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簡述審美與人生境界的關系(審美教育對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①境界是心靈的一種存在狀態,人們在心靈上有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②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過審美,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并改造現實。
因此,審美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審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
72、為什么說美育是一種化育?
答:中國古人認為,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化育”,是通過怡情養性的途徑,使主體在感化中,經過審美,深入“人心”,從而陶冶主體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雖有儒、道、禪之別,但其美育思想在這一點卻是一致的。①孔子以“六藝”教學生,其中“樂”就是專門的美育課程。樂的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個體的感性欲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符合于社會文化心理。樂化的目的是和諧,以此進入一種順應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②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達到更高層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至和”,靜心虛靜,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藝術的創造和欣賞過程就是主體滌蕩心靈,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達人際之和的過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觀照和享受;③禪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養,注重個體的自我領悟,從美育的角度說便是“自己感化自己”,從而使自己躍身大化,與宇宙融為一體,顯示出一種異常恬淡、寧靜的心境,在不動聲色中陶冶了人生,在審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體方式上,禪宗注重漸修頓悟,就是始終不脫離感性,而又從具體感性中獲得人格的飛躍。這種飛躍,這種個性解放,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結果。
中國的儒、道、禪在美育思想上都采用了“化育”的方式。可見,美育對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凈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熏陶和浸染,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發生著微小的變化,漸漸形成一種心理結構,持久地影響著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這種感性的方式,來陶冶人的精神,轉移人的氣質。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4年4月浙江自考醫學倫理學復習資料:醫學倫理學的四大原則之公正原則
11-2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2022年浙江自考英語閱讀(二)詞匯復習資料:UNIT-41
09-302022年浙江自考《軟件開發工具》實踐考核復習資料三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