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心理學串講資料二

時間:2022-11-29 11:25:03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第6節 青少年犯罪與利他教育

  利他:恰好與侵犯相反,是為了使別人獲得方便與利益,而不圖報的助人為樂的行為。

  犯罪動機是可以克服的。教師的表揚與同學們的好感,大眾傳播媒介。

  第5章 社會知覺

  第1節 知覺與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專指具有社會意義的那種知覺。而社會意義是離不開人的,所以社會知覺也稱人知覺、對人知覺、人際知覺。也包括個體對自我的知覺,對群體成員和群體本身的知覺。

  感覺被認為專指人對外物現象個別屬性的認識,知覺則是整體性的認識。

  知覺的整體性和理解性是知覺的兩大重要特征。

  社會知覺也稱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的具體對象是人,當然應該包括自我這個人在內。自我知覺: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也是社會知覺、人際知覺的一個方面。

  第2節 社會認知的范圍

  社會認知:主要指對他人表情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人與人關系的認知,對人的行為原因的認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個人若干有意義的特性進行綜合、概括,形成一個具有結論意義的特征。

  阿希對性格的印象形成進行研究。對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為中心特征和邊緣特征。以“熱情”、“冷淡”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為邊緣特征。

  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包括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以及他人與他人的關系,研究者塔舊里(1955)。

  社會認知的范圍:①對他人表情的認知;②對他人性格的認知;③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認知;④對行為原因的認知。

  對他人表情的認知通過哪些線索?(1)面部表情。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種重要的社會刺激,它既有先天遺傳的成分,也有后天習得的成分。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2)身段表情。身體姿勢和姿態傳遞著信息,人們可以通過身段表情,來判別認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圖。(3)言語表情。我們對他人的認知,不僅取決于他說話的內容,也取決于他怎么說,如說話的音調、速度、節奏等等。言語的音調、速度等特征統稱言語表情。

  對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認知,必須通過長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這正如中國有句老話所說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3節 社會知覺的特點

  □社會知覺的總的特點:復雜性、主觀性、易出偏差。

  第4節 社會知覺的若干效應

  ※首因效應:當與人接觸,進行認知的時候,首先被反應的信息,對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這種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據此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對后來的信息較不重視的現象,稱為首因效應。根據間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這種現象稱近因效應。

  魯欽斯1957年用實驗方法來研究人們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總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過程。

  暈輪效應:也稱光環效應,指對他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個良好的印象之后,就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樣,如果被認定是壞的,那么他就被消極的光環所籠罩,這種效應稱為暈輪效應。

  狄恩、柏斯切德、沃爾斯特的研究說明了暈輪效應。

  定勢: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動會對以后的心理活動形成一種準備狀態或心理傾向,從而影響到以后心理活動的進行。

  社會刻板印象:對人類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為判斷評價其人格的依據,稱為社會刻板印象。

  社會刻板印象是對社會集團最簡單的認識,它有利于對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產生偏差,造成“先入為主”的成見,容易阻礙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認識和交往。

  職業、地區、性別、年齡、民族都可以成為各種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礎。

  第5節 影響社會認知的主客觀因素

  論述:影響社會認知的心理因素:

  (1)興趣與動機;(2)需要與價值;(3)過去的;(4)認知者的性格;

  (5)情緒影響;(6)期待的影響。

  第6節 歸因理論及其評價

  歸因:就是根據人的外部特征對其內部的心理狀態或行為的原因所做的解釋和推論。

  海德是歸因問題研究的創始人。1958年他在《人際關系的心理學》一書中從樸素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他把行為的原因基本分為兩類:內因與外因;他認為人們歸因往往使用兩個原則:共變原則和排除原則。

  共變原則:如果在許多情況下,一個原因總是與一個結果相聯系,而且沒有這個原因時,這個結果不發生,那么我們把這個結果歸于這個原因。

  排除原則:如果情境原因足以引起行為,就排除個人歸因,反之亦然。

  維納1972年提出了他的歸因理論,是在海德的歸因理論和阿特金森成就動機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本觀點認為:內因-外因方面只是歸因判斷的一個方面,還應增加另一方面,即暫時-穩定方面,兩方面都很重要,是彼此獨立的。

  凱利的三度理論:凱利吸收了海德的共變原則,并發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于1967年提出三度理論:(1)說明行為的原因可以使用三種不同的解釋。①歸因于從事該行為的人;②歸因于行動者的對方,即行為者知覺的對象;③歸因于行為產生的環境。(2)要找出真正原因,主要使用三種信息:一致性、一貫性、特異性。(3)有了上述三種信息,就可以進行歸因判斷。

  瓊斯與戴維斯的對應推論理論:(1)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或不為社會所公認,即是行為的非期望性與非順從性。(2)如果我們知道,某人從事某個行為是自由選擇的,而并非受外在強大的壓力才作的,我們也會認為這個行為與內部品質相對應。

  貝姆于1972年提出自我知覺理論。前面的幾種歸因理論都沒有明確涉及到自我歸因,貝姆的自我知覺理論是對前面幾種理論的補充。

  基本(主要)歸因錯誤:在個人行為的歸因上,人們傾向于低估情境的作用,高估個人或內因的作用。

  引起歸因錯誤的原因:(1)基本(主要)歸因錯誤產生原因。原因可能是:①我們有一種信念,相信人們對自己的活動結果負責,所以多從內因去評價結果,而忽略外因對結果的影響。②情境中的行動者比情境中的其它因素往往更突出,我們注重行動者,而忽略背景因素和社會背景。

  (2)行動者與觀察者之間的差別。行動者傾向于作情境歸因,強調情境的作用;觀察者傾向于作內部歸因,強調行動者的特點的作用。

  (3)自我服務傾向。自我服務傾向就是在歸因時人們愿意把積極的結果歸因于自己,把消極結果歸因于情境。(4)自我損害偏向。

  第6章 社會態度

  第一節 態度概念

  態度: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定義最多的概念。目前最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義,他吸收了認知認與學習論的要素,認為態度是個體對某一特定事物、觀念或他人穩固的、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成分組成的心理傾向。

  態度的心理成分: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

  態度的三個成分之間的關系:①態度的三個成分是相互依賴、協調一致的。②情感成分是態度的核心與關鍵。③態度與實際行為只有在某種情況下才有聯系,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態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態度的社會性、態度的具體性、態度的穩定性和協調性。

  態度的內在特征包括:認知的復雜性和評價的單純性。

  評價的單純性,如你對一個人了解多少,你在評價的時候都是十分簡單的:要么喜歡、要么不喜歡。

  第二節 態度的形成

  態度形成的條件:①態度是在滿足個人社會性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②態度的形成離不開外界環境。③態度是作用的結果。

  針對一個具體事物的態度,*凱爾曼認為態度的形成過程要經過三個階段:依從、認同和內化。

  依從:指人們為了獲得獎勵和避免懲罰而采取的與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為。

  認同:是個體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樣人物的觀點、信念,使自己的態度與他們相一致。

  內化:是態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階段。

  態度的形成是學習過程中經驗積累的結果,其具體過程是從依從到認同再到內化。

  *影響態度形成的因素:(1)個人因素,包括知識、需要和個性。(2)人際因素。家庭、同伴和社會群體都在態度的形成與發展中起著作用。

  紐科姆1935年做了一項有關女大學生態度的研究。

  霍夫蘭德提出態度的學習論,學習論的基本假設是:態度與其它習慣一樣,都是后天習得的。

  學習論中,態度學習的主要機制有:聯想、強化、模仿;因此,有關態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學習論支配。

  誘因論把態度的形成看成是對利益或損失的衡量過程,并在衡量的基礎上選擇最佳方案。誘因論的具體形式有:認知反應論和預期價值論。

  認知反應的主要假設是:人們是信息的主動處理者,他對信息產生認知反應,而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

  預期價值論強調人們的主觀效用,而這種效用由兩方面因素所決定:每種結果的價值和采取這種立場時對各個結果的預期。

  關于態度的理論主要有:學習論、誘因論和認知一致性理論。認知一致性論又包含:平衡理論、認知-情感一致性理論、失調理論、歸因理論。平衡理論: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論的假設主要有兩個①強調我們的認知結構中存在著“趨向平衡的壓力”,這一觀點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則”。②不平衡結構趨向于轉變成平衡結構,這個假設是平衡理論的核心。

  失調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為認知失調理論,失調理論最早由費斯汀格1957年提出。

  認知失調理論的重點在于討論態度與行為不一致的兩種來源:決策及從事違反態度的行為。

  歸因理論由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們并不是通過檢查或反省自己的內部來了解自己的態度,而是從自己的行為及對當時情境的知覺推論出自己的態度。

  第三節 態度改變的說服模型

  態度改變既存在著可能性,也存在著必要性。

  霍夫蘭德提出一個態度改變的說服模型,西爾斯對這和模型進行了簡化與補充,整個說服模型由4部分組成:外部刺激、目標對象、作用過程及結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與態度改變量之間關系的結論:在某一限度內,態度改變隨著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過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繼續嗇,態度的改變反而減少。

  賈尼斯對信息喚起的恐懼感研究結果認為:被喚起的恐懼程度處于中等水平時,恐懼越高所產生的態度改變愈大,超過某一限度后,由于喚起的恐懼太強烈反而會引起防衛作用,因此所產生的態度改變反而變小。它們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一個倒U形曲線關系。

  第四節 態度與行為

  論述: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理論及減少失調的方法。

  *認知失調理論首先是由費斯汀格提出,并成為以后許多理論的基礎。他指出如果一個認知與另一個認知相對立,這兩個認知的關系就叫做失調。

  *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態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因此不需要改變態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與態度相違背的事,或沒做想做的事,這時就產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產生一種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復平衡。

  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通常有4種:(1)改變認知。如果兩個認知相互矛盾,我們可以改變其中一個認知,使它與另一個相一致。(2)增加新的認知。如果兩個不一致的認知導致了失調,那么失調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協調認知來減少。(3)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因為一致和不一致的認知必須根據其重要性來加權,因此可以通過改變認知的重要性來減少失調。

  (4)改變行為。認知失調也可通過改變行為來減少,但一般情況下,行為比態度更難改變。

  決策后失調 當決策后失調與購買行為相聯系時,又稱為購買后失調。

  怎樣減小像這種購買后失調呢?人們在決事常傾各于增加對所選事物的喜愛程度,而減少對沒選擇事物的喜愛;人們認為被自己選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沒有被選擇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第7章 人際關系

  第一節 人際關系概念

  人際關系: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結成的心理關系,它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需要的心理狀態。這種關系的變化與發展取決于交往雙方需要的滿足程度。

  需要的滿足與否是人際關系的基礎。

  社會測量法:是由心理學家莫里諾提出的一種測量團體(特別是小團體)內成員之間人際關系和人際相互作用模式的方法。

  社會測量法的重要特點:①社會測量法涉及社會性變量;②社會測量法容易引起被測人的較強的興趣與動機;③測量結果的應用性強,特別適合于團體研究。

  社會測量法只是測量團體人際關系的方法。前蘇聯心理學家在些基礎上還提出了參照測量法和分層測量法。

  社會測量結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種形式:矩陣分析;圖解分析;指數分析。

  社會測量指數分析公式:

  個人社會測量指數=∑j列中被選數目/(n-1)(∑:被選數目之和,n:團體成員人數)。

  團體社會測量指數=相互選擇數目之和/所有可能的相互選擇總數(可作團體內聚力指標)

  例:團體10人,互選共15,團體社會測量指數為:0.3 (互選之和:C2 10=10x9/2=45)

  第二節 人際吸引

  吸引:指的是一個人對于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

  *人們為什么會相互吸引?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原因:(1)人類具有親和傾向。魏斯提出了親和對人的六種價值:①依附②社會整合③價值的保證④可靠的同盟感⑤得到指導⑥教育他人的機會。(2)為了克服寂寞。

  寂寞:當我們的社會關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時引起的一種主觀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個人的內部感受,它無法由人的外在表現加以判斷。

  魏斯以個人所缺乏的特殊社會關系為基礎把寂寞分為兩類:情緒性寂寞和社會性寂寞。情緒性寂寞:由于沒有任何親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社會性寂寞:個體缺乏社會整合感或缺乏團體歸屬感時所引起的寂寞。 寂寞常和焦慮聯系在一起。

  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1)強化原則:強化是學習論的一項基本原則,運用到人際吸引中就是我們喜歡能給予我們獎勵的人。(2)聯結原則:聯結是經典條件反射中的一個極其重要學習原則。我們喜歡那些與美好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而厭惡那些與不愉快經驗聯結在一起的人。(3)社會交換原則:這一觀點認為,我們對于一個人的喜歡與否,是基于對成本及利益所做的評價。根據社會交換理論,當我們認識到從人際交往中得到的報酬超過成本時,便會喜歡和我們交往的人。

  影響人際吸引的四個因素:個人特質、相似性、熟悉性及接近性(接近性是空間上的)。

  與吸引有關的三個個人特質:溫暖、能力和外表吸引力。

  曝光效應: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

  親和傾向起源于嬰兒期,主要與嬰兒的依附有關。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囊县| 新巴尔虎右旗| 玛曲县| 日土县| 凤凰县| 南安市| 宕昌县| 台江县| 绥江县| 沈阳市| 昭平县| 那坡县| 阜平县| 利川市| 喀什市| 乌苏市| 华蓥市| 闸北区| 丰城市| 洛川县| 达日县| 永济市| 红河县| 临沧市| 内丘县| 荔波县| 五峰| 临海市| 长葛市| 上犹县| 南汇区| 武义县| 安多县| 高唐县| 南漳县| 慈溪市| 丹棱县| 密山市| 泰州市| 明光市| 罗山县|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