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談談《詩經》的藝術成就。
參考答案:《詩經》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詩經》從各個方面主要描寫了我國西周數百年的社會現實生活,真實、深刻、廣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直接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喜愛和憎恨、痛苦和希望。這些詩歌,不僅主題和題材廣泛多樣、真實深刻,同時還以驚人的藝術概括力,把握和揭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一些本質矛盾。其二,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一種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如《七月》由春至冬記述了農奴一年的勞動過程。比,即比喻或比擬。《詩經》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這些比喻,都能緊扣詩中的情、事、景,十分貼切。興,就是托物起興,先用他物起頭,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興句多在一首詩的開頭,或起協調韻律的作用,或起創造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聯想、比擬的作用。《詩經》常常將三種手法結合運用。其三,復沓的章法和以四言為主的句式。復沓的章法又叫重章疊句,即各章詞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換中間的幾個字,反復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題,渲染氣氛,加深情感,增強音樂性和節奏感。在具體的字詞的更換中,或用遞增法,或用遞減法等,總是曲盡其妙,如《王風?采葛》。《詩經》的句式雖然也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詩的90%以上。其四,豐富、生動、簡練、形象的語言。《詩經》大約使用了近三千單字,其中有名詞、動詞,也有形容詞,豐富多彩、生動準確地表現了各種事物及其變化特征。如表示動植物的名詞有373種,讀之可使人博物多識。此外,《詩經》中還用了大量的動詞、形容詞及雙聲字、重疊字、疊韻字,寫景狀物,擬形傳聲,細致傳神,使詩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韻美,增強了詩歌語言的藝術魅力。
3、簡述《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
參考答案:《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后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后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賦的手法,對后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后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21
09-21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模擬試題2.1
06-07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2年浙江自考《語言學概論》模擬試題(9)
09-032023年4月浙江自考《老年護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39
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