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自考模擬題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文化概論》論述題匯總(下)

時間:2023-02-24 08:55:41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模擬題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試論述對待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的正確態度。

(l)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當然,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總是有所選擇的,不適應本體文化的外來文化完全應當淘汰也必然會被淘汰,但這和拒絕一切外來文化的狹隘民族主義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文化傳統是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這種核心精神,也是上層文化和底層文化所共有的,盡管彼此的表現形式不完全一致。例如,中國的詩歌傳統是講求韻律,這一點,不論是民歌還是魏晉、唐宋的文人詩詞,以至近現代的白話詩,以不同的形式保持這種傳統的,都被認為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又如,中國封建體制形成的等級和特權觀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統論,即使在現代社會里,不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上層,仍會在人們頭腦中時而起著作用。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它是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是歷史的產物,又在每一個時代產生與這個時代相適應的形式特點,因此,它帶有各時代的普遍特性,又綜合了不同時代的多方面的內容。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文化傳統既有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也有對社會發展起負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華,是優秀的傳統;后者是糟粕,是不良傳統。對文化傳統一律否定,采取虛無的態度是不對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態度也不是正確的態度。

試論述中國文化概論課程開設的目的和任務。

(1)使學習者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增長熱愛并繼承祖國優秀文化遺產、促進文化發展的意識;

(2)使學習者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把握中國國情,增強愛國主義的意識;

(3)使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各分科的具體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從而運用這些知識來觀察社會,認識社會;

(4)使學習者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作出積極的努力。論述中國地理的整體特征及其對中國文化走向統一發展的影響。

1、眾多的河流像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的地區聯系在一起。(1)黃河長江貫穿于中國三大階梯之中,溝通著中國大陸的東西。(2)漢水、淮河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3)長江的支流湘江和贛江與屬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發源于南嶺山,秦朝時開鑿靈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溝通。(4)西江則聯系著嶺南和云貴。

2、地理通道,雖然地形多樣,山嶺眾多,但不論多么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1)早在遠古時代,新疆與青藏就和內地有聯系。(2)大致沿渭水、黃河、濟水一線,從遙遠的古代,就形成一條聯系東西的交通線。(3)與這條線東西線相交,還有三條南北方向的交通線。1)太行山以東不遠,北起河北曲陽,南至河南新鄉,有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址。2)太行山西側的汾水流域。3)近陜西境內,南起西安,向北竄山越嶺,北達榆林、府谷一帶。中國地理的這些特征都形成著中國大陸內在的統一性。沒有交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交流范圍及交流者之間的差異越大,對文化發展就越有利。

論述地理條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l)廣大地域決定中國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國大陸的整體性,影響著中國文化的走向統一,地域廣闊的大陸又一定是一個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國文明時代的開始,家國社會的建立,正以這樣一個基本情況為前提。中華祖先在創建它的古代文明時,首先面臨著大地域上人口構成多族群的特點。在中國,戰爭征服是有的,但最終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戰爭,而是聯合與融會。(2)廣大地域與對天下統一的追求。分裂與統~是中國歷史的兩大現象,統一總是占主導傾向的追求。這樣的追求來源于廣大地域上人群的遷移及人群間許久以來的相互交流。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確記載;大體從商朝開始,王朝就已按著距離的遠近,對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時,“天下”的觀念已十分清晰;以后歷朝歷代的皇帝,無不以邊遠的四高民族的“來朝”為榮耀。“天下”觀念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統一,追求統一始終是政治觀念中的基調,也是歷史的基本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意識,是威力持久的中國理念,對中華民族的不斷發展壯大,曾起過重要作用。(3)地緣特征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這里的地緣概念,不同于現代的領土觀念。它所指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系。從地理的角度觀察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應特別注意與北方邊地草原人群的地緣關系,那里藏著中國歷史命運的重要秘密。在西北方向,帕米爾高原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分隔著東方與西方兩大文化世界。但在更近的北方,中原文明必須長期面對一個由草場、山地、沙漠、戈壁構成的遼闊的地域,和以游牧為基本特征的文化區域。這個遼闊的地域,向北可以延伸到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連中亞乃至東歐平原,東接中國的東北和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那里是森林密布的寒冷濕潤地帶。這是一個巨大的扇面形地帶,居住著很多古老的人群。廣闊的蒙古高原,是這些民族與中原發生關系的“前臺”。在這個前臺上,截止到蒙古族人興起,沒有一個民族是它的固定主人。從文獻記載可以看到,最早的人群是嚴優,之后是北狄,秦漢以后有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金以至蒙古、滿族。(4)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草原民族除滿族之外,基本都是在前一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真空”狀態時,從原來的居住地大舉躍進,充當新的草原主人。在中原政治興旺時,他們送巡于它的周圍,學習著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或遠徙或內遷;當中原朝政陷于混亂衰弱時,他們便大舉進攻,進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因有居民的向南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創造者。在短暫的遲滯后,文明沿著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上述的情況再重復一次。這樣的重復,卻是多次發生。這就是中原文明的歷史命運。這命運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內涵。中原文化,帶動著地域更加遼闊的東亞文明的同步化發展。 

試論述地域文化對統一文化的作用。

(l)正統文化的主導作用:一種社會文明,總有它正統的精神文化主導著該文明的文化方向。(2)地域文化對正統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資源。從邏輯上說,一開始沒有所謂正統文化,中原文化當初實際只是一個地域文化。它是經過一定的吸收融合后,才上升為一種正統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統文化的資源;正統文化不能離開特定地域人群對它的接受、理解以至發展。(3)地域文化相互交流的意義: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產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從而推進正統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發展。歷代京城,都是八方薈萃之地,不同地域的人們匯聚京師,互相交流,互相觀摩,互相影響,各競優勢;在這樣的環境里,特別能產生文化的“國手”。他們在為同一的文化做出貢獻的同時,影響著本土后人的價值感。榮譽感。不僅是京城,任何交通便利的都會、城鎮都有這樣的文化功能。(4)特定地域文化的保存作用:歷史悠久的國家,有時也面臨著各種深度的災難,我們的文化從未斷絕,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實在不小。

簡論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幾項:一是土地的開墾,二是水利的興修,三是運河的開鑿。(l)開墾土地。歷朝歷代都極其重視土地的墾殖。與土地的開墾相伴,古代相當重視對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時期的魏國曾有李俚的“盡地力之教”,由政府督導農民提高單位畝產量,表現出集約經營的特點。漢武帝時期曾有“代田法”和“區田法”的推廣,大幅度提高了畝產量。區田法在明清時期盛極一時。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識加強,導致了一種“量力而行”的經營觀念的出現。西晉的傅玄和北魏的賈思想,都提出過注重提高單位產量,而不要過分依靠開墾土地增產增收的主張。賈思船在《齊民要術》中更明確地說:“凡人家管田,須量己力。”在中國古代文獻中,關于農業科技方面的書籍特別多,廣泛記載著勞動人民在農業方面的智慧,是一筆重要的文化遺產。(2)興修水利。水利的興修,不僅關系著農業的興衰,而且關系著環境的美惡。唐宋時期,正是由于大量興建敗塘水利工程,江南農作物產量才大幅度提高,最終在后中期以后,南方成為經濟中心。在西北地區,在南方經濟出現之前的先秦兩漢時期,曾興修過鄭國渠。白渠、六輔渠、龍首渠等水利工程,將任、洛、渭之水引入廣闊的農田。在寧夏地區所形成的引黃灌區,直把“斥鹵不毛”之地,改變成“塞北江南”。在太行山以東的晉、冀、魯。豫地區,眾多的水利灌溉工程,使這一廣大地區成為當時的經濟中心地帶。西北的水利系統,還起著保護環境的作用,眾多的水渠,將黃河及其支流的水引進農田時,也起著降低黃河泥沙含量的作用。那時的關中地區,良田千里,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3)開鑿運河。開鑿運河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項重要舉措。中國開鑿利用運河的歷史非常悠久。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吳國、齊國、魏國都有運河的修建,如鄧溝、鴻溝等;吳國的運河已經與黃河、濟水相接。秦漢至南北朝,也多有運河的開修。秦漢時有連接湘江、漓江的靈渠,加強長安清運的游渠、陽渠,縱貫河北平原的白溝、平虜渠、泉州渠及新河、利游渠等等,還改造了先秦舊有的各水運溝渠。魏晉南北朝連接江、淮、河、海的運河網已經形成。隋唐時期,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體系已經形成。隋朝大運河西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分成南北兩支:偏向東北的一支稱永濟渠,北達琢郡;偏向東南的一支稱通濟渠,南與山陽讀、江南河相連,直達余杭。唐代中期以后,大運河的偏南一支運輸江南來的糧食,成為維系唐帝國命脈的交通線。北宋的運河以開封為中心,仍然以洋河(通濟渠的改稱)為重要的經濟補給線。另外還疏鑿了廣濟河、金水河及惠民河,與體水共稱“通潛四渠”。隨著溝通南北東西的大運河體系的開通,一系列大小城市沿河興起,如宋代首都開封(古稱東京體梁)、揚州等,揚州城稱得上當時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宋代所以把都城建在屬于平原地區的開封,也主要就是為了沛河的水運。元朝又有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北起通州,南達杭州。這時的大運河基本是南北方向。沿著運河有通州、河西務、臨清、濟寧。淮安、高郵等一系列新的城市的繁榮。清朝后期,因黃河泛濫和海運的興起,京杭大運河走向衰落。  簡述兩漢經學的作用及變化。

答: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實際上實行的是內法外儒,安撫與鎮壓并用的政策。他利用儒學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封建統治。而到漢元帝上臺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來主政,使得西漢儒生一套寬政減刑、不與民爭利的言論不順實際地得到實行。建國二百年的王朝腐敗已經十分嚴重,現在全用“寬政”,使得王朝政治如脫韁之馬般地向更腐敗的地步墮落。本來漢代儒學就是雜著陰陽災異的混合物,它的宇宙論模式是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歷史層面的是“五德終始”之說。政治的腐敗透頂,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繁,漢家“失德”該有新王朝代漢的說法漸漸流傳開來。于是王莽利用這種說法,代漢建立新朝。但王莽是一個食古不化的經學書呆子,他完全按照《周禮》治理國家,所行的大政沒有一樣切合實際。當時由于天災人禍,人民無法生存,開始造反;他還只顧和大臣們議制度,以為禮制一定,天下自然太平。所以,王莽的失敗,是一場經學的失敗。東漢建立后,像“堯舜禪讓”一類的經論被皇帝“受命于天”的論調代替了,以后再也沒有見誰敢提起過。  

11、兩漢儒學獨尊為什么會養成一個士大夫階層。

答:兩漢儒學獨尊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的,從這時起,儒學之上得到了提拔和重用。特別是從元帝以后,經學興盛,儒學起家的士人開始分享國家的權力和利益。東漢時已形成“累世公卿”的局面,許多家族的成員連續數代以“家學”做三公的官,儒學之士更是龐大官僚機構的骨干力量。這個階層逐漸形成一種聯系緊密的以家族為中心的地方勢力,達官一般都是經師,想人仕的人必須向他們習經術,官僚之間漸漸形成“門生”關系;作為地方官又可以聘用屬吏,“故吏”關系得以形成。漢末許多割據一時的諸侯都有這樣的私人聯系為依托,如袁紹集團等。這個階層與外戚和宦官比是社會的“清流”,是天下的人望,影響力很大;他們也極其風流自賞,特別注重自己的身份和門第。而魏晉以后的門閥制度就是從這里開始的。

簡述西晉滅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答:統一西晉王朝的旋生旋滅,是大一統帝制文化階段性走到盡頭的結果。西晉敗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亂”,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東漢以來世家大族的勢力膨脹,根本妨礙著統一王朝的穩固。從主觀上看,作為王朝官僚階層主干力量的世家大族,未必有意地要分裂,充其量只是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但問題出在這個階層由于獲得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而變得無所作為、精神腐朽。自從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已經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由于這個階層高官厚祿可以世襲,帶來的多是腐敗的后果。’這后果主要有兩點,一個重要表現是士人的不恤國事,另一個重要表現是奢侈腐朽。而奢侈的生活要維持,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千方百計地搜刮民財,貪污受賄之風大行其道。國家如何不亡。所以,西晉滅亡的文化原因及其后果就是:從西漢重儒術起,幾百年培育起的一個對維系社會政治有重要職責的階層,到漢晉之際,已經被權力腐蝕,負不起它應負的政治責任,因此,西晉滅亡是必然的。

簡述西晉滅亡的文化原因及后果。

答:南朝自東晉始,東晉是世家大族勢力獲得更大發展的時期,高門大族完全掌握了政權。東晉得以立國很大程度上是世家大族“抬舉”的結果。東漢以后,是士族操縱地方權力,經西晉到東晉,中央權力幾乎都操縱在大族手里,所謂“平流進取;坐至公卿”。大族在政治及其他方面的得勢更助長了他們的門閥觀念,士庶之別,判若云泥,高門與寒庶;不相來往,不共交游,更不可能通婚。連皇帝對此也無可奈何。極盛必衰,大族的炙手可熱,埋下了衰亡的根子。一個表現是在政治事務上變得極其懶惰,當官—定得是清閑的,任何忙碌的官職通通不干;久之必然實權旁落,寒族勢力趁機崛起。高傲的世家大族有一個心理依據、即他們是書香門第。當他們在政務上懶得多問時,他們就把大量的熱情報人到文人的雅事之中;越來越把注意力集中于學術、文學和藝術,同時也越發放浪形骸。這些在他們都是風流自賞、向社會自明身份的憑藉。實際上,當世家大族把政務實權避讓出去的同時,也更牢固、更出色地把文化大權操縱在自己手里。這個權力,即使在士族政治失勢時也基本沒有跌落。因為寒門勢力在政權上可以得勢,但他們不能不與士族合作,在文化方面不能不向土族看齊。所以,南朝的寒門就是為了皇帝,也不忘當詩人,把士子召集在身邊,附庸風雅地吟詩弄賦。即使在政治上失勢的士族分子,越來越像文丐,但全社會地“尊重文章”卻一天也沒減色。唐代詩歌的鼎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南朝的風尚施帶出來的。

簡述永嘉之亂后開發江南的過程。

答:永嘉之亂后上百萬的北方農民遷移江南,為江南的開發帶來了生力軍。北方在經歷著社會經濟的倒退時,南方卻獲得了大開發的機會。朱大渭在其《六朝史論》中曾這樣描述魏晉以后南方的開發情況:宜至兩晉,漢族和漢文化在南方的發展,還只是限于長江流城的沿岸,以及從荊州南下,通過湘州(今湖南)逾五嶺而至廣州的交通線上,以及以廣州為中心的一些點線。東晉時北方人大量地南移,再經過宋、齊、梁、陳四代,南方的開發逐漸擴展開來。大體上從長江中游向南,湖南的湘水流域,浙江的贛水流城,廣州的珠水流域,都得到深度的農業開發,并且聯線成面。此外,四川的中部與北部,長江以北的淮河、漢水流域,也都獲得了相當程度的開發。不過,開發最深入、經濟水平最高的還是長江下游地區,如太湖流域,今浙東紹興、上虞地區等。隨著農業經濟的開發,商業經濟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南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市)及軍事重鎮荊州和益州都是當時重要的城市,在一些城市的門外,還興起了草市,顯示著商業經濟的活躍。四通八達的長江水運則成為南朝經濟交流的紐帶。以上就是永嘉之亂后開發江南的過程。

15、簡述佛教的傳播及南北特點。

答:佛教產生于印度,約在兩漢之交傳入中國。漢武帝通西域,中國與中亞的道路打通,佛教也從西域經絲綢之路傳到東土。最早傳入的教義是小乘教派的《四十二章經》,而早期的傳教者為西域胡僧。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十分迅速,到三國時,據載在今徐州一帶就有成千上萬的信眾。也大概從三國時期開始,中國人有了正式的出家人,以后人數迅速增多。到了魏晉之際,佛教教義已經以大乘經論為主。大體而言,魏晉南北朝佛教教義的流行可分為兩大階段:前期以般若學為主,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鳴摩羅什及其學生僧肇;后期以涅架學為主,代表人物是道生。佛教在南北朝的發展,是有南北之分的。在南朝,皇帝和士族對佛教都有極大的熱情。皇帝信佛以梁武帝為最甚。他曾經四次出家,大臣每次都用上億的錢把他贖回。此外如齊代的競陵王蕭子顯,世家大族如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廬江何氏等,都祟奉佛法。不過,南朝士人信佛的特點是“偏于談理”,這實際是延續了玄學清談的習慣,他們喜好的是佛教所含的哲理部分;對儒、釋、道三家義理往往喜歡作調和之論。南朝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基礎,所以在接受外來宗教時顯出鮮明的本土色彩。南朝雖然也大興佛法,但舍身出家的人相對北方而言數量要少很多,而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沖突一般也只表現在理論上。北朝人信佛的特點是“偏于教”,其含義是北朝人的信教重在照佛教所說的去修行,以擺脫輪回,所以特重禪法。這與北朝多內遷的北朝則喜歡立塔造像。建寺院是重視僧人,以便與之論理談玄;造像則重在禮佛敬神,或往生安樂之士,或求當世福報等。出家在生命的層次,可以擺脫六道輪回;在現實層面,可以擺脫沉生的租稅賦役,,所以北朝僧人特別多,到北魏未朝,僧人已經多達兩百萬人,占當時人口的十分之一。由于大量的人口成為佛教徒,使國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稅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中,形成寺院經濟,直接妨礙了國家利益。

17.簡述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

答:唐朝的北方文化背景及其作用主要有三點:①尚武精神。唐朝立國以后,展開了比秦漢更大規模的開邊拓土,最強大時疆域東到朝鮮半島,西與今天的伊朗接壤,南到越南,北逾大漠而入今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帶。唐朝所以有這樣強勁的軍事實力,完成這樣大的開拓,一句話,在它精良的府兵,而府兵的精良又以北方傳統為背景。北朝以來實行的府兵制到唐朝得到繼承。此制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沖府,但關中(今陜西、甘肅東部)地區最多,數量幾乎占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但習慣于農田耕作的農民,僅有農隙的短期訓練,無論如何都不會馬上成為馳騁沙場的能手。只有一種解釋,唐朝早期之所以采取府兵制,依仗的是北方尚武精神。另外,對馬匹的熱愛又是初唐時代的普遍時尚。②開放的民族政策。在唐朝,不論是對邊地民族還反對異國之人,基本都能以開放、包容的精神一視同仁。唐太宗曾頗為自許地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聯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范皆依聯如父母。”這與其說是唐朝皇帝思想境界高,不如說他的北方文化傳統賦予他這樣一副心態。這是因為關隴貴族胡漢共處的文化經歷,使他們不會有那么強烈的“嚴夷夏之防”一類的狹隘族群觀念的根本。所以,心態的開放決定著唐王朝在處理與邊地民族關系上,采取寬松的方式。唐朝對異族除那些侵擾邊境者進行軍事打擊外,一般都采用“全其部落,順其土俗”的政策,讓這些部族自治。在邊疆地帶,王朝或設都督府,或立羈縻州縣,但基本都用部落族長為首腦。而數量眾多的邊地貴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職,也是唐朝特有的現象。這不限于境內,來自日本的晁衡和朝鮮的崔致遠都可以在朝任職,可見唐朝氣魄之在、包容之廣。更重要的是,王朝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導致了了種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景觀。(3)崇佛教與重詩文。唐代是一個宗教文化的時代,佛教、道教、儒教以及伊斯蘭教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它的信眾。朝廷文教基本是一種以儒學治國,以宗教治身并允許信仰自主的多元格局。其中尤以佛教最盛,最盛的原因與王室的北朝背景大有關系。  

23,簡述北宋新黨舊黨的分歧。

答:北宋神宗年間,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等為首的“舊黨”,在對國家的治理上,存在著嚴重的分歧。新黨想以變法的手段改變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舊黨則以“擾民”、“生事”、“與民爭利”為理由反對變法。一般來說,新黨代表士大夫積極有為的精神,但舊黨也不能簡單地視為“反動”。兩派的分歧產生于對現實的不同理解。舊黨認為,現有政治體制及種種政策本身并無問題,問題出在官員們不能正確執行;而且與其像新法那樣向民眾開財源,不如從皇帝及朝廷的節約做起。同時舊黨許多人更敏銳地注意了“吏治”問題,即王朝各級行政官僚、胥吏實際存在的因循及弄權舞弊的問題。新法必須由人去執行,但有這樣一批官僚實際操作,再好的辦法也得變質。新黨則更多從應當如何—面去思考問題,王安石所設計的方案,如果真正被實行;也的確能起到改善社會的作用;然而問題是他先就遇到了舊黨的阻力,此外也正如舊黨所說,官僚胥吏們執行新法時的上下其手產生的副作用極大。眾多的官員不同意他的變法,王安石就用迎合他的人,變法中營私舞弊現象越發嚴重。王安石變法一時間起到一定作用,有的措施還被證明行之有效,總的說來卻是失敗了。但變法本身確實體現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積極進取精神;   

24.簡述元朝政治及經濟政策。

答;元朝蒙古貴族的政治觀念是簡單粗陋的。他們認為,被征服的土地既然是戰利品,掠奪財富就是應該的了;往北方,元朝恢復經濟的辦法是廣開牧場,實施屯田;大多數土地是強奪民田而來的;在這些土地上盛行的是農奴制。在江南,原來屬于南宋的官田變成新王朝的官田,強占土地的現象同樣嚴重。地位最低的南人地區賦稅征收十分沉重,政府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七來自江浙。特別是忽必烈后期用色目人阿合馬執政,實行一種包稅制度。政府確寵稅額,主要由色目,人和漢族官吏去包辦,至于實際征收多少政府不剝奪民眾達到敲骨吸鹼的地步。其他的一些法律,如“打勘”法;更使百姓受害,連執行的州縣官吏都叫苦不迭,實際就是“騙財之術”。另外,壟斷鐵、銀礦業,實行鹽鐵專賣,所造的鐵器質量粗劣,強行賣給百姓。此外還有濫發紙幣作為搜刮民財的手段等等。不過,元朝統治者與歷史上其他玉朝有一個重要不同,就是他們從不賤視商業,相反特別優待和利用色目商人,讓其為他們大量斂財服務,如他們把掠奪的大量金銀借給色目商人,由他們去放高利貸,然后向蒙古人納息,這就暴露出蒙古人的重商是變相掠奪的本質。

26、簡述明清社會經濟遲滯的原因。

答:明清社會經濟遲滯的原因主要是重農抑商的國家觀念在作祟,它是罪魁禍首。具體表現是國家商稅繁重。明朝的情況是“百里之內,轄者三關,一貨之來,榷者數稅”;清朝的情況是“處處皆關,則關關有稅”,此外還有上至皇帝下到底層官僚五花八門的巧取豪奪。政治腐敗的最大腐敗是經濟上的以權謀私。在一個重農國家里,商人及其他自由經濟的業主要想發展;不打通官吏的關系是不行的。明清兩代官員為大貪污犯的如過江之紉,民間的富庶甚至引起皇帝的垂涎。明朝萬歷皇帝就因貪財而激起南方的民變。他曾派親信太監到全國各地做“稅監”,所到之處,工商業者被弄得斷絕生計,在蘇州、潮州、寧波及錦州等地爆發了大規模反稅監的起義。清朗中期以后官吏的貪污之風比明朝有過之無不及,因為它有一項規定,可以捐納買官;而康熙乾隆特別是后者的幾下江南,把揚州的鹽商搞得長期凋敝。由于重農抑商的國家觀念加之政府自身的府敗,使中國失去了一個與西方競強的時機,這都是造成明清社會經濟遲滯的原因。     

27.簡述明朝士大夫群體的分野及學術活動。

答:明朝士大夫群體基本可以分為正統與非正統兩大分野。此外正統與非正統之分主要指生活道路和思想狀態。生活道路上的正統派指那些走著唐宋以來科舉仕途老路的群體;思想上的正統則或是信仰程朱,或是信仰陸、王之學的人士。非正統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中人,區別是他們不只在官場中兜圈子,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當時的生產科技及其他有關國計民生的事業上去;還有一些文人處在下層,但不少了不起的文學、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們的手中。思想的非正統往往是把正統的思想推進一步達到的,典型的如王學左派。而發展到中晚期,異端思想激蕩在思想文學各個方面。一般而言,道德意識濃重而又伴隨著異端思想澎湃,是明代思想文化的明顯特征。

明朝的學術活動以王陽明的心學員為著名。他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和“知行合一”的觀點,認為只要注意自己的內心修養,即可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王陽明的學說到李贄那里,就變成以“童心”沖決禮法,再發展到顏山農、何心隱,其處世的狂放簡直就被當時目為“快”、“賊”一流了。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祥县| 东阿县| 常山县| 昭平县| 教育| 天长市| 历史| 旬邑县| 嘉禾县| 沙湾县| 临澧县| 嘉定区| 南岸区| 临朐县| 封丘县| 昭觉县| 大兴区| 台州市| 辉南县| 兴化市| 利川市| 汉寿县| 德兴市| 饶平县| 南岸区| 阜新市| 乾安县| 开江县| 百色市| 萍乡市| 东宁县| 青铜峡市| 朝阳区| 密云县| 临颍县| 福泉市| 柘荣县| 竹溪县| 手机| 基隆市| 涿州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