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三要素:目的性、過程性、方法性
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含義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指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時所采用的方法,即研究教育問題、探索教育現象及其規律時所采用的方法。
三、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特點
1、研究目的具有針對性
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尋求真實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或改進問題的措施,
2、研究內容具有微觀性
中小學教師成天忙于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很難有充分的時間與充足的精力顧及教育領域的宏觀問題,因而其研究內容主要是一些教育領域中的微觀問題。
3、研究場所具有自然性
4、研究范式具有平民性
(1)參與教育研究便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一項群眾性的活動;
(2)中小學教師所進行的教育研究并非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學科規訓式研究。
5、研究成果具有實效性
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破解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所遇到的一系列現實問題。
四、教育研究對教師發展的作用
1、教師從事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職業地位
教師從事教育研究:意味著教師開始注重自己的體驗;注重自己的發展;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建議;確信自己有能力構建知識和改進實踐。
2、可以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
有效教育理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建立在教師不斷研究已有教育理念與總結自身教育經驗的基礎之上。
3、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從事教育研究,可以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知識、專業能力、科研能力的發展。
五、開展教育研究的客觀條件
1、社會務必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關鍵宣傳
(1)落實“教師乃學者”的宣傳倡導
(2)落實“教師職業乃專門職業”的宣傳引導
2、政府務必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關鍵制度
(1)落實教育研究經費投入制度
(2)落實各類學術監督管理制度
3、學校務必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關鍵措施
(1)落實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各項管理制度
①落實開展教育研究的相關管理制度。
②落實教師在職提升教育研究能力的進修制度。
③落實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工資與評晉制度。
④落實校長帶頭開展教育研究的制度。
(2)落實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各類平臺建設
①落實教育研究專家指導平臺。
②落實教育研究信息服務平臺。
③落實教育研究成果展示平臺。
六、教育科學研究的未來趨勢
1、注重綜合化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多元化(2)教育研究范式的綜合化
2、注重現代化
3、注重生態化
4、注重跨文化
5、注重運用數學
6、注重運用系統科學
7、注重開展教育實驗
第二章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一、選題的途徑
1、從教育實踐中尋找問題;
2、從教育實踐經驗中尋找需要繼續研究的問題;
3、從教育理論中尋找需要研究的問題;
4、從已有的研究中尋找問題;
5、從日常交往與交流中獲取問題;
6、從課題指南中獲取研究問題。
二、選題
1、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的教育問題之特性
(1)價值性
作為課題的問題首先應該具有研究價值,即所選擇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或者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2)科學性
①課題要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形成;
②選題要有事實依據,課題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只有在實踐經驗的支持下,才可以保證課題選擇的科學性;
③選題要以教育科學基本原理為依據。
(3)創新性
所要研究的問題應當是前人尚未研究或研究不足的問題。
(4)可行性
指研究者具備順利進行課題研究的條件。一是客觀條件;二是主觀條件。
(5)明確性
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對象及研究范圍應該具體清晰,不至讓人產生歧義或理解起來費力。
2、選題應注意的問題
(1)課題的大小要適度
課題選得過大,則針對性就差,實施起來難以下手或無法下手,甚至根本沒有能力與精力研究;課題選得過小,則研究范圍太過狹窄,導致研究的意義十分有限甚至很難有意義。
(2)課題的難易要適度
并非具有研究意義或研究價值的問題都可作為研究的課題。如果某個課題雖然很有價值,但做起來很難或者耗時太長,則不宜作為首選課題,對于一般教師來說,不宜作為研究課題。
(3)課題的主攻目標要明確
選擇的問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要清楚,不能太籠統、不著邊際或含糊不清。
三、研究假設的定義
研究者在選定課題后,根據已有理論、經驗事實和已有資料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種推測性論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理論。
四、研究假設的類型
(三)描述性假設、解釋性假設和預測性假設
1.描述性假設
描述認識對象的結構,提供關于事物的外部聯系和大致的數量關系的推測,使我們對研究對象的大致輪廓或外部表象有粗略的了解。
2.解釋性假設
解釋性假設是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指出現象質的方面,說明事物原因的一種更復雜、更重要的假設。
3.預測性假設
預測性假設對事情未來的發展趨勢的科學推測。
五、研究假設的作用
1.假設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設的研究中,整體研究過程實際上就是圍繞著驗證假設開展的。
2.假設能明確課題內容
有假設的研究,內容更具體化,方向更明確,目標更集中,既便于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集中研究力量,又易于別人理解課題內容。
3.假設是通向理論的橋梁
提出假設不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而是為過渡到理論作準備的。
六、研究計劃的作用
1.研究計劃是研究成果的形式之一;
2.研究計劃是申報課題的基本形式;
3.研究計劃是研究工作的細化;
4.研究計劃是研究活動的行動指南;
5.研究計劃是評鑒研究工作的依據。
七、研究計劃的內容
1、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與研究問題有別,它是關于研究問題的簡明扼要的文字陳述,是對課題研究實質的高度概括。
2、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研究背景主要描述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本課題與時代發展及社會變革的聯系,反映時代對教育的要求。這是課題提出的大的背景;二是前人對本課題研究的現狀;三是結合當前教育教學實際指出那些確實需要解決的問題。
3、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計劃的主體。通常是把課題提出的研究問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個小問題加以一一列舉。
4、研究假設與研究思路
根據研究假設闡述具體的研究思路(研究問題時所遵循的具體思維路線)。
5、研究對象和研究變量
界定研究對象有兩個方面:一是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進行界定;二是對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某些模糊性概念進行界定。比如,“差生”、“優秀教師”等。
6、文獻綜述
7、研究方法
包括研究者采用的研究途徑、手段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的步驟等。
8、研究進度
一般研究都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9、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是指研究成果的結構方式或表現方式。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形式主要有論文、研究報告、專著、教材、教具、教學儀器及教學軟件等。
10、完成課題的保證
撰寫完成課題的保證,即是對課題實施和完成條件進行分析論證。包括撰寫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
11.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12.經費預算
13.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文獻研究法
一、文獻研究法的定義
針對所研究的對象(如教育研究的某現象),對相關聯的文獻進行查閱、比照、分析、判斷、整理,從而找出教育現象的本質屬性或內在規律,證明研究對象的一種科學方法。
二、文獻研究法的優缺點
(一)優點
1、文獻法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
2、如果搜集的文獻是可靠的,那么它就能夠獲得比口頭調查更準確、更準確的信息。
3、避免了直接調查中經常發生的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互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種種反應性誤差。
4、文獻法是一種非常方便、自由、安全的調查方法。第五,文獻法省時、省錢、效率高。
(二)缺點
1、許多文獻的價值難以判斷,質量難以把握。
2、對于一項專門的調查研究來說,既有的文獻往往不夠系統、完全,無法圓滿地說明問題。
3、有些文獻資料很難獲得。
4、文獻資料難于編錄和分析。
三、文獻檢索的方法
1.順查法
從課題相關內容的研究開始的時間為起點,逐步推進到當前新出版的文獻。
2.逆查法
從當前的文獻逐年回溯過去的文獻,直到滿足需要為止,多用于新課題研究的文獻搜集。
3.抽查法
抽查法是選擇某課題領域發展迅速、研究成果較多的時期進行重點檢索,以節省時間。
4.追溯法
利用手頭的文獻所附的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目錄作為線索,逐一追查原文,再從這些原文所附的參考文獻目錄逐一擴展,就像滾雪球一樣擴展開來。
5.綜合查找法
又稱分段法或循環法,是分期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將各種方法結合加以使用,以期取長補短,相互配合,獲得更滿意的檢索結果。
第四章 教育觀察法
一、教育觀察法的定義
研究者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借助某些輔助工具,對在自然條件下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考察,從而獲得教育經驗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教育觀察法的特點
1、觀察的目的性
研究者根據研究的需要,為解決某一教育問題而進行的,是帶著一定的目的與任務而進行觀察的。
2、觀察的計劃性
在具體實施觀察活動之前,對由誰來執行觀察活動,觀察的時間、地點、對象、順序、過程、路線、記錄方式與表格、所需要的儀器以及觀察的重點、難點、疑點等都必須有預先的計劃、安排及準備。
3、觀察的系統性
教育現象復雜多樣,要想得到對它的正確、全面認識,在教育觀察的時候就必須盡可能全面、系統地對它進行縝密的觀察。
4、觀察的選擇性
觀察者必然會根據觀察的目的與任務,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
三、教育觀察法的優缺點
(一)優點
1、過程的直接性
由于觀察者主要是通過自身的肉體器官直接作用于觀察對象。
2、情景的自然性
教育觀察法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是在一種自然環境中的現象,觀察的是被觀察者在日常現實生活、學習活動中的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現象。
3、操作的便利性
教育觀察法一般不需要十分復雜的研究儀器與設備。觀察時間可長可短,觀察范圍可大可小。
4、縱貫分析
觀察者能有充分的時間對行為的趨勢或事件發生的可能方向進行系統的、深入的、持久的考察研究。
(二)缺點
1、資料的表面性
通過觀察過獲得的資料可能帶有一定片面性、偶然性,也即是“眼見并不一定為實”。
2、資料難以量化
大多數通過教育觀察法所獲得的資料都是非數量表示的語言文字資料,這類資料很難進行量化分析。
3、觀察對象少、范圍小
受感覺器官及觀察儀器的局限,觀察的范圍不可能過大,觀察的對象不可能太多。
4、控制性差
教育觀察所觀察的是發生在自然情景中的現象,對觀察的對象不適宜運用某些手段加以干預與控制。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模擬題5.3
12-08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行政》模擬試題及答案(42)
11-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模擬試題及答案45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園林樹木學》重點試題及答案
02-182022年浙江自考《思修與法律基礎》模擬試題(2)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