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浙江自考中藥學復習資料:基本常識

時間:2023-03-02 14:20:40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

1.中藥的性能又稱藥性,主要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

2.四氣,又稱四性(寒、熱、溫、涼),是藥物作用于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的。

3.五味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4.五味的作用:①辛:能行、能散、能潤。②甘: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③酸:收斂固澀、生津。④苦:泄熱、燥濕、堅陰。⑤咸:軟堅散結、瀉下通便。⑥淡:滲濕、利小便。⑦澀:收斂固澀。

5.升降浮沉指藥物對人體作用的不同趨向性。藥物對機體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內四種不同的作用趨向。

6.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①四氣五味;②質地輕重;③炮制;④配伍。

7.歸經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療作用。如朱砂、遠志能治療心悸失眠,說明它們歸心經;桔梗、杏仁能治療胸悶、咳喘,說明它們歸肺經;白芍、鉤藤能治療脅痛抽搐,說明它們歸肝經。

8.確定歸經學說的理論基礎是臟腑經絡理論。

9.中藥的“七情”配伍(尤其是所舉得例子,必須牢記!):

①單行——單用一味藥物治療某種病情單一的疾病。如獨參湯。

②相須——是兩種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原有藥物的療效。如麻黃配桂枝,能增強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作用;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③相使——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如黃芪補氣利水,茯苓利水健脾,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療效。大黃瀉火通便,芒硝潤燥通便,可增強大黃峻下熱結,排除燥屎的作用。

④相畏——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

⑤相殺——一種藥物能夠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從不同角度而言的兩種提法。

⑥相惡——是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即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⑦相反——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如甘草反甘遂、貝母反烏頭等。

10.相須、相使能提高藥效(增效);

相畏、相殺可以減輕或消除毒副作用(減毒);

相惡是藥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種藥物的功效,應盡量避免使用;

相反是藥物相互作用,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的副作用,屬于用藥禁忌。

11.十八反:①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②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③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12.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13.十九畏與“七情”配伍中的“相畏”意義不同,十九畏是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為藥物配伍禁忌,相畏是減弱或消除毒副作用,是應當運用的藥物配伍。

14.妊娠用藥禁忌:

①禁用藥物——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子、大戟、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斑蝥、雄黃、砒霜等。

②慎用藥物——通經去瘀、行氣破滯及辛熱滑利之品,如桃仁、紅花、牛膝、大黃、枳實、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麥等。

15.中藥劑量主要是指每味藥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劑中每味藥物之間的比較分量,也稱相對劑量。

16.一般中藥常用內服劑量為5~l0g;部分常用量較大,劑量為15~30g;新鮮藥物常用量為30~60g.

17.一般來講,解表藥、清熱藥宜武火煎煮,時間宜短,煮沸后煎3~5分鐘即可;補養藥需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煮沸后再續煎30~60分鐘。

18.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沖服、煎湯代水等不同煎煮法中的所有常見藥物舉例,一定要記清楚。

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車前子、蒲黃及灶心土等——包煎。

如鉤藤、大黃、番瀉葉等——后下。

19.服藥時間:

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暈、頭痛、目疾、咽痛等宜飯后服;

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腎等臟疾患,則宜飯前服。

某些對胃腸有刺激性的藥物宜飯后服;

補益藥多滋膩礙胃,宜空腹服;

驅蟲藥、瀉下藥也宜空腹服;

治瘧藥宜在瘧疾發作前的兩小時服用;

安神藥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時服;

急性病、嘔吐、驚厥及石淋、咽喉病須煎湯代茶飲者,均可不定時服。

一、發散風寒藥

1.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發汗解表之要藥。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常用于風寒表實無汗證。

肺氣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藥。

發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2.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

治風寒表虛有汗證,常與白芍配伍。外感風寒有汗、無汗均可應用。

3.紫蘇:解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風寒表證而兼氣滯胸悶,用之尤為適宜。

紫蘇葉長于發汗解表,紫蘇梗長于理氣寬中、安胎、解毒。

4.生姜: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

能解生半夏、生南星和魚蟹之毒。

5.香薷:發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素稱月之麻黃

發汗力強,表虛有汗者忌用。

6.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消瘡,止血。

藥性較平和,對于外感表證,無論風寒或風熱表證,均可使用。

不宜久煎。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荊芥穗長于祛風。

7.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

常與荊芥相須為用。

8.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宜。

治太陽頭痛(后頭痛)。

9.白芷: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陽明經頭痛,眉棱骨痛要藥。

10.細辛: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煎服,1~3g;散劑每次服0.5~1g.

11.藁本: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巔頂頭痛。

12.蒼耳子: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13.辛夷:發散風寒,通鼻竅。

為鼻淵要藥。

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湯劑宜用紗布包煎。

二、發散風熱藥

1.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

2.牛蒡: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腫。

本品性寒,滑腸通便,氣虛便溏者慎用。

3.蟬蛻:疏散風熱,利咽開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還常用治療小兒夜啼不安。

4.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抑肝陽,清肝明目。

常與菊花相須為用。長于清肺潤燥,可用于肺熱燥咳。

桑葉蜜制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葉。

5.菊花: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6.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7.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善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為治少陽證的要藥。并可用于外感發熱證,無論風寒、風熱表證,皆可使用。

為疏肝解郁的要藥。

長于升陽舉陷,常配黃芪、升麻等藥相須。

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大,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8.升麻:解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9.葛根: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善治頸項強痛。

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10.淡豆豉:解表,除煩,宣發郁熱。

一、清熱瀉火藥

1.石膏: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收濕斂瘡生肌。

除肺胃二經氣分實熱的要藥,常與知母相須為用。

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適宜外用,研末外敷。

2.知母: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治療骨蒸潮熱,常與黃柏相須為用。

治療腸燥便秘,常配伍生地、玄參。

3.蘆根:清熱瀉火,生津止渴,除煩,止嘔,利尿。

4.天花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消腫排膿。

可用于中期引產。

5.淡竹葉: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6.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本品清瀉三焦火邪而除煩,每與淡豆豉合用。

治療濕熱黃疸,常與茵陳、大黃合用。

7.夏枯草: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8.決明子:清熱明目,潤腸通便。

二、清熱燥濕藥

1.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濕熱。

治熱擾胎動。

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多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2.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尤長于清中焦邪熱,并能解毒。肝火犯胃,常與吳茱萸同用,即左金丸。

為治療瀉痢的要藥。

善清心經實火,可治心火亢盛證。

3.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

尤長于清瀉下焦濕熱。

善除大腸濕熱以治痢。

長于清相火,退虛熱,常與知母相須為用。

4.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5.秦皮:清熱燥濕,收澀止痢,止帶,明目。

6.苦參: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7.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

三、清熱解毒藥

1.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為治一切內癰外癰的要藥。

善散肺經熱邪,透熱達表,常與連翹相須為用。

善清心、胃熱毒,有透營轉氣之功。

可用于熱毒血痢證。

2.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

有“瘡家圣藥”之稱。

3.穿心蓮: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燥濕。

煎劑易致嘔吐,故多作丸、散、片劑。

4.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利咽消腫。

5.板藍根: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6.青黛: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

本品難溶于水,一般作散劑沖服,或入丸劑服用。

7.貫眾: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

8.蒲公英: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為治療乳癰要藥。

9.紫花地?。呵鍩峤舛荆瑳鲅[。

10.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主治楊梅毒瘡,肢體拘攣。

11.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治療肺癰之要藥。

12.射干:清熱解毒,消痰,利咽。

13.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本品有毒,過量服用易引起嘔吐、腹瀉、胸悶、心悸等,故用量不宜過大。

14.馬勃:清熱解毒,利咽,止血。

15.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16.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止痢。

17.鴉膽子:清熱解毒,止痢,截瘧,腐蝕贅疣。

內服,0.5~2g,以干龍眼肉包裹或裝入膠囊包裹吞服,亦可壓去油制成丸劑、片劑服,不宜入煎劑。治瘧疾,每次10-15粒;治痢,每次10-30粒。外用適量。本品有毒,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內服需嚴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保護好周圍的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孕婦及小兒慎用。

18.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19.熊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清肝明目。

內服,0.25~0.5g.入丸、散。由于本品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嘔吐,故宜用膠囊劑。

四、清熱涼血藥

1.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為清熱、涼血、止血要藥。

2.玄參: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

3.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青蒿等藥同用。

4.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5.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6.水牛角: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五、清虛熱藥

1.青蒿: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

2.白薇: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3.地骨皮: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清泄肺熱,常與桑白皮、甘草同用。

前人有“丹皮治無汗骨蒸,地骨皮治有汗骨蒸”之說,但對陰虛發熱證,無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并常相須為用。

4.銀柴胡:退虛熱,清疳熱。

5.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一、攻下藥 1.大黃: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尤適于實熱便秘,常與芒硝、枳實等相須為用。

生大黃瀉下力較強,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后下,或用開水泡服。酒制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較好,宜用于瘀血證。大黃炭則多用于出血證。

2.芒硝:瀉下攻積,潤燥軟堅,清熱消腫。

3.番瀉葉:瀉下通便。

4.蘆薈:瀉下通便,清肝,殺蟲。

二、潤下藥

1.火麻仁:潤腸通便。

2.郁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3.松子仁: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三、峻下逐水藥

1.甘遂: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適量,生用。內服醋制用,以減低毒性。

2.京大戟: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3.蕪花:瀉水逐飲,祛痰止咳,殺蟲療瘡。

4.牽牛子:瀉下逐水,去積殺蟲。

5.巴豆:峻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外用蝕瘡。

入丸、散,每次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減低毒性。

服巴豆時,不宜食熱粥、飲開水等熱物,以免加劇瀉下。服巴豆后如瀉下不止,可用黃連、黃柏煎湯冷服,或食冷粥以緩解。

四、祛風寒濕藥

1.獨活: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為治療風濕痹痛的主藥,凡風寒濕邪所致的痹證,無論新久皆可應用,尤以腰以下寒濕痹痛為宜。

少陰頭痛。本品善入腎經而搜風,善治風擾腎經,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

2.威靈仙:祛風濕,通絡止痛,消骨鯁。

3.川烏:祛風濕,溫經止痛。

4.蘄蛇:祛風,通絡,止痙。

5.木瓜: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為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之要藥。

為治腳氣水腫的常用藥。

治療吐瀉轉筋。

五、祛風濕熱藥

1.秦艽:祛風濕,通絡止痛,退虛熱,清濕熱。

為風藥中之潤劑,能祛風濕,舒筋絡,對風濕痹證無論新久寒熱,均可配伍應用,并尤適于熱痹。

為治療虛熱的要藥。

2.防己: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尤宜于痹證濕熱偏勝者;尤適于下肢。

本品有降壓作用,可用于高血壓病。

一般認為,漢防己利水消腫作用較強,木防己祛風濕止痛作用較好。

3.豨薟草:祛風濕,利關節,解毒。

4.絡石藤: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5.雷公藤: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煎服,10~25g(帶根皮者減量),文火煎1~2小時;研粉,每日1.5~4.5g.外用適量。

內臟有器質性病變及白細胞減少者慎用;孕婦忌用。

六、祛風濕強筋骨藥

1.五加皮: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利水。

2.桑寄生: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本品尚能降血壓,可用于高血壓病。

3.狗脊:祛風濕,補肝腎,強腰膝。

七、化濕藥

1.藿香:化濕,止嘔,解暑。

本品為芳香化濕濁要藥。多用于寒濕困阻脾胃證。

治暑月外感風寒,內傷生冷之寒熱吐瀉。

2.佩蘭:化濕,解暑。

3.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

本品尚能明目,用于夜盲癥及眼目昏澀。

4.厚樸:燥濕消痰,下氣除滿。

為消除脹滿之要藥。

5.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瀉,安胎。

可治療氣滯妊娠惡阻及胎動不安。

6.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7.草果:燥濕溫中,除痰截瘧。

一、利水消腫藥

1.茯苓: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寧心。

本品味甘淡,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為利水消腫要藥。

2.薏苡仁:利水消腫,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清利濕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3.豬苓:利水消腫,滲濕。

利水作用較強,無補益之功。

4.澤瀉:利水消腫,滲濕,泄熱。

本品性寒能泄腎與膀胱之熱,而對下焦濕熱者尤為適宜。

5.香加皮:利水消腫,祛風濕,強筋骨。

本品有毒,服用不宜過量。

二、利尿通淋藥

1.車前子: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明目,祛痰。

本品能利水濕,分清濁而止瀉,即利小便以實大便,尤以小便不利之水瀉用之為宜。

2.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熱,收濕斂瘡。

3.通草:利尿通淋,通氣下乳。

4.瞿麥:利尿通淋,破血通經。

5.地膚子:利尿通淋,清熱利濕,止癢。

6.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7.石韋:利尿通淋,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8.萆薢: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三、利濕退黃藥

1.茵陳:利濕退黃,解毒療瘡。

為治濕熱黃疸要藥,常與大黃、梔子同用;治寒濕陰黃,則須配附子、干姜等。

2.金錢草: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

本品善消結石,尤善治石淋。

3.虎杖: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瀉熱通便。

四、溫里藥

1.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本品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尤善治寒痹痛劇者。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時,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

生品外用,內服須炮制。

2.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為溫暖中焦之主藥。

能溫陽守中,回陽通脈,每與附子相須為用。

能溫肺散寒化飲,常與細辛、麻黃等同用。

3.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引火歸原。

為治命門火衰之要藥,常與附子相須為用。

能使因下元虛衰所致上浮的虛陽回歸故里。用于虛陽上浮的面赤、虛喘、汗出等。

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沖服,每次1~2g.

4.吳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

治厥陰頭痛。

治脾腎虛寒的五更泄瀉。

治肝郁犯胃的脅痛口苦,與黃連配伍。

5.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主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疼痛。

6.丁香: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7.高良姜:溫中止痛,溫中止嘔。

8.花椒: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五、理氣藥

1.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本品燥濕化痰,又能溫化寒痰,為治痰之要藥。

治脾胃痰濕,多與蒼術、厚樸等同用;治痰濕咳嗽,多與半夏相須為用。

2.青皮: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3.枳實:破氣除痞,化痰消積。

治痰濁胸痹,與薤白、桂枝等同用;痰熱結胸,與瓜蔞、半夏同用。

本品尚可治臟器下垂病癥。

4.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本品善行脾胃之滯氣,既為行氣止痛之要藥,又為健脾消食之佳品。

本品善行大腸之滯氣,為治療濕熱瀉痢里急后重之要藥,常與黃連配伍。

生用行氣力強,煨用行氣力緩而實腸止瀉,用于泄瀉腹痛。

5.沉香: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煎服,1.5~4.5g,宜后下。或磨汁沖服,或入丸散劑,每次0.5~1g.

6.川楝子:行氣止痛,殺蟲。

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或持續服用,以免中毒。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7.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8.荔枝核: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9.香附: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調中。

本品為疏肝解郁,行氣止痛的要藥。

為婦科調經之要藥。

10.佛手: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11.薤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本品善散陰寒之凝滯,通胸陽之閉結,為治療胸痹之要藥。常與瓜蔞、半夏配伍。

12.柿蒂:降氣止呃。

六、消食藥

1.山楂:消食化積,行氣散瘀。

尤為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

2.神曲:消食和胃。

尤宜外感表證兼食積;丸劑中有金石藥加入本品以助消化。

3.麥芽:消食健胃,回乳消脹,疏肝解郁。

善治米面薯蕷食積。

4.稻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5.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本品降氣消痰,常與白芥子、蘇子同用。

本品辛散耗氣,故氣虛及無食積、痰滯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6.雞內金:消食健胃,澀精止遺。

廣泛用于米面薯蕷乳肉等各種食積證。

煎服,3一l0g;研末服,每次1.5~3g,研末效果比煎劑好。

七、驅蟲藥

1.使君子:殺蟲消積。

大量服用能引起呃逆、眩暈、嘔吐、腹瀉等反應;若與熱茶同服,亦能引起呃逆、腹瀉,故服用時當忌飲茶。

2.苦楝皮:殺蟲,療癬。

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或持久服用。有效成分難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3.檳榔: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截瘧。

對絳蟲療效最佳。

煎服,3~10g.驅殺絳蟲、姜片蟲時,可用30~60g.生用力強,炒用力緩;鮮者優于陳久者。

4.雷丸:殺蟲消積。

入丸、散劑,15~21g.1次5-7g,飯后溫開水調服,1日3次,連服3天。

5.榧子:殺蟲消積,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八、涼血止血藥

1.小薊: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兼能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

2.大薊: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3.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其味苦主降,尤宜下焦血熱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常與槐角、防風等同用。

本品能瀉火解毒斂瘡,為治燙傷之要藥。

4.槐花: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5.側柏葉: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生發烏發。

6.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九、化瘀止血藥

1.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之特點。對人體內外各種出血,無論有無瘀滯,均可應用。本品能活血化瘀而消腫定痛,為傷科要藥。

2.茜草:涼血化瘀止血,通經。

對血熱夾瘀的各種出血證,尤為適宜。

尤為婦科調經要藥。

3.蒲黃:止血,化瘀,利尿。

包煎。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十、收斂止血藥

1.白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本品味澀質黏,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可治療體內外多種血證,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證。

2.仙鶴草:收斂止血,止痢,截瘧,補虛,解毒殺蟲。

3.棕櫚炭:收斂止血,止瀉止帶。

4.血余炭:收斂止血,化瘀利尿。

十一、溫經止血藥

1.艾葉:溫經止血,散寒調經,安胎。

適用于虛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尤善于調經,為治療婦科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之要藥。

為婦科安胎要藥。

2.炮姜: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十二、活血止痛藥

1.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為“血中氣藥”。

能“上行頭目”,為治頭痛的要藥,治頭痛,無論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均可隨證配伍用之。

2.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

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為活血化瘀止痛良藥,無論何種痛證,均可配伍應用。

3.郁金: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

4.姜黃: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5.乳香: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6.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7.五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十三、活血調經藥

1.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

善調經水,為婦科調經的常用藥。臨床廣泛用于治療多種瘀血證,對于血熱瘀滯之證尤為適宜。

2.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治療跌打損傷、瘀滯腫痛之要藥。

3.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4.益母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善于活血祛瘀調經,且作用平和,為婦科經產要藥。

本品能利尿消腫,尤宜治療水瘀互阻的水腫。

5.牛膝: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性善下行,長于活血通經,為經產病之要藥。

活血通經,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補肝腎,強筋骨宜酒炙用。

6.雞血藤:行血補血,調經,舒筋活絡。

十四、活血療傷藥

1.土鱉蟲:破血逐瘀,續筋接骨。

2.馬錢子: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本品能搜筋骨間風濕,開通經絡,透達關節,止痛力強,為治療風濕頑痹、拘攣疼痛、麻木癱瘓的要藥。

0.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適量,研末調涂。

本品有大毒。

3.自然銅:散瘀止痛,接骨療傷。

4.骨碎補:破血續傷,補腎強骨。

5.血竭: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斂瘡生肌。

十五、破血消癥藥

1.莪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2.三棱: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3.水蛭:破血通經,逐瘀消癥。

《中藥學》總結到此為止,總體上還是以記憶為主,只有把中藥的功效記清,才可能靈活應用。

對于中藥的學習,其實是應該和《方劑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等以后把方劑學習掌握,再反過來學習中藥,會發現很多的中藥題(幾乎所有的中藥配伍題)是根據方劑而來。比如:治療濕痰,半夏常和陳皮配伍,就出自二陳湯;治療梅核氣,常用半夏配厚樸,就出自半夏厚樸湯;治心下痞滿之證,半夏配伍黃連、瓜蔞,就是出自小陷胸湯。

一、溫化寒痰藥

1.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的要藥。尤善治寒痰、濕痰,常與陳皮相須為用。

為止嘔的要藥。可治各種原因的嘔吐,尤對痰飲或胃寒嘔吐用之為宜。

善治心下痞滿之證,常配伍黃連、瓜蔞。

治梅核氣,常配伍厚樸、蘇葉等。

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

反烏頭。其性溫燥,陰虧燥咳、血證、熱痰應慎用。

2.天南星:燥濕化痰,祛風解痙;外用消腫止痛。

3.禹白附:祛風痰,止痙,止痛,解毒散結。

煎服,3-5g;研末服,0.5-1g,宜炮制后用。

4.白芥子: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

本品辛溫走散,耗氣傷陰,久咳肺虛及陰虛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潰瘍、出血者及皮膚過敏者忌用。用量不宜過大。對皮膚黏膜有刺激,易致發泡。

5.旋覆花:降氣行水化痰,降逆止嘔。

因本品有絨毛,易刺激咽喉作癢而致嗆咳嘔吐,故須布包入煎。

6.白前:降氣化痰。

二、清化熱痰藥

1.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為治療熱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藥物。

2.浙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癰。

長于清肺,為治療肺熱咳嗽之常用藥物。

3.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善于清肺潤燥,常用治肺熱咳嗽或痰熱咳嗽。

本品甘寒而滑,脾虛便溏者及寒痰、濕痰證忌用。反烏頭。

4.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涼血止血。

5.天竺黃: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6.前胡:降氣祛痰,疏散風熱。

7.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其性平,故咳嗽無論屬寒、屬熱,有痰、無痰均可應用。

本品性善上行,能宣肺利咽開音。常配牛蒡子、甘草等。

為治療肺癰之常藥。

8.海藻: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9.昆布: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10.黃藥子: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

11.海蛤殼: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三、止咳平喘藥

1.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為治咳喘的要藥。

本品有小毒。

2.紫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3.百部:潤肺止咳,殺蟲滅虱。

功專潤肺止咳,無論外感內傷咳嗽,暴咳及久嗽均可用之。

4.紫菀:潤肺化痰止咳。

凡咳嗽之證,無論外感、內傷,病程長短,寒熱虛實,皆可應用。

5.款冬花: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為治嗽要藥,常與紫菀相須為用。然紫菀長于化痰,款冬花則長于止咳。

6.枇杷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7.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8.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9.白果:斂肺化痰定喘,止帶縮尿。

本品有毒,不宜多用,小兒尤當注意。過食白果可致中毒,出現腹痛、吐瀉、發熱、紫紺以及昏迷、抽搐,嚴重者可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咳嗽痰稠不利者慎用。

四、重鎮安神藥

1.朱砂:清心鎮驚,安神解毒。

最適合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寧。

用治癲癇卒昏抽搐,每與磁石同用。

內服,只宜入丸、散或研末沖服,每次0.1~0.5g;不宜入湯劑。

本品有毒,內服不可過量或持續服用,以防汞中毒。忌火煅,火煅則析出水銀,有劇毒。

2.磁石: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3.龍骨: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4.琥珀: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研末沖服,或入丸、散,每次1.5——3g.外用適量。不入煎劑,忌火煅。

五、養心安神藥

1.酸棗仁: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2.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便溏及多痰者慎用。

3.合歡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腫。

4.遠志: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凡實熱或痰火內盛者,以及有胃潰瘍及胃炎者慎用。

六、平抑肝陽藥

1.石決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為涼肝、鎮肝之要藥。

煎服,3~15g,應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點眼宜煅用、水飛。

2.珍珠母:平肝潛陽,安神,定驚明目,外用燥濕收斂。

3.牡蠣:重鎮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

有收斂制酸作用,可治胃痛泛酸。

4.代赭石: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為重鎮降逆要藥。尤善降上逆之胃氣而具有止嘔、止呃、止噫之效。治胃氣上逆之證,常與旋覆花等配伍。

因含微量砷,故不宜長期服用。

5.刺蒺藜: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6.羅布麻:平抑肝陽,清熱,利尿。

七、息風止痙藥

1.羚羊角: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為治療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要藥,尤宜于熱極生風,可與鉤藤等配伍。

2.牛黃:化痰開竅,涼肝息風,清熱解毒。

入丸、散劑,每次0.15~0.35g.

3.珍珠: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4.鉤藤:清熱平肝,息風定驚。

本品有輕清疏泄之性,能清熱透邪,可用于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及斑疹透發不暢之證。有涼肝止驚之功,可治小兒驚癇、夜啼。

入煎劑宜后下。

5.天麻: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本品味甘質潤,藥性和平。故可用治各種病因之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不論寒熱虛實,皆可配伍應用。

為治眩暈、頭痛之要藥。治風痰上擾的頭暈目眩,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6.地龍: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

7.全蝎: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8.蜈蚣: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9.僵蠶:祛風定驚,化痰散結。

八、開竅藥

1.麝香: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催生下胎。

為醒神回蘇之要藥,無論寒閉、熱閉,用之皆效。常配伍牛黃、冰片,組成涼開之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配伍蘇合香,組成溫開之劑,如蘇合香丸。

入丸、散,每次0.03-0.1g.外用適量。不宜入煎劑:

2.冰片: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入丸散,每次0.15~0.3g.外用適量,研粉點敷患處:不宜入煎劑。

3.蘇合香:開竅醒神,辟穢,止痛。

入丸、散,0.3~1g.外用適量。不入煎劑。

4.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和胃,寧神益志。

治療痰蒙清竅,神志昏迷。因痰濕者,可配伍天南星;因痰熱者可與郁金配伍。

治療噤口痢。

九、補氣藥

1.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增智。

本品為拯危救脫的要藥。適用于因大汗、大瀉、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氣虛極欲脫,脈微欲絕的危重證候。

為補肺的要藥,也為補脾要藥。

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服藥后不宜吃蘿卜或喝茶,以免影響藥效。熱證、實證忌用。

2.西洋參:補氣養陰,清熱生津。

主治氣陰兩傷證。

3.黨參:補脾肺氣,補血,生津。

補氣力弱,但能養血,可用于血虛證等。

4.太子參:補氣健脾,生津潤肺。

其性略偏寒涼,屬補氣藥中的清補之品。

5.黃芪: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為補中益氣的要藥。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內臟下垂,常配人參、升麻、柴胡等。

表虛自汗常與白術、防風同用。

6.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汗,安胎。

為補氣健脾要藥。被前人譽之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

治療脾虛胎動不安。

炒用可增強補氣健脾止瀉作用。燥濕利水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

7.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

8.白扁豆:補脾和中,化濕。

9.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主治心氣不足,脈結代,心動悸。

主治脘腹、四肢攣急疼痛,常配伍白芍。

本品長于解毒。治療咽喉腫痛可配伍桔梗。

生用性微寒,可清熱解毒;蜜炙藥性微溫,并可增強補益心脾之氣和潤肺止咳作用。

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本品有助濕壅氣之弊,濕盛脹滿、水腫者不宜用。大劑量久服可致水鈉潴留,引起浮腫。

10.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11.蜂蜜:補中,潤燥,止痛,解毒。

十、補陽藥

1.鹿茸: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為溫腎壯陽,補督脈,益精血的要藥。

1~2g,研末吞服;或入丸、散。服用本品宜從小量開始,緩緩增加,不可驟用大量,以免陽升風動、頭暈目赤,或傷陰動血。凡發熱者均當忌服。

2.紫河車:補腎益精,養血益氣。

3.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

4.巴戟天:補腎助陽,祛風除濕。

5.仙茅:溫腎壯陽,祛寒除濕。

6.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可安胎、降壓,故腎虛腰酸、胎動不安、習慣墮胎及高血壓肝腎不足或肝陽上亢者,尤為常用。

7.續斷: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止血安胎,療傷續折。

8.肉蓯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9.補骨脂: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納氣平喘。

10.益智仁:暖腎固精縮尿,溫脾開胃攝唾。

11.菟絲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止瀉,安胎。

本品辛甘平,平補陰陽之品。

治療腎虛胎動不安。

12.沙苑子: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13.蛤蚧:補肺益腎,納氣平喘,助陽益精。

14.冬蟲夏草:補腎益肺,止血化痰。

十一、補血藥

1.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為補血之圣藥。

為婦科補血調經要藥。

一般生用,為加強活血則酒炒用。

通常補血用當歸身,活血用當歸尾,和血(補血活血)用全當歸。

2.熟地黃:補血養陰,填精益髓。

為補血之要藥。

為補腎陰之要藥。

本品性質黏膩,較生地黃更甚,有礙消化,凡氣滯痰多、脘腹脹痛、食少便溏者忌服。重用久服宜與陳皮、砂仁等同用,以免黏膩礙胃。

3.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

治血虛肝郁脅肋疼痛、肝脾失和的脘腹攣急疼痛、血虛四肢拘攣作痛,如芍藥甘草湯。

本品斂陰,有止汗之功,配桂枝同用,可調和營衛,如桂枝湯。

4.阿膠:補血,滋陰,潤肺,止血。

為血肉有情之品,甘平質潤,為補血的要藥,尤善治出血而致血虛者。

為止血要藥。對出血而兼見陰虛、血虛證者,尤為適宜。

入湯劑宜烊化沖服;止血宜蒲黃炒,潤肺宜蛤粉炒。

5.何首烏:制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生首烏解毒,截瘧,潤腸通便。

6.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十二、補陰藥

1.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

2.南沙參:養陰清肺,清胃生津,補氣,化痰。

3.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

4.麥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凡心肺胃三經陰傷有火之證,皆可用之,作用部位偏上。

5.天冬:養陰潤燥,清肺生津。

甘苦大寒,歸肺腎經,長于滋腎陰而降虛火,作用部位偏下。

6.石斛:益胃生津,滋陰清熱。

本品味甘能斂邪,故溫熱病不宜早用。甘涼助濕,故濕溫尚未化燥者忌服。脾胃虛寒者忌服。

7.玉竹:養陰潤燥,生津止渴。

8.黃精: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

9.枸杞子: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10.墨旱蓮: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11.女貞子:滋補肝腎,烏須明目。

12.龜甲: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

本品還能止血。還可用于陰虛血熱,沖任不固之崩漏、月經過多。

13.鱉甲:滋陰潛陽,退熱除蒸,軟堅散結。

十三、固表止汗藥

1.麻黃根:固表止汗。

2.浮小麥:固表止汗,益氣,除熱。

十四、斂肺澀腸藥

1.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本品酸能收斂,性溫而潤,上能斂肺氣,下能滋腎陰,為治療久咳虛喘之要藥。

2.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炒炭后,能固沖止漏,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外敷能消瘡毒,并治胬肉外突、頭瘡等。

3.五倍子:斂肺降火,止咳止汗,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4.訶子: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利咽開音。

澀腸止瀉宜煨用,斂肺清熱、利咽開音宜生用。

5.肉豆蔻: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內服須煨熟去油用。濕熱瀉痢者忌用。

6.赤石脂: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斂瘡生肌。

十五、固精縮尿止帶藥

1.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酸微溫質潤,其性溫而不燥、補而不峻,既能補腎益精,又能溫腎助陽,為平補陰陽之要藥。

為防止元氣虛脫之要藥。

2.桑螵蛸: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為治療腎虛不固之遺精滑精、遺尿尿頻、白濁之良藥。

3.金櫻子:固精縮尿止帶,澀腸止瀉。

4.海螵蛸: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5.蓮子:固精止帶,補脾止瀉,益腎養心。

6.芡實: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7.椿皮:清熱燥濕,收斂止帶,止瀉,止血。

十六、攻毒殺蟲止癢藥

1.雄黃:解毒,殺蟲,祛痰截瘧。

外用適量,研末敷,香油調搽或煙熏。內服0.05-0.1g,入丸、散用。

內服宜慎,不可久服。外用不宜大面積涂擦及長期持續使用:孕婦禁用。切忌火煅,燒煅后有劇毒。

2.硫黃: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服補火助陽通便。

3.白礬: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止血,止瀉,化痰。

4.蛇床子:殺蟲止癢,燥濕,溫腎壯陽。

5.蟾酥:解毒,止痛,開竅醒神。

內服0.015~0.03g,研細,多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本品有毒,內服慎勿過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婦忌用。

6.蜂房:攻毒殺蟲,祛風止痛。

十七、拔毒化腐生肌藥

1.升藥:拔毒,去腐

2.砒石:外用攻毒殺蟲,蝕瘡去腐;內服劫痰平喘,截瘧。

外用適量,研末撒敷,宜作復方散劑或入膏藥、藥捻用。內服一次0.002~0.004g,入丸、散。

本品有劇毒,內服宜慎;外用也應注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孕婦忌服。不可作酒劑服用。忌火煅。

3.爐甘石: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癢斂瘡。

4.硼砂:外用清熱解毒,內服清肺化痰。

外用適量。研極細末干撒或調敷患處;或化水含漱。內服,l.5~3g,入丸、散用。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州市| 海盐县| 凭祥市| 云南省| 东海县| 鹤峰县| 石屏县| 视频| 兴海县| 九台市| 尖扎县| 东阳市| 田林县| 多伦县| 佛学| 中方县| 长白| 邓州市| 沾益县| 湖南省| 汝城县| 老河口市| 邯郸县| 丹东市| 茌平县| 镇宁| 成安县| 朔州市| 张家口市| 闵行区| 金湖县| 盖州市| 金川县| 巴中市| 易门县| 大同县| 鹤壁市| 广平县| 南城县| 定襄县| 福泉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