《憲法》關于“國家舉辦各級各類學校”、“發展各種教育設施”、“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事業
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種教育事業”的精神,也符合后來制定的《教育法》第25條關于我國辦學體制的規定,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關于幼兒教育事業發展方什的法律表述。
二、對我國幼教事業發展方針的理解
(一)發展幼兒教育事業必須堅持多渠道
多渠道,即辦園途徑的多渠道,而不是單一渠道,不僅地方政府要舉辦,更主要的是動員和依靠各部門、各單位、群眾團體及公民個人等社會力量來興辦;不僅要有全民性質的以及大量集體性質的幼兒園,還可以有個人辦的個體幼兒園??傊?,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要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寬發展渠道。
對這一方針的理解,首先要從國情出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人均教育資源短缺。從建國50年來看,在教育事業發展上屬“窮國”辦“大教育”,因此,發展幼兒教育事業,興辦托幼機構,國家不可能全部包下來。即便是從經濟發達國家實現幼兒教育普及化的過程來看,在辦園體制上也是采取了多元化、靈活化、社會化的發展途徑,而不是完全由政府大包大攬。
其次,從我國幼兒教育的性質來看,幼兒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教機構擔負著保教結合、教育幼兒和服務家長的雙重任務。一方面,幼兒園是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作為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制度的基礎階段,幼兒教育具有教育性,然而,幼兒教育又不屬于義務教育;同時,幼兒教育又具有社會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點,承擔著為當地即所在社區家長服務的任務,滿足其送子女接受學前教育的需要,并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由幼兒教育的性質可見,發展幼教事業不能完全由國家包下來,幼教事業也并非教育部門一家之事,而是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關心、支持和參與。國家和地方政府、社會各單位和集體,以及公民個人均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再次,從我國幼教事業發展50年的歷程來看,我國幼教事業發展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注重依據各地實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興辦幼教機構和組織。80年代以前,我國城鎮以國營經濟為主的企事業單位辦園為主,作為后勤福利,提供較穩定的經費,也有部分街道集體自負盈虧興辦幼兒園;鄉村則由鄉村集體舉辦為主,由鄉村和群眾集體籌措經費。進入90年代,辦園途經進一步擴大了,私立國增加,還出現了新的辦園體制,如企業公司(合資或獨資)辦園、合作辦園等,部分企業單仕幼兒園或國有幼兒園由個人或團體承辦,實行國有民營。近年來,私立園或個體國有較大發展,由1991年全國私立國收托幼兒41萬,到1994年達72萬,至1997年達135萬。
從總體情況來看,社會力量辦園成為我國幼教機構的主要形式,而直接由政府教育部門辦園僅占很小的比例,如北京市正規園所僅占全部幼教機構的1633%,珠海僅占5%。據1997年的統計,全國在園幼兒共2518萬,其中有63%的幼兒是在社會力量辦的各類幼教機構中接受教育。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一起辦園的幼教事業發展格局。進入90年代以來,事業發展的重點正由城鎮轉向農村。
(二)幼兒教育的組織形式要堅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
幼兒教育發展受經濟、文化等要素的制約。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發展不發達且不平衡的大國中,要為學前兒童提供廣泛的受教育機會,僅靠發展正規化的幼教機構是不現實的。進入80年代以來,世界學前教育,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致力于探索一條低費用、高效益發展學前教育的途徑。在我國近年來也在積極探索多種非正規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會中蘊藏的人力物力,發掘多種教育資源,以適宜的形式,多種渠道發展幼兒教育,為適齡兒童提供盡可能多的受教育機會。特別是在經濟不發達的貧困邊遠地區,正在嘗試和發展各種靈活多樣的非正規教育形式。如河北、浙江、安徽、廣西等地區出現了游戲小組、幼兒活動站、巡回輔導站等,內蒙古牧區出現了草原流動幼兒園,解決了當地幼兒受教育問題,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歡迎。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許,人們對早期教育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幼兒教育的概念有了較大的擴展。幼兒教育不僅僅限于正規的幼兒園機構中的教育,還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地在探索非正規幼教組織形式的同時,注重發揮社會和家伙的教育功能,舉辦家長輔導班,開展家長親子活動,幼兒教師入家庭指導幼兒教育等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原國家教委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在安徽和廣西8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了“貧困地區社區、家庭、教育機構共同促進學前兒童發展”的項目,使8個縣的學前兒童接受教育的比率有了顯著增長。在1996~2000年期間,這個項目擴展到內蒙古、陜西、青海、寧夏、甘肅、新疆、四川、云南、廣西、西藏11個省、自治區的22個縣。
幼兒教育要適應多種需要,要將辦教育的形式與渠道途徑綜合起來加以考慮,拓寬幼教事業發展的空間,擴大受教育范圍,為更多兒童提供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實現服務社會的功能。
50年來,在我國幼教事業發展方針的指導下,幼教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c據1997年統計,全國有各類幼兒園18萬所,在園幼兒2518萬人,學前二年幼兒入園率41%(其中大中城市為80%~90%),學前一年入園(班)率已達到60%以上。這與解放前只有千余所幼兒園、十余萬在園兒童相比,是很了不起的飛躍。50年來,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成功證明,我國幼教事業發展方針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并且是行之有效的。其成功的關鍵在于這一方針調動了全社會的積極性,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幼教辦學體系。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復習筆記:簡答題第十章
11-08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外美術史》復習資料(10)
08-032023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串講筆記:利他行為理論
03-062022年浙江自考《中級財務會計》復習筆記(5)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