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稱解釋
1、農業是指農業是人們利用太陽能、依靠生物的生長發育來獲取產品的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它一般指植物栽培業和動物飼養業。
2、生產時間:是指從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投入農業生產開始,至農產品收獲為止所需時間。它是由農業生物的自然生長時間決定的。
勞動時間:是指勞動者利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的時間。
3、農業剩余:是指農產品剩余,即農業的總產量在扣除農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對農產品總消費量之后的剩余部分。
4、管理:人們在認識事物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及其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確定管理目標,并通過對人力、物力、財力和各個活動環節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從而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自覺的、有組織的活動。
5、經濟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屬性是指,管理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發展的結果;社會屬性是指由于物質資料的生產是在特定的國家和特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的,它的管理必然要涉及生產關系性質方面的問題,同時要和一定的政治經濟體制及意識形態發生聯系。
6、決策:就是對經濟活動中的一些重大問題,如發展方向、經營項目,以及實現這些目標所應采取的重大措施等作出選擇和決定。
7、計劃:是指對未來的活動進行規定和安排。
8、協調:亦稱調節。農村經濟的宏觀調節是指國家各級經濟管理機關運用經濟手段來影響生產經營單位對生產經營活動的決策,使其大體符合宏觀經濟發展目標和指導性計劃的要求。
9、控制:也稱監督,是指國家經濟管理機關或企業為了保證實際工作與原訂的目標、計劃一致,而對經濟活動過程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調節的活動。
10、組織:是指生產經營單位對經濟活動中的各個要素及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在時間和空間上組織起來,形成有機的整體,使人、財、物得到最合理使用。
11、指揮:是指領導者依靠權威,以下達命令、指示等方式,指使下級從事某種活動。
12、激勵:是指調整和開發經濟活動的參加者的主體性、創造性的一種活動。
13、經營體制:是指在一個合作社內,在土地等基本生產資料集體所有的基礎上,一方面把適宜農戶(也可以是社員小組)經營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生產項目用合同的形式承包給農戶經營,或折價賣給農戶所有,使農戶獲得經營自主權。另一方面把適宜合作社集體統一使用、統一經營的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生產項目和生產環節仍由集體統一經營、統一管理。既可統一經營又可分散經營的項目,由社員討論決定。
14、合作組織:合作組織是人們自愿聯合、通過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來滿足共同的經濟和社會需求的自治組織。
15、社區合作:是指以農村社區為范圍,以集體所有的土地為基礎的合作經濟組織。
16、股份:是指把合作制成員參加勞動、按勞分配和提取公共積累與股份制籌集資金、按股分配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特定目標和功能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形式。
17、勞動力資源:勞動力資源包括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兩方面。
18、勞動生產率:是表示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效果和能力的指標,它表示勞動量和生產量之間的關系。
19、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開發利用和未來能被人類開發利用的土地,它是自然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
20、產權:財產權力的簡稱,包括財產所有權及其與財產所有權相關的其他權力。
21、農業承包合同:是指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過程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與其成員為了發包、承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等生產資料(包括依法確定給集體長期使用的國有自然資源),明確相互的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協議。
22、違約責任:是指農業承包合同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對沒有履行或者沒有完全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所產生的后果要承擔責任。
23、功能分配:是指國民收入在生產要素間的分配。
24、規模分配:是指個人或家庭得到的工資收入。
25、企業:是市場經濟中具有一定數量的生產經營者和物質條件,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獨立的商品生產或者商品流通等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經濟細胞,是生產社會代和商品經濟的產物。
26、集體股:也叫鄉村集體公共股,是指鄉村合作經濟組織直接投資及其增值部分形成的股份。
27、勞動股:是把集體企業資產劃出另一部分分配給集體企業的所有者的一種股份,是對過去勞動的一種補償。
28、社會股:這是指股份合作制企業外部各種法人實體、自然的人對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投資形成的股份。
29、普通股:是指在公司的經營管理和盈利及財產的分配上享有普通權利的股份,代表滿足所有債權償付要求及優先股東的收益權與求償權要求后對企業盈利和剩余財產的索取權,它構成公司資本的基礎,是股票的一種基本形式,也是發行量最大、最為重要的股票。
30、優先股:是公司在籌集資金時,給予投資者某些優先權的股票。
31、買方市場:是指在買方力量的制導下運行的市場,買方在交易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
32、賣方市場:是指在賣方力量的制導下運行的市場,賣方在交易中居于支配地位。
33、成本:農產品成本是價格的最低界限,如果按照這個數額銷售農產品,那么農民出售農產品所獲得的收入僅能補償農產品成本消耗。
34、需求彈性:產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可用需求彈性表示,其經濟含義是價格每變動百分之一,需求量相應變動的百分數。
35、營銷渠道:流通渠道即商品銷售途徑,就是把制成的產品從生產商送到最終消費者手里的完整過程。
36、促銷:即是生產者運用各種手段,向消費者推銷產品,以激勵顧客購買,促使產品由生產者向消費者轉移的一種活動。
37、經濟效益:是指農業經濟活動中所取得的有效成果與勞動占用和勞動消耗量的比較。
38、成本核算:是對農戶生產中所發生的物質費用和人工費用進行記錄、計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過程。
39、利潤:是農民生產和經營農產品的最終成果,它是產品銷售收入扣除銷售成本、銷售費用和銷售稅金之后的余額。
40、物質費用:物質費用反映的是在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物質資料,包括直接物質消耗和間接物質消耗兩大部分。
41、人工費用:是在專設的“用工登記簿”中進行的,可以采取平時登記工時,年終按一定的折價標準計算人工費用。
42、原始農業:原始農業出現在新石器時期,這一時期的人類使用簡陋粗糙的工具,采用刀耕火種和輪墾種植的耕作制度,依靠長期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復地力,而不是靠人工的栽培耕作技術云提高土壤肥力。
43、傳統農業:傳統農業是農業發展上的第二階段,它的基本特征有二:一是使用的生產工具有了進步,二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 進步。
44、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指的是它實現了全面機械化,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生產經營達到高度社會化、集約化、專業化 和企業化,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業勞動生產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45、小康:小康是指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國家整體經濟實力進入世界中等水平,居民生產質量在溫飽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生活殷實但還不夠富裕的一種狀況。從動態發展的角度認識,小康是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生活階段。從橫向比較的角度認識,小康是中等經濟發展水平,從各層次需求滿足程度認識,小康是生存消費寬裕,而發展、享受消費相應不足。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犯罪學(一)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上)
03-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02-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認知心理》模擬試題5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模擬題及答案(3)
06-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模擬試題及答案(6)
02-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青少年心理學》模擬習題17
11-212022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學》模擬題:多選題(5)
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