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風格是主體與對象、內容與形式相契合時呈現的特色
(1)定義:諸種理論中的第三種,從作家的內在個性與表現對象的結合以及內容與形式統一的觀點來理解風格,防止顧此失彼,強調有機整體性,是一種比較切近實際的解釋。
(2)中國文論家關于這一觀點的論述
①劉勰較早地從有機整體性的角度指出風格是作家的內在個性與外在形式的結合。他認為,文學作品是作者感于物而以文辭形于外的結果:“夫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蓋沿隱以至顯,因內而符外者也。”
②陸機在《文賦》中指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
(3)西方文論家關于這一觀點的論述
①黑格爾認為真正的風格應是適應“主題本身及其理想的表現所要求的。”
②歌德把藝術分成由低及高的三個等級,即單純的模仿、作風和風格,認為唯有風格才是“藝術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5.風格的有機整體性不僅表現于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也表現于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6.風格是讀者辨認出的一個格調
(1)定義:諸種理論中的第四種,從讀者鑒賞的角度來理解風格。讀者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對某些作家作品的特征心領神會,深有體悟。
(2)中國文論家關于這一觀點的論述
①明代李東陽記載,因為他對唐詩的時代風格和白居易的個人風格耳濡目染,浸潤日久,所以即使讓他看其中幾首未曾讀過的詩,也可不假思索地加以辨認。
②明代后七子中的謝榛所說:“作詩譬如江南諸郡造酒,皆以曲米為料,釀成則醇味如一。善飲者歷歷嘗之曰:‘此南京酒也,此蘇州酒也,此鎮江酒也,此金華酒也。’其美雖同,嘗之各有甄別,何哉?做手不同故爾。”
(3)西方文論家關于這一觀點的論述
①高爾斯華綏說:“風格—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讀者之間的一切隔閡的能力,風格的最后勝利乃是確立精神上的接近。”
②蘇聯美學家鮑列夫指出:“這里我們所碰到的是風格的信息問題。它是藝術交際的關鍵和焦點,在這一焦點上集結著從藝術家經由作品到達讀者、觀眾和聽眾的一切紐帶。在這一焦點上,作家的創作過程開始產生實際的作品,然后進入藝術欣賞過程。”
③希瓦洛指出:“實際上只有后代的贊許才可以確定作品的真正價值。”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認知心理》模擬試題41
01-132023年4月浙江自考《航空服務禮儀概論》專項復習題:選擇
02-172023年浙江自考《行政與公共事業管理》模擬題:第3章
03-01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勞動就業概論》模擬試題及答案14
04-2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英語(二)》模擬練習題50
05-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學概論》模擬試題五十
02-092023年浙江自考《國際私法》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上)
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