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變動模型
(一)結構變動模型的定義
又稱為結構轉換模型,涉及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增長所必然引起的經濟和制度結構的一系列變化,它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需求、生產、貿易、就業結構的變化,以及與此密切相關的城市化、人口增長和收入分配變化等社會經濟過程。
(二)劉易斯的兩部門模型理論
1、20世紀50年代,劉易斯提出;
拉尼斯、費景漢進一步完善;
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廣泛傳播,成為有大量剩余勞動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主要發展理論。
2、模型的假定
不發達國家由兩個部門組成:一是傳統的、人口眾多的、僅僅能夠維持基本生存的農村部門,其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二是城市中的現代工業部門,具有很高的勞動生產率,并接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部門。
3、模型的重要觀點
一是農業部門勞動力的向外轉移,二是現代部門的產量增長和就業的增長。
這兩個過程都是由現代工業部門的產量增長所帶來的。具體是取決于現代工業部門中投資的多少和資本積累的高低——工業部門的利潤。
工業部門的工資比傳統農業部門的工資高,是由傳統農業部門的僅能維持生存的工資水平加上一個百分比而得到的,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至少比農村中的工資高30%左右,才能吸引農村勞動力的流入。
但工業部門的工資水平被假定為不變,則從農村轉移到工業部門的勞動力的供給曲線具有完全彈性——水平的。
假定現代工業部門的資本家會把全部利潤進一步投資,工業部門產量繼續增加,農村勞動力繼續轉移,直至農村所有剩余勞動力全部吸收到工業部門時為止。
勞動-土地比率下降,農村勞動力的邊際產品不再為零,勞動供給曲線也不再水平,而是向上傾斜具有正斜率。
4、模型結論:當經濟活動從傳統農業部門向現代城市部門轉移達到平衡,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就完成了。
5、模型評價
簡便易于把握;劉易斯的兩部門模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很大。許多發展中國家都試圖通過擴大現代工業部門的規模來解決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出路和就業問題。但沒有獲得預期的結果。因為:
暗含的假定條件并不適合發展中國家的情況:
①現代部門吸收勞動力和創造就業的速度與現代部門資本積累的速度成比例。資本積累越快,現代部門增長的速度就越快,其創造的就業數量就越多。——如果資本家把投資投向技術上比較尖端的資本密集的設備的話,資本家的再投資還能吸收那么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嗎?——擠出效應(設備擠出勞動力)。
②“反發展”的經濟增長:所有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都被資本的所有者拿走了,而廣大的貧苦老百姓的收入和生活狀況卻沒有改變。——經濟增長但沒有發展。
③模型假定,農村存在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而城市中是一種充分就業狀態。——事實呢?城市失業問題更嚴重。
④勞動的供給曲線是一條水平線。——事實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勞動市場。
(三)錢納里的發展模式變換理論
1、主要觀點
注重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制度結構隨著時間轉移發生一系列進步,以使得發展中國家可以用新興產業代替傳統農業。——與劉易斯模型類似
經過一系列研究,得出結論:一個隨著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的“正常的”變化模式。
把資本積累看作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除了增加儲蓄外,也應該注重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經濟結構的轉變,——研究范圍更廣泛,與劉易斯模型的不同
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上的差異既有國內因素又有國際因素的差異。——承認各國差異性
2、模型評價
錢納里的分析方法,從不同的發展中國家找出解決發展的“平均”(“正常”)模式供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參照,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現實中,各國差異很大,很難說什么樣的模式是“正常”的模式。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10月浙江自考公共關系復習重點二
06-232022年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資料:浪漫主義時期(2)
09-2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自學考試《園林藝術學》章節習題:第3章
11-27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法律思想史》串講筆記
08-312022年浙江自考數據庫原理復習資料第三章:關系數據庫SQL語言
09-212022年浙江自考《刑法學》復習筆記(二)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