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社區護理學相關理論與方法
1、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及發展理論在社區護理中的運用
1)嬰兒期 0~18個月,發展危機是信任對不信任。重要影響的人是母親。嬰兒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建立信任感。
2)幼兒期 18個月~3歲,發展危機是自主對羞愧或疑慮。重要影響的人是父母。幼兒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產生自我控制感、有自信和自主性.
3)學齡前期 3~6歲,發展危機是主動對內疚。重要影響的人是家庭成員。學齡前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有自己生活的目標、主動進取、有創造力。
4)學齡期 6~12歲,發展危機是勤奮對自卑。重要影響的人是父母、老師、同學等。學齡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學會與他人競爭、合作、守規則,獲得基本的學習和社會交往能力。
5)青春期 12~l8歲,發展危機是自我認同對角色混亂。重要影響的人是同齡伙伴及崇拜的偶像。此時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能接受自我、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并為設定的目標而努力。
6)青年期 18~35歲,發展危機是親密對孤獨。重要影響的人是朋友和同齡的異性。青年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有美滿的感情生活、親密的人際關系、良好的協作精神;
7)中年期 35~65歲,發展危機是創造對停滯。重要影響的人是同事和配偶。此時期順利發展的結果是用心培養下一代,熱愛家庭,有創造性地努力工作.
8)老年期 65的歲以上發展危機是完善對失望。老年期發展順利的結果是對自己的人生產生完美無憾的感覺,表現為樂觀、滿足、心平氣和地安度晚年.
2、奧瑞姆的自理理論包括自理理論(什么是自理)、自理缺陷理論(何時需要自理)和護理系統理論(如何提供自理)。
自理缺陷理論是奧瑞姆護理理論的核心部分。
3、自理 指個體為維持生命和健康,自己采取的一系列活動。
4、自理能力 指個體進行自理活動的能力。
5、治療性自理需求 指在某個時期內,個體通過使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來滿足已知自理需要的全部自理行為。
6、一般性自理需要:也稱日常生活需要。是所有人在生命周期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普遍存在的需要,目的在于維持自身結構完整性及其功能正常。
7、發展性的自理需要:指在成長發展過程中各個階段特定的自理需要,或在某種特殊情況下出現的新的需要。
8、健康不佳時的自理需要:指個體在疾病、受傷或殘疾時出現的自理需要,或由于采用診斷性或治療性措施產生的需要。
9、自理缺陷的出現是個體需要護理的原因。
10、可通過下列5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幾種,來彌補個體的自理缺陷。
1)替個體做 如為昏迷病人進行口腔護理和床上擦浴。
2)引導和指導個體做 如引導癡呆患者使用筷子吃飯等。
3)提供身體和心理支持 如協助腹部手術后的患者下床活動,并給予必要的鼓勵。
4)提供促進個體發展的環境 如在居家環境中,為殘疾者或活動不便的老年人布置安全設施;
5)宣教 為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指導等。
11、護理系統分為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輔助-教育系統三類。
12、全補償系統 患者不能參與自理活動,或醫囑限制這些活動,需要護理給予全面的幫助。護士的職責是“替患者做”。
適用于:
①患者在精神和體力上均沒有能力自理,不能參與任何形式的自主活動;
②患者神志清楚,能意識到自己的自理需求,但體力上不能完成;
③患者具備完成自理活動所需的體力,但因精神障礙,無法判斷自己的自理需求。
13、部分補償系統 在滿足患者治療性自理需求的過程中,患者有能力進行一部分自理活動,但另一部分需要護士提供護理來完成。護士的職責是“幫患者做”。
14、輔助-教育系統 患者能進行自理活動,但必須由護士提供咨詢、指導和教育才能完成。護士的職責是“教育和支持患者做”。
如糖尿病患者,需要在護士的指導下,正確控制飲食、運動、情緒、監測血糖和胰島素注射等。
15、奧瑞姆理論對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人、健康、環境和護理。
奧瑞姆理論對護理學四個基本概念的闡述
1)人:奧瑞姆認為人是整體的,其功能包括生理、心理、人際間和社會等方面,人與其它生物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具有以下能力:①能夠審視自己及其環境②能夠總結并解釋經驗③能夠創造性地為自己和他人謀幸福。奧瑞姆認為人有學習和發展的潛能,人通過后天的學習來滿足其自理需求,而不是通過本能,當個體無法滿足其自理需求時,由他人提供幫助來完成。
2)健康:健康包括身體、心理、人際間和社會等方面。人在不同的時期可能處于最佳健康與疾病這一動態過程的不同狀態,人可以從一種健康狀態過渡到另一健康狀態。健康應以預防保健為基礎,包括促進和維持健康、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以及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3)環境:環境是人以外的所有因素,分為理化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兩大類,現代社會具有兩種價值觀:①人希望能夠自理,并對自己及其依賴者的健康負責任②大多數社會能夠接受那些不能滿足自理需求的人,并根據其現有的能力提供幫助。護理時基于這兩種價值觀的一種特殊的服務形式,倡導自我護理。
4)護理 護理是為克服和預防自理缺陷而發展的活動,或為不能滿足自理需求或個體提供幫助。護理是一種服務,護理是一種科學、藝術與技能相結合的學科,認為護士應經過教育和培訓,具備專業的素質和特殊的技能。
16、奧瑞姆認為護理實踐分為3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個體為什么需要護理?即通過收集資料,在進行分析,提出護理問題。
第二步:選擇護理系統,設汁具體的護理方案。三類護理系統: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和輔助-教育系統。
第三步:執行和評價。即按照第二步中設計的方案實施護理。要不斷觀察患者的反應,評價護理措施的效果,根據患者自理需求和自理能理的變化,及時調整護理系統,修改護理方案。
17、自理理論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
以重度癡呆患者為例:該患者可采用完全補償系統。
具體的方案如下:指導家屬幫助患者完成自理活動,并指導其觀察患者的不適癥狀,采取措施預防并發癥。
1)飲食:提供營養、衛生、易消化的食物,喂飯時動作輕柔,待患者有吞咽動作后再喂第二口。對有吞咽困難者,必要時給予鼻飼。
2)個人衛生:每天幫助患者檫洗口腔,定期進行床上擦浴。
3)對大小便失禁者:協助患者多飲水,定時使用便盆協助患者排便,盡量重建規律的排便習慣;及時擦洗和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和床單干燥,不要直接臥于塑料布或橡膠單上;使用便盆時,注意便盆與皮膚接觸的地方要光滑,不要有破損的地方,必要時在便盆邊緣墊軟紙、布墊,防止擦傷皮膚。
4)對臥床患者:預防壓瘡、肺炎、肌肉萎縮等并發癥。幫助患者按摩肢體,活動關節;定時翻身。
18、護理程序是護士為服務對象提供護理照顧時所應用的工作程序,是一種有計劃、系統而科學的護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確認和解決服務對象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所產生的反應。
19、護理程序包括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5個步驟,是一個綜合、動態、具有決策和反饋功能的連續過程。
20、護理程序的特征:
1)目標性
2)個體性
3)系統性
4)動態性
5)互動性
6)普遍性
21、評估是獲取有關健康問題的基礎資料,并進行整理和分析,以發現和確認患者的健康問題,為護理活動提供依據。評估是一個動態、循環的過程,貫穿于護理程序的各個步驟。
22、資料的類別
①主觀資料
②客觀資料
23、收集資料的方法
①交談
②觀察
③健康評估
④查閱資料
24、資料的來源:服務對象本人、親屬及有關人員、其他醫務人員、醫療病歷、健康檔案及輔助檢查結果、文獻
25、資料的記錄:客觀、準確、清晰、簡潔。
26、護理診斷:是關于個人、家庭或社區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所產生的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護理診斷為選擇護理措施提供了依據,以達到護士職責范圍的預期結果。
27、護理診斷的類型
(1)現存性護理診斷:例如:“體溫過高”、“清理呼吸道無效”、“焦慮”。
(2)危險性護理診斷:例如:長期臥床的老人,存在“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 。
(3)健康性護理診斷:例如:“母乳喂養有效”、“尋求健康行為”。
護理診斷的組成包括:.名稱,.定義,診斷依據及相關因素
28、確定護理診斷時的注意事項
(1)盡量使用規范的護理診斷名稱:
(2)貫徹整體性的觀念:一個患者可同時有多個護理診斷。
(3)區分護理診斷與合作性問題:護理診斷是護獨立采取措施能夠解決的問題;合作性問題是需要醫生和護士共同合作才能解決的,如潛在并發癥,護理措施的重點是監測。
(4)明確相關因素:相關因素往往是造成問題的直接原因。
(5)陳述時避免將臨床表現誤作為相關因素。
(6)“知識缺乏”這一護理診斷的陳述方式:“知識缺乏:缺乏……方面的知識”,而不使用“‘與……有關”的陳述方式。盡量明確缺乏具體哪一方面的知識。
29、根據問題的輕、重、緩、急排列護理診斷的優先順序。
(1)首優問題:指那些直接威脅生命、需立即采取行動予以解決的問題。如昏迷患者的“清理呼吸道無效” 等。
(2)中優問題:指那些雖不直接威脅生命,但對身心造成痛苦,嚴重影響健康的問題。如 “體溫過高”、等。
(3)次優問題:指在應對發展或生活變化時所遇到的問題。如社交孤立、家庭作用改變等。
30、確定護理診斷優先順序應遵循的原則
(1)馬斯洛的人類基本需要層次論:一般優先解決與生理需要有關的問題。
(2)服務對象的需求:排序時應考慮服務對象的個體化需求,在與治療、護理原則不沖突的原則下,應優先解決服務對象認為最迫切和最重要的問題。
(3)應考慮各護理診斷之間的關系。
(4)危險性護理診斷和潛在并發癥的排序:
(5)護理診斷的優先順序并非固定不變:隨著病情的變化,當威脅生命的問題得以解決,生理需要獲得一定程度的滿足后,其他方面的需要可以上升為首優問題。
31、預期目標的種類
①短期目標: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能夠達到的目標,通常為1周之內。
②長期目標:指在相對較長的時間內才能達到的目標,通常為幾周、幾個月或更長。
32、確定預期目標的注意事項
①目標的主語應是服務對象、機體的某一部分或其生理功能。
②一個目標中只能有一個行為動詞。
③目標應時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標準應盡最具體,避免使用含糊不清、不明確的詞。
④目標應切實可行。
⑤關于潛在并發癥的目標:潛在并發癥是合作性問題,僅通過護理措施往往不能阻止其發生,護士的主要任務在于監測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
33、護理措施是為實現預期目標所需采取的護理活動及具體實施方法。
34、護理措施的類型
①獨立性措施:指護士獨立提出和完成的活動,如為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定期為臥床患者翻身。
②合作性措施:指護士與其他醫務人員合作完成的活動,如與營養師一起為服務對象制定飲食計劃。
③依賴性措施:指遵醫囑完成的活動,如靜脈輸液。
35、制定護理措施的注意事項
①有科學依據;
②有針對性:要與護理診斷及預期目標相一致,以護理診斷中的相關因素為基礎,以保證預期目標的實現。
③護理措施要切實可行;
④護理措施要與其他醫務人員的措施相一致。
⑤護理措施應具有可操作性:
⑥護理措施要保證服務對象的安全:
⑦與服務對象及家屬進行協商。
36、低位偏癱的患者可能會有下列護理診斷:
軀體活動障礙:與腦栓塞有關
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長期臥床、不能活動有關
知識缺乏:缺乏康復鍛煉方而的知識
預感性悲哀:有待確定
家庭和照顧者可能存在下列護理診斷:
有照顧者角色緊張的危險:與子女工作忙有關
37、常用的社區護理措施:評估性措施;教育性措施;治療性措施。
38、護理理措施的類型
1)獨立性措施,護士獨立提出和完成的活動(為嬰幼兒接種卡介苗,定期為臥床患者翻身等)
2)合作性措施,護士與其他醫務人員合作完成的活動(與營養師一起為服務對象制定飲食計劃)
3)依賴性措施,遵醫囑完成的活動(靜脈輸液、鼻飼、灌腸等)
第二章 社區衛生服務概述
1、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地域內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費孝通)
2、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人口數量(第一要素)、生活空間、生產關系、生活設施、地域文化、管理機構。
3、社區的功能
1)生產與發展功能
2)貫徹政策功能
3)社區保健
4)社區康復
5)健康教育
6)計劃生育
4、社區開展工作內容可以包括:社區預防、社區醫療、社區保健、社區康復、社區健康教育、社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社區護理及社區家庭衛生服務等。
5、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包括:
1)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療、護理和診斷明確的慢性病治療。
2)社區現場應急救護。
3)家庭出診、家庭護理、家庭病床等家庭醫療服務。
4)轉診服務。
5)康復醫療服務。
6)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其他適宜醫療服務。
7)中醫藥服務。
1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機構編制
1) 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生,1名公共衛生醫師。
2) 全科醫生與護士的比例為按1:1。
3) 其他人員不超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編制總數的5%。
4)按照街道辦事處范圍或3-10萬居民規劃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需要可設置若干社區衛生服務站。
第三章 社區護理概述
1、社區護理是綜合應用了護理學和公共衛生學的理論與技術,以社區為基礎、以人群為對象、以服務為中心、將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融于護理學中。并以促進和維護,人群健康為最終日的.提供連續性的、動態性的和綜合的護理專業服務。
2、社區護理的特點:
1)強調以“社區人群”為對象的護理
2)主要工作目標為健康促進和疾病預防
3)以“服務對象(Client)”而非“病人(Patient)”來稱呼護理對象
4)社區護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5)社區護理和其他相關體系之間應建立并形成聯動、互補機制
3、社區護理的工作范疇
1)家庭醫療護理
2)預防保健護理
3)社區急、重癥病人的轉診服務
4)社區康復護理
5)社區臨終服務
6)社區健康教育和指導
4、健康教育是指以促進和維護居民健康為目標,向社區各類人群提供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提高社區居民對健康的認識,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行為,最終提高其健康水平。
5、主要的健康教育方式是:開展相關課程、討論會、座談會等。
6、國際社區護理組織形式:社區護理中心、家庭護理組織、健康訪視組織、學校護理組織、老年人社區護理組織等。
7、老年人社區護理組織
(1)獨立老年病院
(2)獨立老年人社區保健診所
(3)老人院、老年公寓護理中心
(4)老年日托中心
8、社區護士的角色
1)照顧者角色
2)健康教育者角色
3)健康咨詢者角色
4)健康協調者角色
5)康復訓練者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9、社區護士應具備的能力
1)綜合護理能力
2)綜合分析能力
3)綜合健康宣教能力
4)綜合組織管理能力
5)綜合調研能力
6)法律觀念及自我防護能力
10、社區護理主要的發展歷程總結成以下3個階段:了解每個階段的創始人。
11..結合實際,談談作為一名社區護士有哪些工作職責。
1)參與社區診斷工作,負責轄區內人群護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及統計分析
2)參與對社區人群的健康教育與咨詢、行為干預和篩查、建立健康檔案、高危人群監測和規范管理工作。
3)參與社區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參與預防傳染病的知識培訓,提供一般消毒、隔離技術4)等護理技術指導與咨詢。
5)參與完成社區兒童計劃免疫任務。
6)參與社區康復、精神衛生、慢性病防治與管理、營養指導工作。
7)承擔診斷明確的居家病人的訪視、護理工作,提高基礎或專科護理服務,配合醫生急性病情觀察與治療,為病人與家屬提供盡可能的教育、護理指導與咨詢服務。
8)承擔就診病人的護理工作。
9)為臨終患者提供臨終關懷護理服務。
10)參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宣傳教育與咨詢。
第四章 社區護理相關法律與倫理
1、社區護理以社區為基礎,以人群為對象,為個人、家庭及社區提供包括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等在內的整體性健康服務。 “六位一體”
2、社區護理法律規范可以分為三類:
1)禁止性規范:舉例
2)義務性規范:舉例
3)授權性規范 相對人享有某種權利的規定。舉例
3、社區護士的法律責任
1)處理及執行醫囑
2)完成立性及合作性護理功能
3)臨床護理記錄方面的法律責任
4)麻醉藥品及其他藥品的管理
4、醫療糾紛是指醫患雙方對醫療過程、醫療后果及其原因以及如何處理而產生的分歧,并向衛生行政部門或司法機關提請處理的醫患爭議。
5、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由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6、醫療事故的解決途徑有醫患雙方當事人選擇自行協商、行政調解和民事訴訟三種解決途徑。
7、護理工作中常見的過失行為
1)違反規章制度
2)違反技術操作規定
3)違規執行醫囑
4)護理記錄不規范
5)與醫療關系處理不當
6)侵犯病人的法律權利
8、社區護理工作中法律糾紛的防范措施
1)增加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
2)提高業務素質和水平
3)加強溝通技巧訓練和職業道德修養
4)爭取在安全有保障的環境中工作
9、護理倫理學的基本原則
1)尊重原則
2)不傷害原則
3)有利原則
4)公正原則
10、家庭護理中社區護士的倫理責任
1)尊重家庭的知情權
2)尊重家庭的隱私權
3)尊重家庭平等的健康權
第五章 預防醫學與社區護理
1.預防醫學具有以下特點:
①研究對象包括群體和個體,主要著眼于健康和無癥狀患者.
②研究重點是自然和社會因素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探討人類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關系.
③研究方法采用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利用衛生統汁學及流行病學的原理和方法,客觀定量地描述和分析各種因素對健康影響的規律;
④研究目標是從群體的角度出發進行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制定衛生政策,實現社區預防保健,將臨床醫療、護理與預防保健相結合,提供社區預防和干預的衛生服務。
2.預防醫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1)個體預防
2)群體預防
3)全球(人類)預防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人類的主要死因。
3.健康:(世界衛生組織) 不但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4. 健康的內涵包括:
①一般安寧狀態,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和參加生產勞動;
②自我感覺良好,發自內心的良好感覺是健康的基準;
③個體對環境中各種因素有調節和適應能力;
④從事各項工作的效率高。
關于健康與疾病的關系:
A 沒有病就是健康; ×
B 有病與無病沒有明確的界限,兩者間存在過渡狀態; √
C 機體功能活動正常就是健康. ×
5.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可以分為:
A 急性作用:急性中毒
B 慢性作用:
慢性中毒指機體出現功能和器質性改變后的疾病狀態(職業病)
慢性非特異性影響機體沒有明顯的特異性中毒表現,但影響機體正常的生長發育,導致的抗力下降、對感染敏感性增加,人群壽命縮短,死亡率增加等
C 遠期作用:致癌、致突變、致畸
D 間接效應:溫室效應
6.社區中改善環境、增進健康的具體措施:
1)環境教育:增加環境保護意識
2)預防生活性污染:垃圾、糞便、污水
3)預防生產性污染:廢水、廢氣、廢渣
A 根據當地情況作還整體規劃,合理布局
B 加強生產工藝的改革
4)人群健康監測:對暴露人群,特別是危險人群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和訪視
7.三級預防指以全民為對象,從不同層次、全方位地針對疾病的自然史中的各個環節制定預防措施,把防病為中心的預防服務做好。醫務人員是貫徹三級頂防的主體。
8.三級預防的內容:
A 第一級預防:病因預防
B 第二級預防:臨床前期預防或“三早”預防
C 第三級預防:臨床預防
9.第一級預防: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致病因素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改善生產、生活環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種致病因素對人體的有害作用。
10.第二級預防:即在疾病尚處于臨床前期時做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利早期治療的預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發展和惡化,防止疾病復發或轉為慢性。
11.第三級預防:是為了減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對癥治療和康復治療。
12.一級預防適應于大多數疾病---病因或致病因素較明確的疾病。
13.一級預防主要從兩個方面針對整體人群實施預防措施:
(1)開展健康教育:幫助社區人群提高衛生知識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注意合理營養和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行為和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的方式有: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
(2)做好健康維護:盡可能使機體避免與致病因素接觸,從根本上起到防病作用。
14.二級預防適應于多因素的疾病
15.二級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普查、篩檢、定期健康檢查、高危人群重點監護以及設立專科門診。
16.三級預防適應于病因不明、難以預料的疾病。
以三級預防為主,通過專科治療,建立家庭病床,開展社區康復、職業訓練,加強心理咨詢和指導等措施,盡量恢復或保留其機體功能。
17、以高血壓為例說明三級預防在攝取社區中的運用
1)一級預防針對健康人群或高危人群,通過改變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危險因素,減少高血壓的發生.
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膳食控制體重戒煙限酒.
2)二級預防指盡早發現無癥狀的高血壓病人,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壓,防止病情惡化。
包括對高危人群進行初步篩查在社區內定期測量血壓,對病人登記建檔追蹤監測及時進行干預治療和管理.
3).三級預防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定期隨訪.將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防止血壓大幅度波動,建立搶救途徑,避免由高血壓造成傷殘或死亡。
18.流行病學的基本內涵有三點:
1)流行病學研究的對象是人群,包括健康者和非健康者,而不是單個病例。
19.流行病學的基本觀點
社區護理定位于社區,研究社區衛生問題,工作對象是社區居民群體。
1)群體觀點
2)社會醫學和生態學的觀點
3)多病因論的觀點
4)概率論的觀點
5)比較的觀點
6)預防為主的觀點
20.疾病統計指標
1)發病率 指在一定期間內.某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現的頻率。
發病率=一定期間內某病新發生病例數/同期暴露人口數×k
暴露人口數:指在觀察期間內觀察地區的人群中有可能發生所要觀察的疾病的人數。
2)患病率 指在特定時間,一定人群中某病病例數(包括新、老病例)所占比例,又稱現患率、流行率。
患病率往往是通過對某人群的—次檢查或調查得到的,是一個時點指標。
3)罹患率 表示在某一局限范圍、短時間內發生新病例的頻率。
4)感染率 指在調查時受檢查的人群中,某病現有感染人數所占的比例。
21.死亡統計指標
1)死亡率 表示在一定期間(一般指1年)內,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所有病因的總人數在該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測量人群死亡危險最常用的指標。
按年齡、性別、職業、種族、疾病的種類等分類計算的死亡率稱為死亡專率
2)病死率 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該病而死亡的比例。
22.反映疾病防治效果統計指標
1)治愈率 表示某病的治愈人數占受治療人數的比率。
2)有效率 表示某病治療后有效的病人數占受治療病人數的比率。
3)存活率 表示患某種病的人經N年隨訪,到N年隨訪結束時仍存活的病例數占觀察病例的比例,又稱生存率。
23.流行病學的基本觀點
群體觀點
社會醫學和生態學的觀點
多病因論的觀點
概率論的觀點
比較的觀點
預防為主的觀點
24.環境:在特定時刻由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的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狀態,這些因素可能對生命機體或人類活動直接地或間接地產生現時的或遠期的作用。
第六章 人際溝通技巧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
1.溝通:指信息的傳遞、交流,傳播。
2.溝通: 是指發送者憑借一定的渠道(又稱媒介或通道),將信息發送給既定對象(接收者),并尋求反饋以達到理解的過程,這一過程受到溝通背景的影響。
3.溝通包含以下4個層面的內涵 :
1) 溝通是信息的傳遞 ;
2) 溝通的目的是讓對方充分理解信息 ;
3) 溝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信息傳遞和反饋過程 ;
4) 溝通效果受到溝通背景的影響。
4.溝通的功能
(1)溝通是獲取信息的手段:
(2)溝通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 ;
(3)溝通是滿足人類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溝通是減少沖突、改善人際關系的過程 ;
(5)溝通可以協調群體內的行為,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與效率的提高 。
5.人際關系 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通過認知、情感的互動和交往行為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6.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
7.人際關系的兩大特征:心理需求性和情感互動性。
心理需求性指人際關系的親疏是由交往雙方需要的滿足程度決定的。
情感互動性指交往雙方在人際關系除獲得需要的滿足,還會體驗到各種不同的情感,而這些情感的體驗也會影響到人際關系的建立。
9.影響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
1)儀表:
2)空間距離:空間距離上越近的人越容易建立親密的人際關系 。
3)交往頻率:
4)相似性:雙方相似的程度越高,越容易相互吸引,建立密切關系。
5) 互補性:當交往雙方的特點或需要剛好成為互補關系時也容易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6)互惠性:是指交往雙方在收益、報酬等方面產生的人際吸引力。
7)能力因素
8)個性品質因素:熱情、溫暖、真誠的人更容易被人們所喜愛。
9)暈輪效應:是指人際交往中對一個人某方面的特征了解后,推論到其他特征,從而高估或低估對方的情況。
10)刻板印象:指某個社會文化環境對某一社會群體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看法。
11)近因效應:是指在人際交往中,最近或最后獲得的信息對印象產生最大影響的效應。
12)先禮效應:指在人際交往中,要向對方提出批評建議前,先用禮貌的語言行為作為開始,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13)免疫效應:當一個人已經接受某一種觀點以后,會對相反的觀點產生抵抗力。
14)第一印象:是指人與人之間初次接觸后留下的對對方的感性印象,又稱初次印象。
10.護理人際關系的核心是護士。
11.護理人際關系是指護士與患者、患者家屬、醫務人員及社會人群因服務或工作關系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
12.護患關系是護理人際關系中最常見的人際關系。
13.護患關系的實質是一種幫助與被幫助的關系,能滿足患者的需要。
14.溝通的基本過程
1)信息背景:指引發溝通的理由。
2)發送-接收者
3)信息:指溝通者所要傳遞給別人的觀念、思想和情感的具體內容。
4)渠道:也稱途徑、媒介或通道。
5)反饋 :信息發送一接收者之間相互反應的過程和結果 。
6)干擾:也稱為噪聲,足指來自于溝通者自身或外部的所有妨礙對信息的理解的因索。
7)環境:指溝通發生的地點與周圍條件。
15.語言溝通的作用
1)信息交流:最常用。
2)工具性作用:
3)促進人的發展
16.社區護土在進行語言溝通時應具備以下特點:
1)禮貌性
2)準確性
3)通俗性
4)情感性
17.非語言溝通的特點
1)可信性
2)相似性
3)情景性
18.非語言溝通的作用
1) 表達情感
2)修飾語言
3)調節作用
19.目光凝視區域可以分成:
①公務凝視區域:凝視范圍是以對方雙眼為底線,額頭中點為頂點的三角形區域。主要用于較為正式的場合,可以體現嚴肅和真誠的態度;
②社交凝視區域,凝視范圍是以對方雙眼為上線,唇心為下頂角形成的倒三角形區域。主要用于一般社交場合,能讓對方產生平等輕松的感覺,從而創造良好的溝通氛圍;
③親密凝視區域,凝視范圍是從對方雙眼到胸部之間的區域,一般用于家人、戀人之間。
社區護士在溝通中一般多使用社交凝視區域。
20. 人際距離分為:
①親密距離,一般為0-45cm,只發生在家人、戀人和關系極為密切的朋友當中。
②個人距離,一般為45-120cm,是一般交往時保持的距離。多發生在熟人、朋友、同事之間。個人距離是護士與服務對象之間較為理想的人際距離。
③社交距離,一般為1.2-3.5 m,主要應用于一般社交場合或關系不太密切的對象。對較為敏感的人采取這種距離,以便減輕對方的緊張心理。
④公共距離, 一般在3.5 m以上,主要用于大型講座等群體交往情景,一般不適合個人交談。
21.有效溝通的基本技巧:
1)傾聽:是人際溝通最基本的技巧
2)反饋
3)提問
22.傾聽的作用
1) 促進溝通
2) 有利于充分搜集信息
3) 治療性作用
23.社區有效溝通應注意的事項有:
1)尊重來訪居民 這是良好溝通的基本要求。
A 完整地接納對方;
B 信任對方:信任是尊重的心理基礎;
C平等地對待對方。
2)理解對方的感受
A 關注對方的非語言信息;
B 理解對方的情感體驗;
C 理解并不等同于同意對方的觀點。
3)適宜的反饋
A 真誠
B 溫暖熱情
24.非語言的反饋:最簡單最常用的動作是點頭回應對方。
1)注意避免一些習慣性的動作
2)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
25.提問技巧
1)封閉式提問:使用“是不是”、“對不對”、“要不要”、“有沒有”等發問,而回答也是“是”、“否”式的簡單答案。一般在談話開始時使用封閉式提問,以便打開局面。
2)開放式提問:使用“什么”、“如何”、“為什么”等來發問,讓對方就有關問題、思想、情感給予詳細的說明。
26.有效地使用提問
1)使用封閉式提問開始對話;
2)交談時使用開放式提問 ;
3)一次提一個問題;
4)不提誘導性問題.
27.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形成的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組成的心理傾向。
第七章 社區健康教育概述
1.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社會和教育活動,促使人們自愿的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2.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活動也是社會活動。
3.制定健康教育計劃的步驟包括:
A 需求評估
B 確認問題
C 制定目標
D 制定計劃
E 評價標準。
4.社區人群評估常用指標有
(1)年齡分布
(2)性別構成
(3)職業狀況
(4)教育背景
(5)經濟狀況
(6)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主要包括飲食、運動、衛生習慣和特殊嗜好等。
5. 健康教育的實質:培養為完成任務所需具備的知識、態度、交流技巧、操作技能、和決策技能。
6.常用健康教育方法:講授、提問與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及示教與反示教。
7. 講授 適用于傳授知識,是最常用的教育方法,常用來傳授機制、定義或概念性的知識。
8.健康教育中應用講授應具有的特點:
1)短小精干 :活動每次人數不超過30個;時間不超過2小時,最好是30-60分鐘。
2)重點突出:核心知識點
3)直觀主動 :選用的教具以直觀教具為宜。
9.提問與討論 是鼓勵居民參與到健康教育互動中來最常用的方法。
適用于:培訓知識、態度、交流技巧、決策能力。
提問的要點:
(1)問題應該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不要隨便使用提問
(2)提問之后要給居民留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反饋
(3)當居民進行反饋或討論時,護士不要急于評價正確與否,應給居民充分發表見解的機會
(4)不要過度使用提問。
10.討論的要點:
①控制分組討論的人數:5-6人為宜,最多不超過15-20人;
②明確需要討論的內容;
③討論的時間要充分:至少要5-10分鐘;
④護士在討論中起到主持的作用;
⑤討論結束后及時總結。
11.咨詢是通過幫助咨詢對象分析明確他們的問題和提供正確的信息,以幫助咨詢對象自己做出正確的決定。
12.健康咨詢的基本步驟
A 問候:不是一般的寒暄,是建立良好關系的關鍵性開始。
B 詢問:從一般性問題問起,逐漸深入到問題的本質。
C 講解基本知識及方法:針對咨詢對象的具體問題講解。
D 幫助咨詢對象作出合理的選擇 :客觀的評價,由居民自己做決策。
E 解釋如何使用這些方法:知識的應用方法符合實際情況
F 接受反饋 :注意傾聽和觀察居民反應。
13. 健康咨詢的特點
1)良好的人際關系 信任是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
2)寬松的溝通氛圍 3)準確地發現問題
4)合理建議 5)保密
14.健康咨詢與健康教育的異同
相同點:二者本質是相同的,都是向社區居民傳遞健康信息的過程。
不同點:
健康教育的對象一般是人群;內容上更多介紹基本原理、方法等共性的東西;溝通技巧偏重演講、教學。
健康資訊的對象一般是個體;內容偏重解決個體的具體問題,個體溝通技巧大量使用。
15.健康教育中確認優先問題的基本原則
依據對社區居民及健康威脅的嚴重程度選擇
依據危險因素的可干預性選擇
按照成本——效益估計選擇
分析主客觀因素選擇
16.社區健康教育角色扮演主要用于.改善態度,.改善交流技能及培訓決策技能。
第八章 社區護理管理
1.護理質量:集中地反映在護理服務滿足規定的或潛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方面,表現護理服務的優劣程度。
標準化管理:以標準化原理為指導,把標準化貫穿于管理全過程,以增進系統的整體效能為宗旨,以提高工作質量與工作效率為根本目的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
社區護理質量管理:是根據社區護理工作的特點,應用質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一切從護理對象的需要出發,進行社區護理工作環節和結果管理的過程。
2.護理質量的范圍包括:技術質量、健康教育、環境管理、與其他科室和衛生技術人員協調、配合的質量,藥品管理、儀器設備、物資管理、教學質量。
3.社區護理質量的影響因素:
A 社區護士自身的素質;
B 理論知識水平和技能;
C 社區護士與護理對象的關系;
D 護理設施。
4.質量管理的三種基本類型
A 前饋控制(預先控制)--輸入環節--預計問題是以未來作導向的控制,是用來防止預期問題的發生;
B 同期控制(過程控制)--過程環節--當問題發生時對其糾正,是一種發生在一項活動進行之中的控制;
C 反饋控制(后饋控制)--輸出環節--問題發生后加以糾正,是發生在活動結束之后的一種控制。
5. 質量控制的基本過程分為3個步驟:
①確定標準;
②衡量業績;
③糾正偏差。
6.社區護理質量管理的基本任務
1)建立社區護理質量管理體系
2)進行質量教育
3)制定社區護理質量標準
4)進行全面質量控制
5)持續改進社區護理質量
7.實施護理人員的質量控制應從基本素質、行為表現和服務效果進行。
8.社區護士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①具有國家護士執業資格并經過注冊;
②通過地(市)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社區護士崗位培訓;
③獨立從事家庭訪視(病床)護理工作的護士,應具有在醫療機構從事臨床護理工作5年以上工作經歷。
9. PDCA循環的基本工作程序
1)計劃階段(P)
2)執行階段 (D)
3)檢查階段 (C)
4)處理階段 (A)
10. 質量制定標準應堅持的基本原則:
①堅持質量標準的科學性、先進性、合理性、實用性。
②從病人利益出發,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堅持預防為主,要重視基礎質量標準
③保持質量標準的嚴肅性和相對穩定性;
④具體化、數據化管理的原則:
⑤民主管理,成員參與制定。
11. 護理質最標準體系結構包括要素質量、環節質量利終末質量。
12.要素質量:指提供護理工作的基礎條件(或稱背景)質量,是構成護理服務的基本要素。內容包括:人員配備質量;技術質量;儀器設備質量;藥品物資質量;環境質量;時限質量;基礎管理質量。
13.環節質量:指各種要素通過組織管理形成的各項工作能力、服務項目及其工作程序或工序質量,屬護理活動過程質量。
內容包括:管理工作,護理業務技術活動過程,護理人員與醫師、醫技人員及后勤人員等協同工作。如:執行醫囑、觀察病情及治療結果的反應、病人管理、護理文件書寫、執行護理程序、技術操作、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與其他部門和人員的交往、協調情況等。
14.終末質量是指病人所得到的護理效果的質量,是從病人角度評價所得到的護理效果與護理質量。如壓瘡發生率、差錯發生率、一級護理合格率、病人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等。
15.護理風險:指在護理工作中可能發生的危險,是從事護理工作所具有的并由護士承擔的風險。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
16.在社區衛生服務中,護理人員是暴力發生危險性最大的人群。
17.社區護理中發生暴力行為的危險因素:
1)社區精神障礙患者、藥物成癮或酗酒患者;
2)社區護士單獨家訪,對服務對象的情況了解和估計不足,有可能發生暴力事件;
3)在治療過程中,因某些原因造成的長時間等候;
4)帶有緊張、悲傷、失望情緒的患者及家屬;
5)在偏僻或不安全的地區進行防視,或因街道、停車場等地的光線較差等。
18. 暴力的預防:
1)及時匯報
2)加強防范
3)保證通訊設備通暢可靠
19.暴力的控制:
①及時報警
②呼救求援
③沉著自救
20.侵權行為的具體表現
1)對病人生命健康權利的侵犯
2)侵犯病人的知情權
3)侵犯病人的自由權
4)侵犯病人的隱私權
21.侵權行為的防范對策
1)加強法律知識學習,強化法制觀念
2)履行告知的義務
3)規范護理規程和護理行為
22.社區醫源性感染危險因素
醫務人員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家庭病床的感染嚴重性認識不足
消毒滅菌不嚴或無菌技術操作不當
隔離預防措施不力
醫務人員洗手不徹底
醫務人員在操作中不慎被污染的利器刺傷或粘膜被傳染患者的患者的血液污染。
23社區醫源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
1)嚴格消毒滅菌和無菌技術操作;
2)嚴格隔離預防措施;
3)徹底洗手;
4)防止自身感染 ;
5)充分認識感染的嚴重性 ;
24.健康檔案:社區衛生服務信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記錄社區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統化文件資料。
25.健康檔案包括個人健康檔案、家庭健康檔案和社區健康檔案。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4年4月浙江自考醫學倫理學復習資料:醫學倫理學的四大原則之公正原則
11-2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閱讀(二)詞匯復習資料:UNIT-41
09-302022年浙江自考《軟件開發工具》實踐考核復習資料三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