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
2)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有個叫穎考叔的,是穎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穎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么這樣。穎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穎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么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后悔的心情。穎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想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么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么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3)猶不改。宦子驟諫。公患之,使??賊之。晨往,寢門癖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齊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且出。提彌明死之。
晉靈公仍舊不改。趙盾多次進諫。晉靈公很厭惡他,派??暗殺他。??清早趕去,看到臥室的門已打開了。趙盾已穿戴整齊準備上朝,由于時間還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退出來,感嘆地說:“不忘記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殺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國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這兩者之間只要有一種,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樹上。秋九月,晉靈公賜給趙盾酒喝,預先埋伏好身穿鎧甲的武士,準備攻殺趙盾。趙盾的車右提彌明發現了情況,快步走上堂去,說:“臣子侍奉國君飲酒,超過了三杯,不合乎禮儀。”接著扶趙盾下堂。晉靈公喚出那條猛犬向趙盾撲去。提彌明徒手搏擊猛犬,把它打死了。趙盾說:“不用人而使喚狗,即使兇猛,又頂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宮門。提彌明為趙盾殉難。
4)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當初,趙盾在首陽山打獵,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見靈輒餓倒在地,問他得了什么病,靈輒回答說:“已經多日沒有吃東西了。”趙盾給他東西吃。靈輒留下一半食物不吃。問其原因,答道:“我在外當奴仆已經多年了,不知道母親還在不在。現在離家近了,請讓我把這些東西送給她。”趙盾要他吃光,并給他預備一筐飯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給他。不久靈輒做了晉靈公的甲士,卻把戟掉過頭來抵御靈公手下的人,使趙盾得免于難。趙盾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回答說:“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餓漢呀。”問名字和住處,他沒有告訴就走了。-接著趙盾也逃亡了。
5)癸酉,師陳于(ao)。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卻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卻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轡,右援?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
六月十七日,齊晉兩軍在(ao)地擺開陣勢。邴夏為齊侯駕車,逢丑父坐在車右做了齊侯的護衛。晉軍解張替卻克駕車,鄭丘緩做了卻克的護衛。齊侯說:“我姑且消滅晉軍再吃早飯!”不給馬披甲就驅車進擊晉軍。卻克被箭射傷,血一直流到鞋上,但是進軍的鼓聲仍然沒有停息。卻克說:“我受重傷了!”解張說:“從一開始交戰,箭就射穿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斷箭桿照樣駕車,左邊的車輪被血染得殷紅,哪里敢說受了重傷?您就忍耐它一點吧。”鄭丘緩說:“從開始交戰以來,如果遇到險峻難走的路,我必定要下來推車,您是否知道這種情況呢?不過您的傷勢確實太嚴重了!”解張說:“全軍的人都聽著我們的鼓聲,注視著我們的旗幟,或進或退都跟隨著我們。這輛車只要一人鎮守,就可以憑它成事。怎么能因受傷而敗壞國君的大事呢?穿上鎧甲,拿起武器,本來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受了重傷還沒有到死,您還是努力地干吧!”于是左手一并握住韁繩,右手取過鼓槌擊鼓。馬狂奔不止,全軍跟著他們沖鋒。齊軍潰敗。晉軍追擊齊軍,繞著華不注山追了三圈。?
6)韓厥夢子輿謂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從齊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射其左,越于車下;射其右,斃于車中。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韓厥?定其右。?
(頭天夜里)韓厥夢見父親子輿對自己說:“明天早晨不要站住兵車的左右兩側。”因此他就在車當中駕車追趕齊侯。邴夏說:“射那個駕車的,他是個君子。”齊侯說:“認為他是君子反而射他,這不合于禮。”射韓厥的車左,車左墜掉在車下;射他的車右,車右倒在車中。綦毋張的兵車壞了,跟著韓厥說:“請允許我搭你的車。”上車后,綦毋張站在兵車的左邊和右邊,韓厥都用肘撞他,讓他站在身后。韓厥低下身子放穩當被射倒的車右。?
7)第一段
蘇秦起初用連橫的策略游說秦惠王,他說:“秦國西邊有巴、蜀、漢中等富庶之地,北面有可用的胡貉、代馬,南方有巫山、黔中為屏障,東邊有堅牢難攻的?、函之地。秦國土地肥美,百姓殷實富足,兵車萬輛,勇士百萬;而且有千里沃野、蓄積豐厚;地勢險峻,便利攻守。這正是人們所說的得天獨厚的天府,天下的大國啊!況且憑借您的賢明,百姓的眾多,如果習用車騎,教以兵法,一定可以兼并諸侯,統一天下,成就帝業。我希望大王對此稍加留意,請允許我陳明其成效吧。”秦惠王說:“我聽說:羽毛不豐滿的鳥,不能高飛;法令不完備的國家,難以施行誅罰;德行不高的人,不能夠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不可以煩勞大臣。現在您不遠千里鄭重莊嚴地在宮廷上指教我,我希望您以后再說吧!”?
8)最后一段
蘇秦向秦王上書有十次,但他的主張終未被采納,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帶的錢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離秦歸家。他綁裹腿,穿草鞋,背書擔囊,形容憔悴,臉色黑黃,面帶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見到他,依然織布不睬。嫂子不為他做飯。父母也不與他說話。蘇秦見此情狀,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丈夫,嫂嫂不把我當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兒子,這都是我的不好啊!”于是他連夜清檢書籍,把幾十個書箱打開,找到一部姜太公的兵書《陰符經》,立即伏案誦讀,反復研習揣摩,深入領會。有時讀書讀得昏昏欲睡,他就取過鐵錐,照著自己的大腿刺去,以至血流到腳跟,他發狠說:“哪有游說君主而不能使其拿出金玉錦緞,并以卿相之尊位給我的呢?”一年以后,他捉摸已經學成,便道:“這次真可用所學的去游說當今的君主了。”于是他出發了,經過趙國的燕烏集闕,在華麗的殿堂進見趙肅侯,和趙肅侯抵掌而談,十分投機。趙王很高興,封蘇秦為武安君,任命他為趙國的相國,并賜給兵車百輛,錦緞千匹,白壁百雙,黃金萬鎰,讓他帶著這些財物去游說各國諸侯,推行合從散橫的計謀,以打擊強大的秦國。因此蘇秦當趙的相國時,秦與東方六國的交往被切斷,秦軍不能出函谷關。在這期間,天下如此廣大,百姓如此眾多,王侯們的威勢、謀臣們的權力,都取決于蘇秦的策略。沒有花費一斗糧食,沒有用一兵一卒;一仗未打,一弦未斷,一箭未折,而能使諸侯相親,勝于兄弟。賢人在位而天下歸服,一人得用而天下順從,所以說,這是“運用政治的力量而不訴諸武力,用于朝廷之上而不必用兵于四境之外。”當蘇秦得意顯耀之時,黃金萬千為其所用,隨從車騎絡繹不絕,光耀于道路;山東六國,如草從風,倒伏于前;從而使趙國在諸侯中的地位大大提高。而蘇秦只不過是位出身于窮門陋巷,貧寒困苦的士人罷了,但他卻坐車騎馬,行遍天下,在宮廷游說各國諸侯,使國君左右之人杜口不言,天下沒有能與之抗衡的人了!蘇秦將要往南游說楚王,途經洛陽時,他父母聞訊,連忙張羅打掃住處,清潔道路;并且設置音樂,籌辦酒席,在郊外三十里地迎接。蘇秦來到后,他妻子不敢正視,只是偷偷地察顏觀色,恭敬地聽他講話。他嫂嫂如蛇伏地,匍匐而行,四次跪拜謝罪。蘇秦說:“嫂嫂,為什么你以前那么傲慢,現在又如此卑下呢?”嫂嫂答道:“因為您現在地位顯貴而且金錢很多啊!”蘇秦嘆道:“唉!一個人在貧窮時,連父母也不把他當兒子看待;等到他富貴了,就是親戚也都害怕他。看來人生在世,對于權勢富貴,怎么能夠忽視呢?”
9)莊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為之奈何?」莊辛對曰:「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臣聞昔湯、武以百里昌,桀、紂以天下亡。今楚國雖小,絕長續短,猶以數千里,豈特百里哉?「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致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
莊辛回到了楚王身邊。楚襄王說:“我沒有聽先生的話,如今把事情弄到這種地步,該怎么辦呢?”
莊辛回答說:“我聽到過這樣的俗話:‘見到野兔再回頭呼喚獵狗,還不算晚;丟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遲。’我還聽說從前商湯王和周武王只憑借著百里的小地方而發達昌盛,夏桀王、商紂王擁有整個天下,卻終于滅亡。現在楚國地盤雖然縮小了,但是截長補短,還有數千里,當然不只有百里大了。”大王難道沒有看見過蜻蜓嗎?它有六足四翅,在天地間自由飛翔,低頭捕捉蚊虻吃,抬頭吸吮著甘甜的露水,自以為不會有災禍,跟人也沒有爭端。哪知五尺高的小孩子,正在用糖漿涂著絲網,要把自己從兩三丈高的空中粘住,用來做螞蟻食啊。
10)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俯?白粒,仰茂樹,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茂樹,夕調乎酸?,倏乎之間,墜于公子之手。
蜻蜓還算小的,黃雀也是如此啊。他俯身啄食白米粒,飛上茂密的樹上?息,不時地拍打著翅膀奮飛,自以為不會有災禍,跟誰也沒有爭端。哪知那些公子王孫,左手持著彈弓,右手握著彈丸,正要從七八丈高的天空中捕捉自己,并已瞄準了自己的脖子。它白天還在茂密的樹枝間嬉戲,晚上已被調成醬醋制成佳肴了。
9《學記》選自《禮記》
12)譯文:雖然有美好的菜肴,不去吃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最好的大道,不去學習它,就不知道它義理的精善。因此,經過學習,然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透過施教,然后才曉得自己困惑的所在。知道自己欠缺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困惑的所在,然后才能奮力求進。所以教與學是可以互相促進的。書經說命篇說:“教是學的一半。”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13)譯文:學生有四種缺點,教師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的失之于貪多務得,有的失之于涉獵不廣,有的失之于把學習知識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固步自封;這四種缺點,是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態不同所造成的。要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后才能補就其缺失。教育的工作,就是賠養學生的優點,而補救學生的缺點。
11
14)譯文:墨先生說:“現在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國家富,人民多,政治清明。但事實上他們得到的不是國家富而是國家窮,不是人民多而是人民少,不是政治清明而是政治混亂,那就是他們所希望的沒有得到,卻得到了他們所憎惡的。這個原因在哪里呢?”墨先生接著回答說:“這就在于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不能以尊重賢人任用能人的辦法來管理政治。國家擁有的賢良之士多,治理國家的力量就雄厚;賢良之士少,治理國家的力量就薄弱。因此,大人的重要任務,就只在于使賢良之士增多而已。”
15)譯文:有人問:“那么該怎樣才能使賢良之士增多呢?”墨先生說:“譬如想要使國內善于射箭、駕車的人增多,就必須首先使這些人財產多,地位高,尊敬他們,表揚他們,然后國內善于射箭、駕車的人才可能增多。況且賢良之士是德行高、口才好、學識廣博呢?這些人本來是國家的寶貝、朝廷的棟梁,也必須使他們俸祿多,地位高,尊敬他們,表揚他們,然后國內的賢士也才可能增多。”因此,古代圣王執政的時候,總是說:“不義的人不給他厚的俸祿,不義的人不給他高的爵位,不義的人不跟他親密,不義的人不跟他接近。”所以國內的富貴的人聽了,都私下商量說:“起初我們依賴的是富貴。現在主上選拔義士不避開貧賤的人,那么我們不可不行義了。”同君主有親戚關系的人聽到了,也私下商量說:“起初我們依賴的是親戚,現在主上選拔義士不避開沒有親戚關系的人,那么我們就不可不行義了。”同君主親近的人聽到了,也私下商量說:“起初我們依賴的是同主上親近,現在主上選拔義士不避開疏遠的人,那么我們不可不行義了。”同君主離得遠的人聽到了,也私下商量說:“起初我們以為同主上離得遠,無所恃,現在主上選拔義士不避開離得遠的人,納么我們不可不行義了。”直到城外邊遠地方的臣子、宮中的侍衛、城里在群眾、邊疆的人民聽到這話,都爭著行義。這里什么緣故呢?說:這是由于國君任用臣下只有“尚賢”這一個標準,臣下效勞于國君只有“為義”這一個途徑。好比富貴人家有高高的圍墻,深深的庭院。墻建成后用泥涂抹,墻上只開一個門。若有小偷進門,只要關上門來搜尋,小偷就無從逃出。這是什么緣故呢?就是由于抓住了關鍵。
12《秋水》
16)譯文: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分辨別牛馬。在這個時候,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于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并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齊桓晉文之事》
17)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孟子)說:“可以。”(齊宣王)說:“根據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說:“我聽胡he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齊宣王)說:“有這事。”(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的同情心。”(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18)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齊宣王)說:“不相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許行》
19)唐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把地種不好作為自己憂慮的人,是農民。把財物分給別人叫做惠,教導別人向善叫做忠,為天下找到賢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找到賢人卻很難。孔子說:‘堯作為君主,真偉大啊!只有天最偉大,只有堯能效法天。廣大遼闊啊,百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舜真是個得君主之道的人啊!崇高啊,有天下卻不事事過問!’堯舜治理下,難道不要費心思嗎?只不過不用在耕種上罷了!“?
20)“我只聽說過用中原的文明去改變蠻夷的,沒聽說過被蠻夷改變的。陳良出生于楚國,愛好周公、孔子的學說,到北邊的中原地區來學習,北方的學者沒有人超過他的,他真稱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們兄弟拜他為師幾十年,老師一死就背叛了他。從前,孔子逝世,(弟子們服喪)三年后,收拾行李將要各自回去,走進子貢住處行禮告別,相對痛哭,泣不成聲,這才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在祭場上搭了間房子,獨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來的某一天,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禮節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說:‘不行!(老師的人品)如同經江漢之水洗滌過,盛夏的太陽曝曬過一般,潔白明亮得無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現在,那個話語難聽得像伯勞鳥叫似的南方蠻子,攻擊先王之道,你卻背叛自己的老師去向他學習,這跟曾子相差太遠了。我聽說‘(鳥雀)從幽暗的山谷飛出來遷到高樹上’的,沒聽說從高樹遷下來飛進幽暗山谷的。《詩經魯頌》上說:‘征討戎狄,懲罰荊舒。’周公尚且要征討楚國人,你卻還向楚國人學習,也真是不善改變的了。”
《桀紂之失天下也》
21)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辦法:他們想要的,就給他們積聚起來;他們厭惡的,不加給他們,如此罷了。人民歸向于仁,如同水往下方流、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替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替樹叢趕來鳥雀的是鷂鷹;替湯王、武王趕來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紂。如果現在天下的國君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們就會替他把人民趕來。哪怕他不想稱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現在想稱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來治。如果平時不積存,那就終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必將終身憂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詩經》上說:‘那怎能把事辦好,只有一塊兒淹死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說難》
24)從前,鄭武公想討伐胡國,便先把女兒嫁給了胡君來使他心情愉快。便拿此事問群臣說:“我要興兵,討伐哪個國家好呢?”大夫關其思回答說:“可以討伐胡國。”鄭武公聽了,勃然大怒,命武士殺死關其思,說:“胡國與鄭國是兄弟鄰邦,你說讓我討伐它,安的是什么心?”胡君聽說了,以為鄭國與胡國親善,就對鄭國不加防備。鄭國乘機派兵偷襲,滅亡了胡國。宋國有一個富翁,他家的院墻被大雨澆壞了,他的兒子說:“不把墻修好,會招來盜賊。”鄰居老頭也這么說。夜里,富翁家里果然被盜,被偷走了許多財物。富翁認為自己的兒子絕頂聰明,卻懷疑鄰居老頭與失竊有關。關其思與鄰居老頭的話都是恰當的,可是重則被殺,輕則被懷疑,這不是了解事情有困難,而是處理了解的事情很困難。所以說繞朝的話是很得當的,他在晉國被看作明智的人,但在秦國卻被殺,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25)春秋時期,彌子瑕很得衛君的寵愛。衛國法令規定:擅自乘坐君主車子的人要處以刖刑。彌子瑕的母親病了,知道的人連夜去告訴了他,他就假托君命,乘坐衛君的車子趕回去探望。衛君得知后大加贊賞說:“真是孝子呀!為了母親的緣故,連這觸犯刖刑罪都忘了。”他日,彌子瑕陪同君主在果園游玩,吃的桃子很甜美,舍不得吃光,把剩下的一半給君主吃。君主說:“這是愛我呀!好東西他不吃給我吃。”等到彌子瑕色衰愛弛,得罪了君主,君主說:“此人曾矯詔坐我的車,又曾拿剩下的桃子給我吃。”所以彌子瑕雖然做法不改初衷,但以前之所以受到稱贊而后來得罪,是君主的愛憎不同。所以臣子被君主寵愛時,智能就顯得恰倒好處,受到加倍親近;在被君主憎恨時,智能就顯得不適當,變成罪過,越來越被疏遠。所以進諫陳說的人不可不觀察君主的愛憎如何,然后方可進言。
26)管仲說:“從前我窮困時,曾和鮑叔合作做生意,每當分紅算帳時,自己都多拿些,鮑叔并不因此而認為我貪心,他知道我窮困。我曾為鮑叔計劃事情,結果事敗,反而時他更困難,鮑叔并不因此而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好有壞。我曾經多次任官,多次被辭退,鮑叔并不因此而認為我沒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機會。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失敗逃跑,鮑叔并不因此而認為我怯懦,他知道我有老母需要奉養。公子糾失敗,召忽自殺,我被囚禁,受盡污辱,鮑叔并不因此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恥,恥的是功名不能顯揚于天下。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鮑叔。”鮑叔既推薦了管仲,自己情愿做他的部屬。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俸祿,有封地的有幾十代,而且常都有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人并不贊美管仲的才能,卻敬重鮑叔能夠知人。
27)晏子擔任齊國之相時,有一天出去,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國相駕車,坐在傘下,用鞭子抽打著車前的四匹馬,趾高氣昂,十分得意。車夫回來后,他妻子要求離婚,車夫問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滿六尺,身為齊相,名聞各國。今天,我看他出門,智謀深遠,態度謙虛。現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卻做人家的車夫,可是看你的樣子,好像還覺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婚。”從此之后,她丈夫處處收斂,謙卑多了。晏子覺得奇怪,就問他怎么回事,車夫據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大夫。
《淳于髡傳》
28)淳于髡是齊國的一位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謎語,徹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將國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大鳥,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這是什么鳥?”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云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縣長官來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三十六年。這些話都記載在《田完世家》里。
29)齊威王非常高興,在后宮設置酒肴,召見淳于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生能夠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賞酒給我,執法官站在旁邊,御史站在背后,我心驚膽戰,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卷起袖子,躬著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酬,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游,好久不曾見面,忽然間相見了,高興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鄉里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游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禁止,面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后有丟掉的發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不過兩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一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里的□燭已經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綾羅短襖的衣襟已經解開,略略聞到陣陣香味,這時我心里最為高興,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這番話是說,無論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婉轉地勸說齊威王。威王說:“好。”于是,威王就停止了徹夜歡飲之事,并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賓客的賓禮官。齊王宗室設置酒宴,淳于髡常常作陪。
《柳子厚墓志銘》
34)元和年間,曾將他和一道被貶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為刺史,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說:“這里難道就不值得實施政教嗎?”于是按照當地的風俗,制定了勸諭和禁止的政令,贏得了柳州民眾的順從和信賴。此地人借錢時習慣用子女作為人質相抵押,如不能按約期贖回,等到利息與本錢相等時,子女就要淪為債主的奴婢。子厚為借錢的人想盡辦法,讓他們全都能把子女贖回去。其中特別貧窮實在無力贖取的,就讓債主記下人質當傭工所應得到的酬勞,等到酬勞和所借錢數相當時,便要債主歸還人質。觀察使把這個辦法下達到其他的州,剛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歸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飛湘江以南考進士的人,都以子厚為老師。那些經過子厚親自指點而撰寫文詞的人,從他們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35)子厚過去年輕,勇于助人,不知道保重和顧惜自己,以為功名事業可以立見成就,結果反受其牽連而遭貶黜。被貶以后,又缺少有權有勢的知己援引推薦,所以最終死于荒遠窮困的邊地,才能不得施展,抱負也未能實現。假使子厚在御史臺、尚書省任職時,能夠持身謹慎,像后來做司馬、刺史時一樣,也就不會遭受貶斥。假使遭受貶斥時,有人大力推舉他,也將會重新得到起用而不致陷入困境。然而子厚被貶斥的時間如果不長,其困窘如果不至于極點,他即便有過人之處,而對文學創作來說,必定不會自強不息,從而取得像今天這樣的名傳后世的業績,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盡管說讓子厚滿足了個人心愿,可以使他在一個時期內出將入相,但用那個交換這個,何者為得,何者為失,人們肯定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段太尉逸事狀》
36)太尉從涇州把有關情況稟告□寧節度使衙門,希望能商議此事。到了節度使衙門就對白孝德說:“皇上把老百姓交給您治理,您看見老百姓被暴徒傷害,依然安閑自在,如果引起大亂,怎么辦?”白孝德說:“愿聽從您的指教。”太尉說:“我任涇州刺史之職,很清閑,事不多。現在不忍心老百姓沒有敵人侵擾而遭殺害,以亂天子邊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擔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騷亂,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說:“很好。”就按太尉的請求任命他為都虞候。?
37)到太尉自涇原節度使被征召為司農卿之時,告誡他的家屬說:“經過岐州時,朱□可能贈送財物,切不要接受。”待到過歧州之時,朱砒堅決要贈送大綾三百匹。太尉女婿韋晤堅決拒絕,得不到同意。到了京都,太尉大發脾氣說:“你們果真沒有聽我的話?”韋晤謝罪說:“居于卑下的地位,沒有辦法拒絕。”太尉說:“但是終究不能將這些東西放在我們家里。”就把這三百匹大綾送到司農卿官府治事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謀反以后,太尉被殺,官吏將“□木梁上”之事告訴了朱□,朱□叫人將大綾取下來一看,只見原來封條上的標志都還保存著。?
《賈誼論》
38)君子要想達到長遠的目標,則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則一定要能夠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于萬一,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許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遠遠地超過它?遇到象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照這樣說起來,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的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的政治主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絡。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的。”君子不忍心別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如果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當明白世上果真已沒有一個可以共圖大業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象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利用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啊。
39)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合數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青年,要想使漢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全部棄舊圖新,也真太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該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感情深厚地結交他們,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我的主張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突然對人痛哭起來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心緒紊亂,十分憂郁憤悶,大有遠走高飛、悄然退隱之意。此后,終因經常感傷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
《韓文公廟碑》
40)我曾探討天理與人事的分別,認為人事可以用盡各種智巧手段而無所不通,只有天理是不容絲毫詐偽的。智巧可以欺蒙王公,卻不能欺騙豬和魚;武力可以取得天下,卻得不到民心。所以文公的精誠,能夠撥散衡山的陰霾,但喚不醒憲宗的迷惑;能夠馴服殘暴的鱷魚,卻制止不了皇甫□、李逢吉的毀謗;能夠得到南海百姓的信服,享受百代的祭祀,而無法使自己在朝廷有一日的安定。因為文公所能做到的是合乎天理,做不到的卻是人事上的智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西歐中世紀教會學校
12-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十章
09-192023年浙江自考公共管理學串講資料:公共管理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