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受者的心理:傳受者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其頭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
二、傳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來自物質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來源于媒介世界。傳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觀感性世界,因為媒介世界僅僅是它的的模寫和拷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體是由三個要素構成的:媒介實體、媒介符號、媒介信息。
四、傳受者心理反映的特點有:觀念性、主觀性和能動性。
(一)觀念性:主體的心理表象與客體之間有不對稱性,主體對客體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觀性反映:指人們(包括個體和群體)對于同一刺激物產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傳受者心理主觀反映的原因:
1、生理原因:主要體現在個體的神經系統的先天素質及其年齡、性別等方面。
2、心理原因
(1)需要。需要是有機體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生活條件的需求在其腦中的反映。
(2)動機。傳受者的動機是推動其參與大眾傳播活動的制作或接收的內部原因,是傳受者主體處于積極狀態的心理動力。
(3)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生活方式與生活目標價值的看法。
(4)信念。信念指主體對于對象的確信不疑的認識體系。
(5)情緒狀態。傳受者的情緒狀態直接影響他們對某種刺激的認識,并作出某種反映。
3、社會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
(1)文化水平
(2)社會地位
(3)文化背景:指傳授者的民族特點,包括不同的國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種人文環境。
(三)傳受者心理的能動性反映
人的心理反映是積極能動的,這種能動性反映必須在實踐活動中進行。人們總是主動地把外界事物變成觀念的東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過實踐活動的發展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受者通過使用媒介、參與媒介、反饋于媒介等能動性的活動,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對大眾傳播活動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的作用。
四、研究傳受者心理實質的意義
不僅是為了豐富學科理論,對人類傳播現象進行更細致的探究,也是為了凈化媒體,監督媒體,使其能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際,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也是提高人們的媒介素養,培養人們辨識能力的要求。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心理學串講筆記:感覺的整合
03-2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ohn Keats
12-09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