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5.1.游戲說
5.2.集體無意識說
5.3.模仿說
5.4.表現說
5.5.有意味的形式說
5.6.符號說
5.7.載道說
5.8.娛樂說
5.9.意象世界層
5.10.興象
5.11.喻象
5.12.意象的物態化
5.13.藝術的審美功能
參考答案
5.1.游戲說首先由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賓塞等人發展加以完善的。游戲說的倡導者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游戲,是由游戲發展而來的。一方面,藝術和游戲具有虛構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它們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觀偏見和現實差異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認為,游戲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種特有的理想活動。從心理學上看,藝術與游戲的確有相通之處,這是“游戲說”的合理之處;但兩者又有本質區別:游戲給予人們的是純粹的虛幻性,藝術則提供給我們深刻的真實性;游戲可以使我們沉浸在單純的悠閑的快感中,藝術卻能以其深邃而廣闊的思想內涵,給我們以審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啟迪。
5.2.集體無意識說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藝術家正是在“集體無意識”的驅動下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起源于集體無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不是以某個人為代表的,而是體現在人類群體的超越了時空界限的心靈。其合理之處在于,揭示了藝術與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某種內在聯系。然而“集體無意識”只是一種心理學的假設,并沒有足夠的生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根據;同時,這種理論抹煞了藝術家的個性,也是不符合藝術創造的實際的。
5.3.模仿說是古希臘時界定藝術的普遍觀點。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又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藝術的本質因而是模仿的模仿,這種模仿也就是不真實的、虛幻的。亞里士多德則肯定了現實世界的真實性,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藝術的真實性。后來藝術家還提出“藝術模仿自然”的原則。以再現現實為宗旨的現實主義文學是模仿說的最高發展階段。模仿說的合理在于,始終把藝術與現實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把藝術看成是再現和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藝術產生的根源。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藝術本質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認識論范圍,而忽視了藝術自身的審美特質;另一方面它忽視了藝術創造的主體性和表現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藝術的本質。
5.4.西方18、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標榜“自我表現”,沖破了“模仿說”的羅網,表現說于是興起。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論”,強調藝術是天才的創造和表現。表現說批評模仿說機械復制,強調藝術必須以表現主體情感為主。在中國,言志說、心生說和緣情說大體可劃入表現說。表現說把藝術本質和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表現聯系起來,突破了把藝術僅歸結為模仿、認識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藝術的審美特性,比模仿說更接近真理,在美學史上是一大進步。但表現說完全回避藝術與現實世界的區別,無視主體情感的客觀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5.5.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它把通過形式組成的畫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義、記錄的信息、傳達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現實生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謂“意味”,貝爾認為乃是這種純形式背后表現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來源。藝術就是藝術家創造的、能激發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結構,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說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說更進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實(包括主體的現實情感)的聯系完全切斷,完全脫離了人類的具體實踐,脫離社會的歷史發展,脫離人類本身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演進,抽象地談論審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則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5.6.符號說由當代美國哲學家蘇珊o朗格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是一種非邏輯非抽象的符號,具有表現情感的功能;藝術符號所表現的情感不應是個人瞬間的情緒,而應該表現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經驗的、情感的、內心生活的動態過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現出人類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內在本質。朗格的符號說,綜合了表現說和有意味形式說,把藝術的本質與人的符號本質聯系起來,理論上達到了最高的層次;但也因而把藝術本質非社會化、非歷史化了,由于將人的社會、歷史本質降低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運動”所以仍不能正確的解決藝術本質問題。
5.7.載道說(或教化說)較早可追溯到孔子,韓愈則加以完善。他認為古文是為了宣傳儒道而存在的,并非為了緣情。柳宗元亦認為,文章因道而貴,文章家因道而尊。將文置于道的約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矯情為文的風氣,在當時有其積極意義。但完全摒棄文的緣情作用,僅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顯然不符合藝術的發展規律。
5.8.娛樂說可分為“自娛”和“娛人”兩個方面。藝術家是借助于創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實現自己雖向往但在現實中卻不能實現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從而達到自娛。同樣,“娛人”也很重要,一切藝術都能使人產生快樂,都有娛人的特性和功能。
5.9.意象世界層指建立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非現實的、展現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這是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lO.興象是主體以客觀(對象)世界的物象為引導,給接受者提供借以觸發情感、啟動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機,物象使“感興”得以發生,聯想得以展開,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象”便是興象。這個概念原出自中國古典美學,它的最主要的特點一是要“天然”,二是要“隱蔽”。
5.11.喻象是創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造新的世界。主體在客觀世界攝取象征物,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意義。以此種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帶有明顯的人工痕跡。
5.12.意象的物態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層次牽引出來,賦予一定的形式符號,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質外觀的形態呈現出來,如用線條、色彩、圖形、文字、語言、節奏、旋律等形式符號來顯現意象,這就是物態化,是意象走向藝術的實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態,但還不是物質實存,還需物化后才能完成。
5.13.藝術的審美功能指憑借藝術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誘發力、震撼力來使接受主體在獲得美感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藝術素養,改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拓展藝術鑒賞視野,增強藝術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名詞解釋
6.1.他律性
6.2.形式符號性
6.3.開放性
6.4.藝術敏感
6.5.藝術想象力
6.6.靈感
6.7.期待視界
6.8.藝術鑒賞中的“觀”
7.1.美育
7.2.消融查滓
7.3.《美育書簡》
7.4.審美教育
7.5.完美的人
7.6.審美的人
參考答案
6.1.他律性是藝術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獨立自足、自在自為的,而是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約的。首先,藝術品是為接受、欣賞者而存在的;其次,藝術品的意象是創作主體審美經驗和心理創造的結果,其基本特質決定于創作主體;同時,藝術品中凝定的藝術家創造的意象只是潛在的,只有通過接受主體的欣賞活動,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體。
6.2.形式符號性:藝術品作為連接兩個主體間的橋梁,是一種過渡性的存在,創作主體的審美經驗和意象創造要傳達給接受主體需外化為特定的形式符號,凝定在一定的藝術品中,接受主體才可能借助這些符號來接受創作主體的審美經驗與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創造,這里藝術品以形式符號的方式負載著藝術意象而成為溝通兩個主體的紐帶。
6.3.開放性是指藝術品作為中介,不能是封閉的,而只能是兩頭開放的,一頭向藝術家開放,一頭向欣賞者開放。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兩頭開放的藝術品才成為藝術品。一方面,只有向藝術家開放,藝術家創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態化,物化為藝術品。另一方面藝術品只有向接受者開放,才能呈現它的基本特質。
6.4.藝術敏感是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象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致、快捷、豐富和深刻。
6.5.藝術想象力是指藝術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過程中展開想象、聯想、幻想或意象思維的能力的程度。當藝術家通過藝術敏感獲得創造的動力時,即開始了由敏感出發的藝術想象。
6.6.靈感是藝術家在意象創造中,由于各種心理機制、功能處于高度協調的自由狀態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奮、注意集中、情緒激動、想象力空前活躍的一種思維活動的境界。
6.7.西方接受美學認為,人自身的生理素質、文化教育、傳統積淀以及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等,形成了每個藝術接受者在接觸藝術之前的主體境況,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礎、藝術修養、審美趣味以及傳統影響、現實社會變化的影響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即期待視界。
6.8.“觀”是指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這是憑借著主體的理解力,而達到的一種比較淺層次的審美感受。
7.1.美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育,泛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校或家庭有意識地利用審美的特點對人進行塑造的種種教育活動;狹義的美育則專指與智育、德育、體育并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
7.2.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認為人因為私意人欲、違背自然規律的念頭等渣滓而使生存狀態欠佳,于是可以通過美育泄導人情,消融查滓,以實現天人和人際間的和諧,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7.3.《美育書簡》是1795年席勒發表的著作,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的美育著作。
7.4.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l一種有組織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7.5.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娛樂。人不是機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應該是有血有肉,有獨立的價值,有對于歡樂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話,他應該熱愛關。審美教育要培養人們對于美的熱愛,從而感到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養對生活的崇高目標。
7.6.審美的人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簡答題
1.1.美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是什么?
1.2.美學的性質是什么?
1.3.怎樣理解美學屬于人文學科?
1.4.怎樣理解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基礎?
1.5.為何說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
1.6.審美對象的特點是什么?
1.7.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
1.1.美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是什么?答:(1)美學的研究對象是體現著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一切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也就是說,不是美,而是審美活動,才是關學研究的真正對象。(2)審美現象是審美關系的現實展開。其包括四個方面:①藝術美,比如唐詩宋詞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細胞結構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飾的美。
1.2.美學的性質是什么?答: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型的人文學科。包括三個層面:(1)美學研究對象是審美現象也是審美活動。(2)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3)美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1.3.怎樣理解美學屬于人文學科?答:(1)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一樣。美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于自然科學面對的物質的自然現象,而是與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關的自然現象。也不同于社會科學面對的客觀物化的社會現象,而是一種非物化形態的社會現象,即審美現象。而這些,都是屬于人文學科的研究范圍。(2)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側重一種冷靜的理智的客觀的態度,而美學則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參與、體察甚至投入。這也是人文學科的特點。
1.4.怎樣理解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基礎?答:(1)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人的審美感覺與現實的審美對象都是在實踐中雙向建構、同步發展的。這一點為美學提供了實踐存在論的根基。(2)美學以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還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疇作為中介,因為自由乃是通向審美的根本途徑,也是哲學通向美學的橋梁。
1.5.為何說審美是一種人生實踐?答:(1)首先,審美活動之所以產生和發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發展的實踐需要審美。從大的方面講,審美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化。從小的方面講,審美有助于個體超越有限性,獲得更大的精神自由。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機器工業對人的異化,使得人們對審美的需求越來越迫切。(2)其次審美實踐一方面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實踐為源泉。
1.6.審美對象的特點是什么?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與世界一體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體能通過它“直觀自身”,并與之產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義形象。(3)它是超個體及眼前功利的、氣韻生動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喚起主體聯想、想象,使主體產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1.7.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么?答:(1)審美經驗主要不是認識,而是一種感性體驗。(2)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體驗,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帶來的快感。在審美經驗中,美感提升著欲望滿足的快感。(3)在審美經驗中,主體也追求對象,但這種追求是與特定對象展開的精神性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實際的占有、利用對象。
簡答題
2.1.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
2.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
2.3.為什么說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的存在提供了現實依據?
2.4.請簡要說明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2.5.什么是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2.6.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對審美活動的發生有什么意義?
參考答案
2.1.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答:(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
2.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答:(1)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首先,都表現為以主體為根據、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客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美活動的展開,即是客體對象被人性化、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對象化、現實化的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2)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并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并激勵人不斷去創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
2.3.為什么說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的存在提供了現實依據?答:這是因為: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種東西,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審美活動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特殊價值;其次,只有在主客體關系中才能把握審美主體的性質;就審美而言,正是人的對象化活動,建構起現實的審美對象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主體,確定了主客體間審美關系的規定性。總之,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審美活動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激蕩的矛盾運動過程。
2.4.請簡要說明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答: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體現在驚異、體驗和澄明三個基本環節及其起伏運動的狀態中。(1)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審美驚異就是人在一定的現實境遇中由于與客體對象的直接契合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迥異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特殊心境,既表現為客體對主體的召喚,也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向往。(2)體驗:沉浸在與對象直接的相處中。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審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與世界之間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開,從而使主體進入一種光明無蔽的澄明之境,一種最高的生存狀態。
2.5.什么是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答:(1)非實體性:審美對象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熔鑄成的一種獨特意象,審美對象就存在于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屬性的客觀事物獨特的觀照和體驗中。審美對象之所以會具有非實在性,是因為審美活動并不是一種單純的靜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建構過程,這既是外在事物從實向虛的能動轉化過程,也是審美主體內在的本質力量充分對象化的過程,審美對象因此變成一種主客觀統一的新的精神客體。(2)開放性:即審美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審美對象既是有限的、確定的,但又具有無限性和不確定性。審美對象的無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個體的存在中,審美對象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就根源于它那既與過去溝通又向未來開放的生成性的結構之中。
2.6.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對審美活動的發生有什么意義?答:(1)工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2)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3)人類只是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4)工具作為人的智力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人借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5)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于動物生產的一種最本質的規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真正前提。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21
09-21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模擬題5.3
12-08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行政》模擬試題及答案(42)
11-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園林樹木學》重點試題及答案
02-1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模擬試題及答案45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