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鄧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平與發展
鄧論產生的歷史背景:總結中國和其它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
2、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直接原因:蘇共領導人的錯誤路線造成的政法動亂;
根本原因:蘇東經濟、政治體制存在著種種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3、實事求是的含義:指出要從實際情況而不是從主觀想像或書本出發,詳細的占有材料,從中找出客觀的規律性,引出正確的結論,作為我們的行動向導。
實事:就是要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既規律性。
求:就是我們去研究。
4、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命題;
十三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基本路線。
十四大:南方談話最終形式標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十五大:寫入黨章;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5、三個有利于的內容: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個有利于之間的關系:“三個有利于”標準體現了從實際出發和從人民利益出發的統一、真理標準與價值標準的統一:“三個有利于”標準具有內在的聯系性,最基本的是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78年前后有真理標準的討論
三個有利于:是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的。
6、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7、“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內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關系:經濟建設是基本路線的核心和主體;改革開放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四項基本原則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政治保證。
8、戰略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
9、股份合作制的含義:是我國經濟改革中產生一種新的公有制實現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組織制度。
10、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16字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11、避免兩極分化的條件和基礎: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占主要,以按勞分本為主。
公有制經濟和掃勞分配可能避免兩極分化。(市場經濟會導致兩極分化)
1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現代企業制度。
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
市場體系的特征: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13、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是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
經濟總量平衡: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
社會總供給:從價值形式上看,是一定時期社會提供的進入市場可供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總額;
從實物形式上看,是社會提供的進入市場可供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總量。
社會總需求:從價值形式是看,是社會在一定時期有支付能力的,社會需要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的價值總額;
從實物形式上看,是一定時期貨幣支付能力的社會需要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總量。
購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區別:社會總需求=消費要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
社會總供給=消費品供給+投資品供給+進口供給
1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個人收分配,鄧小平反復強調的大原則是: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兩個特征: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
15、我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我國的國體:人民民主專政
我國的政黨制度: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我國處理民主問題的原則: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含義:指在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
共產黨和民主黨的關系: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苛辱與共。
多黨派參政的舞臺:政治協議會議。
參政黨:民主協商,參政議政。
16、法制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
法制的要求:有法有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
依法治國的含義:就是廣大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17、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集體主義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為人民服務
18、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
19、經濟特區的定義:指一個國家和地區為了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擴大對外貿易而設置的,實行優惠政策和采取優惠措施的特殊區域。
經濟特區的“特”:“特”在于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上。
對外開放的總結: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20、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應堅持把: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放在首位。
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是和平和發展的主要障礙。
21、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一個中國”原則。
兩岸實現“三通”:通郵、通航、通商。
“一國兩制”: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
“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一國兩制”的基礎是“一個中國”;實行兩種制度;保證臺灣、香港、澳門的高度自治和繁榮穩定;實行“一國兩制”長期不變。
2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為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需要;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3、中國目前的國情是: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含義: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24、按勞分配的含義:按照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
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私營企業中的工人。
按資分配:利息。
按社會保障制度獲得的收入:保基本生活。
社會保障的內容:社會救助,最低層次;社會保險,核心;社會福利,最高層次。
25、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國家宏觀調控方式必須: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由以微觀管理為主轉變為主要進行宏觀管理;從搞項目審批、分錢分物轉變為主要利用經濟手段搞好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
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抑制能貨膨脹;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
宏觀經濟調控的基本目標:保持經濟總量平衡。
26、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其主要內容來說二者是一致的(指導思想最終目標和主要內容是一樣的);對應不同概念二者是有區別的(精神文明對應物質文明,文化對應的政治和經濟)。
27、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目標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目標是: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目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仍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政治。
28、東西問題:和平問題。
南北問題:發展問題。
南南問題:發展中國家。
29、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制訂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解釋權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面人大常委會有權決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進入緊急狀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無權修改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澳門一樣)
30、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略)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幼兒園組織與管理復習資料:我國幼教事業發展的方針
05-16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4月浙江自考學前教育史學習筆記:史前社會幼兒教育的方法
12-06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古代東方國家的學前教育
06-07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30年代文學小說創作
09-24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中國現代文學史》-解放區文學概述
09-25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經濟法概論復習筆記:第二章
08-22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