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一区二区x88av_日韩三级av高清片_亚洲日本久久_丝袜亚洲另类丝袜在线

浙江自考網

咨詢熱線

15700080354 (點擊在線咨詢)
您現在的位置:浙江自考網>復習資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浙江自考美學串講資料

時間:2022-08-11 15:43:27 作者:儲老師

自考助學 第一章

1、1750年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登的《美學》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正式出現。

2.鮑姆嘉登被稱為“美學之父”。《美學》(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學”的意思。
“埃斯特惕卡”即今天人們所說的美學。

3.鮑姆嘉登的《美學》一書音譯為“埃斯特惕卡”(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學”的意思。。由此可見,他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理解美學這門學科的性質的。

4.美學是一門獨立的人文學科,與哲學認識論(為美學提供基本理論框架、世界觀的基礎)緊密相關,聯系密切的其他學科:哲學、文藝學、心理學、倫理學。

5.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基本性質是一門人文學科,美學離不開人,與人生價值有著重要聯系。美學從根本上說就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學科。

6.哲學為美學提供了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可以說,任何一種美學理論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學理論作為基礎。因為美學要研究種種審美對象,藝術則是最重要的審美現象,它是人類自覺的精神創造活動,藝術活動的產物---藝術品純粹是藝術家創造出來供人們進行審美失學的。這樣藝術既是藝術學研究的對象,同時也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7.美學和心理學的密切聯系表現在:美學研究所涉及的美感問題是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之一,而研究美感,離開了心理學則會隔靴搔癢,難以取得任何理論上的進展。

8.美學與倫理學息息相關。倫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善惡等價值判斷。

9.蘇格拉底提出了美與善相統一的觀點。

10.孔子提出了“以仁為美”的觀點。

11.美學與哲學之間的區別:
  哲學研究的是整個客觀世界以及人類的主觀世界的最普遍的規律,而美學則研究人類審美活動的特殊規律。因此,二者是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殊的關系。

12.美學離不開人,美學與人生價值問題緊密相聯,美學問題與人類價值問題密切相聯,美學問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

13.美學(定義):美學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其基本性質是一門人文學科,與其他許多人文學科有著多方面的聯系。美學離不開人,與人生價值有著重要聯系。美要研究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而人之所以會與審美對象發生審美關系,就是因為審美主體依據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去判斷對象有無審美價值。顯而易見,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審美價值論態度為前提,這樣,美學從根本上說就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學科。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人文學科。

*14.美學的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審美意識(最初級最廣泛最早)、美學思想(概念判斷)、獨立的美學學科(成為學科)。

15.審美意識的形成,來源于人類勞動中對自身的改造。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從根本上說,是與人類的生產勞動分不開的。

16.審美意識與美學思想的區別:審美意識不是美學思想,因為美學思想的兩個基本特點:一,
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進行傳播;二,具有理論的形態。審美意識都不具備。

*17.伍舉認為對一下、內外、大小、遠近都沒有害處的事物才可稱之為美。

*18.畢達哥拉斯黨派把數看成是世界的本源 ,提出"美是和諧與比例“的美學理論,對以后西方美學的發展產生了影響。

19.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師徒提出了許多美學觀點。

20.美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應當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二是應當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獨立的研究對象和范圍。

21. 1750年,鮑姆嘉登的《美學》一書標志著美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

*22. 1870年,以美國美學家費希納為代表的實驗美學、以癢癢普斯等人為代表的”移情說“美學、以法國丹納為代表的藝術社會學都提出一種所謂由下而上(形而下)是重視科學實驗、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傳統的由上而下是(形而上)的哲學思辨方法。

23.美學是一門人文科學。

24.在審美活動中存在著美丑轉化的情況,如19世紀法國偉大雕塑家羅丹的作品〈歐米哀爾〉(老*),老婦人已轉化為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藝術美了。

25.美學研究的對象: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通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26.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27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主要內容:
(1).美的本質和起源的理論。勞動創造了美,并提示了美與人的本質力量具有密切的聯系。
(2).美的規律的理論。馬克思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
(3).異化勞動與審美活動相互關系的理論。*馬克思說:“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無動于中。”
(4).藝術本質的理論。馬強調藝術作為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依賴關系:“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

第二章


1、美與美的東西的之間的區別 :01年簡答過
古希臘時代柏拉圖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學史上最早討論美的專著,它將美和美的東西作了嚴格的區分。
蘇格拉底:美是難的。
(1).任何美的東西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
(2).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3). 美的東西不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種物質屬性,本來就不是一種“東西”,因而無法把美當成是某種美的東西。

2.西文美學家美的本質問題的一些探討:
(1).從事物的客觀屬性中探求美。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書中指出,曲線比直線美,而在曲線中又以蛇形線最美。
(2).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說”的是柏拉圖,他認為任何東西是因為“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黑格爾繼承了柏拉圖關于“理念”的一些講法,但從根本上改變了理念的性質,他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3).從主觀的心意狀態中尋找美。康德認為:審美無功利(interesting).他一方面認為美感是一種快感,另一方面又把審美的快感和一般快感嚴格地區別開來。
  桑塔耶納在其《美感》一書中說:“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弗洛伊德認為美是被壓抑的欲望的升華。
  榮格把性本能的“性力”或“力比多”(Libido)解釋為一般的生命力。 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包括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
(4).從事物之間的關系中探討美。
  真正把“關系”作為美學的理論基礎,系統地提出自己關于美的見解的是狄德羅。
(5).從人類社會生活本身探究美。
  席勒提出美是“活的形象”的講法。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是第一次明確地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題。
(6).從社會化了的人的審美實踐活動中求解美。

3.距離說指要在我與物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距離說當成一種前政府提出來的是英國的愛德華·布洛。他在1912年出自了《心理距離》一書。
移情說:是西方傳統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其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

4.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提出了“時間距離”的說法。

5.中國當代美學家在美的本質問題上的爭論:
(1).主張美是主觀的,以呂熒和高爾太為代表。
(2).主張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
(3).主張美是主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
(4).主張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

6.馬克思指出:“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7.關于美的本質的集合化界定:
(1).人是世界的美
(2).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
(3).美是自由的形象。
(4).美的自由創造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美的創造是一種多層累的突創”

*第三章

1、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觀照、欣賞和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擺脫了物質的束縛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獲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類心靈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2.從動物的快感進化到人的美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與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過程是同步的。

3.18世紀英國美學家夏夫茲別里認為人的視聽器官之上還有屬于心靈和理性的感受器官,即人的“內在感官”,或人的“第六感官”。他的學生哈奇生則發展了“內在感官”的講法。

4.1871年,費希納開始創立實驗美學,倡導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

5.一般心理學家都把人的心理功能分為理智、情感、意志三個部分。美感則是以情感為主,包容著理智與意志的心理功能。

6.直覺:是人的一種活動,是不依賴概念和推理,而對事物的直接觀察。
  通感:不同感官之間的相互轉換、溝通、協調。

7.莊周提出“興齋”、“坐忘”,荀況說“虛壹而靜”。

7.莊周提出興齋、坐忘,荀況說虛壹而靜。

8.從矛盾的統一出發探討心理結構特征:
(1).生理與心理矛盾的統一
(2).個性與社會性矛盾的統一
(3).具象性與抽象性矛盾的統一
(4).自覺性與非自覺性矛盾的統一
  蘇東坡說他寫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書》)
  陶淵明欣賞自然美景,說:此中有真意(人通過直覺獲得的美感),欲辨已忘言。
(5).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矛盾的統一
  直到現代,布洛還提出心理距離說,主張在審美時,人與對象應該保持適度的、非功利的、非實用的心理距離。
  馬克思曾說,珠寶商人只看到珠寶的商業價值。看不到珠寶的美。他于1844年作《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

 

第四章

*(N解)1、崇高:崇高是美的一種范疇,又稱壯美。它主要指對象以其粗獷、博大的感性形態,勁健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心潮澎湃,進而受到強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們產生敬仰和贊嘆和情懷,從而提升和擴大人的精神境界。

2.西方最早討論到崇高的是畢達哥拉斯。

*3.正式提出這一范疇并加以較為系統的探討的是羅馬時代的朗吉諾斯的《論崇高》。他認為,文學作品的崇高包括五個方面的內涵:莊嚴偉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辭格的藻飾、高雅的措辭和尊嚴的結構。他還說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4.博克1757年出版了《論與美兩種觀念的起源之哲學的研究》,把對于優美與崇高的研究提到到美學的高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5.優美:優美是美的一種范疇,又稱秀美、纖麗美、陰柔美、典雅美等。常常以小巧、光滑、柔和等特征令人愉悅。優美作為社會實踐的產物,反映了社會實踐中目的和現實的一致,是真與善的統一,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小橋流水、風和日麗等。
  優美的特征是和諧。

*6.劉勰將文章風格美分為八體: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

*7.司空圖將詩的風格概括為二十四品。18世紀清代姚鼐將文章風格概括為陽剛與陰柔兩類。

8.悲劇是主人公由于堅持正義或積極進取,而與現實環境之間發生的沖突。悲劇沖突的實質在于主體所代表的正義精神與永遠不能滿足的現實之間發生了矛盾。
  悲劇性:作為一種審美的范疇,悲劇性的根本特點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為悲劇,但悲不等于哭。
  魯迅: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9.馬克思說:世界歷史形式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喜劇.
  黑格爾:一切偉大的世界歷史事變和人物,可以說都出現兩次。他忘記補充一點:第一次是作為悲劇出現,第二次是作為喜劇出現。
  喜劇是人類在微笑中與自己的過去訣別。

10.關于喜劇產生原因的一些說法:
·  霍布斯的突然榮耀說或鄙夷說 ;
·  康德的乖訛說或預期失望說;
·  斯賓塞在此基礎上,將乖訛分為上升的乖訛和下降的乖訛(03考N.)。
·  法國柏格森提出的生命的機械化;
·  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能量消耗的節省說。
 
 
6、喜劇性的最顯著的效果 是引起人們的笑。

7、丑的美學意義(或丑的審美價值):
  丑作為一個重要的審美范疇,其美學意見是多方面的:
(1) 以丑襯美;
(2) 世界的發展有待于丑的刺激,恩格斯說:在黑格爾那里,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借以表現出來的形式;
(3) 審丑歷來都是人們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歷來的文學藝術都有表現奇丑怪異的杰作。
(4) (化丑為美)現實生活中的丑,經過藝術家的靈心點化,轉化為藝術中的美,成為抨擊丑的巨大的藝術力量。

8.德國 萊辛的有《拉奧孔》一書。

9.雨果在1827年發表的《克倫威爾》序言中說丑就在美的旁邊,畸形*近著優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與惡并存,光明與黑暗相共。

第五章

2.從藝術起源定義藝術
·  游戲說--康德提出,席勒、斯賓塞完善。
·  集體無意識說:  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他發展了老師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把無意識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認為集體無意識是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

3.本世紀英國美學、藝術鑒賞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

4.當代美國女哲學家蘇珊·朗格抽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

5.娛樂說是清初戲劇家李漁提出來的。

6.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
·  藝術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  藝術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
·  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藝術品與其他精神產品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通過藝術的意象思維所創造的意象世界。

7、藝術品的層次結構:(我認為只了解四個名詞即可---僅供參考)
(1)物質實在層:指藝術品賴以在時空中存在的物質實體和媒介,例,《紅樓夢》是一本書的形式。
(2)形式符號層:各類藝術都有自己獨特的指向意名勝世界的形式符號,例,《紅樓夢》用漢語建構的語言世界。
(3)意象世界層:指建立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的非現實的、展現人類審美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這是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藝術意象從物理時空向心理時空跨越的結果是藝術品的純然精神性存在。意象并不一定直接呈現于形式符號層,它往往是借形式符號層的指示,在鑒賞者心中形成現實的、生動的表象。例,《紅樓夢》中林黛玉形象,每一個讀者心中所想像的都不一樣,不是客觀實在的,是主觀的。
(4)意境超驗層: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蘊含著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是一種超越人類特定經驗領域的形上至境。《紅樓夢》中寶黛悲劇,形象地領會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

8.波蘭的羅曼·英伽登將藝術品分為四個層次:語音層、語義層、圖式層、客體層。

9、意象的主要類型
·  仿象:(外形相仿)是藝術意象的一種類型,是主體通過模仿對象世界的形態創造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態、具象上與對象相似,甚至非常*真,這里,主體有意退居幕后,其創造性仿佛就體現在意象的仿真性上。
·  興象:(激發人興致的想象,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藝術意象的一種類型,是主體以客觀(對象)世界的物象為引導,給接受者提供借以觸發情感、啟動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機,物象使感興得以發生,聯想得以展開,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象便是興象,這個概念原出自中國古典美學。它的最主要特點是天然、隱蔽。
·  喻象:(借此物喻彼物)是藝術意象的一種類型,是創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造新的世界。主體在客觀世界攝取象征物,賦預其一定的象征意義,以此種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的特點是帶有明顯的人工痕跡。
·  抽象(不直接說,用符號表現出來):是藝術意象的一種類型,指創作主體經過自己的頭腦加工,將客體提煉、升華,舍棄具象而代用一些純粹的形式符號來喚起讀者審美情感的一種意象。

10.隱秀說,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來的。

11.意境一詞最早由詩人王昌齡與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來的三境之一。
  清末民初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將此范疇發展為境界。

第六、七章


·  神思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來的
·  艾迪生把天才分為生就的天才---“自然天才”和造就的天才。
·  中國古代魏時期的謝赫的“六法”是繪畫藝術的基本準則,它提出畫一要氣韻生動,二要骨法用筆。*
·  《周易卜辭》上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  魯迅談《紅樓夢》的解讀: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  德國姚斯提出“期待視界”。
·  觀、品、悟三個階段實為鑒賞的三個層次。
·  書法理論的三個因素:筆鋒、筆勢、筆力。*
·  亞里士多德在闡述悲劇的效果時,認為悲劇能有一種“凈化”作用,或譯為“陶冶”,這就是一種審美的教育作用。
·  1795年席勒發表《審美教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
(以下為下午之串講,未按書頁順序。1.2.3.6.7為N解;4.5.8.9.10.11為簡答)

1、 美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人文學科。

2、審美意識與美思想?
·  審美意識:是對審美現象的感性直觀眾的認識,還沒上升到理論形態。
·  美學思想:是審美意識的不斷發展的結果,是能夠深刻地解釋審美現象的內在本質的 理性認識,具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范疇,如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
·  原始審美意識往往與原始巫術禮儀實際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體現為對于勞動的驚奇感和喜悅感。
·  美學思想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二是具有理論的形態。

3、 審美態度:是指那種與實際生活保持一定距離從而有助于發現實際生活的美的主體心境。英國美學家布洛在1912年提出了心理距離說,正體現了對于審美態度的高度重視。

4.柏拉圖(古希臘)的美育觀:
·  認為藝術源于模仿,并潛移默化影響欣賞者;
·  這種模仿既可能以淫穢內容把人們教壞,也可能因為模仿好的人物和行為而對人們產生積極的影響;
·  特別強調音樂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

5.古羅馬赫拉斯的美育觀:
·  提出寓教于爾的美育原則;
·  其要點為:既要符合藝術規律、體現審美魅力、又要產生教育作用,從而體現了美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特點。

6、 藝術敏感:是指主體敏銳地感受生活,產生意象體驗,感悟與聯想并創造藝術形象的特殊能力,意味著藝術家或觀眾特別容易對客體發生意象體驗。感悟與聯想,主要是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蘊寓意象的敏銳性和悟性。

7.藝術敏感的形成:
·  藝術家天生的多愁善感特質 ;
·  長期的藝術修養對藝術敏感的培養。

8、 藝術技巧: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藝術天才的獨特表現在它通過高超地藝術形式進行創作。

9.美和美的東西有何差異:見第二章*1.

10.美與美感有何關系
·  美是從各種各樣美的東西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律,體現了美的事物的本質。
·  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束縛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獲得的最高享受。
·  聯系 :二者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相互依存。
·  但兩者又有區別:美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性。美感是主體對美的感受和評價具有主觀性的特征。如果說美是火,那么美感就是火所發出的光,光來源于火,卻不等于火,它的范圍要比火更為豐富、更為廣闊。

11.康德的崇高觀:
·  繼承了英國經驗主義的崇高觀,并從理論角度進行探討;
·  他把美與崇高都列入審美斷判斷的范疇,主伙他們符合審美判斷的規律: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與不快的情感作為判斷的賓語,都屬于單稱判斷,都具有普遍有效性;
·  崇高與優美不同:崇高是通過感性形式在心靈中激發出來的,涉及到理性的觀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這就更強調了主觀對對象的情感反映。對象的形式讓人見到了偉大和力量。
·  康德把對象分為兩種:力學的崇高和數學的崇高。數學的崇高是指體積的大,如大海、廣場。力學的崇高是指能夠引起恐怖的對象,在鑒賞過程中從我們內心激起一種不付諸實踐的抵抗力量。當我們確信自己處于安全地帶時,在精神上會有一種優越感。

12.黑格爾的崇高觀:
·  黑從絕對理念的辯證發展觀出發,把崇高看成是絕對精神的運動和歷史進程的階段,認為崇高是表現在作為藝術前的藝術的古代的象征型藝術中的。
·  他不滿于康德單純從主體方面來說明崇高的見解,把康所講的理發力量與他的絕對理念聯在一起,認為崇高一般是一種表達無限的企圖,而在現象領域里又找不到一個恰好能表達無限的對象 。
·  崇高的象征藝術本質,在于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納不了無限的理念內容,造成感性形象的變形和歪曲,從而在有限的形式中顯示了理念的無限的力量,于是引起崇高感。簡言之,理論壓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質。即理念否定了自己的形象,普遍的意義了個別特殊的現實事物。

13.人生相與創造相:
·  共同點:都是指人思考美的問題的立足點或方位。
·  人生相是思考美的問題的第一相,是人思考美的問題的人生立足點,是指人從人生的相位出發提示美與人生之間的本質關系。人生相有三個要點:一是人生的意識;二是人生的反思與反悔;三是人生的價值。
·  創造相:是思考美的問題的第二相,是人思考美的問題的創造性立足點,是指從人生境遇出發,尋求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展開。創造作為人生的真理性事件,本身蘊含著地傳統的順應,又蘊含地傳統和現實人生的否定和批判,從而使人生在價值關系上與現實和傳統保持內在的張力,使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實現處于不斷地創造之中。
·  讓美的問題始終穿行在人生相與創造相之間,恰恰是讓人生和美的問題的求解走向未來的一種象征。

14.藝術的存在方式:
·  從藝術的本質特征角度來看,藝術只能存于藝術品的意象世界中。意象是藝術品提供給我們的最基本的東西,是體現藝術本質的場所。
·  經從藝術起源角度來看,藝術只能存在于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藝術意象是一種精神存在,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是主體在藝術創造和欣賞時所生成的一種綜合的意識形態。一方面,意象與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驚嘆有本質聯系;另一方面,意象又與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聯系。
·  從藝術發展角度來看,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造到藝術品、再到藝術接受的動態流程中。
·  總之,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造到藝術品、再到藝術接受這樣一個由三個環節組成的動態流程之中,缺一不可,相比說來,藝術創造是三個環節中第一個,也是首要的一環。因為沒有藝術家的創造就不可能有藝術品。

15.意象與意境的關系:四個層次
·  概念:意象是一種非現實的心理存在,是一個審美表意系統。它的基本結構包括意和象兩方面。意境是中國古典美的獨特范疇,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而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最早由唐王昌齡提出。司空圖將這一范疇具體化。宋嚴羽以佛教的禪境比喻詩之意境,清末王國維將此范疇發展為境界。
·  二者聯系:意境以意象的存在為前提,意境可以包含意象,但意象不一定能達到意境。二者都是主體與物象碰撞時形成的一種心理形態,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間的和諧。
·  區別: 1).層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涉及審美的廣度,意境則主要就審美的深度而言。意象廣闊,意境深邃  2).在審美層次上,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它是主體的心靈突破了意象的限域所再造的一個虛空靈奇審美境界,從意向走向意境,意味著從有限走向無限,從形而下的外觀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離開意象而獨立存在,但又必須超越意象方能達到,意象以個別、特殊為他的特征形態,意境則通向一 般,有普遍性。  3).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于藝術范疇,范圍較確定,而意境則指的是心靈時空的存在和運動,其范圍廣闊無涯,與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相聯系。  所以,境界是有審美的,亦有非審美的,有道德、宗教、學術等境界,這是意象所不及的。
·  舉例:

 


16.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4點
·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是意境的兩種類型。
·  最初由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
·  無我之境指創作主體的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的背后有我之境中的我這一強烈的主觀色彩明顯的滲透于藝術意向中,在藝術品中,有我與無我常常以各處獨立與相互滲透的方式創造著各種各樣的藝術意境。
·  這兩種意境在中西方表現方式不同:西方藝術中物與我尋求對立,而不國藝術則強調物我交融。
·  舉例

 

17.美育與德育、智育的關系:
·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使人精神上獲得解放與自由,把人從自然、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進入一個順任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美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人、發展人,使人成為身心健康的完美人。
·  美育與德育:
  區別:德育帶有一種強制性,體現為善的行為,同邏輯判斷、抑制約束力和普遍道德相  聯系。講究現實原則與社會尺度。美育追求情感感發、個性情感,體現為直覺體驗,  講究陶冶。需要遵循理想原則和情  感尺度。
  聯系:道德修養建立在審美基礎上,美育包含德育因素,美育為德育打下基礎,促進  德育。通過審美情感,促使人自發的實現善。
·  美育與智育:
  美育與智育的區別:
  A.目的不同。智育是促進認識的教育,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旨  在培養人的審美能  力。
  B.過程不同。智育的過程是知識的教學過程。主要體現為概念、邏輯的知識教育體  系。美育主要是一種培養審美能力的情感教育。
  C.性質不同。智育本質上是由外向內的輸入。缺乏內在的自發性。美育則總是能適應  人的情感生活需要,把知識的傳授與個體發展聯系起來。
  D.思維方式不同:美育離不開感性形象,智育以邏輯思維能力為核心。
  美育與智育的聯系:審美內在的包含認知能力為其奠定基礎。美育能激發人的未知  欲,促進創造性思維。
·  美育與藝術教育
  聯系:美育通過審美方式感化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審美也是藝術教育  的基本功能。
  區別:美育不僅僅通過藝術教育進行,耐用屯通過自然、社會方式等方式進行。藝術  教育也不僅僅是為著審美教育,而且要培養專門的藝術人才。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報名提醒

【考試時間:4月12-13日】

浙江自考服務中心

  • 微信公眾號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加關注微信公眾號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 考生交流群 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自由互動、并且能直接與專業老師進行交流解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华池县| 铜山县| 太湖县| 敦煌市| 景洪市| 工布江达县| 瑞昌市| 凉城县| 鄂尔多斯市| 霍林郭勒市| 疏勒县| 开化县| 鄂托克前旗| 江口县| 岑巩县| 筠连县| 潞城市| 睢宁县| 云南省| 阆中市| 闻喜县| 大名县| 海南省| 德令哈市| 余庆县| 佛学| 武鸣县| 长兴县| 平罗县| 通辽市| 宿州市| 陈巴尔虎旗| 镇宁| 南江县| 东海县| 靖州| 福州市| 红桥区| 宣威市| 安顺市|

關注公眾號

回復“免費資料”領取復習資料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微信交流群

<<點擊收起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APP

APP
下載

man
聯系
微信
wxlogo
掃描
二維碼
反饋建議
反饋
建議
回到頂部
回到
頂部
app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