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外國資本主義打開了侵入中國的大門,對近代中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后,中國的領土、領海、關稅、司法等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受到外國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從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漸淪入半殖民地。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鴉片戰爭后,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解體,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另一方面,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又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從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轉變為半封建的社會。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戰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戰后,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另一個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成為落在中國人民肩上的雙重歷史任務。因此,中國革命進人了一個新的時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時期。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2、怎么認識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社會性質及其基本特征? 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兩大主要矛盾發展是不平衡的。當列強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時,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而當列強改變侵華手段與方式,使用經濟、政治等非軍事的手段和以間接的“以華治華”而非直接的殖民統治的方式時,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最突出。當國內的革命戰爭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脅時,則兩個主要矛盾重合為一,帝國主義與封建階級為一方,人民大眾為一方,雙方矛盾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是這兩對主要矛盾互相交織和交替作用的結果。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大國,鴉片戰爭后,由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本來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的中國,淪為表面上獨立、實際上受帝國主義列強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國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對中國原有的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經濟結構起了很大的解體作用,資本主義在中國有了初步的發展,但同時封建地租剝削與買辦資本、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相結合,仍然在社會經濟中占據顯著的優勢。中國由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變成有了一定程度資本主義成分的半封建社會。 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態,是一個特殊的過渡性的社會形態。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資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不但逐步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國的政治,日益成為支配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日益衰敗并同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成為資本―帝國主義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社會基礎和統治支柱。 第三,中國自然經濟的基礎雖然遭到破壞,但是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廣大地區內保持著,成為中國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的嚴重障礙。 第四,中國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已經產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下,它的發展很緩慢,力量很軟弱,而且它的大部分與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國處于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的爭奪和間接統治之下,加上中國地域廣大.以及在地方性的農業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的存在,近代 中國各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是極不平衡的。后來,帝國主義國家還分別支 持不同的政治勢力以分裂中國,使中國處于不統一狀態。 第六,在資本―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后來還加上官僚資本主 義),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 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其中第一條、第二條指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及其與中國封建勢力結合并把其作為自己的統治基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政治特征;第三條、第四條指。明封建經濟已經解體但仍占統治地位、民族資本主義已經形成但發展緩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第五條、第六條說明中國社會發展不平衡、廣大人民極端貧困和毫無政治權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國的兩大歷史任務及其相互關系? 近代中國的時代特點以及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決定了近代中國人民始終面臨著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 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兩大歷史任務中,首先必須完成的歷史任務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反對外國列強的侵略,擺脫封建專制的統治。這個歷史任務決定了近代中國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變民族壓迫和人民受剝削的狀況,必須首先進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解決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問題,才能為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創造前提與基礎,為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開辟道路,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成為可能。 歷史表明,近代中國社會的兩大歷史任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 目的與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務,在現代主要是完成后一 任務。兩大任務是統一的,統一于解放和發展中國的社會生產力。 第一章 1、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 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迫使中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勒索大量戰爭賠款,直接割占中國大片領土。它們在中國的通商口岸設立完全由外國直接控制和統治的租界;19世紀末,還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列強侵略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他們還取得了在中國的駐軍權和派駐軍艦權,嚴重破壞了中國的國防主權,包括領海主權。 列強通過公債駐就直接向中國政府發號施令;通過領事裁判權破壞中國司法主權;通過控制中國海關直接干預中國內政外交;它們還扶植和收買代理人,共同鎮壓中國人民和反帝反封建斗爭,從而反中國當權者變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馴服工具。 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的特權,迫使中國開放通商口岸;通過協定關稅,使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牌被宰割的地位;通過大規模的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例中國逐步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掠奪地,并操縱了中國的主要經濟命脈。列強侵略是造成控中國社會經濟長期不能在效發展的根源。 列強還對中國進行文化滲透,一些傳教士年頭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他們還宣揚種“族優劣論”、“黃禍論”,目的是為帝國主義侵略有理制造輿論。 所以,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本國封建勢力對人民的壓迫,是近代中國落后、貧窮的根本原因。 雖然,列強在侵華的時候也充當了歷史的不自覺的工具,把西方資本主義的機器技術帶入中國,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生。但是,其主觀上并不希望中國成為獨立自主富強的近代化國家,因此,總是千方百計地壓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阻撓和破壞中國社會的進步。歷史證明,只有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中國都有可能走上獨立富強的道路。 2、近代中國進行的反侵略戰爭具有什么意義? 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與中國人民反侵略、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史。 第一,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學生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 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屐分力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量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 要求。但每一次侵略者都有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使用權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斗爭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學生打擊和深刻教訓,使用權他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很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但是卻始終不渝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后,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使用權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隱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瓜分中國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教育了中國人民,激勵中國人民奮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 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襝的。列強屐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真直追。 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于是有師夷之長技以制珍思想的提出。19世紀70年代以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提出要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強烈反對外國侵略,希望中國能早日獨立富強。 甲戰爭以后,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梁啟超指出:“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臺灣二百以后始也?!眹缽驮谄洹毒韧稣摗分泻俺隽恕熬韧觥笨谔枺谄洹短煅菡摗分泻陀谩拔锔偺鞊瘛?、“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這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副藥力猛烈的清醒劑,也是下個振聾發聵的警世鐘。正是變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并永遠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國近代歷次反侵略戰爭失敗的根本上原因和教訓是什么? 中國在歷次反侵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雖然有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應當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毛澤東同志把鴉片戰爭及其一百年間中國對外戰爭的失敗歸結為兩個原因:一是社會制度的腐敗,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 第一:近代中國社會政治制度的腐敗和清政府的腐朽無能,是反侵略戰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1840年以后 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過程中,清王朝統治者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由于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統治階級封閉自守,妄自尊大,驕奢淫逸,盲目進攻;另一方面又使統治者和清軍指揮人員在戰爭面前完全沒有應變的能力和心態,不適應于近代戰爭,不少將帥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有的甚至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眾,擔心人民群眾動員起來會危及自身統治,所以不敢發動和依靠人民群眾伯力量。清朝統治集團在對外戰爭中妥協、退讓、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經使它失去在中國存在的理由,不推翻它是還可能取得反侵略戰爭勝利的。八國聯軍之戰后短短10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這是歷史的必然。 第二: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落后,國家綜合實力低,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戰爭失敗的另一重要原因。 當時的英國已經歷過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中國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經濟的水平上。經濟技術的落后直接造成軍事裝備的落后,軍隊指揮員不了解近代軍事戰術,從而造成軍隊素質和戰斗力的低下。 經濟技術落后是反侵略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經濟技術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戰爭中失敗。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政府不能很好地組織反侵略戰爭,不能有效地發動和利用人民群眾觀點的力量,甚至壓制人民群眾,其失敗才是不可避免的。 教訓:第一:在中國近人苛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 ,必須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帝國主義侵略是造成中國人民巨大災難的根源,與此同時,腐敗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侵略戰爭勝利的能力和資格。而清政府之所以喪失了這種能力,從根本上上說,是封建專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同時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專制制度,是歷史賦予中國人民的兩大歷史任務。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需要在科學技術方面奮起直追,需要進行現代化建設。但現代化建設的前提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秒推翻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反動統治,就沒有進行現代化的前提和條件,難以使國家真正強大起來。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公共政策復習筆記第五章
09-19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法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第一章)
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