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利潤
① 定義:是指各部門資本家按照平均利潤率所獲得的利潤,不同部門資本家通過競爭重新瓜分剩余價值的結果。
平均利潤率實質是把社會總資本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時得到的利潤率,可以用公式表示為:平均利潤率 = 剩余價值總額 / 社會總資本
② 反映:平均利潤是預付資本和平均利潤率的乘積,它的形成實際上是不同部門的資本家通過競爭重新瓜分剩余價值的結果。
2、生產價格(06年辨析,4分)
06辨析:商品按照價值出售轉化為按照生產價格出售,僅僅使價值規律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沒有違背價值規律。
① 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價格加剩余價值的價值出售,而是按照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的價格來出售了,這種由商品的生產成本和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
② 生產價格用公式表示為:pp = K + p
其中pp表示生產價格,K表示生產成本(=C+V),p表示平均利潤;
③ 生產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轉化形式。
④ 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發生了變化,價格圍繞生產價格pp上下波動。
不是對價值規律的違背,只是價值規律起作用的形式發生了變化。
一、雖然從個別部門來看,資本家階級獲得的平均利潤總額與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不一致。但從全社會來看,整個資本家階級獲得的利潤總額與工人階級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總額還是相等的。
二、從個別部門來看,商品的生產價格同價值不一致,但從全社會來看,商品的生產價格總額也必然和價值總額相等。
三,生產價格隨商品價值的變動而變動,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了,生產價格就會降低,反之上升。
⑤ 生產價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為前提的。
3、利潤率(03年辨析,4分)
03辨析:剩余價值到利潤的轉化,不僅是一種質的轉化,而且兩者在量上也不相等。
①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
②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余價值量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剩余價值率揭示的是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而利潤率表示的是全部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利潤率在量上總是小于剩余價值率(m’=m/v),它掩蓋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
4、商業利潤
① 定義:商業資本家經營商業所獲得的利潤。
② 形成過程:
產業資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產價格的價格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然后商業資本家再按照生產價格把商品賣給消費者,這種售價大于進價之差,就是商業資本家獲得的商業利潤;
③ 本質:商業利潤的本質是生產領域中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是由產業資本家轉讓給商業資本家的;
④ 商業利潤的確立受平均利潤率的支配。
⑤ 體現關系: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共同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5、資本有機構成(97名解2分,01名解2分,05名解3分)
① 含義
資本的技術構成:從物質形態上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技術構成。
資本的價值構成:從價值形式上看,資本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構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例――價值構成。
資本的有機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有機構成。
② 關系
技術構成變化時,價值構成可以不變;有機構成變化可以與技術、價值資構成不一致。
6、借貸利息
① 實質上是產業工人創造的、由職能資本家(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讓渡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它體現了借貸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瓜分剩余價值的關系。
② 行程過程:1、職能資本家借款目的:獲得利潤;借貸資本家為了獲得利息。2、職能資本家把利用借貸資本獲得的平均利潤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作為對借貸資本家出讓資本使用權的報酬,采取了借貸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歸職能資本家所有,采取企業利潤的形式。
3、利息率必須大于0但是小于平均利潤率。
7、級差地租(99年簡答,10分,07年辨析,4分)
99簡答:級差地租產生條件和原因。
07辨析:租種優等地的農業資本家交級差地租I,租種劣等地的交納級差地租II。
① 是與土地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形式,它是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于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② 級差地租由于形成條件的不同而分為兩種形態,即級差地租I和級差地租II。
級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產生的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一是土地肥沃程度,二是土地的地理位置不同。
級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塊土地上連續追加投資的資本生產率不同而產生的級差地租。
級差地租I是級差地租II的基礎。
③ 土地的有限性所引起的土地經營的資本主義壟斷是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④原因:土地經營權的資本主義壟斷。
源泉:農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優等地和中等地的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額利潤。
1、如何理解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1)勞動力是潛藏在人身體中的勞動能力,而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勞動不是商品,但勞動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可以成為商品,它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工人在出賣勞動力時,同任何商品的出賣者一樣,實現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同時讓渡了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
2)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但在現象上卻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決定的:
① 從資本和勞動的交換關系看,在勞動力的買賣中一般人只會注意等價原則,而對商品是勞動還是勞動力則不太關心;
② 從工資的支付形式看,資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勞動以后才支付工資的,這也造成了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假象;
③ 從工人的立場看,勞動是工人謀取生活資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工資看成是勞動所得;
④ 從資本家的立場看, 他總希望以盡量少的貨幣換取盡量多的勞動,以便取得利潤。實際上,這個利潤是勞動力價值和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之間的差額,但是,資本家為了掩蓋剝削關系,把工資說成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
⑤ 從工資的實際運動看,勞動時間越長,熟練程度越高,工資也越高,這也造成了工資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假象。
2、商品的價值是如何轉化為生產價格的?
1)生產價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潤率的形成為前提
在平均利潤形成以前,商品按照價值出賣。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商品的價值就轉化為生產價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價格加剩余價值的價值出售,而是按照生產成本加平均利潤的價格來出售了。這種由商品的生產成本和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用公式表示為:pp = K + p。其中pp表示生產價格,K表示生產成本,p表示平均利潤;
2)生產價格和價值之間存在一定的差額
在質的方面,生產價格只同資本相聯系,同活勞動沒有聯系;在量的方面,生產價格和價值經常不一致。
3)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產價格出售,不是對價值規律的違背,而只是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發生了變化。
4)資本有機構成不同――等量資本不能獲得等量利潤――競爭(部門內和部門間)――部門內同一類商品形成統一的社會價值,部門間資本轉移――P’平均利潤的形成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崇高的內涵與特點
09-17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06-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