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王充的教育思想

時間:2022-12-10 14:18:37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以下自考復習資料均由浙江自考網整理并發布,考生想要了解更多關于浙江自考報名、考試、成績查詢、畢業、歷年真題、常見問答等相關信息請關注浙江自考網,獲取浙江自考更多信息。


王充(27一約100)字任仲,上虞人(今浙江省上虞縣),祖上原魏郡元城人(今河北大名),是東漢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細族孤門”,自幼從師受《論語》、《尚書》,好博覽而不守章句,終生不與時茍合,充滿戰斗的批判精神。一生中除做過幾年州郡小吏外,其余時間都居家教授,致力著作。他的著作很多,《譏俗》、《政務》、《養性書》等都已失散。現存只有《論衡》一書,用意在于反對虛妄,注重“實論”,“所以詮輕重之言,立真偽之平”,表示出他對儒學正宗的叛逆精神,以他的唯物主義觀點,衡量一切,評判一切。清末學者章太炎,評價王充是“漢代一人”,并不為過。

一、對迷信煩瑣的經學教育的批判

自西漢以來,董仲舒所創立的神學化儒術與“讖緯”學說結合為新的神學體系,孔子被神化為通天教主,儒學也流入巫師、方士的奇談怪論之中,腐蝕了學校教育,僵化了學術思想。王充對這種迷信、煩瑣的經學教育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一)反對“信師是古”,主張“極問”

王充認為:“世儒學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圣賢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不知問難”[1]。這是一種盲目迷信的惡習,為了“證定是非”,他主張“問難”。他說:“茍有不曉解之問,迢(追)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道于理?”[2]他大膽寫了《問孔》、《刺孟》等文章,并具體指出孔丘之徒不能“極問”和孟何某些思想的模糊與混亂。所有這些,不僅對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當時儒家神學的虛妄有重大作用,而且他從正面提出“極問”“問難”,反對“信師是古”等積極主張,是對師生關系、古今關系的一種有益探索。

(二)反對“記誦章句”,主張“貴通”

王充對當時教育上但拘一經,或只記誦章句、訓校文義的風氣,作了深刻批判。他認為這樣的教育培養的人“即徒誦讀,讀詩諷術,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3]。他還批評當時的文吏教育“無篇章之誦,不聞仁義之語;長大成吏,舞文巧法,河私為己,勉赴權利”[4],認為這種急功為己的道路是錯誤的。同時王充也指出儒生“不覽古今”的通病,認為“不覽古今,論事不實”,他極力主張要“博覽”,認為“人不博覽”,就不能“聞古今”、“見事類”、“知然否”,這就猶如目盲、耳聾、鼻塞一樣,不成為人了。他還主張人的知識應該“無所不包”,縱要了解“古今行事”,橫要通曉“百家之言”。同時對于所學知識,要能應用,正面提出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要“貴通”,“貴及能用之也”。王充的這種主張,在“師法”、“家法”之嚴的東漢時代,無疑具有很大的積極、進步意義的。

二、關于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一)重視教育作用

王充重視教育對于人性發展的作用。他綜合先儒關于人性的說法,認為“孟子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孫卿言人性惡者,中人以下者也;揚雄言人性善惡混者,中人也”[5]。而人的性所以有賢愚善惡是由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不是天意的結果。由于人在受胎時,所稟受的天性有厚有薄,“稟氣有厚薄,故性有善惡也。”[6]他認為稟氣厚薄決定人性的善惡,如像麥藥多少決定酒味好壞一樣。這是一種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解釋人性的觀點。雖然他把人性分為天生的三等是不對的,但他強調教育對人性形成發展的作用,卻是正確的。他認為生來就善或惡的人很少,絕大多數是中人,中人之性則可通過教育使之定型。他說:“夫中人之性,在所習焉,習善而為善,習惡而為惡也。”[7]即使對于人性善或惡之人,他肯定性可以變化,人性善可變惡,惡可變善,重要是教育。他說:“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獨在性”,“善則養育勸率,無令返惡,(近)惡則輔保禁防,令漸于善”[8]。這就是說,性可教而為善,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有適當的教育,天下無不可教之性,也無不可教之人。重要的是“教導”、“鍛煉”、“漸漬”,只要通過教育或環境的影響便能“反情治性,盡材成德”[9]。

王充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極大。他打比喻說:“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沙入緇,不染自黑。”[10]人的本性,也和麻篙、白沙一樣,由于漬染的不同,質性就會變異,就有了善惡的區別。

王充肯定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決定作用。一方面論證人性可以改變,說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認為教育可以使善變得更善,惡世可變為善,從而說明教育的必要性。他說:“久居單處,性必交易”[11];“簡練于學,成熟于師”[12],都說明教育的必要性。

(二)培養目標

王充針對東漢當時文職官員中,文吏與儒生更受重視的情況,把人才劃分成四個層次。他說:“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授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13]由此可見,他的培養目標,最理想的是鴻儒,因為鴻儒能精思著文,連接篇章,又能獨立思考。第二是文人,好學勤力,博學強識,掌握古今知識,且能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第三是通人,通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暢雅閑,審定文讀,而以劃授為人師者”[14]。第四是儒生,只能說一經,猶如鸚鵡學舌背誦經書。王充這種培養目標的思想,是他對當時經學教育不滿的反映。他一貫主張的人才不僅應具有廣博的知識,而更為重要是,應具有獨立思考的創造精神和學以致用的能力。這種思想是很可貴的,很有見地的。

三、知識論和教學思想

(一)知物由學,反對生知

王充重視知識的力量,他說:“人有知學,則有力矣。”[15]但他反對生知之說,他說:“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生)知者。”[16]他反對那種認為圣人能前知千歲,后知萬世的說法,他認為“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的事,是古今所沒有的。“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學之乃知,不問不識。”[17]

如何獲取知識?王充認為首要依靠耳目去接觸客觀事物,他說:“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反之“如無聞見,則無所狀”;“不目見間,不能盡知也”[18]。又說:“齊部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押也。”[19]他認為不與外界事物相接觸,不目見、耳聞、口問、手為就不能學得知識。

但是王充并不主張學習只停留在耳目的感性認識上。如果只憑耳目,人們會得到虛假的知識,“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20],即“銓訂于內”,“以心意議”。這就是要求開動腦筋,進行理性思考,這樣才能“知一通二,達左見右”[21],這樣才能分清是非,判定真假,“訂其真偽,辨其虛實”[22]。

“訂其真偽,辨其虛實”的標準是什么呢?他說:“事莫明于有效,論奠定于有證”[23],可見“有效”、“有證”,就是檢查知識真偽的標準。所以王充認為學習過程應包括以實際效果來檢查知識真偽的功夫。他說:“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24]這就是說,認識和理論必須符合客觀事實,必須通過實際效果來檢驗,凡是符合事實效果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違背事實效果的思想理論,即使說得再好聽動人,也是不能令人相信的。“效驗”的方法是“引物事以驗其言行”[25],即引用實際事物來證實他的言論行動,這是他的基本的教學方法論。

(二)關于教學原則與方法

l.距師和問難。

漢代儒生“信師是古”,造成教育空氣沉寂,學術枯萎。王充提出反對迷信古人和書本,提倡解放思想、獨立思考,針對“師法”“家法”提出“距師”,他說:“凡學問之法,不為無才,難千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26]主張破除對教師的迷信,敢于問難求解。他在《論衡》中,大膽寫出《問孔》、《刺孟》,以其“失言”、“失實”來證明“賢圣所言皆無非”是荒謬可笑的,并以此表達了距師的意義。王充這種批判和問難的治學主張,是其思想精華之所在。

2.專心一志。

王充認為學習的好壞就是專一與否的結果。他說:“稱于將之利,刺則不能擊,擊則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方圓畫不俱成,左右視不并見,人材有兩為,不能成一。”[27]由于他主張學貴專一,所以他對人的評價和要求也不求全責備,他說:“人有所優,固有所劣;人有所工,固有所拙。非劣也,志意不為也;非拙也,精誠不加也。”人專心致志于一種本領,而其他本領也就相形見絀,因為他沒把心思用在這上面。因此王充要求學者在學習過程中,在一定時間內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對象上,以取得更加顯著的效果,這種見解是很有道理的。

3.循序漸進,“勤學不舍”。

    王充主張學者要“好學勤力”,強調循序漸進,他以河水結冰,積土成山為例說明學習靠日積月累,不斷進取。他說:“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28]主張“宿習”,反對“暴習”,認為“學不宿習”、一曝十寒是很難成功的。他以古人成才為例,進一步說明在學業上不能急于求成。他說呂望、百里奚都是到了老年才封侯顯貴,任用為相,始表露才華,認為“大器晚成”,“任重,其取進疾速,難矣”[29],說明學習也必須循序漸進,勤學不舍,才能有所成就。

[1] 《論衡·問孔》。

[2] 《論衡·問孔》。

[3] 《論衡·超奇》。

[4] 《論衡·程材》。

[5] 《論衡·本性》。

[6] 《論衡·率性》。

[7] 《論衡·本性》。

[8] 《論衡·率性》。

[9] 《論衡·實知》。

[10] 《論衡·率性》。

[11] 《論衡·率性》。

[12] 《論衡·實知》。

[13] 《論衡·超奇》。

[14] 《論衡·超奇》。

[15] 《論衡·效力》。

[16] 《論衡·實知》。

[17] 《論衡·實知》。

[18] 《論衡·實知》。

[19] 《論衡·程材》。

[20] 《論衡·籌葬》。

[21] 《論衡·實知》。

[22] 《論衡·對作》。

[23] 《論衡·籌葬》。

[24] 《論衡·實知》。

[25] 《論衡·自然》。

[26] 《論衡·問孔》。

[27] 《論衡·書解》。

[28] 《狀留》。

[29] 《論衡·狀留》。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勒泰市| 凯里市| 荣成市| 开远市| 台州市| 潮州市| 舒兰市| 十堰市| 阿拉善左旗| 商水县| 屏南县| 射洪县| 大港区| 松溪县| 和硕县| 敖汉旗| 凤凰县| 南丹县| 手游| 安新县| 长宁区| 德兴市| 军事| 米林县| 满城县| 罗平县| 宁陕县| 扬中市| 大同县| 黔东| 四川省| 改则县| 南乐县| 赤城县| 桐城市| 凤山市| 阳朔县| 孝昌县| 横山县| 安徽省| 三亚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