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
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概念?
答: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是拗口國家對較長時期(如10年、20年或更長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重大問題的部署和安排,它關系到一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前景,是指導國家發展的重要依據。
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包括的基本要素?
答:1.戰略方針;2.戰略目標;3.戰略重點;4.戰略布局;5.戰略步驟;6.戰略措施。
三、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戰略?
答:社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觀強調“發展目標的社會化”,從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角度,探尋發展的內涵,豐富了發展的內容。社會與協調發展觀認為,發展不僅包括物質財富數量的增多,還包括以物質財富增長為基礎的整個社政治、文化待諸領域的進步,同時也是經濟結構和經濟體制的不斷趨于完善的過程。
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答:1.發展原則;2.公平原則;3.協調性原則;4.共同性原則。
五、21世紀初期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答:1.廣闊的國內市場前景;2.較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為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來源;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進一步提高;4.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為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的空間;5.穩定的政局和漸進式的改革的推進。
六、中國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特點?
答:1.戰略指導思想比較穩健務實;2.戰略目標選擇的視野更加開闊;3.戰略重點明確且符合國情;4.戰略措施有了根本性的突破;5.戰略步驟穩妥漸進。
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概念?
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是一國政府根據發展戰略的要求,結合規劃期的實際情況,對規劃內經濟、社會發展進行總體的具體部署和安排。
八、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體系?
答:1.反映宏觀經濟發展總量目標的綜合指標;2.反映國民經濟結構協調發展的結構指標;3.反映社會發展規劃目標的指標;4.反映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目標的指標。
應用:
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意義?
答:經濟社發展戰略是指國家對較長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重大問題的部署和安排,它關系到一國經濟和社發展的前景,是指導國家發展的重要依據。
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內涵?
答:一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指為了實現一國經濟、社會、生態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保持發展的適度和永續性而進行的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等全方位的部署和謀略,是多個領域發展戰略的總稱。
結合我國的實踐,可持續發展戰略包含以下五個方面不可分割的內容:
1.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經濟發展為基礎。
2.可持續發展戰略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為依托。
3.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科技進步為杠桿。
4.可持續發展戰略以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為目標。
5.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合理的制度、政策和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為保障。
三、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及特征?
答:我國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按照羅斯斯文文托的階段劃分法,他把我國進入起飛的年代定在20世紀50年代,如果剔除十年動亂,我國經濟目前正處于起飛的后期。按照波特的競爭優勢發展階段理論,我國正處于生產要素導向階段向投資導向階段過渡的時期。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現階段的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特征:
1.我國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階段。
2.我國保持了較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
3.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和資本的投入。
4.我國的產業結構正經歷著劇烈的變動。
5.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正發生深刻的變革。
四、21世紀初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
答:21世紀初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和挑戰是:
1.人口過多,就業壓力巨大。
2.生態環境脆弱,資源相對緊缺。
3.地區和城鄉發展不平衡。
4.經濟體制改革將面臨新的挑戰。
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管理過程的主要階段?
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管理過程的主要階段有:
1.前期研究;2.規劃草案的編制;3.規劃的審核、批準與調整;4.規劃的公布實施;5.規劃實施中的檢查、監督、評估與考核;6.規劃后評估。
第四章 宏觀經濟總量管理
一、宏觀經濟管理基本目標的含義?
答:宏觀經濟管理基本目標,是指為實現國民經濟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宏觀經濟管理的主要方面所要達到的理想狀態。
二、宏觀經濟管理基本目標的特征?
答:宏觀經濟管理基本目標的特征有:1.全局性;2.綜合性;3.系統性。
三、經濟手段的概念?
答:經濟手段一般是指與價值范疇相關聯并用以調整各種經濟利益關系的手段,主要包括價格、稅收、利率、匯率和貨幣供應量等。
四、經濟手段的特征?
答:經濟手段的特征是:1.間接性;2.采取價值形式;3.依賴良好的市場環境。
五、法律手段的概念?
答:法律手段是指國家通過經濟立法與司法來調控經濟的行為和措施。
六、法律手段的特征?
答:法律手段的特征是:1.權威性;2.強制性;3.相對穩定性。
七、行政手段的概念?
答:行政手段是指國家憑借政府的權力與權威,通過采取發布命令、指示、規定、政策及下達指令性計劃等行政方法,按照自上而下的組織系統,直接調控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總稱。
八、行政手段的特征?
答:行政手段的特征是:1.直接性;2.強制性。
九、狹義的宏觀經濟管理組織體系?
答:狹義的宏觀經濟管理組織體系,是指由從事宏觀經濟管理的政府機構及其相關人員所組成的有機整體,這是通常的理解。
十、廣義的宏觀經濟管理組織體系?
答:廣義的宏觀經濟管理組織體系,則包括直接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政府組織和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發揮溝通、協調、監督、咨詢和服務等作用的社會中介組織及其相關工作人員。
十一、社會中介組織的概念?
答:非政府的社會中介組織,亦稱市場中介組織,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在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社會等之間,發揮溝通、協調、監督、咨詢和服務等中介作用的一些民間組織的總稱。
十二、國內生產總值?
答:國內生產總值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這里的常住單位是指一國經濟領土范圍內具有一定的經營場所并持續經營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單位和個人。
十三、國民生產總值?
答: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本國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是一定時期內GDP與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之和。其公式是:GNP=GDP+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
=GDP+(本國居民從國外-國外居民在本國)
獲得的要素收入獲得的要素收入
十四、國民生產凈?
答:國民生產凈值GNP減固定資產折舊。GNP核算貫徹的是“國民原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本國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如果從最終產品價值中扣減資本品的折舊,即可得到國民生產凈值。
十五、國民收入?
答:國民收入(NI)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各川生產要素報酬的總和。
十六、個人收入?
答:個人收入(PI)是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總收入。
十七、個人可支配收入?
答:個人可支配收入(DPI)是個人收入扣除個人所得稅以后的剩余部分,是人們可以任意支配的收入,既可以用于消費,也可以用于儲蓄。
十八、價格總水平?
答:宏觀經濟調控所追求的價格穩定,并非指所有商品價格靜止不變,而是指價格總水平的穩定。
十九、總需求的概念和構成?
答:總需求一般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貨幣購買力總量。
總需求通常被概括為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個部分構成。
二十、總供求平衡的概念?
答:總供求平衡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總供給與總需求在總量及結構上大體均衡的一種經濟運行狀態。
應用:
一、構建宏觀經濟管理基本目標體系的基本原則?
答:宏觀經濟管理基本目標體系的構建,主要堅持了以下的基本原則:
1.效率、穩定與公平兼顧的原則;2.總理控制與結構平衡兼顧的原則;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經濟手段的積極作用?
答:經濟手段的積極作用是:1.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2.調節生產與消費,促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三、法律手段的作用?
答:法律手段的作用是:
1.它是國家行使社會經濟管理職權、處理經濟矛盾、解決經濟糾紛、判定罪與非罪、打擊經濟犯罪的重要手段;
2.國家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有利于保障經濟主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從而有利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維護司法公正,保護社會經濟的穩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
四、行政手段的作用?
答:在單純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難以奏效,或者要在短期內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帶有全局性迫切問題時,行政手段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在我國生產力布局、社會總供求平衡、關系國計民生的一些重要經濟部門的發展、環境保護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均是行政手段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在經濟發展的非常時期(如戰爭時期、經濟恢復時期),國家運用行政手段,能有效地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重點建設,以盡快實現階段性的宏觀經濟管理目標。
五、建立宏觀經濟管理組織體系的原則?
答:建立健全宏觀經濟管理的組織機構應堅持以下幾項原則:
1.政企職責分開的原則;2.精簡原則;3.統一原則;4.效能原則;5.依法行政原則。
六、社會中介組織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作用?
答:社會中介組織在宏觀經濟管理中的作用是:
1.社會中介組織可以替代和延伸政府的一部分職能;
2.社會中介組織在與政府及企業進行合作時,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七、影響總供給形成的因素?
答:影響總供給形成的因素有:1.資本投入量;2.勞動投入量;3.技術進步;4.資源的利用效率。
八、影響總需求形成的因素?
答:影響總需求形成的因素有:1.貨幣供應量;2.政府財政收支狀況;3.價格總水平;4.外貿出口。
九、總供求失衡的兩種形式?
答:總供求失衡有兩種形式:1.總需求持續、過度地大于總供給,簡稱為需求膨脹;2.總供給持續、過度地大于總需求。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4月浙江自考犯罪學(一)模擬試題及答案匯總(上)
03-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勞動法》模擬題3
02-062023年4月浙江自考《現代漢語言》章節試題:文字
02-2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農業經濟與管理》模擬試題及答案(6)
02-202022年浙江自考《農業經濟學》模擬題:多選題(5)
09-132022浙江自考《中國近代史綱要》考前預測題及答案(6)
07-19浙江自考《心理學》模擬試題及答案一
05-252022年浙江自考文學概論模擬題及答案(7)
09-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企業文化》模擬試題四十
0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社會行政》模擬試題及答案(42)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