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杜甫詩歌素稱“詩史”,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
A.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實
B.一氣呵成,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C.采用客觀的紀實描寫手法
D.藉記事以抒情,將記事和抒情結合起來
32、《齊晉鞌之戰》中兩軍將帥分別是(A)
A、齊侯與郤克 B、邴夏與解張
C、鄭丘緩與逢丑父D、邴夏與郤克
33、元散曲〔越調.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是( B )。
A、白撲 B、馬致遠 C、張養浩 D、睢景臣
34、湯顯祖《牡丹亭》的男女主人公是(B)
A、張君瑞和崔鶯鶯B、柳夢梅和杜麗娘
C、蔡伯喈和趙五娘D、侯方域和李香君
35、唐開元初“吳中四士”是(A)
A、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B、賀知章張旭王翰王灣
C、張若虛張旭王翰王灣D、王之渙張九齡賀知章張若虛
36、“此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中的“此人”是指(B)
A、魯仲連B、荊軻C、項羽D、蘇武
37、“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出自(A)
A、《李憑箜篌引》B、《金銅仙人辭漢歌》
C、《長恨歌》 D、《雁門太守行》
38、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韻》“,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中的“蚩尤”是指(D)。
A、人名 B、地名C、動物 D、大霧
39、晚唐文人中,涌現出一批以填詞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作家,其最著名的代表是(C)。
A、張志和 B、白居易C、溫庭筠 D、劉禹錫
40、王粲《七哀詩》“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中的“霸陵”埋葬的是(C)。
A、秦始皇 B、漢高祖C、漢文帝 D、漢武帝
41、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用典故出自(A)。
A、《詩經》 B、《楚辭》C、《論語》 D、《莊子》
42、為孟嘗君市義并營建三窟以留退路的是(C)。
A、鄒忌 B、邵公C、馮諼 D、燭之武
43、陶淵明《讀山海經》(孟夏草木長)一詩抒發的感情,如用一個字概括就是(A)
A、“憤”B、“怨”C、“樂”D、“哀”
44、按照班固的解釋,“離騷”的意思就是(A)
A、遭受憂患B、離別的憂愁C、發牢騷D、被離間騷擾
45、下列成語中,出于《邵公諫弭謗》的是(D)。
A、門庭若市B、高枕無憂C、退避三舍D、道路以目
三、簡答題:(每題4分,共20分)
1、曹操《短歌行》開頭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經常被一些人引用來表達一種消極頹廢的人生態度,請結合全詩說說這樣引用是否符合作者的本意。
本詩抒寫了作者渴望招納賢才以統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現了作者寬廣的胸懷。作者的遠大抱負和開闊胸襟奠定了本詩激越高昂的基調,但他是在對人生短暫的感傷和不得賢才的憂思中來表現自己的抱負和胸襟的,所以筆調顯得沉郁頓挫,形成了慷慨悲涼的風格。
詩人一面飲酒聽歌,一面憑空作想,想出詩中這許多曲曲折折,絮叨說來,似連貫,似不連貫,卻圍繞著一個中心——思得賢才。先寫人生短暫的憂思,為什么憂思,因為沒有賢才的輔助,不能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次寫思賢若渴的心情,反復抒寫不得的憂思和即得的歡樂。最后寫延攬人才的態度,還是思賢。一條線索,貫穿全詩,所以作者思緒的流動看似隨意而毫不散亂。
2、簡要分析陶淵明田園詩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的田園詩是他脫離污濁的官場,走上歸因道路后寫下的。所以他在詩中盡情抒發了對淳樸幽美的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喜愛,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自由恬靜的心境。并通過對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的描寫來映襯官場的黑暗。例如《飲酒[其五]》
3、《西廂記.長亭送別》中的曲文是如何體現鶯鶯送別戀人時的情感波瀾的?
這折戲主要寫崔鶯鶯不忍離別的心理。(1)先寫她赴長亭別宴途中的內心傷感。(2)次寫他在離宴上哀婉悱惻的離愁別緒。(3)再寫她對張生離別后要善自珍重和不要移情別戀的叮嚀囑咐。(4)最后寫張生走后她流連低徊不忍離去的悲痛心情。在表達自己的離別之痛中,鶯鶯對封建禮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門第觀念給予了有力的控訴。作者抓住“暮秋天氣”、“離人傷感”加以生發,以暮秋天氣渲染離人傷感,把離愁別恨寫得層次井然,細膩感人。
4、請根據《舜發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一文,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意思準確地說出來。
句意為:無論是個人或者國家,在憂愁禍患中才知奮發,得以生存發展,而沉湎于安逸歡樂中就會衰敗滅亡。本文先以六個人的事例來證明,有作為的人都是曾歷經挫折磨難的。然后聯系到對一個國家來說,如果沒有外患的憂懼,上上下下高枕無憂,就會有亡國的危險。在以上兩層意思的基礎上,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
5、解釋蘇軾《前赤壁賦》中的句子:“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且夫:況且。造物:指天,大自然。無盡藏:這里指自然界無窮無盡的寶藏。適:享受、滿足。況且天地之間的東西都各有主人,如果不屬于自己所有,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索取。只有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可以隨意耳聽眼看,取用不完。這才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啊,我和你且來共同享用。
三、簡答題(4道選3道)
1、《竇娥冤》第三折中,作者是怎樣刻劃女主人公的善良與反抗性格的?
2、《詩經?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兩句用了什么藝術手法,有何含義?
3、阮籍詩中的生命意識是什么?
4、班固評述司馬遷撰《史記》“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試加詮釋與簡要評價,并舉例說明此種寫作原則在《史記》中的體現。
1、第三折,是全劇高潮。這一折描述的是竇娥被綁赴刑場問斬冤死的經過。
①走后街不走前街,怕婆婆見了傷心,因為竇娥的婆婆住在前街,竇娥要求去后街避開前街是怕自己的婆婆看出看見自己受刑而傷心。這充分顯示了竇娥淳樸善良的美好心靈。作者就此展現了竇娥性格中溫順善良的一個側面。使竇娥形象更為完整豐滿。
②怨天罵地,徹底反抗,由竇娥訴說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著說冤屈之大可“驚天動地”。竇娥含冤受刑,對命運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滿了憤恨。自然引出了下面對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訴:“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③三樁誓愿,竇娥的第一個誓言是讓在場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屈。她的第二個誓愿是希望自己的冤屈將像古代的鄒衍那樣得到上天的反應。第三個誓愿,是希望上天能夠懲治邪惡。這三個誓愿,層層深入地表現了竇娥對自己無辜蒙冤的強烈憤怒和堅決反抗。這三樁誓愿又是她反抗性格的頂點。這是全劇的高潮,也塑造竇娥這個形象最成功的一筆。
2.用比興(比喻)的藝術手法。“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比喻情意正濃;“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比喻丈夫情意日衰。用桑葉的盛衰比喻丈夫情意的濃衰。
3.生命意識是個人對死生等問題的自覺體認與把握,包括死亡意識、時空意識和生命的本質的意義等。死亡并不意味著生命的消亡,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在此階段,阮籍奏出了生命的最強音。穿越時空,回蕩在天地問。以死觀生,才把人從死亡的威脅重壓下解脫出來,把生命從麻木沉淪喚醒,促使他投入道最后的超越。正因為他有著面對死亡的這種意識,因此他對人生有極其強烈的熱愛,對理想有執著的追求,有現實的:仁存環境阮籍又進一步考察人的自身行為以及支配這些行為的社會價值觀念。《詠懷》其六以秦末東陵侯為例,說“膏火自煎熬,多財為患害。布衣可終身,寵祿豈足賴”。其十一詠嘆楚襄王因荒淫享樂而誤田。“一為黃雀哀,淚—卜誰能禁”。其三十一諷刺梁王因沉緬于聲色享樂而導致亡國:“歌舞曲未終,秦兵已復來。夾林非吾有,朱宮生塵埃。軍敗華陽下,身競為塵土”。他以歷史向人們說明,追逐物欲給人的生命帶來的危害。
4、“不虛美,不隱惡”是說對于歷史人物不憑空贊美,不掩蓋惡跡,據實記述,故稱“實錄”。這是對司馬遷膽識的真實而正確的評價。(4分)舉例作具體闡述(“不虛美”例3分,“不隱惡”例3分)
四、分析論述題:(2道全選)
1、舉例分析李白作品的浪漫主義特色。
2、司馬遷寫歷史人物的傳記,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請以《項羽本紀》為例,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1、李白的詩歌,繼承了前代浪漫主義創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風格,反映了盛唐時代樂觀向上的創造精神以及不滿封建秩序的潛在力量,擴大了浪漫主義的表現領域,豐富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結合。這些成就,使他的詩成為屈原以后浪漫主義詩歌的新的高峰。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本詩通過由夢游仙境到復歸現實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名山仙境的向往,表現了他的自由和理想境界的渴求,以及不滿黑暗現實、蔑視封建權貴的叛逆精神。本詩突破了一般留別詩傷離惜別的常調,在藝術構思、表現手法和語言運用上都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1)別具匠心的構思
這首詩突破了一般留別詩傷離惜別的常調,別具匠心地圍繞夢境進行構思,為馳騁幻想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全詩在結構上可以分為入夢原因、夢游經過和夢后感慨三部分,而以夢游經過為主。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對此欲倒東南傾”,寫夢游原因,以虛幻難求的瀛洲襯托實際存在的天姥,并用,夸張的對比手法描繪出天姥山的高大形象。第二部分從“我欲因之夢吳越”到“失向來之煙霞”,寫夢游天姥的經過,時間上從入夢到夢醒,空間上是山下到山上,展現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第三部分從“世間行樂亦如此”到結束,寫夢后感慨,向朋友們表明對世事的看法(如夢幻,如流水)、自己今后的去向和不媚權貴的態度,即歸到“留別”的題面,又點明了主題。正因為有前面的夢幻境界,后面的感慨才顯得合情合理。
(2)豐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
詩中將豐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創造出輝煌流麗、繽紛多彩的藝術形象。夸張為想象服務,正因為夸張了天姥山的高峻。后來夢游所見的山水奇幻、云霞明滅、眾仙來會的境界,才顯得真實合理,和諧統一。
(3)語言酣暢淋漓,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全詩以七言句為主,隨著感情的起伏,雜以長短不齊的句式,造成疾緩相間的節奏。如“列缺霹靂”四句,以急驟的節奏,表現電閃雷鳴、山崩石開的情景;接著改用七言句寫神仙來會,以舒緩的節奏表現眾仙飄然而下的情景。不同的節奏與不同的內容相統一,極盡和諧之妙。
2、項羽是秦末歷史的核心人物之一。滅秦前,他是反秦斗爭所造就的起義領袖;滅秦后,由于他有大勇而無大略,善打硬仗而不善計謀的弱點,逐漸陷于孤立,最后失敗自殺,成了悲劇人物。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調動多種藝術手法,以飽醮感情之筆從多個側面寫出了項羽的蓋世英雄形象,把這一歷史人物寫得栩栩如生。
(1)在傳記的開頭,先寫了項羽的兩件逸事。一是他小時不屑于學書學劍,要學“萬人敵”,叔父教他兵法,他才大喜,但又不認真完成學業,則預示著他的英雄事業的悲劇結局。二是他在觀看秦始皇巡游時說出“彼可取而代也”,嚇得叔父趕忙捂著他的嘴,提醒他這是滅族之罪。在這樣的場合敢于說出這樣的話,表現出項羽具有英雄大志和無所顧忌、敢作敢為的英雄氣概。這兩件逸事為后面逐層展開項羽的英雄性格定下了基調。
(2)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突圍及烏江自殺是項羽一生的主要事跡,基本上可顯示項羽事業的盛衰過程和項羽的完整形象。
A、鉅鹿之戰是項羽與秦軍主力的決戰,奠定了項羽在反秦聯軍中的地位和威望,充分顯示了項羽的蓋世英雄本色。除了通過誅殺宋義、破釜沉舟等果敢行為正面寫出他的英雄氣概外,還通過與宋義的對比,諸侯將觀戰和拜見時的情態從側面烘托他的英雄形象。
B、鴻門宴是項羽兵臨咸陽時與劉邦的初次較量,暴露了他缺乏遠見的弱點,失去了消滅劉邦的依次大好機會,是他的事業走向衰落的預兆。同時,也顯示了他作為大英雄不屑于暗算人的磊落胸懷。在這次事件中項羽的言行很少,主要是通過人物之間的相互映襯,來凸現項羽形象。
C、垓下突圍及烏江自殺是項羽事業的終結,寫出了他的執迷不悟和至死不失英雄本色。通過項羽別姬時的慷慨悲歌、屢次強調“天亡我”和毫無意義的大肆沖殺,寫出了他心已死而意難平、認輸而不服氣的心情。最后寫他的死法也非同常人,仍然是英雄本色。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犯罪學(一)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上)
03-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漢字學概論》重點試題及答案
02-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02-20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模擬試題及答案(6)
02-202022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學》模擬題:多選題(5)
09-13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浙江自考《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05-25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