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詩歌創作☆☆☆☆☆
知識點一、概述
1、中國詩歌會是一個以大眾化為目標的現實主義詩歌團體 。
2、郭沫若詩集《恢復》的主要內容是歌唱革命斗爭。
3、中國詩歌會:1932 年 9 月,在”左聯“的領導下,穆木天、楊騷、任鈞、蒲風等人發起成立了”中國詩歌會“,1933 年創 辦了《新詩歌》旬刊,蒲風是”中國詩歌會“最有代表性的詩人。
4、郭沫若的詩集《恢復》寫于大革命失敗后,《恢復》中的大部分詩歌是抒寫革命情懷,是典型的政治抒情詩。
5、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金克木、施蟄存、卞之琳、林庚、徐遲、李白鳳等。
6、30 年代以寫作”紅色鼓動詩“著稱的詩人是殷夫,有詩集《孩兒塔》
知識點二、戴望舒
1、以戴望舒的詩歌為例,30 年代現代派詩歌的藝術特色。
(1)戴望舒的詩歌長于感受體味或朦朧、或明朗的”詩情“,又避免直接抒情,表現出現代派詩歌注重表達孤獨、寂寞和惆悵 等個人情緒,詩緒朦朧、神秘的特點;
(2)戴望舒的詩歌借鑒象征主義的象征、隱喻、同感、移情和奇特的觀念籠絡等表現 手法,將主觀情感外化為意象,集中體現了現代派以象征主義為中心,詩歌的語義具有暗示性、不確定性和多義性的特點。
2、戴望舒的詩歌創作及其主要藝術成就 詩集:1929 年出版第一部詩集《我底記憶》,此后又有《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等四部詩集出版。《雨巷》:戴 望舒的成名作,在當時廣為流傳,因此他也被稱為”雨巷詩人“,《雨巷》被葉紹鈞稱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3、戴望舒詩歌的藝術特色。
(1)對內心朦朧的詩情有特殊的敏感,長于書寫細賦的感受。
(2)善于將主觀情感外化為意象,把抽象的情緒感覺化 。
(3)嫻熟運用象征、隱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觀念聯絡等表現手法。
(4)形式自由靈動,30 年代以后,更趨向于散文化。 以時間為序,戴望舒先后出版的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
4、戴望舒在抗戰爆發后詩風的變化。
(1)戴望舒早期詩作,多抒寫對現實生活的迷惘、失望、感傷的情緒。
(2)抗戰后的詩收入《災難的歲月》,《我用殘損的手掌》等作品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與民族氣節。
(3)詩風從現代主義向現實主義轉變。
(4)詩歌的思想內涵更加具有社會性,情緒激昂,風格自然、明朗,寫實性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
5、戴望舒《我底記憶》的藝術特色。
(1)表現詩人所敏銳感受到的或朦朧或明朗的”詩情“;
(2)運用象征、隱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觀念聯絡等表現方法;
(3)采取散文化的自由體,較多地運用日常的口語。 《雨巷》被譽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知識點三、臧克家
1、《老馬》是臧克家最負盛名的短詩,這里的”老馬“正是忍辱負重、飽受苦難的中國農民的性格與命運的象征。
2、1932 年,臧克家開始在《新月》雜志上發表詩作,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烙印》,這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3、臧克家 30 年代詩歌的主要內容是描寫農村的生活面貌及農民的苦難命運,他也因此被稱為”農民詩人“和”鄉土詩人“。 故其三十年代創作的主要是鄉土詩。
4、聞一多在《烙印middot;序》中說:”克家的詩,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意義。沒有克家的經驗,便不知道生活的嚴重。“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新聞事業史復習筆記:報刊、通訊社的國際傳播
12-31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普通邏輯復習筆記:假言推理
02-10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2023年浙江自考人際關系心理學串講筆記:利他行為理論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