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物質生產基礎上的社會有機系統
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日益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形式,并由此而形成了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他們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獨立性,但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構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統一整體。人類社會就是由這些領域,各個方面因其固有的內在聯系而構成的有機系統,是作為一個有機系統而存在和演進的。揭示社會有機系統的基礎,原因,機制和它的基本構成與內在矛盾以及演進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是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社會交往與社會有機系統
一、社會是人類個體之間的交往關系
社會是人類存在的必然形式。人類作為文化的存在物必然是社會的存在物,即必然以社會的形式而存在。社會就是由從事文化創造的共同活動和連續活動的人類個體所組成的。
人類文化活動的共同性和連續性表明人類個體之間存在著不可擺脫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人們的社會關系。在其本質上,超越了人們的自然關系。人類的自然關系對于作為它的承擔者的人類個體來說是一種自在的直接關系。而人類的社會關系作為一種文化存在物則是由人自覺地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自為的關系。
人類社會關系賴以建立的創造性活動是改造自然的物質生產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社會交往活動。人類改造自然是人與自然的交往,包括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個體之間的交往即人際交往,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正是這種交互作用形成了人們的社會關系,亦即形成了所謂社會。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交往論,把個體與社會理解為一種辨證的統一體。一方面,個體通過生產活動及其基礎上的交往活動而創造了社會;另一方面,社會作為諸多個體的共同創造物又制約和規定著個體的創造活動,或者說,社會同時又創造著個體。馬克思主義的辨證方法是研究社會有機體運行機制的基本的方法論。
二、社會交往的特征和分層
社會交往的本質特征可以歸結為自覺性,中介性和客觀性三個方面。
1>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是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的。因此,人就可以調整變換自己的目的并相應地改變自己的活動方式
2>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是憑借中介進行的。人與自然交往的生產活動是使用工具的中介性活動,與此相聯系并以此為基礎,人際之間的交往也必然是中介性的活動。交往的中介性同自覺性是密切相關的。
3>人際之間的社會交往是一種客觀的活動,它是在客觀的物質生產實踐基礎上進行的,其規模,程度和基本的方式等等都是受生產發展水平所決定的歷史條件制約的。因此,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性質, 作為一種客觀的規律規定著,制約著個體的交往活動,使這種活動成為一種客觀的活動。其客觀性與之自覺性和中介性也是密切相關的。
社會交往是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發生的,是直接或間接同物質生產活動相聯系的,依其同物質生產聯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現為不同的層面。主要有:
1>生產技術的社會交往。它是同生產勞動直接相關的,是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各個個體之間生產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協作。它是物質生產以至人類本身的存在得以延續的一個根本條件。
2>經濟的社會交往。它是同生產勞動關系十分密切的交往形式,其本質內容是不同的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交換關系。它是個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構成了政治的,精神的社會交往關系的直接基礎。
3>政治的社會交往。它也是同生產勞動關系較為密切的交往形式。它直接圍繞著經濟交往的目的來進行,保證經濟交往目的的實現,具有比經濟交往更高的自覺性。
4>精神的交往是較為遠離生產勞動過程的交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產過程和經濟利益關系,往往把目標放置于那些較為普遍,恒久的事物之上。其交往形式主要有宗教,道德,科學,哲學和藝術等等。
三、社會交往關系的規范化、制度化
社會交往的秩序和結構,是通過社會交往的規范化,制度化的過程建立的。作為社會交往關系規范化,制度化之產物的社會制度,具有其出現和存在的歷史必然性。與社會交往活動的層次相對應,社會交往關系的規范化,制度化也表現為諸種形式,形成社會制度體系的諸多層次。
生產技術交往的規范化,制度化,形成某種類型的生產組織,生產制度,技術制度和規范。這類組織,制度,規范是直接適應生產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并直接成了生產力的構成要素。
經濟的社會交往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其核心是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它是構成整個社會制度體系的基礎。
政治的社會交往制度化形成各種形式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或相伴隨的政治組織與設施,如政黨,軍隊,法庭,監獄等等。它主要地就是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力量去維護特定的經濟制度即生產關系,以維護特定社會集團的利益。
精神的社會交往規范化形成特定的意識形態體系。意識形態的作用是論證和表明特定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意識形態化的過程,是精神的社會交往從特定階級立場出發,在特定階級利益支配下所實現的規范化過程。
自考題庫下載丨微信搜索"浙江自考網"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藥鑒定學復習筆記:葉類中藥鑒定(2)
12-24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翻譯復習筆記:The Imperial Palace
12-14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