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心靈共鳴
(1)定義:在文學接受過程中接受者與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產生情感溝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閱讀同一作品時,產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動或興奮的審美體驗。
(2)產生共鳴的根本原因
①人性情感的相通性。人們如果處在相近似的生活境遇,往往就會產生相似的具體情感。
②審美體驗的共同性。不同的時代、民族、階層的讀者對于美的事物與形式也會產生相似的“共同美感”。
23.魯迅的《狂人日記》表明了他對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的價值評判和文明進化論的價值觀。
24.所謂的文學的社會交往,是指通過文學接受而形成與或傳播普遍社會價值觀的過程。孔子“興觀群怨”中的“可以群”揭示了文學接受的社會性與交際性,它可以把個別的分散的接受者整合進更大范圍更具共同性的社會群體之中。
25.在人類的社會交往方面,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袖、德國思想家哈貝馬斯曾提出他的“交往行為理論”。他認為,社會交往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人際交往,體現了具有普遍價值的“交往理論”。具體而言,交往理論包括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
26.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以文學作品為中心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和評價的文學活動。
27.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的區別
(1)文學接受的對象通常只限于文學作品,而文學批評雖以作品為主要對象與基本出發點,卻往往涉及更廣泛多樣的文學現象。
(2)文學接受突出個體性,是個人化的閱讀和創造;文學批評則是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性接受,批評者代表的不僅是個人,而且也是一定的讀者群的觀點。
(3)文學接受者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卻不一定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文學批評卻往往受過一定的職業化訓練,具備了必要的理論背景、知識框架與批評方法,能夠熟練地運用專業術語寫作。
28.文學批評的意義
(1)從文學批評與作家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對作家具有規范、引導的重要作用,是社會對文學作品的主要反饋形式之一。
(2)從文學批評與接受者的關系看,文學批評可以幫助接受者深入理解作品,對接受者的文學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影響與塑造作用。
(3)從文學批評與社會的關系來看,文學批評通過作品的分析、評價表達出某種價值觀念與理想,從而對社會發生實際影響。
29.文學批評的方式
(1)審美體驗: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就必須要對作品產生審美體驗。
(2)理性分析: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
(3)價值判斷:價值判斷即批評家須對作品做出高下優劣的主觀評價。
30.中國古典的文學批評方法
(1)印象式批評
這是感想式的鑒賞式的批評,或三言兩語、點到即止,或以詩論詩、用形象比喻表達感受。嚴羽《滄浪詩話》評李白和杜甫中說道:“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2)詮釋式批評
以詮解詞句、闡釋原意為主的批評方法。《詩經》的注解即開詮釋式批評的先河。詮釋式批評以疏通文字為前提,其次是闡發作品的主題和作家意圖,以復原作者的本意為詮釋目的。
(3)評點式批評
在原作上加以批注、點評并與原作一起印行的一種批評方法。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毛澤東思想概論》模擬試題1.1
06-1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模擬題及答案28
09-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刑法學》模擬試題11.8
08-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國際法》模擬題:第5章
09-1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國際法》模擬題:第6章
09-122021年10月浙江自考《工程項目管理》考前試題和答案(10)
06-1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二)模擬試題及答案(8)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