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系統總體設計
6.l 系統總體結構設計
6.1.1 系統總體結構設計的任務
系統總體結構設計的任務,是根據系統分析的邏輯模型設計應用軟件系統的物理結構。 系統物理模型必須符合邏輯模型,能夠完成邏輯模型所規定的信息處理功能,這是物理設計的基本要求。
系統應具有可修改性,即易讀,易于進行查錯、改錯、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和用戶的要求進行各種改變和改進。系統是否具有可修改性,對于系統開發和維護影響極大。據統計,在系統生命周期中各階段的應用軟件費用及人力投入大體分布如下:
.系統開發:20%
.系統維護:80%
6.1.2 結構化設計的基本思想
1.結構化設計的要點
系統是否具有可修改性與其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結構化設計” 的構想,成為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其要點如下:
(1) 模塊化。
(2) 由頂向下,逐步求精。系統劃分模塊的工作應按層次進行:①把整個系統看做一個模塊,然后把它按功能分解成若干第一層模塊,它們各擔負一定的局部功能,共同完成整個系統的功能。②每個第一層模塊又可以進一步分解成為更簡單一些的第二層模塊,越下層的模塊,其功能越具體、越簡單。
(3) 上層模塊分解為下層模塊,有三種不同的結構形式,即順序結構、選擇結構和循環結構。
控制結構圖也稱為軟件結構圖或模塊結構圖,它表示出一個系統的層次分解關系、模塊調用關系、模塊之間數據流和控制信息流的傳遞關系,它是系統物理結構的主要工具。
2.控制結構圖的基本符號和規定
(1) 每個模塊有自身的任務,只有接收到上級模塊的調用命令時才能執行。
(2) 模塊之間的通信只限于其直接上、下級模塊,任何模塊不能直接與其他上下級模塊或同級模塊發生通信聯系。
(3) 若有某模塊要與非直接上、下級的其他模塊發生通信聯系,必須通過其上級模塊進行傳遞。
(4) 模塊調用順序為自上而下。在控制結構圖中,把一個系統分解為若干模塊,實質上是把一件比較抽象、其物理內容不大確定的任務,分解為若干件比較具體的、物理內容比較確定的任務。
控制結構圖既可以反映系統整體結構,又能反映系統的細節,能準確反映各組成部分(各模塊) 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6.1.3 模塊分解的規則
6.1.4 控制結構圖的繪制
繪制控制結構圖的依據是數據流程圖。繪制控制結構圖,首先是將上層數據流程圖映射為上層控制結構圖,由頂層數據流程圖開始,逐級下推。
每一層數據流程圖(DFD) 中的“處理功能”,映射為相應層次控制結構圖中的“模塊”;而DFD中流人“處理功能” 的數據流映射為輸入模塊的數據流,DFD中流出“處理功能”的數據流映射成從“模塊”中輸出的數據流。能結構;另一方面應按照模塊分解的規則,將凝聚程度低的、或具有控制耦合、非法耦合的結構進行分解。
低層次模塊結構的分解,一方面可參照低層次數據流程圖的功
分解時采用以下兩種不同的方式:
1.以轉換為中心結構的分解
如果待分解的模塊是一個數據凝聚的模塊,即內部包含若干順序執行且對某些數據進行轉換處理,稱為以轉換為中心的結構。這種模塊可分解為輸入、處理、輸出三大部分。
2.以業務為中心結構的分解
待分解的模塊要處理幾項邏輯上相似的業務,即它是一個邏輯凝聚的模塊。這種模塊可以將之分解為一個檢查業務類型的模塊和一個調度模塊,根據不同的業務類型,調度模塊調用不同的下層模塊,進行不同的處理。
以上兩種分解方式常常要混合使用,以達到模塊凝聚程度高、模塊之間獨立性強、易于修改的目的。
6.2 數據庫設計
6.2.1 數據庫設計的要求和步驟
1.數據庫設計的要求
數據庫設計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合適的數據模型。這個數據模型應當是: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2年浙江自考《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復習筆記匯總
09-152023年10月浙江自考傳播學概論復習資料:有限效果論
08-302022年浙江《組織與管理概論》復習資料
09-22浙江自考2023年10月《細胞生物學》復習資料:微管組裝
06-212023年4月浙江自考外國文學史復習筆記:高爾基
12-26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2023年4月浙江自考英美文學選讀復習筆記:John Keats
12-092023年4月浙江自考心理學串講筆記:感覺的整合
03-29自考輔導資料:2019年10月《美學》知識點-優美及優美的內涵與特點
09-17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