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產動物育種:是指應用各種遺傳學方法,改造水產動物(aquatic animals)的遺傳結構,育出適合人類需要的品種的過程。
2 過渡品種:介于原始品種和育成品種之間的中間類型它是由原始品種經過某種程度的人工改良而產生。
3 品系:品系是指來源于一個親本對(或共同祖先)、具有一定特點、能夠穩定遺傳、擁有一定數量的群體。
4 品種:品種是人類根據自身需要創造出的一種生產資料,一般是指經多代人工選擇育成,具有遺傳穩定、優良經濟性狀及具有有別于原種或同種內其他群體的表型性狀的水生動物群體。
5 地方品系:在品種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動物群體的不斷擴大,分布區域也會逐步擴大,由于各地的自然條件不同,飼養管理水平和方式的區別,品種內會出現差異。具有這樣差異的類群可以稱為地方品系。
6 近親交配系(自交系):由連續的同胞交配及回交形成的系統稱為近交系,是為雜種優勢利用或實驗動物的培育而生產的純系。
7 單系:由一個系祖與多個個體交配發展而來的群體。一般是為了利用該系祖某一優良的性狀,其后代稱為單系,其中每個個體均有此系祖的遺傳基因。
8 群系:一個品系的系祖是一個群體。一般是先建設一個基礎群體,群體內個體具有所需要的某一或多個性狀,然后群體繁育得到的后代即為群系。
9 種群:是指同一物種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占據某一特定空間的一群個體所組成的群集。這些個體通過交配以及具有一定的親緣關系而發生聯系,并享有共同的基因庫。
10 育成品種:由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出來的一種生產資料,一般是由同一祖先經過嚴格的人工選擇培育而成,具有一定的形態特征和生產性能的群體。
11 自然品種:是指未經任何人工選擇或育種活動,經過簡單的馴化過程或不經過馴化直接為人類的養殖活動所利用的自然種。
12 原種:指來自模式種水域或其它天然水域并用于增養殖生產的野生水生動物種,以及用于選育種的原始親本。
13良種:指生長快、肉質好、抗逆性強、性狀穩定和適應一定地區自然條件并用于增養殖(栽培)生產的水生動、植物種。它必須具備下列性狀:(1)優良經濟性狀遺傳穩定在95%以上;(2)其它表型性狀遺傳穩定在95%以上。
14 誘變育種: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學的方法對物種進行處理,使其發生突變而產生新品種的育種技術 。誘變可以增加變異率,打破舊連鎖及進行染色體片斷的位移,提高育種效率。
15 種質(germplasm):指決定遺傳性狀,并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后代的遺傳物質。
16 種質資源:又稱為遺傳資源,對人類具有實際或潛在用途或價值的遺傳材料。
17 物種:從生物學特征角度來看,物種是個體間可以自由交配和生殖繁衍的一組自然種群,
通過某種隔離機制,使得它們在遺傳上同其他類似的一組種群相互隔離著。從種質資源的角度來看,物種就是擁有自然閉鎖機制的相對獨立的基因庫。
18 gene pool:基因庫。是指一個物種所含有的總的遺傳信息。基因庫的數量和質量是種質資源研究不可缺少的內容。
19 genetic diversity:遺傳多樣性,也稱基因多樣性。廣義的遺傳多樣性指種內或種間表現在分子、細胞、個體三個水平的遺傳變異度;狹義的遺傳多樣性指種內不同群體和個體間的遺傳變異程度。
20 雜合度:是遺傳變異的一個量度,是指基因座上是雜合的個體的平均頻率,或稱為群體的平均雜合性。
21 蛋白質多態性:指一種蛋白質存在多種不同的變型,這些變型的產生是由于同一基因位點內的突變,產生復等位基因,導致合成不同類型的蛋白質。
22 遺傳漂變:對于所有有限大小的種群來說,由于小樣本抽樣的基因數量有限而導致種群的等位基因頻率在世代間發生變化的現象。
23 選擇育種:又稱系統育種,是根據育種目標,在現有品種或育種材料中選出經濟性狀優良的個體用于培育新品種的方法。通過不斷地對變異的群體進行有目的的選擇,以達到主要經濟性狀的提高和穩定。
24基因遷移:也稱為基因移居,是指具有某一基因頻率群體的一部分,因某種原因移至基因頻率不同的另一群體,并雜交定居,從而改變了群體的基因頻率,這種影響也稱遷移壓力。遷移壓力的增強可使某些基因從一個群體有效地散布到另一群體中。大規模的遷移會形成強烈的遷移壓力引起群體遺傳結構的改變。
25 純系學說:丹麥植物學家(W.L.Jonannsen)在1903年提出來的,是純系育種方法的理論基礎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在純系的混合物中選擇有效以及同一純系內繼續選擇無效。
26質量性狀:是指品種的一系列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呈間斷變異的性狀。一般認為其表現型由染色體上的一對或少數幾對等位基因控制,呈顯、隱性關系,易于觀察區別,且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而選擇相對比較容易。
27數量性狀:是指那些占多數、呈連續變異、個體間表現的差異只能用數量來區別的客觀指標,如體長、體重、生長量和生產量等一系列的變異性狀。數量性狀受多個微效基因控制,其遺傳情況比較復雜,而且其表型受環境影響較大。
28 測交:F1代與隱性純合子雜交用來測定F1是雜合子還是純合子。
29 伴性遺傳:當基因位于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上的時候,它的遺傳就與性別密切聯系起來,這種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現象叫做伴性遺傳,也叫性連鎖遺傳。
30 同型配子:生殖母細胞中的兩個性染色體如果相同,經減數分裂所產生的配子也相同,這類配子稱為同型配子。產生同型配子的性別稱為同配性別。
31 異型配子:生殖母細胞中兩個性染色體不同則產生兩種不同的配子稱異型配子。
32 加性效應值:就是影響數量性狀的多個微效基因的基因型值的累加,也稱性狀的育種值,是性狀表型值的主要成分。
33 留種率:即選擇壓力,是指選作育種對象的個體數(n)占選擇前群體總個體數(N)的百分比值,即P(%)=n/N×100。
34 一因多效:指的是染色體上一個或一對基因影響生物多種性狀的表型。由一因多效造成的遺傳相關能夠穩定遺傳。
35 連鎖不平衡:在某一群體中,不同座位上某兩個等位基因出現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稱連鎖)的頻率與預期的隨機頻率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的現象,稱連鎖不平衡 。
36 家系選擇:從混有不同類型的原始群里選出優良個體留種,建立若干家系并繁殖后代,家系內逐代淘汰劣質個體,家系間逐步淘汰劣質家系,選留超越原始群體及對照品種、符合原定選擇指標的優良家系,進而參加品系產量測定,稱為家系選擇。
37 個體選擇:以個體為單位,以每一個體的表型值大小為準繩,將入選個體混養在一起,任其交配繁殖子1代,再從后代中選擇表現型好的個體閉鎖繁育子2代,如此反復進行,直至形成新品種,又稱為集體選擇或群體選擇。
38育種值:決定子代平均基因型值的是它們親本的基因,因此對一個個體的遺傳評價,必須從它的子代的平均數值加以判斷,并把子代距母本群體平均數的平均離差(離差也叫差量,是單項數值與平均值之間的差,平均離差即各離差的均值)的兩倍值稱為育種值。
39 育成雜交:所謂育成雜交,就是指將分屬不同品種(品系或自然種)、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隨機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基因型,再通過定向選擇育成集雙親優良性狀于一體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其遺傳機理是基因重組和互作。
40 簡單育成雜交:簡單育成雜交又稱增殖雜交,是根據當地、當時的自然條件、生產需要以及原地方品種品質等條件的限制,從客觀上來確定育種目標,應用相應的兩個或多個品種,使它們各參加雜交一次,并結合定向選育,將不同品種的優點綜合到新品種中的一種雜交育種方法。可分成二品種簡單育成雜交和多品種簡單育成雜交。
41級進育成雜交:又稱吸收雜交、改造雜交、漸滲雜交,是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生產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種品質等所客觀確定的育種目標,將一個品種的基因逐漸引進到另一個品種的基因庫中的過程。
42 引入育成雜交:又稱導入雜交、改良雜交,是為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或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生產需要以及原有地方品種品質等所客觀確定的育種目標,通過引入品種對原有地方品種的某些缺點加以改良而使用的雜交方式。
43一般配合力: 是指某一親本品種與其他若干品種雜交后,雜種后代在某個性狀上的平均表現。一般配合力高的性狀反映了親本品種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加性效應大,不僅其雜種第一代的表型數值與雙親平均值有密切關系,而且隨著世代的增加,基因型的純合,增效基因的逐代累加,有可能選出穩定的超親重組型。
44特殊配合力:指某特定組合的實際產量,與根據其雙親的一般配合力算得的理論值的偏差。它受基因的顯性效應和非等位基因互作效應控制。
45回交育種:回交育種是指兩品種(品系)雜交后,通過用雜種與親本之一連續多代重復雜交,把親本的某些特定性狀導人另一親本的育種方法。
46 雜種優勢:所謂雜種優勢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遺傳類型的個體雜交所產生的雜種第一代,往往在生活力、生長速度和生產性能等方面優于兩個親本種群平均值的現象。
47 經濟雜交:由于雜種在第二代會表現出基因型的分離進而失去優勢的生活力和生產性能,同時失去表現型的一致性,因此雜種優勢只能利用一代。這種只利用第一代雜交種的優勢來進行養殖生產的雜交稱為經濟雜交,又稱雜種優勢的利用。
48 輪回經濟雜交:是將參加雜交的各原始親本品種輪流地(或交叉地)與各代雜種進行回交,以在各代都獲得經濟雜種,并保留一部分作種用,以再與另一原始親本品種回交的一種周而復始的經濟雜交方式,以保證后代的雜種優勢。
49雜交不孕:是指不可交配性,即由于親緣關系遠,使兩個物種的生殖細胞產生配子隔離而不能正常受精、胚胎不能正常發育,因而不能獲得有生活力的后代。
50雜種不育:是指親緣關系較遠的物種彼此雜交能夠獲得雜種,但因其生理功能不協調,生殖系統遭受干擾,使雜種不能繁殖后代或繁殖力很低的現象。
51染色體組:生物在有性繁殖過程中,或者是生物體世代交替中,能維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最低數目的一套染色體稱為染色體組或基因組。
52 同源染色體:在二倍體生物的體細胞中, 來自父本和母本的兩個染色體組,稱為同源染色體。
53 同源多倍體:從來源上分析,如果加倍的染色體來自于同一物種或在原有染色體組的基礎上加倍而成,則稱為同源多倍體。
54 雌核發育:是指卵子在精子的刺激下,依靠自身的細胞核發育成個體的一種有性生殖方式。
55 人工雌核發育:是指用遺傳失活的精子激活卵子的發育,精子不參與合子核的形成,卵子僅靠雌核發育成胚胎的現象。
56 Hertwig效應:采用物理射線處理精子時,通常伴隨著照射劑量的增高, 受精后胚胎的成活率降低;當照射超過某一劑量時,成活率反而回升,這種現象稱作Hertwig效應
57 中心粒:是中心體的主要結構,位于核附近由9組三聯體微管圍成的成對圓筒狀結構,即一個中心體含有一對中心粒,且互相垂直形成"L"形排列。
58 雄核發育:是指通過用放射線照射等方法完全破壞卵核,僅把卵子作為營養源,依靠精子由來的精核發育成胚胎的現象。
59 性別控制:是通過人工處理改變水產動物遺傳性別所主導的發育方向,使個體或群體的性別按照人類設計的方向發展,進而成為單一性別或群體處于不育狀態的群體的方法。是利用水產動物不同性別之間生產性能的差異來提高生產效果的一種方法。
60個體發育:指多細胞生物體從受精卵開始,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過程。
61系統發育:也稱系統發展,是指某一個類群起源后的發展演變的歷史。生物的個體發是
對其系統發育的反映。
62馴化:人類按照自身的意志,將野生動、植物培育成家養動物或栽培植物的過程稱為馴化。馴化的實質是生物的遺傳、選擇(包括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變異與隔離諸要素之間的矛盾運動,使生物自身不斷地發生變化,不斷產生新的適應類型。
63極端馴化:又稱激進式馴化或直接馴化,是指直接將欲馴化的生物置于需適應的極端環
境中進行馴化的方式。
64漸進式馴化:又稱為過渡性馴化,是指被馴化對象通過階梯式的條件訓練逐步地適應新
的環境的過程。漸進式馴化的過程是連續而溫和的,每個階梯的環境變化壓力都
以其多數個體能夠容忍為度。
65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是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從其原生地,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傳播到另一個環境定居、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或改變遷居地的生態環境的事件。
66選擇差:指已選擇個體性狀的平均值與選擇前整個群體該性狀平均值間的差數。
67選擇強度:是標準化的選擇差,在數值上等于選擇差(S)除以被選擇群體的表型值標準差 (δ,即I=s/δ) 。
68選擇壓力:是指選作育種對象的個體數(n)占選擇前群體總個體數(N)的百分比值,即 P(%)=n/N×100,又稱留種率。
69選擇反應:是一種衡量選擇效果的指標,指受選擇性狀經一世代的選擇后,性狀平均值的變化情況,在數值上等于選擇親本所繁殖的子代表型平均值(Yf)減去選擇前群體的表型平均值(Y),即R=Yf-Y。
70世代間隔:是指子代出生時其父母的平均年齡。
71指數選擇法:指綜合各性狀,依其重要性和各性狀的優勢,用記分或評點方式,或對各種性能的判據加權后相加得出一個綜合性的判據(指數),以此為標準,把達到綜合評點或指數的個體留種。
72表型相關:就是兩個數量性狀表型變量間的相關。
73雜交育種:通過不同品種間雜交創造新變異,并對雜種后代培育、選擇以育成新品種的方法。
74環境相關:由于兩個性狀受個體所處相同環境造成的相關,稱之為環境相關
75轉基因品種:通過基因轉移技術將某些對目標動物有利的基因整合進動物的基因組已經成為可能。
76 細胞工程:以細胞培養和細胞操作為基礎,在細胞水平上(包括染色體和細胞器水平),
按照人們的愿望,應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理論和技術,有計劃地控
制、改造細胞,使細胞的某些遺傳特性發生改變的技術體系。
77 細胞融合: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同或不同的細胞合并形成一個細胞的過程,細胞工程中的核心技術 ,可以發生在體內或離體條件下。細胞融合過程可以發生在體內(自然條件下),如受精過程。
78 多克隆抗體(polyclonal antibody): 指由不同B細胞克隆產生的針對抗原物質中多種抗原決定簇的多種抗體混合物。如:免疫血清(含多種特異性抗體)。
79 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由單一克隆B細胞雜交瘤產生的,只識別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決定簇的特異性抗體。
80 單克隆抗體技術:用骨髓瘤細胞與經特定抗源免疫刺激的B淋巴細胞融合得到雜交瘤細胞,雜交瘤細胞既能象骨髓瘤細胞那樣在體外無限增殖,又具有B淋巴細胞
產生特異性抗體的能力。因此,單克隆抗體技術又稱為雜交瘤技術。
81 細胞核移植:應用顯微操作技術,將一種動物的體細胞的細胞核移入到同種或異種動物的去核(或核已滅活)卵母細胞內,并使其分裂、分化、發育成胚胎甚至成體的技術。
82 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的操作并改變生物遺傳特性的技術,也即是指按人們的需要,用類似工程設計的方法,將不同來源的基因(DNA分子)在體外構建成雜
種DNA分子,然后導入受體細胞,并在受體細胞內復制、轉錄和表達的操作。
83轉基因: 是指在DNA操作過程中整合到動、植物受體細胞染色體上的外源基因。
84轉基因技術:是指在DNA操作過程中用到的:重組子構建技術、重組分子導入動植物體內的轉化技術、轉基因在受體細胞染色體上的穩定整合及可靠表達技術。
85遺傳標記(Genetic markers):可以明確反映遺傳多態性的生物特征。兩個基本特征:遺傳性,可識別性。
86遺傳多態性:在經典遺傳學中,是指等位基因的變(差)異;在現代遺傳學中,是指基因組中任何座位上的相對差異或者是DNA序列的差異。
87 同工酶:一個以上基因座位編碼的酶的不同形式,具有功能相同而結構和理化性質不同的一類酶。
88等位酶:同一基因座上的不同等位基因編碼的同工酶。
89分子遺傳學標記:以DNA多態性為基礎的遺傳標記,即能反映個體或種群間差異特征的DNA片段。
90顯性標記(dominant markers):指F1的多態性片段與其親本之一完全相同。如RAPD、AFLP、ISSR等。
91共顯性標記(co-dominant markers):指雙親的兩個以上分子量不同的多態性片段均在F1中表現。如RFLP、SSR、SCAR等。
92遺傳多樣性:廣義上,指生物所攜帶遺傳信息的總和,即各種生物擁有的多種多樣的遺傳信息,包括生物種內或種間表現在分子、細胞、個體三個水平的遺傳變異度;
狹義上,指種內不同群體之間或一個群體內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不僅指遺傳變異程度的高低,而且包括遺傳變異的分布格局,即群體的遺傳結構。在一個群體
中,存在著兩個或多個有著相當高頻率(大于1%)的等位基因。
93遺傳連鎖圖譜:以染色體重組交換為基礎,以遺傳標記為路標,以兩位點間的重組值作為遺傳標記間的距離來建立的圖譜。
94基因定位:就是尋找與目的的基因緊密連鎖的遺傳標記并確定其在染色體上的位置,高密度遺傳連鎖圖的建立使目的基因的定位更為方便。
95 分子遺傳學標記輔助選擇(MAS):是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育種技術,通過與目標性狀緊密邊鎖的DNA分子標記對目標性狀進行了間接選擇的現代育種技術。
96 群體品種:指品種的繁育群體大,以隨機方式進行繁殖后代的品種,群體內多個個體的遺傳基礎具有雜合性。
97 雜交種:指經嚴格篩選后配制的雜交優勢組合的F1群體。基因高度雜合,群體表現出較強的生產性能優勢。雜交種不能穩定遺傳,F2代發生分離,生產性能嚴重下降。
98 純系品種:指生產上利用的遺傳基礎基本相同、基因基本純合的品種。水產養殖上的純系品種有兩大類:雌核發育、高度近交。
99 品種混雜:指品種內具有了一些本品種不應該具有的基因或遺傳物質,使品種表現出非本品種固有的性狀和性能,同時,也降低了品種的生產性能。
100 近親系數:是指一個個體在某個基因座位上從上代得到兩個遺傳上等同的等位基因——即由一個祖先攜帶的一個等位基因的兩份拷貝的機率。同一座位的兩個基因
如果分別來自無親緣關系的兩個祖先,盡管這兩個基因的結構相同,但不是遺傳上等同的,只有同一祖先的特定基因的兩個拷貝,才稱為遺傳上等同。因此,純合體不一定是遺傳上等同的。
101 有效群體:一個群體內所有參與下一世代形成過程的雌雄個體的總合。有效群體越小,近交系數越大。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模擬試題及答案45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學概論》模擬試題七十
02-13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21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公文選讀》名詞解釋題:官署平行文種
02-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行政》模擬試題及答案(42)
11-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語語法》練習題一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