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廣播評論
廣播評論的概念
從體裁的角度看,廣播評論是按照廣播的傳播特點,以便于口說耳聽的方式撰寫、制作和播出的新聞評論,是一種政論性的廣播新聞體裁.
廣播評論是通過媒介、面向廣大聽眾闡述對于客觀事物見解和看法的一種體裁.
廣播評論是廣播按自己的傳播方式移植和改造報刊評論體裁的產物
首先,廣播評論的特點是便于口說耳聽.新聞評論早在廣播出現以前,就作為報刊體裁存在著.廣播這種后起的新聞媒介在移植新聞評論的同時,也按照自己的傳播特點逐步改造這種體裁,從而形成了不同于報刊評論的表態方式.
重視事實論據,語言通俗如話、結構脈絡簡潔、重點處不辭繁復等等.這一切歸結起來,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廣播的傳播特點,方便聲音表達,爭取瑯瑯上口、悅耳動聽的傳播效果.
其次,廣播評論具有政論性.所謂政論性,指以說理為主要手段,著重從思想、政治、倫理的角度,闡述對于新聞事件和現實問題的見解,藉以指導社會實踐、引導社會輿論.正是由于這一屬性,即使反映同一新聞事實,廣播評論同其他廣播體裁也判然有別.廣播評論主要通過議論,從政治、思想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實質及其影響,它的說服力在于中肯地觸及問題的癥結.廣播評論的政論性既是它體現新聞評論體裁特征的關鍵,也是它區別于其他廣播新聞體裁的根本界限.
廣播的傳播優勢和劣勢
廣播運用由電波傳送的聲音符號表達內容.認識廣播的傳播特點,關鍵是認識在電波傳送的條件下,聲音符號的表現功能發生了哪些變化.
聲音包括有聲語言和音響.與文字相比較,在日常交流中運用有聲語言表情達意,直接拆諸口說耳聽,更為方便、快捷,幾乎不受接受者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以擁有更多的聽眾.
聲音也同樣存在不如文字的弱點或劣勢:稍縱即逝,過耳不留,只能即時聽知;不易保存,多次轉述容易“走樣”,甚至截然相反;聽的人不擁有選擇權,不易把握重點,因而往往處于被動狀態.
通過電波傳送,聲音插上了“電翅膀”,它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電波的速度相當于光速,可以把表現內容的聲音頃刻之間送到覆蓋區的任何地方.但與此同時,在電波傳送的條件下,說話人與聽話人存在著空間距離,聲音脫離了具體語言環境,喪失表情、動作等輔助手段;傳、受雙方不能進行直接交流,聽眾容易因被動接收而陷于半收聽狀態,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說話人失去了直接的反饋,也難以隨時改進表達方式和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廣播的聲音傳播,是自然形態聲音的表達優勢和劣勢的兩極化發展,是更加巨大的傳播優勢和更加不易克服的劣勢的對立統一.
聽眾的接收狀態
一是由于較少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聽眾的絕對量大;二是按接受能力劃分的層次多,在成年人中至少多了文盲、半文盲兩個受眾群體;三是整體的平均接受能力低于報紙的讀者;四是多數聽眾處于半接收狀態;五是在同一時間里一般只能選擇一種媒介,不像讀者那樣可以同時翻閱幾份報紙.由于聽眾經常處于半收聽狀態,因而對于廣播評論個性的發展無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新聞評論論政性特點的兩重性
政論性作為新聞評論的體裁特征之一,以說理為基本表現手段.任何說理都以邏輯思維為基礎的,都必須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方法,也都帶有一定程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概括和抽象的結果,一方面可以擴大作品容量、增強作品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可能給受眾帶來理解的困難.因此,政論性的廣播評論中具有容量大、內蘊豐富和濃縮度高、不易理解的兩重性.
媒介、聽眾因素的穩定性和體裁因素的可塑性
廣播的傳播特點,來自它的傳輸系統和符號系統;只要聲、電的物理性能不變,其本質特點就將是穩定的,并不因傳輸技術和設備的進步而改變.受眾的狀況,作為個體雖然經常處于變化之中,作為整體也是相當穩定的.而廣播評論作為體裁本來就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而且本身仍然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無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躍、最具可塑性的因素.從這三個因素的基本態勢看,當然只能體裁服從媒介、受眾,適應媒介的傳播特點,適應聽眾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習慣;如果反過來要求媒介、受眾適應體裁,那就無異削足適履,也就無所謂廣播評論了.
廣播評論個性發展的必然性
1、媒介、受眾對體裁的影響.新聞評論的內容,往往需要經過一番思考和琢磨才能透徹理解,而廣播的聲音傳播卻幾乎沒有為聽眾提供想一想的條件.在稍縱即逝的條件下,聽眾很難既專注收聽又認真思考.
聽眾狀況的影響,也大致如此.如果說聽眾數量多,是各種廣播新聞體裁都可以享有的優勢,那么聽眾層次多、平均接受能力比較低和經常處于半接收狀態,則給廣播評論提出了這樣那樣的難題.如一則評論是不是能滿足不同層次聽眾的需求,又怎樣才能滿足這種需求?怎樣處理才能既讓接受能力較低的聽眾能夠理解,也能引起接受能力較高的人的興趣?怎樣使說理娓娓動聽、引人入勝,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喚起他們的接收興趣,進入專注接收的狀態?這些都是廣播評論需要經常認真對待、精心處理的問題.
2、優勢與劣勢的性質.無論來自媒介還是受眾的優勢,實際上都是潛在的,即它們只是提供某種條件或可能性;只有善于恰當利用,才能成為實際的傳播優勢.而它們的劣勢則是實在的,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或克服,它就必然構成某種傳播障礙,從而影響傳播效果.
3、媒介、受眾、體裁的主從關系.廣播的傳播特點,來自它的傳輸系統和符號系統;只要聲、電的物理性能不變,其本質特點就將是穩定的,并不因傳輸技術和設備的進步而改變.受眾的狀況,作為個體雖然經常處于變化之中,作為整體也是相當穩定的.而廣播評論作為體裁本來就是為表現內容服務的,而且本身仍然處于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之中,無疑是三者之中最活躍、最具可塑性的因素.從這三個因素的基本態勢看,當然只能體裁服從媒介、受眾,適應媒介的傳播特點,適應聽眾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接受習慣;如果反過來要求媒介、受眾適應體裁,那就無異削足適履,也就無所謂廣播評論了.
廣播評論個性發展的方向
從廣播的傳播特點和聽眾狀況出發,豐富和完美廣播評論個性特點,使它能夠在廣播的傳播條件下,尤其是在稍縱即逝、不易保存、不能微觀選擇的不利條件下,讓平均接受能力較低的聽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如果背離這個方向,那么廣播評論在個性發展方面的任何努力,不僅都可能落空,甚至還可能陷于南其轅而北其轍的境地.
廣播評論的主要特點
1、短小精悍;2、淺顯明快;3、平易近人;4、上口動聽.
“省意”原則
所謂“省意”,就是精練內容,剔除一切無關緊要的東西,集中講非講不可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整體上長話短說,而在關節點上充分展開、過細分析,讓聽眾一聽就能理解其實質,明白其所以然.
控制論述的抽象程度
“淺顯明快”這個特點的核心,是照顧多數聽眾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處理政論性內容.如果忽視內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強調語言通俗、口語化,就難免陷于庸俗化和淺薄的泥坑.
化解抽象內容聽知困難的常用方法
1、運用聽眾熟悉的事實和其他材料證明和說明論點,豐富論述的血肉,為聽眾創造經由具體、形象理解概括、抽象內容的條件;
2、調動各種表現方法,如解釋、舉例、比喻等,為簡單明白地說理服務;
3、表達簡潔明了,包括敘事有條不紊,說理脈絡清晰,論斷直截了當.
廣播評論特點的相對性
廣播評論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系列相對特點.所謂相對性,是指它們雖然不是廣播評論所獨有的,但卻有特殊的意義或獨特的要求和處理方法.
短小精悍
廣播評論強調短小精悍,主要是為了適應聽眾專注收聽的耐久力.從這個特定目的出發,短小精悍不僅要求短而有物,而且要求短而易知.要在篇幅短小的前提下,兼顧“有物”和“易知”,就必須力求“省意”,而不能一味“省文”.“省文”—壓縮語言文字,固然可以節省篇幅,但也可能增加評論內容的聽知難度.
2、“淺顯明快”這個特點的核心,是照顧多數聽眾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處理政論性內容.如果忽視內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強調語言通俗、口語化,就難免陷于庸俗化和淺薄的泥坑.淺顯明快這一特點所強調的雖然是“淺出”,但卻是以深入基礎、為表達深刻的內容服務的.
3、平易近人.“淺顯明快”這個特點的核心,是照顧多數聽眾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處理政論性內容.如果忽視內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強調語言通俗、口語化,就難免陷于庸俗化和淺薄的泥坑.
4、上口動聽.(這是由聲音傳播決定的特點.廣播評論拆諸說和聽,說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悅耳動人,這就等于給它的內容插上翅膀,就可以收到“無翼而飛”、“不脛而行”的效果.)上口動聽,分別指說的人(傳播者)和聽的人(聽眾)的感受,二者雖然并列,雖然都依靠傳播者的自覺努力,卻有主次的分別.不上口固然不動聽,但是上口卻未必動聽,比如空話、套話、“痞子語言”大多很“上口”,只能惹人厭憎,哪能動聽?所以,上口必須服從、服務于動聽.
樹立面向聽眾觀念是掌握說理藝術的根本
“淺顯明快”這個特點的核心,是照顧多數聽眾的接受能力,深入淺出處理政論性內容.如果忽視內容方面的努力,孤立強調語言通俗、口語化,就難免陷于庸俗化和淺薄的泥坑.
1、以平等的態度說理.毛澤東曾經指出“當著自己寫文章的時候,不要老是想著‘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讀者處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態度.”體現在廣播評論中,就是善于以商量的口吻、交換意見和方式說理;把說理的重點放在啟發思考上頭,而不是把結論生硬地塞給聽眾;相信群眾的識別力,防止注入式的說教.
2、從聽眾最關心的角度說理.有兩種基本的處理方式:一是捕捉并突出多數聽眾的共同關心點.二是從與論題關系最密切的那部分聽眾關心的角度出發.
3、帶著感情說理.這里說的感情,包括對于事物和聽眾的情感.帶著感情說理,就是或者與聽眾共愛憎、同哀樂,或者以自己對于事物的喜怒好惡感染聽眾,把兩種情感統一于說理過程中.廣播評論中的情感,往往融注在議論和敘事之中,通過語詞、聲調、節奏等表現出來.
廣播談話的概念
作為廣播評論的一種形式,廣播談話是說、聽雙方平等的談話體評論.談話體是它的母體,說、聽雙方處于平等地位則是它的體質屬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2022年浙江自考《高級英語》復習資料(8)
09-28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二)語法及翻譯復習資料(8)
10-09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傳播技巧
08-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復習筆記第一課下
02-10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2年浙江自考俄羅斯小說文體論復習資料第五章
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