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攻下藥 1.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尤適于實熱便秘,常與芒硝、枳實等相須為用。
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后下,或用開水泡服。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于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于出血證。
2.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清熱消腫。
3.番瀉葉:瀉下通便。
4.蘆薈:瀉下通便,清肝,殺蟲。
二、潤下藥
1.火麻仁:潤腸通便。
2.郁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3.松子仁: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三、峻下逐水藥
1.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生用。內服醋制用,以減低毒性。
2.京大戟: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3.蕪花:瀉水逐飲,祛痰止咳,殺蟲療瘡。
4.牽牛子: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5.巴豆: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外用蝕瘡。
入丸、散,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減低毒性。
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服巴豆后如瀉下不止,可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或食冷粥以緩解。
四、祛風寒濕藥
1.獨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為治療風濕痹痛的主藥,凡風寒濕邪所致的痹證,無論新久皆可應用,尤以腰以下寒濕痹痛為宜。
少陰頭痛。本品善入腎經而搜風,善治風擾腎經,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
2.威靈仙:祛風濕,通絡止痛,消骨鯁。
3.川烏:祛風濕,溫經止痛。
4.蘄蛇:祛風,通絡,止痙。
5.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為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之要藥。
為治腳氣水腫的常用藥。
治療吐瀉轉筋。
五、祛風濕熱藥
1.秦艽:祛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
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濕,舒筋絡,對風濕痹證無論新久寒熱,均可配伍應用,并尤適于熱痹。
為治療虛熱的要藥。
2.防己: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尤宜于痹證濕熱偏勝者;尤適于下肢。
本品有降壓作用,可用于高血壓病。
一般認為,漢防己利水消腫作用較強,木防己祛風濕止痛作用較好。
3.豨薟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
4.絡石藤: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5.雷公藤: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煎服,10~25g(帶根皮者減量),文火煎1~2小時;研粉,每日1.5~4.5g.外用適量。
內臟有器質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者慎用;孕婦忌用。
六、祛風濕強筋骨藥
1.五加皮: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2.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本品尚能降血壓,可用于高血壓病。
3.狗脊: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
七、化濕藥
1.藿香:化濕,止嘔,解暑。
本品為芳香化濕濁要藥。多用于寒濕困阻脾胃證。
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寒熱吐瀉。
2.佩蘭:化濕,解暑。
3.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癥及眼目昏澀。
4.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為消除脹滿之要藥。
5.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可治療氣滯妊娠惡阻及胎動不安。
6.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7.草果:燥濕溫中,除痰截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ohn Keats
12-0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