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記憶的生理心理學基礎
什么是記憶痕跡理論?我們用現在的觀點如何認識它? (重點題)(問答題)
答:60-70年代間形成的記憶理論,將人腦內的記憶過程大體分為兩類,即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前者的腦機制為神經回路中生物電反響振蕩;后者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是生物化學與突觸結構形態的變化。這就是盛行20多年的記憶痕跡理論?,F在的觀點認識-不足之一:實驗說明了短時記憶痕跡的電學活動性質,但不能由此認為短時記憶痕跡僅僅是反響回路的電學活動。70年代以來許多實驗室都證明,海馬結構中存在著三突觸回路,在三突觸回路中還存在著長時程增強效應,可能是從短時記憶痕跡轉化為長時記憶痕跡機制之一。
然而在長時程效應中,有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參與,而且任何一個突觸傳遞都包括復雜的化學傳遞機制。所以就短時記憶痕跡的本質來講,把它僅僅歸結為神經元回路反響的電學活動是60年代理論的歷史局限性表現。不足之二:研究說明腦形態結構與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習記憶能力與腦結構變化有一定關系,但并不能精確說明長時記憶痕跡究竟與哪幾項腦結構或突觸變化有關。
突觸前合成、存儲和釋放遞質的功能以及突觸后受體的變化雖與學習記憶有一定關系,但對長時記憶痕跡來說也不是特異性的機制。神經信息在突觸傳遞中的化學機制是神經系統的各種功能基礎,當然也包括長時記憶痕跡的形成;但并不是特異性的。所以關于長時記憶痕跡的突觸理論或腦結構變化理論都未能得到特異性的證據支持。
長時記憶的腦形態學基礎?(填空)(問答題)
傳統記憶痕跡的最后一個觀點,即長時記憶痕跡是突觸或細胞的變化。雖然記憶痕跡理論形成時,人們對突觸化學傳遞的知識還很少,但根據當代積累的科學知識,我們可以把這一論斷歸結為3方面含義:突觸前的變化包括神經遞質的合成、儲存、釋放等環節;突觸后變化包括受體密度、受體活性、離子通道蛋白和細胞內信使的變化;形態結構變化包括突觸的增多或增大。他們對比了生活環境、學習能力和腦結構變化的關系。這一研究足以說明腦形態結構與功能均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學習記憶能力與腦結構變化有一定關系,但并不能精確說明長時記憶痕跡究竟與哪幾項腦結構或突觸變化有關。
海馬的記憶功能
海馬:不僅與學習記憶有關,還參與注意、感知覺信息處理、情緒和運動等多種生理心理過程的腦調節機制。
海馬→穹窿→乳頭體→乳頭丘腦束→丘腦前核→扣帶回→海馬,這條環路是30年代就認識到的邊緣系統的主要回路,稱為帕帕茲環。
海馬結構與情緒體驗有關,近些年發現,內側嗅回與海馬結構之間存在著三突觸回路,它與記憶功能有關。
海馬的兩個記憶回路:帕帕茲環和三突觸回路。
三突觸回路具有什么特性,怎樣證明?它可能是什么樣的機制基礎? (問答題)
答:3突觸回路是海馬齒狀回內嗅區與海馬之間的聯系,具有特殊的機能特性,長時程增強現象,成為支持長時記憶機制的證據。
實驗:長時程增強(LTP)現象,即電刺內嗅區皮層向海馬結構發出的穿通回路時,在海馬齒狀回可記錄出細胞外的誘發反應。如果電刺激由約100個電脈沖組成,在1-10秒內給出,則齒狀回誘發性細胞外電活動在5-25分鐘之后增強了2.5倍,說明電刺激穿通回路引起齒狀回神經元突觸后興奮電位的LTP,因而這些神經元單位發放的頻率增加。后來他們又報道,海馬齒狀回神經元突觸電活動的LTP現象可持續數月的時間。他們認為,由短暫電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觸神經回路持續性變化,可能是記憶的重要基礎。
柯薩可夫氏記憶障礙 (填空)(名詞解釋)(選擇)
1887年俄國精神病學家柯薩可夫,將長期酗酒而造成的記憶障礙特點歸結為:遺忘加虛構。慢性酒精中毒者最初出現輕微的順行性遺忘,即對剛剛發生的事不能形成新的記憶;隨后又出現逆行性遺忘,即對病前近期發生的事情選擇性遺忘,對早年的事情仍保持良好記憶。既不能形成新的記憶,又喪失對某些往事的記憶,而且對自己記憶力的這種嚴重變化又缺乏自知之明,面對別人提問時,竟不自覺編造謊言以虛構內容填補記憶空白。
順行性遺忘癥:對早發生的正常事情不能形成新的記憶。
順行性遺忘的病人有哪些特點?哪部分受損傷引起該癥狀? (重點題)(問答題)
答:切除了大腦兩半球的內側顳葉和海馬。術后該人智力測驗成績正常;對手術前的近事和遠事記憶良好;衣著整潔,能與人交談,雖然說話的語調平淡,但詞匯的使用、句子的表達和發音都很正確;對別人的話,甚至笑話都能正確理解。這位病人智能正常,也沒有知覺障礙,最突出的問題是難以形成新的長時記憶。對他來說,每天的每件事都與過去無關。海馬和內側顳葉損傷形成順行性遺忘癥
記憶形態的多樣性:(填空)(選擇)正常人的記憶,既有寄存和存貯信息的功能,又有回憶或提取信息的功能。海馬損傷的病人只能回憶和提取信息,不能形成新的長時記憶;此外一些腦外傷的病人,在傷后的一段時間里,可以形成新的記憶,卻不能回憶起傷前的近事。這些都說明,記憶可以分離為不同系統。這種雙重分離現象能最可靠地證明,寄存或存貯信息的過程和提取信息的過程是兩個不同的記憶功能系統。這在認知神經心理學中稱為雙分離技術。雙分離技術和雙重任務法是多重記憶系統研究的重要途徑。
哪些事情能說明記憶的多重性?(選擇)請被試看一封信,并告訴他看完后要詳細講出信中的內容。在被試看信的同時,室內放音樂。當被試講述完信的內容時,順便問他對聽到的音樂有何看法。這時,這個人實際上完成了雙重記憶任務。一個主要任務是理解和記憶信的內容,另一個次要任務是記住聽到了什么音樂。這種實驗稱為雙重任務法。
在雙重任務的記憶研究中,次要任務大多數都不事先告訴被試。采用雙分離技術和雙重任務實驗方案,在腦損傷病人和正常人中發現多種形態的記憶系統。一大類記憶是可以用口頭或筆頭表達的,與之對應的是難以言傳的非表述性記憶。當你向別人講述昨天參加的朋友婚禮時,你腦海里會浮現出婚禮的一幕幕情景,這就是情景性或情節性表述記憶;假如你幫助同學補數學課,這是一種語義性表述記憶。一些人形象性的情景記憶能力很強,講起過去的事來活龍活現;但對干巴巴的哲學理論或數學問題的表述能力就差一些。我們說此人情景性記憶力強,語義記憶較差。一些思維型個性特征的人,語義記憶能力強,情景性記憶稍差些。可以兩種記憶系統是可以分離開的。
(選擇)非描述記憶有更多的表現形態,包括程序性記憶、習慣性記憶、間接性事物的聯想記憶和內隱性記憶等。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使一個孤立的動作變成連續的、協調的、自動化的運動旋律,即非表達性程序記憶。
非表述記憶是內隱性記憶,指本人并未覺得已經記住的事,經過測查可證明在腦內留下了深刻印象。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10月浙江自考公共關系復習重點二
06-232022年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資料:浪漫主義時期(2)
09-2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自學考試《園林藝術學》章節習題:第3章
11-272022年浙江自考《西方法律思想史》串講筆記
08-312022年浙江自考數據庫原理復習資料第三章:關系數據庫SQL語言
09-212022年浙江自考《刑法學》復習筆記(二)
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