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1. 組織:是在共同目標指導下協同工作的人群社會實體單位;它建立一定的機構,成為獨立的法人;它又是通過分工合作而協調配合人們行為的組織活動過程。
2. 行為:狹義的行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觀環境的刺激而表現出能被觀察到的一切外顯的活動。廣義的行為除上述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外顯行為外,還包括內隱的心理活動;廣義行為的概念實際是把心理和行為統稱為人的行為。
3.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在組織中以及組織與環境相互作用中,人們從事工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規律性的科學。
4. 感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覺器官,人腦中所產生的對這些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它也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過程中最簡單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構成知覺和思維等復雜的高級的反映形式的基礎。
5. 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把所感覺到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個別屬性聯系起來,在人腦中產生的對該事物各種屬性的組合整體反映。
6. 社會知覺:是指主體對社會環境中有關人的知覺,包括對個人、群體和組織特性的知覺。
7. 自我知覺:是指主體對自己的心理與行為狀態的知覺,通過自我知覺發現和了解自己,從而使自己的行為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要求。
8. 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滿足主觀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這是人們的一種觀點和信念,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是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
9. 態度:是個人對某一對象所持有的評價和行為傾向。
10. 工作態度:是對工作所持有的評價與行為傾向。
11. 工作參與度:是指員工對自己工作的認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認為工作對自我價值實現的重要程度。
12. 個性:是個人所具有的各種心理特征和意識傾向的較穩定的有機組合。
13. 氣質:是指與個人神經過程的特性相聯系的行為特征。
14. 能力:是個人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特征。
15. 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16. 控制方位論:是指個人行為能否達到某種結果靠那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17. 創造性行為:是指人這個主題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標和控制或調節客體過程中產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會價值的新成果的一種行為。
18. 事業生涯:是指一個人一生所連續地擔負的工作職業和工作職務、職位及崗位的發展道路。
19. 事業生涯的設計:是對個人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織和單位、要擔負的工作職務和工作職位的發展道路,作出設想和計劃的過程。
20. 事業生涯的開發:是指為達到事業生涯設計所列出的各階段的事業目標,而進行的知識、能力專業和技術的開發性(培訓、教育)活動。
21. 事業生涯的管理:是指組織和職工本人對事業生涯進行設計、規劃、實施和監控的過程。
22. 群體:是指為了實現某個特定的目標,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個體的組合。
23. 正式群體:是指由組織結構確定的、職務分配很明確的群體。
24. 非正式群體:是那些既沒有正式結構、也不是由組織確定的聯盟,它們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環境中自然形成的。
25. 角色: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性單位中占有一個職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為模式。
26. 角色同一性:是指對一種角色的態度與實際角色行為的一致性。
27. 角色知覺:是指一個人對于自己在某種環境中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反應的認識。
28. 角色期待:是指別人認為你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應該做出什么樣的行為反應。
29. 群體凝聚力:是指群體成員之間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體中的程度。是維持群體行為有效性的一種合力。
30. 群體助長(群體促進):一個人的活動由于有別人同時參加或在場旁觀,活動效率會提高,這種現象就叫群體助長或群體促進作用。
31. 社會惰化:是指一種傾向,一個人在群體中工作不如單獨一個人工作時更努力。
32. 協同效應:是指由兩種以上的物質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效果不同于每個物質作用的總和。
33. 正式溝通:是指組織和群體中正式的溝通過程,它是按照組織的結構和功能特性進行溝通傳遞的,如組織和群體的管理行為、例行的匯報、總結、工作任務分配等均屬此列。
34. 群體思維:指群體對于從眾的壓力使群體對不尋常的、少數人的或不受歡迎的觀點得不出客觀的評價,會嚴重損害群體效績。
35. 群體轉移:是指討論可選擇的方案進行決策的過程,群體成員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場和觀點,在某些情況下謹慎的態度占上風,形成保守轉移,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容易向冒險轉移。
36. 人際關系:指人們在共同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間的關系。
37. 合作:是指人們為了實現某個共同目標而進行的協同活動。
38. 競爭:是指與合作相對立的行為,人們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或為了同一個目的,但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必然損害或犧牲對方的利益的行為。
指一個人在沖突中尋求自我利益的滿足,而不考慮他人的影響。
39. 群體間互動:是指發生在不同工作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
40. 沖突:定義為一種過程,這種過程肇始于一方感覺到另一方對自己關心的事情產生消極影響或將要產生消極影響。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外教育簡史復習筆記:英國近代教育制度
12-08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2022年浙江自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串講資料
08-10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科學的一般特征和社會作用
06-162022年10月浙江自考《政治經濟學》重點復習第十三章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