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農業創新擴散原理
一、名詞解釋:
1、相對優越性:是指人們認為某項創新比被其所代替的原有創新優越的程度。
2、創新的采用:是指采用者個人如何采用一項農業創新的過程。
3、創新的擴散:是指一項創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區向外擴散,擴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區,使創新得以普及及應用的過程。
4、發明:是新技術的發現。
5、創新:是將發明應用到經濟活動中,為當事人帶來利潤。
二、填空:
1、創新先驅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數、后期多數、落后者
2、無限性、有限性、周期性、創新成果
3、S擴散理論
4、投入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
5、世襲式擴散
三、簡答題:
1、創新的特性:相對優越性、一致性、復雜性、可實驗性、可觀察性。
2、農民采用農業創新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認識階段、興趣階段、評價階段、試用階段、采用階段。
3、農業創新的擴散方式:傳習式擴散方式、接力式擴散方式、波浪式擴散方式、跳躍式擴散方式。
4、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突破階段、緊要階段、跟隨階段、從眾階段。
5、技術的適用性具體有幾種情況:立即見效的技術和長遠見效的技術、一看就懂的技術和需要學習理解的技術、機械單純技術和需要訓練的技術、安全技術和帶有危險性的技術、單項技術和綜合性技術、個別改進技術和合作改進技術、先進技術和適用技術。
四、論述題:
1、影響農業創新擴散的因素有哪些?
答:首先是經營條件的影響,農業企業及農戶的經營條件對農業創新的采用與擴散影響很大,經營條件好的農民,他們具有一定規模的土地面積,有比較齊全的機器設備,資金較雄厚,勞動力充裕,經營農業有多年經驗,他們對創新持積極態度,容易接受新的創新措施。其次是農業創新本身的技術特點的影響,主要取決3個因素,第一技術的復雜程度,第二技術的可分性大小,第三技術的適用性。再有就是看農民自身因素的影響,包括了農民的年齡、戶主的文化程度、還有家庭關系的影響。最后是其他社會、政治因素包含了這幾方面的內容,第一社會價值觀的影響,第二社會機構和人際關系的影響,還有政治因素的影響,以上這些是影響農民創新擴散的主要因素。
1. 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
答: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是指在一個農業社會系統內,人與人之間創新采用行為的擴散,即由個別少數人的采用,發展到多數人的廣泛采用,這一過程是創新在農民群體中的擴散的過程,也是農民的心理、行為的變化的過程,典型的創新擴散過程具有明顯的規律可循,一般要經歷4個階段首先是突破階段,突破階段是創新擴散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農村社區中的創新先驅者會付出大量心血和勞動來進行各種試驗,他們一旦成功,以令人信服的成果證明,創新可以在當地應用而且明顯的時候,就實現了突破。第二是緊要階段這個階段是創新能否進一步擴散的關鍵階段,實際就是創新成果由創新先驅者向早期采用者進行擴散的過程。第三是跟隨階段,有些人剛開始可能不理解創新,一旦發現創新的成功,他們會以極大的熱情主動采用,所以又叫自我推動階段。最后一個階段是從眾階段,這個階段幾乎不需要什么驅動力,而被生活所在的群體所推動,此階段的擴散速率呈不斷減小的趨勢。以上是農業創新的擴散過程,這些過程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名詞解釋:
1、科學:是人類對自然界客觀事物存在形態、結構、性質與內在發展規律的認識,是一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
2、技術:是人類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所采取的手段。
3、科技成果:是科學與技術的統一體。
4、轉化: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5、應用性研究成果:是運用基礎研究成果的原理對一些能夠預見到的應用前景領域進行研究,從而開辟的科學技術途徑和行之有效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方法、新工藝等。
二、填空:
1、物化類有形成果的特點(商品性)(特異性)(時效性)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要素有(轉化主體)(轉化客體)(轉化受體)
3、科技成果依據表現形式分為(物化類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術類無形科技成果)。
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效益,是建立在(經濟)和(生態效益)基礎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綜合性效益。
5、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的運行機制是(經營)(咨詢)(推廣)
6、衡量成果質量的標準有(創新性)(成熟性)(效益性)(適用性)(實用性)
三、簡答題
1、農業科技成果的類型?
答:按成果性質分類分為基礎性研究成果、應用性研究成果、開發性研究成果。按成果的表現形式分類分為物化類有形科技成果和方法技術類無形科技成果。
2、農業科技成果的特點?
答:物化類有形成果的特點是商品性、特異性、時效性。技術方法類無形成果的特點是生態區域性、效果的不穩定性、綜合性和相關性、不可逆轉的時序性、持續性和應用的分散性。
3、簡答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要素?
答:包括:(1)轉化主體;(2)轉化課題;(3)轉化受體。
4、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社會效益是什么?
答:是建立在經濟和生態效益基礎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綜合性效益,可將越來越多的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知識密集型的創造性勞動,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業從業人員與社會各業人員的比例。
5、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方法是什么?
答:(1)產量增減量(2)某些指標的生產率(3)某種資源的利用率(4)某種指標的提高率(5)某種指標的降低率
四、論述題
1、試述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常見的運行機制是什么?
答:(1)科、教、推三結合的運行機制(2)技、政、物三結合的運行機制(3)農業高新技術科技園的運行機制(4)企業、基地、農戶三結合的運行機制(5)經營、咨詢、推廣三結合的運行機制。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條件是什么?
答:(1)成果質量:包括成果的創新性、成果的成熟性、成果的效益性、成果的適應性和成果的實用性。(2)轉化系統體系建設:包括:應用成果產出系統、成果鑒定系統和成果推廣系統。(3)農民需求。(4)政策與資金。
第三章 農業推廣心理學原理
一、名詞解釋:
1、社會心理:是指人們在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交往中產生的心理活動及其特征。
2、群體:是通過一定社會關系連接起來的人群集合體。
3、心理定勢:是指在人們的心理活動中,以前形成的心理準備狀態對后續同類心理活動的決定作用和定向趨勢。
4、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5、興趣:是個體積極探究事物的認識傾向。
6、能力:是與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有關的個性心理特征。
7、氣質:是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8、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了的行為方式的總和。
9、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10、情感:是人腦對于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
11、意志:是人自覺確定行動目的,并支配行動以實現此目的的心理過程。
二、填空題:
1、人的心里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
2、社會心理包括4方面的研究內容即(社會環境)(社會心理活動)(社會行為)(社會行為的個體差異)
3、個性心理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
4、個性心理特征具體表現在一個人的(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
5、氣質的類型有4種,即(多血質型)(膽汁質型)(黏液質型)(抑郁質型)
6、能力根據對完成活動的作用不同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心理定勢的類型分為(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效應)(經驗效應)(移情效應)
8、思維的特點是(間接性)(概括性)
三、簡答題:
1、群體有幾種不同的類型?
答:(1)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2)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3)聯合群體和集體
2、群體的作用是什么?
答: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完成群體的任務,實現群體的利益。群體通過對成員的有效組織,使其分工合作,達到群體的目標,二是滿足群體成員的需要。
3、群體意識形成的條件是什么?
答:群體意識的形成需要以下條件首先是共同的目標利益,這是形成群體意識的基礎,其次是合理的獎懲制度,這是群體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手段,還有就是自然領袖,這是群體的核心,最后是親近和友愛,這是群體意識的紐帶。
4、農民群體的特征是什么?
答:農民群體具有一般群體的功夫同特征,又具有農民群體的特殊性。有以下4方面特征(1)群體規模和性質的不確定性(2)群體成員情感聯系的緊密性(3)群體成員信息共享的制約性(4)群體中核心人物的重要性。
5、影響個性心理形成和發展的條件是什么?
答:(1)生理素質(2)社會生活條件(3)教育(4)社會實踐
6、性格的特征是什么?
答:性格的特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1)性格的態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緒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7、農業推廣人員應進行哪些方面的思維訓練?
答:(1)發散性思維(2)側向思維(3)逆向思維(4)動態性思維(5)縱向思維與橫向思維相結合。
8、農業推廣人員應具備哪些能力?
答:(1)市場適應能力(2)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能力(3)群眾工作和組織協調能力(4)語言表達能力(5)合作共事能力
9、使用暗示法影響推廣對象要遵循幾點規律?
答:(1)要遵循感知規律(2)要區別不同對象(3)要區別不同環境條件。
10、常見的吸引法有幾種?
答;(1)利益吸引(2)新奇吸引(3)信息吸引(4)形象吸引(5)示范吸引(6)目標吸引。
四、論述題
1、意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農業推廣人員的意志培養包括哪些方面?
答:意志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行動的目的性,目的性是人的行為與動物行為的根本區別所在,人在行為之前,就已經確定了行為要實現的目標,達到什么水平和效果,這是動物根本不具備的,二是以隨意運動為基礎,三是與克服困難相聯系。農業推廣人員意志的培養包括幾個方面,(1)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人對行動的目的及其意義有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并能主動支配行動使之符合該目標的能力(2)意志的果斷性,是指人在采取決定和執行決定過程中能夠迅速和堅決的進行決斷的能力(3)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緒并能有意識的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能力(4)意志的堅韌性是指能以充沛的精力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難和挫折,堅定的實現既定目標的能力。
2、農業推廣者怎樣對農民的心理產生影響?
答:主要通過3種方法對農民的心理產生影響,首先是勸導法,這是影響人心里最主要、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包括流瀉式勸導、沖擊式勸導、浸潤式勸導。還有暗示法,是以含蓄、間接的方式傳遞思想、觀點、意見、情感等信息,使對象在理解和無對抗狀態下自然受其影響的一種方法。最后是吸引法,就是通過各種途徑來引起農民的興趣、注意、好奇等心理反應的方法,具體包括利益吸引、新奇吸引、信息吸引、形象吸引、示范吸引、目標吸引。
第四章 農民行為改變原理
一、名詞解釋
1.行為 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在人的意識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并取得一定結果的活動即行為。
2.需要 是指人們對某種事物的渴求或欲望。
3.動機 是行為的直接力量,它是指一個人為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活動的意念和想法。
4.行為激勵 就是激發人的動機、使人產生內在的行為沖動,朝向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
5.感染 是指群體成員對某些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無意識及不自覺地感受與接受。
二、填空
1.農民 2.內在的需要 外來的刺激 3.行為 4.自我實現 5.協調 不協調 不相關 6.強化 弱化 方向引導 7.始發作用 導向作用 強化作用 .內在需要 外界刺激物或外界誘因 9.知識的改變 個人行為的改變 10.知識 意向 11.解凍 變化 凍結 12.增加動力 減少阻力 13.參與性 強迫性 14.政策 法律 經濟 補貼 15.教育 培訓 試驗 示范 16.現實生產力
三、簡答
1.目的性:人們為達到一定的目的,去采取一定的行為。
可調節性:受思維、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動的調節。
差異性:人的行為受個性心理特征和外部環境的強烈影響,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行為都表現出很大的差異。
可塑性:人的行為是在社會實踐中學到的,受著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教育與影響,所以一個人的行為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改變。
2.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社交需要
④尊重需要 ⑤自我實現的需要
3.一是農民需要——原動力。大多數農民都有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改善家庭生活的需要,這種需要是農民行為改變的力量源泉。
二是市場需要——拉動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收入的增加,農民有志于參與市場交易,進行商品生產。因此,市場需求拉動著農民行為的改變。
三是政策導向——推動力。農業生產關系國計民生,政府為了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要制定相應政策來發展農業、發展農村,推動著農民行為的改變。
4.①服從。遵守群體規章制度、服從組織安排是群體成員的義務。
②從眾。群體對某些行為沒有強制性要求,而又有多數成員在采用時,其他成員常常不知不覺地感受到群體的“壓力”,而在意見、判斷和行動上表現出與群體大多數人相一致的現象。
③相容。同一群體的成員由于經常相處、相互認識和了解,即使成員之間某時有不合意的語言或行為,彼此也能寬容待之。
④感染與模仿。在農民中,一種情緒或一種行為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身上,產生連鎖反應,以致形成大規模的行為反應。群體中自然領袖一般具有較大的感染作用。
5.①強迫和強制使用權利,迫使某人做某事 ②交換 ③咨詢 ④公開影響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態度 ⑤操縱 ⑥提供條件 ⑦提供服務 ⑧改變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
6.①以農民為中心的策略 即以提高農民本身素質為主的策略。
②以改變環境為中心的策略 即變革社會環境或農民工作環境的策略。
③人與環境同時改變策略 即提高農民素質與改變其工作環境同時進行。
7.①正確確定推廣目標,科學設置推廣項目
②認真分析農民心理,熱情誘發農民興趣
③提高推廣人員自身素質,積極創造良好推廣環境,增大推廣期望值
四、論述
1. 根據行為產生模式,人的行為受人的內在因素和外在環境的影響,具體分析,人的行為主要受三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這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使不同環境下的人們(農民)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征。二是受人的世界觀的影響。世界觀影響人們的社會認知和社會態度,從而影響人們的行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認識、不同的態度和不同的行為。三是受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以及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差異可以導致行為的不同。同時,人的性格、氣質、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也影響人的行為。但是,在所有心理因素中,對人們行為具有直接支配意義的,則是人的需要和動機。
2.⑴應深入了解農民的實際需要,啟發誘導、挖掘農民需要;要尊重農民的客觀需要;辨別合理與不合理、合法與不合法的需要;分析滿足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盡可能滿足農民合理可行的需要。
⑵分析農民需要的層次性。根據需要層次理論,推廣人員應用對不同地區(發達、一般、落后等)和不同個體(生產水平高低等)制訂不同的推廣目標,滿足不同地區、不同農民的不同需要。
(3)分析農民需要的主導性。所謂需要的主導性就是在眾多的需要中,某種需要在一定時期內起主導作用,它是關鍵的需要,只要一經滿足,就會起較大的效果。
3. 根據現代行為科學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推廣實踐,農民需要、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導向是推動農業推廣工作,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三大動力,其中農民需要是原動力,市場需求是拉動力,政策導向是推動力。農民需要是內在的動力,是農民主動采用新技術積極性的源泉,是內因。市場需求和政府政策導向是外來動力,是外因。市場需求是一種誘導力,它可以刺激農民萌生欲望,產生內在需要,進而導致農民對新技術的追求、興趣直至采用;政府政策導向是一種輔助推動力,它可以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條件,使農民新技術更快更好地傳播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犯罪學(一)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上)
03-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02-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漢字學概論》重點試題及答案
02-212022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學》模擬題:多選題(5)
09-132023年4月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模擬試題及答案(6)
02-20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2年10月浙江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模擬試題二十四
11-04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浙江自考《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