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1.原型理論
1.2.藝術美
1.3.美學
1.4.審美意識
1.5.美學思想
1.6.美學學科
1.7.審美關系
1.8.美
1.9.美感
1.10.審美形態
參考答案
1.1.榮格舍棄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義,并將個體無意識進行改造而成為集體無意識,由此提出原型理論。原型是一種集體無意識,從早期人類在生存環境中產生,而后由人類群體通過遺傳機制進行傳承。
1.2.藝術美即藝術中的審美現象,藝術本質上是一種審美活動,是審關活動最高級最典型的形式。藝術美就是人創造、提煉的結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和確證。
1.3.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1.4.審美意識指人類在生存實踐中萌發出來的有某種不明晰審美追求的意識。
1.5.美學思想是指奠基于審美意識,是思想主體對審美現象某些本質、特征、規律比較自覺的理性認識。
1.6.美學學科是指奠基于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以審美現象為專門課題,從整體上獨立地、系統地思考審美現象所獲得的理論體系。
1.7.審美關系是指從屬于人與世界的存在論關系,是人與世界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性關系,是人對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構起來的自由的情感體驗關系。
1.8.美指審美活動建構起來的、能激發主體美感的審美對象及其所呈現出來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它是人與世界一體圓融、有限與無限和諧統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和感性顯現。
1.9.美感指審美活動中與審美對象同時建構起來的審美主體所呈現出來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它體現為主體直觀到了這種超越現實功利、倫理、認識的自由人生境界、體驗到了人與世界的存在意義而產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悅感。
1.10.審美形態是指人對不同樣態的美即審美對象的歸類和描述,它是審美活動中當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感性表現形式和具體存在狀態。
名詞解釋
2.1.審美需要
2.2.審美理想
2.3.審美趣味
2.4.審美活動無功利
2.5.自律性
2.6.審美體驗
2.7.游戲說
2.8.審美意識
參考答案
2.1.審美需要是指人作為一種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渴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發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新的充實和新的顯現。
2.2.審美理想是主體心目中關于完善的美的觀念,是主體通過想象在頭腦中構造出來的理想形態的美。
2.3.審美趣味是個人在審美活動和審美評價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愛好和傾向。能力或鑒賞力是審美趣味的內在方面,而興趣和品位則是審美趣味的外在表現。
2.4.審美活動無功利是說審美活動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為目的。相反它還必須以擺脫直接功利目的為前提,審美活動指向一種整體的、根本的功利性,這就是它把人向著完整的自由存在狀態提升。
2.5.自律性是指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個自身完滿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
2.6.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
2.7.游戲說:席勒系統地提出游戲理論。他認為,游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它擺脫物質欲望的束縛和道德必然性的強制之后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其顯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對事物的純粹外觀產生興趣,也就是只對事物的形象本身無所作為而為地進行觀賞和玩味,它根本上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因此,所謂游戲,也就是一種審美活動。
2.8.審美意識是指人對自身審美需要的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審美愿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內容。
名詞解釋
3.1.審美形態
3.2.審美形態的二重性
3.3.優美
3.4.崇高
3.5.《論崇高》
3.6.利奧塔德
3.7.悲劇
3.8.《悲劇的誕生》
3.9.罪孽說
3.10.焦慮說
3.11.狂歡化
參考答案
3.1.審美形態指在審美活動中展現出來,以復雜的人生樣態、自由的人生境界為核心的審美情趣、審美風格等感性顯現的對象化的形態,以及人們對不同形態的邏輯分類。
3.2.審美形態的二重性主要指審美形態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
3.3.優美是理想人生境界與人生存在實踐完滿統一的現實呈現和展示,是和諧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3.4.崇高作為審美形態,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的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了人的精神境界。在審美意象的形式構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
3.5.《論崇高》是朗吉弩斯的美學著作,第一次明確地把崇高和優美作為并列對舉的美來加以討論,在書里面,對崇高的風格有探討,并提出了“崇高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3.6.利奧塔德是后現代主義理論家,其將自己的整個關學建立在對崇高的論述上,對崇高進行了嶄新的闡發。
3.7.作為審美形態的悲劇,是在人的生存的實踐中,由于人生與現實的矛盾而引起的沖突,從而體現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爭、勇氣等情感的藝術表現。
3.8.《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的美學作品,在書中他提出了悲劇起源于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并對其各自特征展開論述。
3.9.罪孽說是克爾凱戈爾提出的觀點,他認為真正的悲劇的悲痛都需要一個“罪孽”的要素,悲劇的情節和主旨也圍繞著這個要素展開和推進。
3.10.焦慮說是克爾凱戈爾提出的觀點,他認為焦慮是一種否定性的精神,面對的是未來的虛無,這種焦慮處境是悲劇情緒的源泉。
3.11.“狂歡化”是巴赫金基于對喜劇的理解提出的概念,認為民間詼諧文化具有解構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功能。
名詞解釋
4.1.人本主義美學
4.2.審美經驗
4.3.本質直觀
4.4.超驗世界
4.5.感知
4.6.同化——調節律
4.7.審美態度
4.8.先驗想象力
4.9.審美距離
4.10.反思判斷力
4.11.準主體
參考答案
4.1.人本主義美學與科學主義美學相對,是現代西方美學的兩大類型之一。它把關學建立在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其中包括直觀主義和解釋學兩大傳統。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爾等。
4.2.審美經驗指的是人們在與對象的審美關系當中,構成并評價審美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審美的愉悅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因而構成了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
4.3.本質直觀是審美經驗直觀性的一個方面,審美經驗能夠有效地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既能夠把握事物的現象,又能構揭示事物的本質。
4.4.審美經驗中的超驗世界是通過本質直觀認識的,通過象征的方式來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現客體”這一層面,體現了藝術創造者的終極關懷,震撼著主體的精神世界,實現了藝術的縱向超越。
4.5.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總稱,感覺是對于對象的個別屬性的把握,知覺則能夠通過對于感覺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達到對于對象的完整把握。感覺本身是社會化的產物,其中視覺和聽覺的作用尤其大。
4.6.根據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認知結構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一旦一種結構形成認知圖式,就試圖用它來同化對象,但無法同化時,就設法調節認知結構,形成新的認知圖式。個體和人類的審美經驗的產生發展部是同化——調節辯證關系的產物,它是審美經驗的生成規律。
4.7.審美態度指的是主體在擺脫了日常的功利和實用態度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觀照、欣賞的態度。
4.8.先驗想象力在根本上為審美對象的構成提供了前提條件,提供了對事物觀察必需的時間與空間的能力,打破了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的狀態。
4.9.審美距離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一個審美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4.10.反思判斷力是康德的美學概念,指的是從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發去尋找普遍的概念、規律,它能夠達到普遍性是因為它只涉及對象的形式而不是質料。
4.11.審美對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實際上使它自己成為了一種準主體,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會發生精神交流,使得審美活動達到一種深度的體驗。但我們這里所說的準主體卻并不是指實際存在的作者而言的。這個主體是我們完全以審美對象為依據而構造出來的。就藝術作品而言,由于它總是作家的意識活動的結果,我們自然也可以在閱讀中進行一種模仿性的意識行為,即在自己的意識中重新開始作家的思想行為,這樣,我們就能夠發現他的感覺和思維方式,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應用文寫作》模擬試題及答案21
09-21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浙江自考《中國文化導論》模擬試題及答案(6)
03-042023年10月浙江自考《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模擬試題2.1
06-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網絡營銷與策劃》模擬試題(1)
11-072023年4月浙江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模擬題5.3
12-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行政》模擬試題及答案(42)
11-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模擬試題及答案45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