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離開上下文,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某個詞的意義,是這個詞的( )。
152.詞義完全相同的詞,又叫( )。
153.語言中的等義詞大多是借用( )或( )的結果。
154.反義詞的意義所反映的都是同類現象中的兩個( )的方面。
155.詞義所概括的現實現象有各種不同的關系,同義是( )關系,反義是( )關系。
156.由本義衍生出來的意義叫作( )。
157.掌握一種語言的詞,核心的問題是要把詞的( )和詞的( )聯系起來。
158.以現實現象作基礎,不涉及人們主觀態度的詞義是詞的( )。它是詞義的核心部分。
159.語言的意義可以分為兩類,由詞的語法關系產生的意義叫( ),人們對現實現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帶來的人們對現實現象的主觀評價,叫作( ),簡稱( )。
160.對于同樣的現實現象,人們的主觀態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義的時候可以帶進人們的主觀態度,這就給詞義加上了一層( )。
161.語言詞匯中除了基本詞匯以外的詞構成語言的( ),它的主要特點是( ):不是全民常用的,或者雖然在短時期內為全民所常用,但不穩固,一般沒有構詞能力或者構詞能力比較弱。
162.語言的詞匯有一個核心,這就是( )。
163.詞義的組合是通過詞語的( )來實現的。詞義組合的語義條件還要受到語義系列中其他成員的 。
164.詞語的搭配還要考慮社會的使用習慣,即所謂( )。詞語搭配還涉及詞義的各種( )和修辭效果。
165.語句的意義除了由詞義的組合表現出來的意義以外,還有一部分意義是由( )補充確定的。
166.所謂“環境”還可以從更廣闊的意義上理解,把( )背景也包括在內。
167.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轉的告誡,含蓄的言辭,辛辣的諷諭等,都很注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讓聽話人自己去領會、補充,這種現象可以用( )來概括。
168.( )、( )、( )是詞義概括性的三個重要表現形式。
169.同義詞的“同”主要指( )相同或相似,不同之處主要有( )、( )和( )等方面。
170.( )反義詞的意義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類現象中的兩個對立的方面。
171.詞語的組合一方面要受到( )的支配,另一方面要受到( )的限制。
172.( )就是一種語言中所有的詞和成語等固定用語的總匯。
173.詞義的構成有( )、( )、( )三個方面。
174.一個詞最初的意義是( ),在他的基礎上派生出來的意義是( )
175.在多義詞幾項意義中,有一項意義占據主要地位,這種意義是( )。
176.( )是派生義產生的主要途徑,大致可分( )和( )兩種方式。
177.詞義對現實現象的反映是一種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 )、( )和( )則是這種概括性的三個重要表現形式。
178.反義詞必須以共同的( )為前提,反義詞在修辭上有( )作用,可利用來揭露矛盾,突出對立面。
179.( )里面的詞是語言詞匯的核心,也是語言詞匯中最難掌握的部分。
180.同義詞有兩種,一種是( ),另一種是( )。
181.反義詞可分為( )和( )兩類,例如“老年”和“少年”是后者。
182.派生義的產生方式主要有( )和( )兩種。
183.任何文字都有( )、( )、( )三要素,其中( )為文字所獨有,其他兩個方面則與語言的( )和( )相對應。
184.人類在發明文字以前,普遍經歷了用( )和( )來記事和傳遞信息的階段。
185.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字母是( )字母,現在所使用的各種表音字母大多數由它分化、派生而來。
186.漢字的發展趨勢是( )。
187.文字起源于( )。
188.書面語是口語的( )形式,所以它的結構比較嚴謹。
189.文字的主要作用是突破了有聲語言的( )的局限性。
190.( )字母是現代大部分拼音文字字母產生的基礎。
191.漢字由于種種原因始終維持著( )的格局。
192.比較古老的表意文字除漢字外,還有古埃及的( )、古美索不達米亞蘇末( )、古代克里特( )和中美洲的( )等。
193.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廣、影響最大的字母是( )字母。
194.書面語是在( )的基礎上形成的,是( )的加工形式。
195.腓尼基字母向西向東發展,分成兩支,向東發展產生了( )和梵文字母等。
196.文字的發明克服了語言交際在上( )的局限,使一發即逝的語言可以“傳于異地,留于異時”。
197.文字除了音、義之外,還必須有自己的( )。文字是由( )、( )、( )三個方面組成的統一體。
198.每一種文字都必須適應自己所記錄的語言的( )特點和( )特點
199.文字改革不等于( )改革。改進或改革文字的目的,恰恰是要使文字能更好地記錄 ,而不是要改變( )。
200.文字就其性質來說,和( )一樣,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不是哪一個階級、階層的專利品。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21
09-21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模擬試題2.1
06-07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2年浙江自考《語言學概論》模擬試題(9)
09-032021年10月浙江自考《社會工作實務》考前試題和答案(10)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