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
方劑與方劑學的概念
方劑:是中醫在辨證審機,確立治法的基礎上,按照組方原則,通過選擇合適藥物,酌定適當劑量,規定適宜劑型及用法等一系列過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藥方。
一首合格的方劑應是安全有效的。
方劑學:研究治法與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基礎臨床學科。
方劑的起源與發展
一、 先秦時期
1、《五十二病方》 戰國 記載52病,藥物247種
意義: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醫方著作
2、《黃帝內經》 大部分成書戰國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義: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
二、漢代
《傷寒雜病論》 東漢末期 張仲景(機) 載方314首 意義:創造性的融理、法、方、藥于一體。被后世尊為“方書之祖”。
分兩部分:《傷寒論》主要是六經辨證 /《金匱要略》講雜病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1、《肘后方》晉·葛洪(評價:驗 便 廉)
2、《小品方》 繼《傷寒雜病論》外,還有論瘟疫
四、唐朝
1、《備急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 孫思邈著 共載方7500余首
2、《外臺秘要》 王燾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方788首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頒發的成藥藥典。
2、《小兒藥證直訣》 錢乙 ·六味地黃丸出于此書
六、金元時期
1、《傷寒明理論》 金·成無己 意義:我國第一部詳析方劑理論的專著,開創了方論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觀點 --
①劉完素:字守真 創河間學派(后人尊稱劉河間) 倡導“火熱論”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化火”
②張從正:字子和號戴人,師從劉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門事親》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號東垣老人,后尊稱李東垣。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論》……
辨析補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彥修 號丹溪翁,后人尊稱朱丹溪。 倡導“相火論”
《丹溪心法》
主張滋陰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濟方》 朱棣 載方61739首 我國最大的一部古方書。
2、《醫方考》 吳昆 如:知柏地黃丸
八、清代
1、《醫方集解》汪昂 以治法為綱創立了方劑的綜合分類法
2、《醫學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吳謙
3、溫病學派
①葉天士(桂) 后人為其總結《溫熱論》 創立衛、氣、營、血辨證
②吳鞠通(瑭) 著有《溫病條辨》 創“三焦”辨證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劑與辨證論治
方劑與病證
方劑與治法
一、治法:辨明證候之后,在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病證的病因病機所擬定的治療方法。
二、(與方劑)關系
1、治法是用方或組方的依據
2、方劑是體現并驗證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 臨床常用的治療大法(清·程鐘齡《醫學心悟·醫門八法》)
1、汗法:通過開泄腠理,調暢營衛,宣發肺氣,以促進發汗,使邪氣隨汗而解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證:表證,麻疹初起,瘡瘍初起/痢疾初起有寒熱表證者。
·分 類:辛溫,辛涼
·注 意: 適度發汗(通身微汗出) / 藥常不宜久煎
2、吐法:通過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類治法。
·注 意:吐法易傷胃氣,故體虛氣弱、婦人新產、孕婦等均應慎用。
3、下法:通過瀉下蕩滌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淤血、結痰等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類治法。
·適應證:邪在胃腸而致的大便不通、燥屎內結,或熱結旁流,以及停痰留飲、瘀血積水等形證俱實者
·分 類: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
4、和法:通過和解或調和作用,使少陽之邪,或臟腑、陰陽、表里失和之證得以解除的一類治法。
·適應證:邪犯少陽、肝脾不和、腸寒胃熱、氣血營衛失和等證
5、溫法:通過溫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療里寒證的一類治法
·適應證:里寒證。或寒邪直中于里,或陽氣受損,或素體陽氣虛弱,以致寒從中生
·分 類: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
6、清法:通過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熱之邪的一類治法。
·適應證:里熱證。
·分 類: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虛熱
7、消法: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等作用,消除體內因氣、血、痰、水、蟲、食等久積而成的有形之邪的一種治療方法。
·適應范圍:飲食停滯、氣滯血瘀、癥瘕積聚、水濕內停、痰飲不化、疳積蟲積以及瘡瘍癰腫等病證。
8、補法:通過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以主治各種虛弱證候的一類治法
·適應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臟腑虛弱
·分 類: 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并補
第三章方劑的分類
第四章 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藥物配伍
配伍: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的將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藥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見形式:同類相須、異類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糾偏、引經報使。
配伍目的:(增效與減毒)
方劑的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見于《黃帝內經》)
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特點:藥味少、藥量大。
臣藥: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 輔君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涵義有三
①佐助藥:用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
②佐制藥:消除或緩解君、臣藥毒性或烈性的藥物。
③反佐藥:依病情需要選擇與君藥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使藥:涵義有二
引經藥:能引導方中藥物的藥力直達病所。
調和藥:能調和方中諸藥的性能,協調諸藥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矯味作用。(味道)
方劑的變化
藥味的增損 ·前提:君藥不變 ·方法:加減方中藥物
藥量的加減 ·前提:組成方劑的藥物不變 ·方法:增加或減少方中藥物的用量
劑型的變化 ·前提:組成方劑的藥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變。
第五章 方劑的使用方法
劑型:根據病情與藥物的特點制成的一定形態
常用劑型:湯劑/散劑/丸劑/膏劑/丹劑/酒劑/茶劑/露劑/錠劑/條劑/線劑/栓劑//沖片劑/膠囊劑/糖漿劑/口服劑/注射劑
湯劑制備
用具:沙鍋、瓦罐、陶瓷器皿,忌用鐵器、銅器。
溶媒:水最常用,還見黃酒、米醋,童子便
浸泡:根莖葉花 …… 20-30min / 種 子 …… 1h
頭煎加水高出藥面3-5cm,第二、三煎可略少→保證煎得量100-200ml左右。
火候:武火煮沸后,文火續煎
特殊煎法:
1、先煎 ①介類、金石 ②某些有毒藥(eg:烏頭、附子)
2、后下 ①易揮發 芳香藥材 ②遇熱不穩定的
3、另煎 多為貴重細料
4、烊化 主要為膠質類藥材
5、包煎 包括易成糊、易渾濁、含絨毛的、粉末狀的(eg:細小種子)
6、沖服 ①極難溶于水的(珍珠、琥珀) ②極易溶于水的(芒硝) ③貴重藥材 ④某些芳香類藥物(麝香)
服藥方法 服藥是否得法,對療效也有一定的影響 2-3次/日,一劑100-200ml
1、飯后服:對胃腸有刺激的方藥
2、空腹服:補益、瀉下、驅蟲劑
3、睡前服:安神藥(睡前15-30min服)
4、平旦服:十棗湯,雞鳴散(←腳氣:水停滯于腳,出現小腿腫脹潰爛等)。
第六章 解表劑P39
含 義:凡以解表藥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疏達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證的方劑。
適應癥:1、表證 2、麻疹、瘡瘍、水腫、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證
分 類: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
注意事項:
1、方藥多不宜久煎(多辛散輕揚之品組方,久煎藥性耗散,作用減弱);
2、汗出程度以遍身微汗為佳(汗出不徹病邪不解/太過則耗氣傷津);
3、表邪未盡又見里證,一般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當表里雙解;
4、外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1、麻黃湯
麻黃 →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風寒表實證
桂枝 → 發汗解肌,溫經通脈 臣 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
杏仁 → 降利肺氣,止咳平喘 佐助 頭身疼痛,舌苔薄白
甘草 → 緩和藥性,調和諸藥 佐使 病機:風寒束表(寒邪為主),營衛郁滯,肺失宣降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湯
桂枝 → 發汗解肌,溫經散寒 (散,發汗) 相反相成 君 主治:風寒表虛證及營衛不和證
白芍 → 養血斂營, (收,斂汗) 調和營衛 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緊
生姜 → 助桂枝解表散寒,和胃止嘔,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相對1而言)
大棗 → 滋脾生津 病機:風寒襲表(風邪為主),營衛不和
甘草 → 益氣和胃,調和諸藥 治法: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藥后調理: ①啜熱稀粥 ②溫覆
3、小青龍湯
麻黃、桂枝 →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風寒客表,水飲內停證 (外寒內飲證)
干姜、細辛 → 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驅邪 臣 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薄,脈浮
半夏 → 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痰飲咳喘,不得平臥 / 身體疼重,胸痞,干嘔,頭面四肢浮腫 …
白芍 → 養血益陰 病機:素有寒飲,復感風寒 致肺失宣降 (咳喘←水寒射肺,肺失宣降)
五味子 → 收斂肺氣(止咳) 治法:發汗解表,溫肺化飲
甘草 → 調和諸藥 功效:發汗解表,溫肺蠲飲(或溫肺化飲).
4、銀翹散
銀花、連翹 →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君 主治:溫病初起
牛子、薄荷 →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 發熱,微惡風寒,口渴,咽痛,脈浮數
荊芥穗、淡豆鼓 → 辛散表邪,制約方中諸藥過甚寒性 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咳嗽,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
桔梗 → 宣肺止咳 病機:風寒襲表,熱郁肺衛
生甘草 → 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治法: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鮮蘆根、竹葉 → 清熱生津(止渴) 運用:本方為治療風熱表證之常用方劑
5、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 → 宣肺平喘,開表散邪 “去性取用” 君 主治:肺熱壅盛證
石膏 → 清(肺胃)熱,生津止渴,身熱不解,咳逆氣急,舌苔薄黃,脈數
杏仁 → 降利肺氣,止咳平喘 臣 有汗或無汗,鼻翼扇動,苔薄白,脈浮或滑
甘草 → 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病機:肺熱壅盛 (表邪未盡,入里化熱致宣降失常)
運用:本方為清肺熱之要方 功效:辛涼宣泄,清肺平喘
6、(人參)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
羌活/獨活 →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君 主治:氣虛,外感風寒濕邪之證
川芎 → 祛風行氣,活血止痛 臣 憎寒壯熱,無汗,肢體酸痛,脈浮重取而無力
柴胡 → 辛散外邪 “先安未受邪之地” 頭項強痛,鼻塞聲重,胸膈痞滿,咳有痰,苔白膩
枳殼/桔梗 → 宣降肺氣,化痰止咳 病機:正氣不足,又感風寒濕邪 (兼有痰阻氣滯)
前胡/茯苓 → 祛濕化痰 治法:散風除濕,益氣扶正
人參 → 益氣健脾 功效:益氣解表,散風除濕
甘草 → 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含 義:以瀉下藥為主組成,具有通導大便,瀉下積滯,攻逐水飲等作用,治療里實證的方劑。
適應癥:里實證(包括停痰、積飲、瘀血、宿食、燥屎、蟲積等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證)
分 類: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五類
注意事項:1、用于表證已解里實已成之時。若表證未解而里實已成,當權衡后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雙解。
2、年老體虛、新產血虧、病后津傷者,雖有大便秘結,亦不可專事攻下—或先予攻下兼顧其虛,或攻補兼施虛實兼顧。
3、服藥期間注意調理飲食,少食或忌食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響脾胃功能。
4、易傷胃氣,得效即止,慎勿過劑。 孕婦當慎用,以防墮胎。
7、大承氣湯
大黃 → 瀉下通便,蕩滌積滯 實 君 主治:Ⅰ、陽明腑實證 Ⅱ、熱結旁流證 Ⅲ、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芒硝 → 瀉熱通便,潤燥通便 燥 臣 實(實熱內結,腹痛拒按,按之硬,潮熱譫語)
枳實 → 行氣消痞 痞 燥(腸中燥屎干結不下)
厚樸 → 行氣除滿 滿 痞(自覺胸脘悶塞不通,有壓重感)
功效:峻下熱結 滿(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
治法:瀉下熱結 病機:邪熱與有形燥屎結于胃腸,腑氣閉阻不通
體現:Ⅰ(下胃腸實熱積滯)→釜底抽薪,急下存陰 Ⅱ→通因通用 Ⅲ(熱厥)→寒因寒用
8、大黃附子湯
附子 →溫里通陽,散寒止痛 附子大熱使寒性去 ·君 主治:寒積實證(寒積內停證)
大黃 →瀉下通便,蕩滌積滯 “去性取用” · 病機:病積內結,陽氣郁閉,轉導失司
細辛 →散寒通陽 治法:散寒止痛,瀉下積滯
9、麻子仁丸(脾約丸)→脾約證
麻子仁(火麻仁) → 潤腸通便 君 主治:胃腸燥熱之便秘
杏仁 → 潤腸通便,降利肺氣 大便干結,小便頻數,舌苔微黃少津
白芍 → 養血益陰,緩急 病機:胃腸燥熱,津血受傷,傳導失司
大黃/枳實/厚樸 → 瀉熱通便,行氣消痞(除滿) 治法: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蜂蜜 → 潤燥滑腸 功效:潤腸瀉熱,行氣通便
第八章和解劑P88
含 義: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截瘧等作用,治療少陽證、肝脾不和證、腸胃不和證、瘧疾的方劑。
適應證:少陽證。
分 類:和解少陽(瘧疾方)、調和肝脾、調和腸胃
10、小柴胡湯《傷寒論》
柴胡 → 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和解少陽 君 主治:Ⅰ、傷寒少陽證 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 Ⅲ、瘧疾/黃疸以及內科雜病而見少陽證者
黃芩 → 清瀉半里之熱 (內清)· 臣 Ⅰ←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脈弦。或有目眩
半夏/生姜 → 降逆 和胃 止嘔 病機:邪在少陽,正邪相爭,膽胃不和
人參/大棗/甘草 → 益氣健脾,鼓邪外出 治法:和解少陽<調和解除外邪>
注意:陰虛血少者禁用 配伍特點:①舒透與清泄并用,以透為主 ②膽胃兼調 ③寓扶正于祛邪之中
11、逍遙散《和劑局方》
柴胡 → 舒肝解郁 君 主治:肝郁血虛脾弱證
白芍/當歸 → 養血活營,柔肝止痛 臣 兩脅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舌淡紅,脈弦而虛
白術/茯苓/甘草 → 健脾益氣 頭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熱往來,乳房脹痛
燒生姜 → 和胃降逆止嘔 病機:肝氣郁結,肝血不足,脾胃虛弱
薄 荷 →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營
12、半夏瀉心湯
半夏 → 消痞散結,和胃降逆 君 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
干姜 → 溫中散寒止嘔 心下痞滿而不痛,嘔吐,(腸鳴)下利,苔膩而微黃
黃芩/黃連 → 清熱燥濕 病機:脾胃虛弱,寒熱錯雜,升降失常
人參/大棗/甘草→ 健脾益氣 & (調和諸藥) 治法:健脾和胃,平調寒熱
功效:寒熱平調,消痞散結 配伍特點:①辛開苦降 ②寒熱并用(→和其陰陽) ③補瀉兼施(→調其虛實)
第九章清熱劑
含義: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涼血、解毒以及滋陰透熱等作用,主治里熱證的方劑。
適應癥:里熱證
分 類: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氣血兩清、清臟腑熱、清虛熱 ←六類
注意事項:①把握其適應證 ②辨熱證虛實,邪熱所在臟腑、階段和程度 ③辨熱證真假,若為真寒假熱不可用 ④注意護胃保津 ⑤恰當使用反佐法(反佐藥/服法反佐)
13、白虎湯《傷寒論》
石膏 →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君 主治:陽明氣分熱盛證
知母 →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病機:陽明氣分熱盛,津液耗傷
粳米/甘草→ 養胃護津 & (調和諸藥) 治法:清熱生津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禁忌:①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 ②血虛發熱或氣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 ③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 ④脈見浮細或沉
14、清營湯《瘟病條辨》
犀角 → 清營解毒,活血散瘀 君 主治:熱入營分證
玄參/生地/麥冬 → 滋陰清熱 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
銀花/連翹 → 清熱解毒,透熱轉氣時有譫語,口渴或不渴
黃連/竹葉 → 清心瀉火除煩 病機:熱入營分
丹參 → 清營涼血,活血散瘀 治法: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功效: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配伍特點:清營解毒為主,活血散瘀、養陰生津、透熱轉氣為輔。體現清營透熱法。
15、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
病機:熱入血分迫血妄行,血溢脈外 主治:Ⅰ熱灼心營證 Ⅱ熱傷血絡證 Ⅲ蓄血瘀熱證
治法: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各種出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煩燥,舌紅絳
犀角 → 清熱涼血解毒,散瘀 君 Ⅰ←身熱譫語,舌絳起刺,脈數
生地 → 清熱涼血以止血 Ⅱ←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紅絳,脈數
赤芍/丹皮 → 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Ⅲ←喜忘如狂,胸中煩痛,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16、龍膽瀉肝湯《醫方集解》
龍膽草 → 清肝膽實火,除肝經濕熱 君 主治:Ⅰ、肝膽實火上炎證 Ⅱ、肝經濕熱下注證
黃芩/梔子 → 清熱瀉火又燥濕 臣 病機:肝膽實火上炎,肝經濕熱下注
木通/車前子/澤瀉 → 清熱利濕,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治法:清瀉肝膽實火,除肝經濕熱
當歸/生地 → 養血滋陰 配伍特點:1、清利并行---既清肝經實火又利肝經濕熱
柴胡 → 疏肝解郁,引藥入(肝膽)經 2、瀉中有補---當歸/生地以養血滋陰
甘草 → 益氣和胃(矯味)調和諸藥
17、清胃散《脾胃論》
黃連 → 清降胃火 君 主治:胃火上攻證
升麻 → 清熱散火解(熱)毒 病機:胃中積熱循經上攻
生地 → 清熱涼血止血又養陰 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
丹皮 → 清熱涼血 面頰發熱,齒惡熱喜冷,口干舌燥,甚或牙宣出血
當歸 → 養血活血 治法:清胃瀉火
18、白頭翁湯《傷寒論》
白頭翁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君 主治:熱毒痢疾(熱毒血痢)
黃連/黃柏 → 清熱解毒,燥濕厚腸 下痢膿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
秦皮 → 清熱燥濕,收澀止痢 病機:熱毒之邪熏灼大腸致血溢脈外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科學的一般特征和社會作用
06-16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2022年浙江自考《市場營銷學》復習資料第八章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