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管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管理學理論
注:管理科學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古典管理、行為科學、和現代管理”三個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這個階段又分別由三種理論組成。
1.早期管理理論,這種理論產生于18世紀下半期,其代表有“亞當·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國富論》;他的貢獻是提出“勞動分工學說”。另一位是“大衛·李嘉圖”,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他的結論是“工資越低,利潤就越高;反之,工資越高,利潤就越低”。
2.傳統管理理論(又稱管理)這種理論的特點是,根據企業多年管理實踐的積累而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論和方法。這一理論階段的代表人物有:
<1>巴貝奇——英國數學家,他的代表作是《機器與制造業的經濟學》,他的貢獻是“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經濟效益”。
<2>另一位是艾末生他對于傳統經驗管理理論,所概括了管理十二原則,從這里已經可以看到西方管理理論初具雛形的胚胎了。
3.科學管理理論:它的顯著的特點是“以科學技術作為建立管理理論的主要依據”,這一理論階段的代表人物有:
<1>泰羅的代表作是《科學管理原理》,他的貢獻提出了“工作定額原理和標準化原理”、及“有差別的、刺激性的計件工資制度”。
<2>法約爾的代表作是《工業原理與一般管理》,他認為經營有六種職能活動,即:“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會計和管理活動”;對于管理活動,他強調了五種職能:A:計劃、B:組織、C:指揮、D:協調、E:控制;在這五種職能上,法約爾提出了14條管理原則。
<3>韋伯的代表作是《社會組織與經濟組織理論》,他要求用“權責合一的等級原則”把各類成員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指揮體系或階層體系。
<4>厄威克他的八項原則是:“目標原則、相符原則、職責原則、組織級層原則、控制廣度原則、專業化原則、協調原則、明確性原則”。
<5>古利克他的管理七項職能:“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預算”。
二、行為科學理論
注:這是管理理論第二個階段,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人際關系——行為科學的理論,這一時期研究的內容包括:
A:人的本性和需要;
B:行為動機;
C:人際關系
1.人際關系理論:作為行為科學理論的奠基者——美國的梅奧和羅特利斯伯在霍桑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幾條原則:
<1>工人是“社會人”,必須從社會、心理方面來鼓勵工人,提高勞動生產率。
<2>企業中并存著“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注:所謂非正式組織就是指人們在共同的勞動過程中,由感情因素形成的聯結,它對生產率有很大的影響)”。
<3>通過對職工滿足程度的提高激發職工的積極性,而達到提高生產率的目的。
2.行為科學理論:(20世紀40年代)
<1>人類需要理論:它側重研究人的需要、動機和激勵問題;
<2>美國的馬斯洛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個層次。
<3>美國的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
<4>弗魯姆提出了“期望理論”,他認為,激勵因素的大小取決于某一行動成果的績效對職工的價值以及職工認為該行動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
3.人性管理理論:它側重研究同企業管理有關的所謂“人性”問題;
<1>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Y理論認為人不是被動的,只要給予一定的外界條件就能激勵和誘發人的能動性,在目標和動機的支配下努力工作,就能取得成就;主張出現問題時要多從管理本身去找妨礙勞動者發揮積極性的因素。
<2>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論”;現在企業和勞動組織把職工束縛在“不成熟”階段,人為抑制職工的“自我表現”就會傷害人的積極因素,造成勞資雙方的對立。解決的辦法是:A:建立以職工為中心的、參與式的
聲明: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來源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相關推薦
2023年浙江自考西方行政學說史復習資料:西方行政學的產生
03-022022年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第三編第九章復習資料
10-3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論幼稚師范教育
06-052022年浙江自考《知識產權法》復習資料(4)
10-08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經濟效宰和帕累托最優標準
11-11自考輔導資料:2021年10月《學前教育史》—雅典的學前教育
06-07浙江省中山市2022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點復習:第七章
07-052023年4月浙江自考中國古代文學史(一)復習資料七
11-302023年4月浙江自考西方經濟學復習筆記:消費者均衡
11-122022年浙江自考《現代漢語》串講筆記第一章:語音
09-30