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一門交叉學科。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作用規律的一門科學。(名詞解釋p1)
2、由于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已不能完全包含和解釋現代醫學科學所面臨的全部課題。要求一種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填空p3)
3、簡答醫學心理學的對象和任務是什么?(p4)
答:醫學心理學是以心理社會因素在人體健康與疾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作用規律為其研究對象的。它的任務是:(1)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中起作用的規律;(2)為發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而提供全面、合理、有效的理論方法和措施。
4、醫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個案調查法、心理測驗和行為評定量表法(p8-10)
5、臨床心理學:是心理學的具體知識和技術運用于醫學臨床實踐,解決醫學領域特別是精神疾病領域中的心理學問題。(名詞解釋p12)
6、變態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異常現象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的科學,主要是在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的防治領域中起作用。(名詞解釋p13)
7、健康心理學:它著重研究在促進和保持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鑒定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病因學和診斷學問題以改進醫療制度和制定保健政策有關的問題。(名詞解釋p14)
8、簡答醫學心理學的觀點是什么?(p15)
答:醫學心理學和心身醫學有一個基本命題,即人的軀體上的病變都會在精神上留下痕跡,而任何心理上的障礙也同樣不可避免地在軀體上留下痕跡。這個命題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人與動物有著根本不同之處。在人身上,既表現著生理、生化過程的物質活動,同時又表現著非物質的心理活動。這兩種活動過程互相伴隨、不可分割。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轉化,在人身上形成一個統一活動的整體。人的一切活動既受生物學規律的支配,同時又受心理學和社會學規律的支配。
9、試述情緒對健康的影響。(p16)
答:情緒反應活動可分為積極、愉快的情緒和消極、不愉快的情緒兩大類。由于人的情感、情緒活動既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又是一種心理狀態或心理背景。因此,在情緒活動發生的時候將會伴隨一系列復雜的體內生理的變化,特別是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改變。如果是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就能為人的神經系統增添新的力量,有利于促進個體心身健康。如果是消極的情緒狀態,這種情緒雖然可以激發機體內部的潛在能量,有利于個體為適應變化的環境斗爭。然而,這些不良情緒往往以強烈的激情狀態而出現,并伴隨劇烈的生理反應,因此會對機體造成嚴重的影響。
10、人格:是一個人在過去的全部生活經歷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一整套相對穩定的思想模式、行為類型、情緒反應方式以及價值觀念、態度和信念體系等。(名詞解釋p17)
11、行為:是指機體外現的活動、動作、運動、反應或行動;習慣:是指無需經過特殊訓練,只是由于經常重復而形成的對于實現某種自動化動作的需要或傾向。(名詞解釋p18)
12、動機沖突:是指人們在有目的行為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動機。(名詞解釋p18)
13、簡答言語暗示的影響有哪些?(p19)
答: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認為,人的語言是一種包羅萬象的刺激物,雖然只是聲音的或文字的,但它們卻和現實刺激物有著同樣的刺激力。因此起決定作用的是語言人微言輕信號所代表的意義,而非本身的物理能量。所以,語言作用對人類來說同樣是巨大的。尤其是語言的暗示作用,不僅能影響人的行為反應,而且能影響人體的生理生化機能。
14、醫源性疾病:就是一些醫護人員出言不慎而給病人不良暗示造成的。(名詞解釋p19)
第二章
1、人類的十大死罪狀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主要是傳染病,而在戰后,主要死因變成了與精神因素有密切關系的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意外事故等。(填空p29)
2、試述應激是如何出現的。(p30-31)
答:心理應激是有機體在某種環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觀要求和應付能力不平衡所產生的一種適應環境的緊張反應狀態。
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生活,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境變化或刺激對人施以影響,作用刺激被人感知到或作為信息被人接收,一定會引進主觀的評價,同時產生一系列相應的心理生理的變化。通過信息加工過程,就對刺激作出相應的反應。如果刺激需要人作出較大的努力才能進行適應性反應,或這種反應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適應能力,就會引進機體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調即緊張反應狀態的出現。心理應激的產生可提高人的警學水平,應付各種環境變化的挑戰。但長時間的應激狀態則會對損害人的心身健康。
3、簡答什么是生物性應激源及其產生?(p33)
答:生物性應激源是借助于人的肉體直接發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這類應激源作用的特點一般是首先引起生理反應,然后隨著人們對生理反應的認識評價和歸因過程,才會導致應激狀態和心理反應。
4、簡答什么是心理性應激源?(p33)
答:心理性應激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現實中經常發生的動機沖突,挫折情境,人際關系失調以及預期的或回憶性的緊張狀態。
5、人際關系失調:是指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不能協調一致,形成矛盾沖突,從而影響到人的心理平衡和情緒的穩定。(名詞解釋p34)
6、簡答應激狀態形成的條件有哪些?(p38)
答:應激狀態的產生必定有應激源,但是,有了應激源不一定必然產生應激狀態。(1)與應激事件本身有關的因素:①應激事件本身的強度;②應激事件作用時間的長短;③事件發生的方式。(2)與主體本身有關的因素:①身體素質和神經類型;②人格、氣質特點;③興趣愛好、理想志向的特點;④道德、信仰、價值觀念的不同;⑤人的生活經驗和當時的心理狀態。
7、攻擊性行為:這是應激狀態下人們較常采取的一種與憤怒情緒有關的行為反應方式。攻擊可以直接指向造成應激狀態的人或事物,稱為直接攻擊。(名詞解釋p42)
8、間接方式:當攻擊的目標過分強大,惹不起或不能攻擊時就把攻擊的對象轉向較軟弱的對象。(名詞解釋p42)"找替罪羊"
9、心理防衛反應:這是人處在應激狀態下,其內在心理活動中具有一種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適應性反應。(名詞解釋p43)如:自我安慰
10、試述對應激的生理反應。(p44-45)
答:1、植物神經系統興奮。在應激狀態下,主要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的增強,心跳加快,呼吸加深,瞳孔張大等表現。
2、神經內分泌系統活動。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糖增高等表現。l看看書吧
11、簡答應激狀態與人類疾病的關系有哪些?(p47)
答:(1)人體處于應激狀態的各種反應本來是要防止身心受損,是一種防御性機制。但是如果防御反應不適當,特別是過度的反應往往又會危及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甚至造成一系列與應激狀態有明顯關系的疾病,稱之為適應性疾病。(名詞解釋)
(2)應激狀態是非特異性的致病因素。由于個人的身體素質、個性差異和對疾病的易感性有所不同,所以同樣是應激狀態會導致不同疾病。
(3)有人稱這些適應性疾病為"現代文明病"不是沒有道理的。
12、應激狀態包括:(1)應激狀態與心身疾病;(2)應激狀態與神經癥。
13、癔癥:是在不良人格基礎上,由于精神因素和不良暗示作用引起的一種心理障礙。(名詞解釋p49)
14、簡答如何增對應激源的抵抗能力?(p52-53)
答:(1)培養良好的個性;(2)加強修養,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3)提高實際應付能力;(4)獲取社會性支持;(5)自我心理防御機制的運用。
第三章
1、心身醫學:又稱為心理生理醫學。它既是醫學心理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整個醫學中的一個分支學科。(名詞解釋p55)
2、簡答心身疾病的確認有哪些方面?(p56)
答:(1)有較明顯的情緒因素的作用。(2)有可以查明的軀體障礙的存在;(3)可以牽涉到由植物神經系統支配的各個單獨的器官系統;(4)心理生理障礙所發生的生理變化同在正常情況下發生的情緒狀態相聯系的生理變化是一樣的。(5)病人可能并不覺察到自身的情緒狀態。對心身疾病的診斷需要慎重對待,不僅要進行軀體檢查以得出軀體方面的陽性體征。
3、p64表
4、心身疾病:是指那些主要地或完全地由心理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而主要呈現為身體癥狀的軀體疾病,這些疾病通常都有形態上的基礎,即在生理機能或組織結構上有具體而明確的損害,也稱為心理生理障礙。(名詞解釋p64)
5、p65-66心身疾病的范圍(判斷)
6、試述心身疾病的預防。(p77-78)
答:心身痢疾是由多種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相互作用下造成的。就從多方面設計預防和具體措施,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1)做好傳統的預防措施,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2)加強心理性預防措施。(3)增強對應激源的抵抗能力:①培養良好的個性;②加強修養,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③提高實際應付能力;④獲取社會性支持;⑤自我心理防御機制的運用。
第四章
1、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癥癥狀,也是臨床醫生最常遇到的病人的一種主訴。(名詞解釋p79)
2、簡答痛感覺的特點?(p81)
答:(1)對痛覺感受器來說,沒有一定的適宜刺激。(2)痛覺的適應性很低。(3)痛覺常常難以精確地決定它發生的位置。(4)痛覺每當產生的時候,總是伴隨著不愉快的情緒。
3、簡答疼痛的生物學和心理學意義是什么?(p84)
答:(1)疼痛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機制;(2)疼痛是身體異常狀態的一種警報;(3)疼痛是機體逃避或戰勝外界有害的敵對因素的動員信號。(4)疼痛可以是一種心理防御性癥狀。(5)疼痛的情緒反應可以成為一種惡性刺激。
4、p96判斷頭痛的功能性。
5、冠心病例或稱缺血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動脈循環改變引起的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損害。(名詞解釋p102)
包括:(1)心絞痛;(2)心肌梗塞;(3)心律失常;(4)缺血性心臟病中的心力衰竭;(5)原發性心臟驟停(猝死)。
6、簡答有哪些因素導致冠心病?(p107)
答:(1)不同的地區差別(不同的社會生活環境)對冠心病的影響;
(2)不同的社會分工(職業)對冠心病的影響;
(3)不同生活遭遇(生活事件,社會變動)對冠心病的影響。
7、簡答冠心病人的心理、生理反應特點是什么?(p110表下文-111)
答:(1)長期保持高度警覺的人發病率高;
(2)適應性水平低;
(3)有時間緊迫感;
(4)對時間的估計比常人高;
(5)不易控制情緒,認真易激動。
總之,上述特點可能使冠心病人受到沖擊和影響的各種心理生理因素得以持續地起作用,使病人的心血管系統承受著過量的負荷,從而導致器官系統特別是心臟的崩潰性損害。
8、簡答a型性格的特征是什么?它的性格表現有哪些?(p113)
答:特征:不可抑制的野心,爭強好勝的驅力、敵意、醉心于工作,慢性時間緊張迫感等。(把相對缺乏這一類特征的行為定義為"b"型行為類型)。
表現:(1)爭強好勝,有強烈的成就動機;(2)常有時間緊迫感,性爭缺少耐心;(3)情緒易波動,有敵意情緒傾向。
9、簡答如何預防冠心病?(p137)
答:(1)普及宣傳有關心血管病的知識和各種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作用。
(2)調整、矯正或減弱a型行為類型的表現特征。
(3)設法避免或減少a型行為的不良影響。
(4)加強行為保健措施。降低生活中緊張度,增加活動,進行自我保健。
(5)調整或改造飲食行為。清淡飲食,勸阻吸煙行為。
第五章
1、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原因尚不清楚的高血壓病,以慢性血壓升高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名詞解釋p139)
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為癥狀性高血壓,是由于其他有關系病所造成的高血壓病。(名詞解釋p139)
2、簡答造成高血壓的有關因素有哪幾方面?(p139)
答:(1)遺傳因素;(2)食鹽攝入量(每天5克就夠了);(3)吸煙;(4)年齡因素;(5)肥胖因素;
(6)心理社會應激因素
3、簡答遵循新模式說明高血壓的產生?(p144)
答:原發性高血壓病的形成,原因是相當復雜的。在那些遺傳上具有高血壓素質的人身上,由于其特別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使其在生活過程中容易受社會緊張刺激的影響而引起較大的情緒變化,并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為中介引發了反復的血壓升高反應,從而導致了高血病。
4、腦血管病:是指由于供應腦的動脈或靜脈系統的病變而引起腦損害的一組疾病。(名詞解釋p148)
5、簡答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p148-149)
答:(1)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2)心理因素中的劇烈情緒變化是腦血管病突然發病的誘因已被公認。
(3)不良行為習慣也是造成腦血管病的因素之一。
(4)此外,病人的性格特征與腦血管病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
第六章
1、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原因尚不清楚的高血壓病,以慢性血壓升高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名詞解釋p139)
繼發性高血壓:又稱為癥狀性高血壓,是由于其他有關系病所造成的高血壓病。(名詞解釋p139)
2、簡答造成高血壓的有關因素有哪幾方面?(p139)
答:(1)遺傳因素;(2)食鹽攝入量(每天5克就夠了);(3)吸煙;(4)年齡因素;(5)肥胖因素;
(6)心理社會應激因素
3、簡答遵循新模式說明高血壓的產生?(p144)
答:原發性高血壓病的形成,原因是相當復雜的。在那些遺傳上具有高血壓素質的人身上,由于其特別的性格特點和行為方式,使其在生活過程中容易受社會緊張刺激的影響而引起較大的情緒變化,并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為中介引發了反復的血壓升高反應,從而導致了高血病。
4、腦血管病:是指由于供應腦的動脈或靜脈系統的病變而引起腦損害的一組疾病。(名詞解釋p148)
5、簡答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什么?(p148-149)
答:(1)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被認為是腦血管病的主要致病原因。
(2)心理因素中的劇烈情緒變化是腦血管病突然發病的誘因已被公認。
(3)不良行為習慣也是造成腦血管病的因素之一。
(4)此外,病人的性格特征與腦血管病的發病也有一定的關系。
第七章
1、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病。基本病理生理改變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名詞解釋p158)
2、簡答糖尿病對病人的應激影響?(p159-160)
答:(1)對糖錄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會給病人巨大的心理壓力。
(2)糖尿病的治療要求病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3)糖尿病會造成許多并發癥。
(4)糖尿病易受一些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較大的波動。
(5)糖尿病對兒童、青少年的不良心理影響尤其嚴重。
3、簡答糖尿病人的心理治療?(p160-161)
答:(1)要考慮如何改善病人的情緒狀態,消除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消極情緒反應。
(2)要通過心理治療措施,增進病人對糖尿病基本知識的深入了解,幫助病人與醫生配合治療。
(3)要在并發癥發生之前就采用適當醫療措施,以防止其發生。通過心理治療,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4、肥胖癥:是指攝食熱量多于人體消耗量而以脂肪的形式貯存于體內,使體重超過標準體系的20%或體重指大于24的情況。(名詞解釋p162)
5、簡答與肥胖癥有關的因素有哪幾個?(p162)
答:(1)肥胖癥的生物學因素;(2)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3)社會經濟地位和文化評價的影響;(4)人格、情緒狀態和攝食形式的影響;(5)心理應激的影響。
第八章
1、簡答精神因素在癌癥形成中的作用?(p170-172)
答:(1)情緒生活與癌瘤的發生;(2)人格特征和癌癥的關系;(3)社會生活事件遭遇與癌癥的發生。
2、試述精神因素作用機制的一些探討。(p173)
答:一般說來,精神因素本身并不能直接致癌。癌癥的發生主要還是致癌物質的作用,變性細胞的發生造成的。當然,這里許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精神因素可以起著加速、延緩或阻抑的作用。(后看)
3、簡答對晚期癌癥病人的心理護理?(p179)
答:晚期癌癥病人由于瀕臨死亡的威脅,其心理狀態更是十分復雜。
(1)應該盡可能讓病人住在家里或通過在醫院附近開設一些與旅館有關的設施。
(2)越是晚期的病人就越需要增加病人和醫務人員的感情聯系。
(3)加強對于晚期病人的心理護理。
第九章
1、(p190)詹尼斯
第十章
1、功能性子宮出血:這是一種由于內分泌功能失調引起子宮內膜異常出血的病癥。(名詞解釋p198)
2、不孕癥:一般是指夫妻婚后同居未避孕而二年后仍不孕者確定為不孕癥。(名詞解釋p200)
第十一章
1、病人:是指社會人群中那些與醫療系統發生關系的,正在尋求醫療幫助的人群。(名詞解釋p20)
2、病人角色:是指從常態社會人群中分離出來,處于病患狀態中并有求醫要求和醫療行為的社會角色。
3、求醫行為:是人類進行防病、治病、保持身體健康的極為重要的一種行為。(名詞解釋p210)
4、遵醫行為:指病人遵照醫務人員開列的處方或其他醫囑進行檢查、治療和預防疾病復發的行為。(名詞解釋p211)
5、簡答特殊心理歸納為哪幾點?(p213)
答:(1)被認識和受尊重的需要;(2)被接納和歸屬的需要;(3)接受信息的需要;(4)適當活動與尋求刺激的需要;(5)安全和早日康復的需要。
6、兒科病人的心理問題:(1)耐受力差,反應性強;(2)恐懼反應明顯;(3)皮膚"饑餓"感;(4)獨立意識增強。(選擇p218-219)
獨立意識增強:兒童少年雖然仍無力擺脫幼稚和對成人的依賴性,但又總想不成人控制。(名詞解釋p219)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高級英語課文串講筆記四
01-06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反饋
08-2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二)》串講資料二:詞性
04-0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陳子昂與張若虛
09-062023年浙江自考水產繁殖育苗技術復習資料:論述題
02-27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2023年4月浙江自考環境心理學復習重點三
11-18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情感與理解
09-18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十七年”的詩歌、散文
09-2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關系口才知識重點:第二章
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